版 课后限时集训12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_第1页
版 课后限时集训12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_第2页
版 课后限时集训12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_第3页
版 课后限时集训12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后限时集训(十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03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每题4分 ,共48分)1(2019北京朝阳高三期中)?竹书纪年?中有“人面龙颜(有称人身牛首) ,断木为耜 ,揉水为耒 ,耜耒之利以教天下 ,故号神农的记载 ,这些内容()A是远古人们蒙昧无知的想象B呈现了刀耕火种的实证资料C提供着农业萌芽时期的信息D记载着以农立国的大政方针C耒耜是早期农业生产工具 ,并非想象 ,故A项错误;耒耜与刀耕火种无关 ,故B项错误;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相传他制造了农具耒耜 ,反映出农业萌芽时期的信息 ,故

2、C项正确;以农立国伴随着小农经济的产生而逐步确立 ,故D项错误。2以下图是中国古代农耕壁画。此图可以反映当时() A曲辕犁在北方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的特点C农业产量大大提高 D集体耕作方式的优化B题干图中信息并未提到地理位置 ,也看不出铁犁的形态 ,因而无法判断其是北方并使用曲辕犁 ,故A项错误;题干中可以看出铁犁牛耕的场景 ,符合精耕细作农业的特点 ,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农业的产量 ,故C项错误;题干图片出现了铁犁牛耕 ,说明其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与井田制下的集体耕作不同 ,故D项错误。3(2019洛阳高三期中)从汉代画像砖图中 ,可以看到大量使用的农

3、具有倒三角锄、长柄弯锄、板状锄等;此外涉及田间管理、捡拾牲畜粪肥的图像也很多。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导学号:】A精耕细作农业的开展 B耕作方式明显进步C农耕经济已普及全国 D农业生产经验丰富A精耕细作就是通过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革新 ,提高农业产量的一种生产模式 ,与材料相符 ,故A项正确;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为铁犁牛耕 ,这种耕作方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 ,故B项错误;仅凭一幅汉代画像砖图不能推出农耕经济普及全国 ,故C项错误;生产经验仅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一局部 ,后者涵盖前者 ,故D项错误。4?关于秦汉农业的假设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 ,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

4、(合今1.0517石) ,而西汉时 ,据农学家氾胜之讲 ,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 ,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这说明()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开展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B铁犁牛耕技术虽然代表生产力的提高 ,但只能是耕作效率的提高 ,不一定能够提高粮食单位面积的产量 ,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 ,通过提高耕作技术 ,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 ,正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开展 ,故B项正确;重农政策与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没有必然联系 ,故C项错误;小农生产表达为小块土地的耕作 ,但如

5、果没有精耕细作 ,仍然不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故D项错误。5(2019滨州高三期中)汉代?淮南子说山?一书中写道:“王法禁杀牛 ,犯禁杀之者诛。该规定反映了()A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D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材料中一条法律规定不能表达法律的系统性 ,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奖励耕战 ,故B项错误;材料与自给自足经济特征无关 ,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法律规定保护耕牛 ,表达了保护小农经济的生产 ,故D项正确。6宋代陈舜俞说:“千夫之乡 ,耕人之田者九百夫 ,犁牛稼器无所不赁于人 ,匹夫匹妇男女耦耕 ,力不百亩 ,以乐岁之收五之而仅食其一。后虽有丰获 ,取之无

6、所赢而食矣。材料主要说明() 【导学号:】A小农经济的落后和脆弱性B铁犁牛耕生产方式的普及C小农因借贷所受剥削沉重D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盛行C小农经济的落后和脆弱在题干材料中没有表达 ,排除A项;铁犁牛耕在汉代就已普及 ,B项错误;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得出 ,排除D项。7(2019长沙一中高三月考)公社所有制一般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作为“共有地 ,由大家共同耕种 ,用来应付公共的支出。但是 ,公社残存到阶级社会以后 ,份地的所有权在法律上属于王有 ,“公田上的劳动就属于这个最高统一体了。这一变化()A强化了公田与私田的属性差异B有助于我们认识井田制的特点C表达出土地私有制遭到

7、侵犯D改变了公田集体劳动的生产方式B题干阐释了原始社会下“公田的内涵 ,同时又解释了公社残存到阶级社会后其内涵的变化 ,即井田制的内涵 ,并未解释私田的属性 ,故A项错误 ,B项正确;井田制的属性是土地国有制 ,并非私有 ,故C项错误;题干阐释的是土地所有权的问题 ,并未提到劳动方式 ,故D项错误。8(2019黄冈质检)汉唐之间 ,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 ,然而宋代以后“那么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A土地私有制确实立 B土地兼并得到认可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农民地位不断降低B土地私有制确立于战国时期与材料“汉唐之间不符 ,故A项错误;土地占有者的称谓由“豪强或

8、“兼并之徒到“田主说明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故B项正确;土地占有者称谓的变化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没有联系 ,故C项错误;土地占有者称谓的变化与农民地位变化无关 ,故D项错误。 9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 ,举借粮种 ,及时种莳。俟收成 ,依契约分 ,无致争讼。如有纠纷 ,“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其目的是()A保护佃农利益B增加政府收入C维护地主特权 D标准租佃关系D材料中“命立要契 ,举借粮种 ,及时种莳。俟收成 ,依契约分 ,无致争讼主要是为了标准租佃关系 ,并不是维护佃农利益 ,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增加政府的收入 ,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有维护地主特权的信息 ,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

9、中“只凭契照为之定夺“依契约分 ,无致争讼可知 ,当时主要是为了对租佃关系进行标准 ,故D项正确。10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 ,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但考古资料显示 ,河北武安县开掘的10座战国晚期窑址中 ,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这说明() 【导学号:】A官营手工业注重保证质量B“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C国家标准了私营手工业生产D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B材料强调的是私营手工业的出现 ,而不是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故A项错误;材料中“战国晚期“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 ,说明这些陶器、陶片属于个人独立生产 ,说明具有独立经营性的小手工业者在当时

10、出现 ,从而说明“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 ,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这是国家标准的结果 ,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工商业种类的多少 ,因而也无法说明经营范围的扩大 ,故D项错误。 11“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局部。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 ,户户陶埏的景观 ,瓷业习俗已具雏形。由于分工不同 ,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 ,并以此为终身职业。材料反映出景德镇()A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商帮B制瓷工艺导致瓷业生产分工细致C瓷业习俗助推工艺水平提高D瓷业习俗深刻影响新工艺的创造C商帮的形成是在明清之际 ,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由于分工不同 ,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 ,并

11、以此为终身职业可知 ,这是要求工匠必须掌握一项专门的技艺 ,并没有强调瓷业分工细致的原因 ,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 ,瓷业习俗助推了制瓷工艺水平的提高 ,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没有强调瓷业习俗与新工艺的创造 ,而且题干材料只说明瓷业习俗与制瓷工艺之间的关系 ,故D项错误。 12唐朝时已出现白瓷 ,邢窑白瓷名满天下。?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 ,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 ,吸走铁屑 ,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 ,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这说明()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开展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A根据材料“用磁石吸走铁屑

12、 ,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可知 ,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开展 ,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唐朝制瓷业的成就 ,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表达唐朝瓷器的世界影响 ,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应用于制瓷业 ,并没有表达应用十分广泛 ,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 ,第13题25分 ,第14题12分 ,共37分)13阅读以下材料 ,完成要求。(25分)材料一从秦汉以来 ,每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 ,如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永嘉之乱至南北朝、“安史之乱至唐末五代、“靖康之乱至元末 ,都有大批山西人外迁;而自明朝以来 ,无论是“大槐树移民还是近代向内蒙古、东北和其他边疆地区的移民

13、 ,山西人都占有重要地位。山西同时也接收了大量外来移民 ,从夏、商、周时代频繁迁入的部族 ,封国和宗族 ,从汉代开始的少数民族内迁 ,南方居民被强制北迁 ,北魏时大规模移民于代地。直到近代 ,大批外来移民在山西定居 ,与本地人融为一体 ,成为山西人的重要组成局部。葛剑雄?山西移民史序言?材料二山西人多商于外 ,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资 ,始归纳妇。纳妇后 ,仍出营利 ,率二三年一归省 ,其常例也。或命途蹇剥 ,或事故萦绕 ,一二十载不得归 ,甚或金尽裘敝 ,耻还乡里 ,萍飘蓬转 ,不通音问者 ,亦往往有之。宋以后 ,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

14、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 ,学堂兴起 ,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 ,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那么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 ,特别是汉代以后 ,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 ,比方书院、皇室 ,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纪昀?阅微草堂笔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山西移民现象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引发移民的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清代山西移民出现的新情况并说明其影响。(10分)【解析】第(1)问 ,第

15、一小问 ,山西移民现象呈现的特点 ,据材料一“从秦汉以来可知 ,反映出移民现象长期存在;据材料“大批山西人外迁“山西同时也接收了大量外来移民可知 ,移民形式多样;明朝以前“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明朝以来“向内蒙古、东北和其他边疆地区的移民 ,移民阶段性特征明显。第二小问 ,有“永嘉之乱“安史之乱等战争和社会动乱;自然灾害、人地关系紧张带来的“大槐树移民;戍边和开发边疆、民族融合带来的“向内蒙古、东北和其他边疆地区的移民。第(2)问 ,第一小问 ,据材料二“山西人多商于外可知 ,出现商业性移民。第二小问 ,人口的向外转移缓解山西人地矛盾;“耻还乡里 ,改变山西社会风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从增加财富

16、积累和促进商品经济开展等方面分析。【答案】(1)特点:移民现象长期存在;移民形式多样;移民阶段性特征明显。原因:战争和社会动乱;发生自然灾害;山西人地关系紧张;戍边和开发边疆;民族融合。(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情况:出现商业性移民。影响:缓解山西人地矛盾;改变山西社会风气;为移入地的开发做出奉献;促进清代商业开展;促进山西财富的积累。(答出其中四点即可)14(2019武汉高三模拟)阅读材料 ,完成以下要求。(12分) 【导学号:】材料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出现于19901991年开掘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 ,断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中国最早的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 ,是?左传?中的晋

17、国铸铁鼎。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2019年出版的?中国军事工程技术史?对整个秦代铁兵器做了统计 ,结果如下表:陕西临潼下刘村秦始皇陵西刑徒墓秦始皇陵园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江西遂川铁戟2件铁剑1把铁匕首1件铁矛1件、铁镞1件、铁铤铜镞2件铁铤铜镞80件在汉墓开掘中 ,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铁兵器141件 ,但青铜器高达6751件 ,其中兵器1904件。一直要等到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 ,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摘编自?碾压世界的秦代“上古神兵真的存在吗?“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 ,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

18、,“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 ,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 ,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 ,何至于此?等等 ,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 ,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 ,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 ,“先生之根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 ,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 ,首见于?礼记?曲礼? ,有“从于先生 ,不越礼而与人言 ,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

19、识者 ,与教师、老师之意根本一致。根据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 ,围绕“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 ,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实证。(要求:观点明确 ,史料真实 ,史论结合。)要练说 ,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 ,听得准确 ,才有条件正确模仿 ,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 ,注意听说结合 ,训练幼儿听的能力 ,课堂上 ,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 ,我对幼儿说话 ,注意声音清楚 ,上下起伏 ,抑扬有致 ,富有吸引力 ,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 ,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 ,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 ,抓住教育时机 ,要求他们专心听 ,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 ,培养幼儿边听边记 ,边听边想 ,边听边说的能力 ,如听词对词 ,听词句说意思 ,听句子辩正误 ,听故事讲述故事 ,听谜语猜谜底 ,听智力故事 ,动脑筋 ,出主意 ,听儿歌上句 ,接儿歌下句等 ,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 ,轻松愉快 ,既训练了听的能力 ,强化了记忆 ,又开展了思维 ,为说打下了根底。【解析】根据材料“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