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秽绝缘子闪络机理研究综述_第1页
污秽绝缘子闪络机理研究综述_第2页
污秽绝缘子闪络机理研究综述_第3页
污秽绝缘子闪络机理研究综述_第4页
污秽绝缘子闪络机理研究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污秽绝缘子闪络机理研究综述报告人:张飞报告人:张飞指导老师:谢老师指导老师:谢老师目录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污秽闪络的发展过程 闪络机理研究 对当前研究现状的思考绝缘子污秽闪络研究背景自从1895年世界上第一个交流电力系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建成以来,各国的电网系统得到快速发展, 电压等级不断提高, 输送距离不断增大, 在带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 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较大区域范围的污秽闪络日益频繁发生。在雾, 露毛毛雨等不利气象条件下,由污秽引起的绝缘子闪络事故目前在电网总事故中已占第二位, 仅次于雷害事故, 但污秽事故造成的损失却是雷害事故10

2、倍左右。因此人们对污秽绝缘子闪络特性及闪络机理的研究展开广泛深入的研究, 并取得了一些列的研究成果。 绝缘子污秽闪络过程目前国内外对绝缘子污闪机理的尚未有统一的共识。 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污秽闪络经过4个阶段。l 污秽的沉积l 污秽的湿润l 烘干区的形成及局部电弧的产生l 局部电弧发展成完全闪络局部电弧发展过程如右图所示的汉普顿所做的用硅藻土加NaCL模拟染污放电试验。起初污秽绝缘子干燥时, 电阻很大,泄漏电流很小,表面的电压分布比较均匀,随着污层继续受潮, 泄漏电流增加, 产生的焦耳热较多的部位被烘干,该处的电压较集中。出现几个台阶。随着污层继续受潮。泄漏电流继续增大, 干区逐渐扩大, 并出现

3、跨越烘干区的局部电弧放电,由于周围的湿润条件, 会使得污层电阻不断减小, 局部电弧不断向对方电极发展延伸,当电弧每单位长度的压降减小到等于或小于污层每单位长度的电阻压降时,电弧自动而迅速的向对方电极发展, 直至贯穿两极, 这就是污闪的全过程。直流电弧的伏安特性曲线从曲线1可见,触头在开断直流电路时所产生的电弧,相当于在电路中串入一个非线性电阻,当电弧电流增加时,电弧电压减小。这和我们熟知的普通电路的情况相反。在普通电路中,当电流增加时,电阻上的电压也增加,这是因为电路中的电阻值不变的缘故。但在弧隙中,电弧电阻是随着电弧电流而变化。随着电流的增大,电弧内的游离作用越来越激烈,离子浓度越来越大,导

4、电性越好,其对外所呈现的电阻值愈小,从而维持电弧稳定燃烧所需的电压也相应减小;反之,当电弧电流减少时,维持电弧稳定燃烧所需的电压相应增大。交流电弧的下降伏安特性曲线 图26为交流电弧在一周内的伏安特性。图中箭头方向表示了电流变化和方向。从O点开始,因电弧还未产生,所以随着电压的增加只有小量的由阴极发射产生的电流。到A点时电弧点燃,再随着电流的增大,电弧电阻减小,电弧压降也下降,直到B点,此时弧电流达到峰值。在B点后随着电流的减小,弧电阻增加,电弧压降上升。变化到C点时,电弧电流趋近于零,电压达到熄弧电压,电弧熄灭。当电流过零点后,在第三象限重复上述规律。 由于热惯性作用,弧电流绝对值从小到大的

5、特性曲线与弧电流绝对值从大变小的特性曲线不重合,这种现象称为“弧滞”。弧自身所具有的不断变化值,它的伏安特性都是动特性。由于热惯性作用,弧电流绝对值从小到大的特性曲线与弧电流绝对值从大变小的特性曲线不重合,这种现象称为“弧滞”。污秽绝缘子直流闪络机理-(1)平板模型图1. 污闪电路模型图中X为局部电弧长度,L为泄露距离;HV表示高压端(2)能量模型(3)动态模型计算模型污秽绝缘子交流闪络机理电场模型 重庆大学采用复数模拟电荷法计算污秽绝缘子闪络过程中沿面电场的分布和变化。首先假定局部电弧发展后期只剩一根电弧横跨干燥带, 局部电弧紧贴绝缘子表面发展, 并且只沿轴向增加,剩余污层电导率在电弧发展过

6、程中保持不变, 电弧电流基本上为正弦波形。在以上的假定下, 通过数学上的正交分解原理可以把交流电压下产生局部电弧后的电场归结为如下的边值问题:最终得出:推动电弧向前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强电场的电离作用而是电弧头部附近热点离加剧促使带电粒子运动速度增加并最终形成闪络.低气压下污秽绝缘子的闪络机理3.Ishii 等利用光电测量法对直流电弧的 V-I 特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当气压为 101.3 kPa 时,A 的取值范围为 4050,n=0.83;当气压为 40.0 kPa时,A 的取值范围为 2035,n=0.77。4.张仁豫等对染污绝缘子表面电弧的VI特性进行了测试,发现常数 A 与绝缘子型式

7、有关26,提出交流下A的取值范围为345(P/P0)0.65376 (P/P0)0.65,n=0.67。5.黄超峰在水平放置的三角形平板玻璃模型上测试了直流电弧的VI特性27,提出正极性直流下A= 120(P/P0)0.25,n=0.52;负极性直流下A=148(P/P0)0.25, n=0.52。6.李玉等对表面覆冰三角形平板玻璃的电弧 VI特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正极性直流下 A=178(P/P0)0.75,n=0.61;负极性直流下A=103(P/P0)1.14,n=0.69,交流下 A=133(P/P0)0.74,n=0.70。 重庆大学张志劲等针对实际高海拔下污秽绝缘子电弧发展过程

8、中存在的飘弧现象,以及低气压下空气间隙电弧的E-I特性与沿面电弧的E-I特性存在明显差异的问题,在奥本诺斯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低气压下污闪放电模型。西安交通大学的李亚伟等考虑受热浮力的影响,局部电弧在上表面会有飘离表面的趋势,散热条件受表面状况的影响较小;而在下表面,热浮力则会使局部电弧更加贴近表面,造成水分蒸发加剧、散热加快带来局部电弧在湿污绝缘的上、下表面表现出的电弧特性必然存在差异。提出了交流污闪电压双电弧计算模型。如下图所示对目前研究现状的思考1. 通过对以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的分析:国内外对染污绝缘子闪络机理的研究主要基于奥本诺斯(Obenanus)的平板模型,主要针对一般海拔地区,对低气压下染污绝缘子的闪络机理研究较少,基于平板模型的研究较多, 对实际绝缘子研究较少。 2. Obenaus 引入电弧特性常数A、n 表征局部电弧U-I 特性。A、n 取值不仅受电压种类、极性的影响,而且与环境温度、海拔高度以及表面状况相关,即便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不同研究者得出的数值也不尽相同。目前污闪电压计算中电弧特性常数的取值仍存在争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