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耳的听觉特征_第1页
人耳的听觉特征_第2页
人耳的听觉特征_第3页
人耳的听觉特征_第4页
人耳的听觉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耳的听觉特征6 N7 ?7 d7 Y5 N( 3 ) ) z' d8 a7 M/ k0 x1 U3 ( P1、振动产生声波,声波传播至耳,耳膜受到声压变化刺激听觉神经听觉神经传入大脑中枢,形成声音的存在感觉。声音的传播过程(自然状态):当一个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产生一个往复的弹性振动,这样就产生了声波,经过介质(物体、空间或水)向四面八方传播。当人耳接受声波的振动,通过听觉神经传达给大脑。2、声音的产生是物理现象,人对声音的感觉是生理 、心理活动。构成人耳听觉特性的要素! . % t) W. D4 e6 A" F4 u4 w构成声音产生与存在的客观因素是:振幅、频率、谐波构成

2、人耳对声音的听觉特性的要素是:响度、音调、音色 响度: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感觉程度。它首先决定于声音的振幅,其次是频率。声学中把描述响度、振幅、频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叫等响度曲线。单位:分贝(dB)与振幅的关系:a、声压级越高,人耳感觉声音响度越大b、人耳的声压范围是:0120 dB5 B: H) ' d3 ?7 4 k与频率的关系:a、45KHz附近的声音最响,因外耳道与其产生共鸣b、低声压时,低频区的音响度大于高频音的响度c、常见声源的声压级dBl       窃窃私语:2035     ' t6 b

3、0 V$ V- h+ s* d       女 高 音:35105         男l高音:4095( J- x2 N* 6 Z# 7 L E# Z2 * Jl       小 提 琴:40100         交响乐:80 dB       小    鼓:55105 

4、60;       打  雷:120l dB$ G c: 0 b8 Z6 S9 N7 Fl       教师讲话:5060         飞机起飞(3m处):140 dBz$ p5 O0 x2 / f音调(音高):是人耳对声音高低的感觉,其变化主要取决于声音频率的对数值,其次是取决于声音的振幅。频率越高,人耳感觉的音调随之升高,频率增加一倍,声学中称之增加一个“倍频程”,音乐上叫“提高一个八度”

5、。音调单位:美(mei)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 P( ; P2 |2 Q3 Ua、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20Hz20KHz,其中7003000Hz为最灵敏区) r* u/ j. q9 V4 Y* 2 sb、语言的频率范围范围是10010 KHz ; I' | + W, Y3 - t  I音乐的频率范围是5015 KHz ( O, l+ O a; v* I8 N' F音调与声压(振幅)的关系:a、1K2 KHz 以上的高音区,声压增大感觉音调提升/ f$ y- q" z- h8 db、500 Hz以下的声音,声压增大,感觉声音低沉,音调下降$ Q%

6、p2 Y6 N* T9 s7 d) D. # i6 z6 k/ T4 l% P# |' J) 4 P音色(音品):指声音的音调和响度以外的音质差异。它与声音的频谱结构、包络和波形有关。发音体的泛音结构不同频率特性曲线、种类不同造成音色结构的不同。, j4 j5 J5 d, H/ # a( ' M' c6 P3 n4 w; u5 Z声音的物理特性 声音的构成及关系+ f P) m$ M+ i4 y  F" P2 F客观:振幅(大、小);频率(快、慢);谐波  v5 ?" t - O2 R. Z$ o主观:响度;音

7、调(音高);音色(音品)振幅:声波的振动幅度,它的大小影响人耳对声音强弱的感觉强度(即响度)单位:分贝(dB)) d8 _1 Z0 h8 v; Z- Q: S  l# S频率:声波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它直接影响人耳对声音高低(音调)的感觉。单位:赫兹(Hz)谐波:指声波的波形。包括瞬间状态。它直接影响人们对声音音质差异(音色)的感觉。(如乐器不同,相同的“i”听觉则不相同。)声音的传播 * + U. i# k; s0 Z! c! c. r; X8 U直达声:是室内任一点直接接收到声源发出的声音。它是接收声音的主体,又叫主达声,不受空间界面影响,其声强基本上是与听点到声源间距离

8、的平方成反比衰减。" i; F, 4 4 h7 _" O9 W. Y早期反射声:指延迟直达声50ms以内到达听声点的反射声,对声音起到增强作用;在大空间内,因反射距离远,易形成回声,产生空间感。 混响声:声波经室内界面的多次反射,迟于早期反射声到达听点的声音,直至声源停止发声,但由于多次反射,听点仍能听到,故又称余声,影响声音的清晰度。 I; G$ u, l# t8 O混响时间:在一个声场中,一个声音的声压级衰减60dB所需要的时间,用T60来表示。单位:秒(s)+ G$ X" F6 0 c P% RT60=0.16V/Sa (赛宾公式)V:声场总容积 

9、 S:声场的表面积  a:声场的建筑装饰材料的平均吸声系数。例:某段音乐的声压级为90dB,此时中止音乐,音乐声逐渐减弱,当其声压级从90dB降至30dB时可需时1.2秒,那么,此房间的混响时间为1.2秒。 y+ f  S) i3、声音的指向性与覆盖面积: , w1 B! r! % J: m* D8 N! I* + Z* r高频  声音指向性很强 覆盖角度窄小、射程远、穿透力强中频  有一定指向性  覆盖面积比较容易控制低频  指向性不明显  向

10、四面辐射、声功能损失大、传播距离近! Q4、声音的共振与共鸣 声音的振动和传播过程中,有一种很重要的物理现象共振,也叫共鸣。+ A% G N3 % a/ z& n定义:当策动力变化的频率跟物体的固有频率相一致时,振动的振幅就会特殊地增大到最高峰值,这种现象叫共振。例一:部队行军步伐的振动频率与桥梁的固有振动频率相一致时,会因共振的产生而坍桥。5、声音的掩蔽现象与解决当不同频率的声音在同一声场中传递,各频率之间会发生掩蔽现象。 现象一:声音能量大的掩盖声音能量小的。0 H6 n% P) _, T/ J) t. E如铜管乐器掩盖木管乐器、木管乐器掩盖弦乐器。7 j8 E+ ?# G/ j&

11、quot; y+ M' Y+ c7 I解决:从乐队编制解决。要求有合理的声部和乐器分配,调整好各声部之间、各种乐器之间声功能的平衡。! W, k8 X# K5 d从音乐结构上解决。要有合理的和声、配器,使各声部间平衡。从声场音响上解决。4 P8 A1 Y$ C5 R* o7 T* g0 B- Oa、对不同音源选择最适合表现这种乐器音色特性的话筒。b、选择拾取音源的最佳距离、高度、角度。8 Y7 Y5 m3 ' a) k0 Jc、在调音台上进行音频信号电平的处理。/ t% g( a# U, O! s1 j2 o0 g( O' _4 + * l- M0 T现象二:中频声音掩

12、盖高频和低频声音。 原因:人耳对7003000Hz的中频率声音听觉最为灵敏,在声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优于并强于对高、低声音的听觉。解决:减少中频输入,适当增加高低频尤其是低频音输出。' p3 J: g  Q7 M$ R, / q现象三:高频率声音掩盖低频声音。如:板胡、京胡、笛子等高音乐器掩盖贝斯提琴、大提琴、巴松等低音乐器。原因:高频音声波较短、指向性强、穿透力强、射程远,对人耳刺激明显,低频音有绕射特性,散射强,功能损失大。解决:适当降低高频音,增加低频音。对不同的乐器拾音时选择合适话筒,掌握好距离角度。 基础巩固与学习1、     

13、;  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KHz。& X9 # h/ |' Z- F' _$ G2、       声音三要素是指音强、音高、音色。$ A5 s! n  T9 T. 3、       音强对应的客观评价尺度是振幅,音高对应的客观评价尺度是频率,音色对应的客观评价尺度是频谱。4、       声波的最大瞬时值称为振幅;一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音色是由所发声音的波形所确定的

14、。人们区别具有相同频率和相同幅度的两个不同声音的主观感觉,称为音色。% ) H3 V0 U& O; N8 T5、       声音三要素中,主要与声音的频率有关的要素称为音高(音调):是人耳对声音高低的感觉,其变化主要取决于声音频率的对数值,其次是取决于声音的振幅。- t" u0 q' f- A1 D2 S# X6、       人耳感受到声剌激的响度与声振动的频率有关。6 r: e" X2 c, L2 p. n7、     &#

15、160; 人耳对高声压级声音感觉的响度与频率的关系不大。9 w0 l3 p! + P% p, ?1 U$ 0 w8、       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听觉特性是对中音最敏感,其次是高音,频率越低越不敏感。9、       人耳对中频段(700Hz3KHz)的声音最为灵敏。人耳对高频(8KHz以上)和低频段(100Hz以下)的声音感觉较迟钝。3 3 T% ; z$ n$ _/ |10、       人耳对低声压级声音感觉的响度与频率的关系很大

16、。11、       不同频率声波的指向性特点为高音指向性强,低音指向性弱。12、       高、中、低音的传播指向特性为:高频,声音指向性很强, 覆盖角度窄小、射程远、穿透力强;中频  有一定指向性,覆盖面积比较容易控制;低频,指向性不明显,向四面辐射、声功能损失大、传播距离近。13、       不同频率声波的绕射能力为低音容易绕射,高音不易绕射。, L' N: ?+   O% P, J14、

17、       音箱布局通常的做法是高音音箱挂高,并调好角度;低音音箱靠近地面。15、       频率的高频段决定声音的色彩。/ J! # K$ b# X+ g1 16、       频率的中高频段决定声音的明亮度,清晰度。, O$ h. U: Z3 f9 ?17、       频率的低频段决定声音的浑厚度,丰满度。# j+ 9 J8 L$ |/ 4 18、     

18、  频率的中低频段决定声音的结实有力。19、       声波在不同物质中传播,其速度快慢依次为金属>木材>水>空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h; G3 C1 Y  W+ I# l! b' h20、       在室内某一点听到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次序为直达声、早期反射声、混响声。21、       直达声是指室内任一点直接接收到声源

19、发出的声音。- C7 E4 s' k4 M* k! 5 ( m( v# n22、       室内早期反射声指只经过一次反射,进入听耳的反射声,早期反射声的效果是给人以亲切感。23、       室内混响声是由反射声引起的。声波经室内界面的多次反射,迟于早期反射声到达听点的声音,直至声源停止发声,混响声可以延长声音的持续时间,提高声音的丰满度。但由于多次反射,听点仍能听到,故又称余声,影响声音的清晰度。% B* r8 N- i; P24、      

20、; 声音信号由稳态下降60dB所需的时间,称为混响时间。  房间混响时间过长,会出现声音混浊; 房间混响时间过短,会出现声音发干。25、       人耳分辨两个声音的最小时间间隔是50ms。回声是由声反射引起的。回声的产生是由于反射声与直达声相差50ms以上,在空间较大的地方,因反射距离远,易形成回声(时间差),产生空间感。如:在礼堂某坐位听到台上讲话变成两个重复的声音,其可能原因是由于反射声与直达声相差50ms以上。% D0 X+ a6 L3 ?* i3 t# p26、     &

21、#160; 声源在距离大于一定数值的两个平行界面间产生反射而形成一系列回声,称为颤动回声。颤动回声的产生是由于声音在两个平行光墙之间来回反射。两面平行墙表面加扩散体或改变平行角度,可以解决颤动回声的缺陷。* n7 z0 Q$ f- |: 27、       在大型剧场中,最易听到回声的坐位是前座。解决大型剧场前座观众听到回声的主要方法是观众席后墙加强吸声。; I. ?$ ! j6 A28、       由于室内频率响应的变化,使原信号频谱有了某种改变,称为声染色。声染色现象对扩声产生不

22、利影响。1 L4 V5 a* j- w" K: M7 3 ' G! f29、       两个波源的频率相同或相近,发出的波相遇叠加时,便有可能产生波的干涉。两个在同一直线上沿相反方向传播的波,若振幅、频率相同,在两个波源的连线上便会出现驻波。驻波形成的条件是反向传播、振幅相同、频率相等、相位差为0或恒定。, v$ ! D# y- p5 n: S30、       室内听音存在死点,是由于室内声源产生干涉现象或形成驻波。厅堂内某些位置由于声干涉,使某些频率相互抵消,声压级降低很

23、多,称为死点31、       由声波的扰动引起的媒质局部压强发生变化,叫做声压。声压级的单位为dB。扩音设备的认识与了解(入门篇)' r. 5 w/ A, 3 ( e; R! g3 B5 S2 u; Z/ Y9 |- p# n% j$ a任何一套专业系统的组成都必需要一个合理、专业的配置过程。而配置的基础便是建立在你是否对设备的信号流程、操作使用、基本原理有一定认识。$ 5 A) m( Z7 S! i) G一、信号流程及对设备的认识。) B3 w4 I. h# m. C, J' h一套专业扩声系统的组成,都必需经过以下设备进行配置:(仅从信号流程的角度去体会与分析) S0 Q6 M- 5 W( r音源调音台周边功放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