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学案_第1页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学案_第2页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学案_第3页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学案_第4页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学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一高频考点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存在部位三者之间的关系:成分来源从消化道吸收而来;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透过毛细血管壁;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由消化道吸收而来化学成分营养物质、代谢废物、O2、CO2等气体、血浆蛋白、激素等与血浆相比,蛋白质含量低生活的细胞各种血细胞体内绝大多数细胞淋巴细胞几种常考细胞的内环境:细胞名称血液:属于结缔组织,包括血浆和血细胞、淋巴细胞等,血浆属于内环境,血细胞和淋巴细胞则不是。所处内环境 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

2、细胞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或血浆肝脏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消化道上皮细胞、皮肤表皮细胞等组织细胞组织液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关系:(1)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作用)(2) 呼吸系统 氧气 二氧化碳 养料 二氧化碳、废物 氧气、养料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 氧气、养料 二氧化碳、废物 泌尿系统 淋巴直接与内环境物质交换的系统有四个(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循环系统),器官有一个(皮肤),具体确认五种结构可按如下方法进行:以“循环系统”为参照,双向进出呼

3、吸系统,单向进入消化系统;单向输出皮肤;输出后又可存在重吸收泌尿系统。氧气、二氧化碳、养料、废物在各场所的浓度高低。3、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发生在细胞外液中)血浆pH的调节抗体与抗原的识别及结合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组织胺使毛细血管扩张不发生于内环境的生理过程(发生在细胞内或体外)细胞呼吸细胞内蛋白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过程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5内环境成分的判断(1)判断依据:看物质是存在于细胞内还是细胞外。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2)属于内

4、环境的成分:营养成分:氧气、水、无机盐、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代谢产物: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等。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3)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红蛋白(红细胞内)、载体蛋白和过氧化氢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液、尿液等属于外界环境的溶液。6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跨膜问题物质类别转移途径相关系统穿膜层数养料(如葡萄糖)消化(外环境)吸收(内环境)血液循环组织液组织细胞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进出上皮细胞(2)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进组织细胞(1)7层废物(如尿素)组织细胞组织液(内环境)血液循环泌尿系统或皮肤体外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出组织细胞(1)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

5、)进出肾小管壁细胞(2)7层O2肺泡肺毛细血管血液循环毛细血管组织液组织细胞呼吸系统、循环系统O2进出肺泡壁细胞(2)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进出红细胞(2)进组织细胞(1)9层;若被利用进线粒体(2)11层;CO2运输一般不经红细胞,所以相应减少2层膜7内环境稳态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实质: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调节机制和调节方式:(1)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2)调节方式:负反馈调节(参与调节的系统主要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8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

6、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如:组织水肿(营养不良,肾炎等)二、练习1(2014课标卷)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2(2014新课标卷)关于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

7、液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3(2012年江苏单科)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4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血液、组织液和淋巴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葡萄糖、CO2和胰岛素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喝牛奶,进入胃中口服抗菌药物肌肉注射青霉素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A B C D5.如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b、c、d表示细胞外液。下面罗列的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c周围的管壁破损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淋巴管阻塞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

8、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只有 B只有 C只有 D6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化反应,其中有( )A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 B酶与激素的合成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D脂肪在消化道内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7.下列有关人体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D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绝对不变8.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实例的是( )A剧烈运动时细胞产生较多的乳酸,但细胞内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突破人体第一、二两道防线流感病毒结合C某人

9、吃庆丰包子铺的大糖包后体内胰岛素分泌增多D夏天高温时出汗较多,上厕所的次数比平时少9.左下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为组织细胞,物质交换过程如右B若为脑细胞,处的氧气浓度高于处,而C02的浓度相反C若为肝脏细胞,饭后一小时处的血糖浓度低于处D若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处10.右上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B代谢废物完全由过程排出C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要经过4层生物膜D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

10、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11下表是某中年男子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男子可能患有糖尿病,可服用胰岛素制剂进行治疗B该男子可能患有高血脂,应不吃脂肪,多吃糖类食物C该男子可能患有地方性甲状腺肿,细胞代谢速率偏低D血浆的生化指标应保持不变,否则将引起代谢紊乱12下图中甲、乙分别表示人体不同体液间的物质交换和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乙中的d为分解者,a为生产者人体过敏反应时,甲中的c增加引起水肿甲中d处的CO2浓度最高甲中d为细胞内液、b为淋巴甲中的a、b、c构成内环境;乙中有3条食物链,其中b所处营养级贮存的能量最少A B C D 13

11、(2014届广西玉林田家炳中学高三3月月考生物卷)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除注明外,共13分)(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填标号)(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 ;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 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 阶段。(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与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2分) 。(4)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2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 的稳定有重要意义。(5)如果该图为肝

12、脏组织局部结构膜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减少的物质有 明显增加的物质有 。脂肪肝患者的脂蛋白合成量                       。 (6)如果图中细胞为B淋巴细胞,则合成抗体的细胞器是            ,抗体存在于上图中的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