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名校专项习题_第1页
沪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名校专项习题_第2页
沪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名校专项习题_第3页
沪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名校专项习题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沪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名校专项习题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匡(kunq)衡凿(záo)壁借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 ,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注)逮:达到,及。映:照。偿:报酬,回报。怪:对感到奇怪。资给:资助,供给。遂:最终,终于。1“凿壁”的“凿”,下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挖槽或穿孔用的工具,称“凿子”B.打孔,穿通

2、C.明确,真实2下面对本文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邻居家有蜡烛,但烛光照不到匡衡家。B.匡衡自己家也有蜡烛。C.匡衡帮一个叫“文不识”的人干活是有工钱的。D.匡衡最后成不了大学问家。3你从匡衡身上学到了什么?  _2. 阅读荷,完成习题。荷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荷叶形圆,茎横泥中,其名日藕。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1本篇小古文用简练的语言从_、_、_、_等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一种植物,它是_。2“或”字有多个解释:或者,或许;有时;有的文中“或红或白”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或”含义相同。都

3、应理解为(_)(填序号)3由“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你能想到的成语是_。4古往今来描写这种植物的诗词很多,写下你喜欢的一句。_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学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结合孔子的观点,把下述相对应的句子分别联系起来。学到新知识,并经常去实践它,是有意思的。不能不懂装懂。学习要和思考同时进行。(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3)知之为知之,不知

4、为不知,是知也。(_)4. 文言文阅读。得过且过五台山有鸟,名曰寒号虫,四足,肉翅,不能飞。其粪即“五灵脂”。当盛暑时,毛羽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若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1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1)比至(_)   (2)遂自鸣曰(_)   (3)得过且过(_)2翻译下面的句子。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_3请说说这则故事带给你的启示。_5.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画龙点睛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晴者皆在。注释

5、:张僧繇(yóu):南朝梁吴(今苏州市)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每:常常,每每。以为:认为。诞:虚妄,荒唐。因:因此,就。须臾:一会儿。破:击。皆:都,全都。1结合注释,解释句子的意思。(1)人以为诞,因点其一。_(2)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_2读文,我们知道张僧繇不点睛的原因是_(用原文回答),点睛后的结果是_(用原文回答)。从中看出张僧繇_。3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画龙点睛”词语本意是_,联系实际,你认为这个词语多用来指_。4用“画龙点睛”写一句话:_6.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练习。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

6、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给下列汉字注音。衔(_)堙(_)溺(_)2“少女”在文中的意思是_,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_。3联系文章内容,结合注释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_(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_7. 阅读学弈,回答问题。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朗读“为是其智弗若与”应该读出(_)的语气。朗读“曰:非然也”应该读出(_)的语气。A疑问   B反问   C否定   D肯定2用“_”

7、在文中画出描写两个学生学习状态的句子。3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_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炳烛:点燃烛火。安:怎么。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短文中,晋平公已经_岁了,担心自己学习_。2画横线一句话中的“少”“壮”“老”分别指的是_、_、_。3写出下面一句话的意思。少而好

8、学,如日出之阳。_4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9. 阅读郑人买履,完成习题。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1解释文中

9、加点的字。(1)_  (2)_(3)_ (4)_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_(2)_3从文中找出郑人最可笑的言行。 _4从这篇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_5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_10. 阅读与思考。管宁与华歆,俱为汉末人。初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华捉而见喜,窃见管神色,乃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华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尔非吾友也。”(注释)轩冕:指车子。宁割席分坐:后人以“管宁割席”喻朋友断交。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窃见管神色(_)尔非吾友也(_)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管挥锄,视而

10、不见,与瓦石无异。_3管宁为什么要和华歆断交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_11. 文言文阅读。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言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注文不识:人名。 偿:报酬。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衡乃穿壁引其光:_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_2用原文回答,为什么匡衡“与其佣作而不求偿”?_3因为这个故事,后来有一个成语传世,这个成语是:(_)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下这个文段的内容:(_)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

11、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5解释下列句中加红字。必三百人:_好一一听之:_6用自己的话回答“处士逃”的原因。_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注释)念终始典于学:自始至终想着学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不知道_ 建国君民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_其此之谓乎!_3概括选段论述的主要观点。_13. 文言文阅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誉之日:_(2)吾盾之坚:_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_3这个故事可概括为一个成语是:_。14. 阅读理解。自相矛盾楚人有卖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