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相似全章教案_第1页
第27章相似全章教案_第2页
第27章相似全章教案_第3页
第27章相似全章教案_第4页
第27章相似全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7章相似全章教案271 图形的相似 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或图形的观察,获得理性认识,从而加以识别相似的图形(二)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三) 情感目标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自信心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并从中获取信息,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及归纳能力三、 教学难点应用获得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察教材第36页的两组图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1、观察下列几组几何图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

2、:具有相同形状的图形叫相似形(出示课题图形的相似)2、对(2)中的3组图形,通过图形的缩小或放大,再利用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等变换,使它与另一个图形能够重合,从而加以验证它们是相似的图形。3、你还见过哪些相似的图形,请举出一些例子与同学们交流三、试一试:利用课本后面的网格或格点图纸设计出几组相似的图形,并利用幻灯片加以展示,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探究:1、思考教科书第37页观察中的问题,哈哈镜里看到的不同镜像它们相似吗?2、 观察下图中的3组图形,它们是不是相似形?为什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节课“相似图形的特征”做好准备)五、 课堂练习完成课本第37页练习第1、2题。六、 课堂小

3、结这节课你哪些收获?七、课时作业1、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请你收集或设计一些相似的图案2、习题27.1第1、2题课后反思:271 图形的相似 第 二 课 时一、 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或图形的观察,获得理性认识,从而加以识别相似的图形(二) 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相似图形观察、分析、欣赏以及动手操作、画图、测量等过程,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2、回顾相似图形的性质、定义,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发展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二、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

4、播放多媒体教材中的图271l-4 (1)(用投影幻灯片或用教学挂图展示)观察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得出:三角相似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以及相似比 2课前热身 分组活动:(5分钟)复习相似变换图形,掌握相似形的基本特征: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3合作深究 (1)整体感知 从回顾旧知“相似多边形性质”入手定义相似三角形,认识符号相似于“”,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课本第41页中“习题27.1第5题”,通过测量得到DEBC时, ADEABC一给出三角形相似的定义(1) 四边互动 互动1 师:教师展示投影1:课本第38页中图2711-4这两个图形有何共同特征? 师:这两个图形的不同点在哪里

5、? (教师在学生进行议论、交流、评判形成共识后可由学生进行口头归纳) 明确 图上所展示的两个相似图形中,A=A, 定义相似比: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相似比注意:相似比是有顺序的,ABC与的相似比为k,则ABC与的相似比为互动 师:展示投影2:课本中第39页图27.1-5ABC与ADE的三个角对应相等吗?为什么? 师:ABC与ADE的三边对应成比例吗?量量看(动手测量得出结论并与同伴交流)师:ABC与ADE相似吗?学生分组进进行讨论 明确 在同学交流、评判的过程中,老师进一步阐述,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其延长线所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4达标反馈 课本第40页练习第 l3 题

6、注:()题中找对应边应考虑长边与长边、中边与中边、短边与短边是否对应成比例及大角与大角、小角与小角、中角与中角是否对应相等 5学习小结 ()内容总结 相似用符号“”表示,读作“相似于” 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称为相似比,相似比是有顺序的ABC与ABC的相似比为k,则ABC与ABC的相似比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三角形的另两边,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 (2)方法归纳 学会动手画平行线,动手测量、计算、观察、猜想总结规律;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与探索的能力课后反思: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相似比的定义,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

7、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2、 掌握“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比较归纳能力,感受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SS)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事物间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从实验探究到归纳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教学重点: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 教学难点:探究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的过程教学过程新课引入:ABDECF1 复习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相似多边形相似比的定义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相似三角形相似比的定义2 回顾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方

8、法(SSS)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思路。提出问题:如图27·2-1,在ABC中,点D是边AB的中点,DEBC,DE交AC于点E ,ADE与ABC有什么关系?分析:观察27·2-1易知AD=,AE=,A=A,ADE=ABC,AED=ACB,只需引导学生证得DE=即可,学生不难想到过E作EFAB。ADEABC,相似比为。延伸问题:改变点D在AB上的位置,先让学生猜想ADE与ABC仍相似,然后再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归纳: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探究方法:探究1在一张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各边长都是原

9、来三角形各边长的k倍,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它们相等吗?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分析:学生通过度量,不难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都相等,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学生小组交流)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证明探究所得结论的途径。分析:作A1D=AB,过D作DEB1C1,交A1C1于点EA1DEA1B1C1。用几何画板演示ABC平移至A1DE的过程A1D=AB,A1E=AC,DE=BCA1DEABCABCA1B1C1DEABCA1B1C1ABCA1B1C1归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符号语言:若 ,则ABCA1B1C1运用提高:1 P47

10、练习题1(2)。2 P47练习题2(2)。课堂小结:说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布置作业:1 必做题:P55习题27·2题2(1),3(1)。2 选做题:P55习题27·2题4,5。3 备选题:如图,E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BC的延长线上的一点,连结AE交CD于F,则图中共有相似三角形( ) A、1对B、2对C、3对D、4对设计思想: 本节课主要是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探究”的过程,先让学生利用刻度尺、量角器等作图工具作静态探究,然后教师再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作动态探究,从而给学生以深刻的实验几何的数学学习体验。此外,本课教学设

11、计在引导学生知识重构的维度上重视应用“比较”“类比”“猜想”的教学法,促使学生尽可能进行“有意义”的而非“机械、孤立”的认知建构,并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课后反思: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2、 掌握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二)过程与方法会运用“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及“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进行简单推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从认识上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认识事物,从思维上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展开

12、思维;2、 通过画图、观察猜想、度量验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猜想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 掌握两个判定定理,会运用两个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教学难点: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新课引入:1、 复习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2、 回顾探究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的过程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2的途径提出问题: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ABC与A1B1C1,使A=A1,和都等于给定的值k,量出它们的第三组对应边BC和B1C1的长,它们的比等于

13、k吗?另外两组对应角B与B1,C与C1是否相等? (学生独立操作并判断)分析:学生通过度量,不难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第三组对应边BC和B1C1的比都等于k,另外两组对应角B=B1,C=C1。 探究方法:探究2改变A或k值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教师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作动态探究进行演示验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在动态变化中捕捉不变因素。)归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由学生独立完成)ABCA1B1C1符号语言:若A=A1,=k,则ABCA1B1C1辨析:对于ABC与A1B1C1,如果=,B=B1,应用新知:例1:

14、根据下列条件,判断 ABC与A1B1C1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1)A1200,AB=7cm,AC=14cm, A11200,A1B1= 3cm,A1C1=6cm。 (2)B1200,AB=2cm,AC=6cm,B11200,A1B1= 8cm,A1C1=24cm。 分析: (1)=,A=A11200ABCA1B1C1(2)=,B=B11200 但B与B1不是AB AC A1B1 A1C1的夹角,所以ABC与A1B1C1不相似。运用提高:1、P47练习题1(1)。2、P47练习题2(1)。课堂小结:说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布置作业:必做题:P55习题27·2题2(2),3(2)。选做题

15、:P56习题27·2题8。课后反思: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三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比较归纳能力,感受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AASASA)区别与联系,体验事物间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从实验探究到归纳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教学重点: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及其应用教学难点: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3的过程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复习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2与全等三角形判

16、定方法(SSSSAS)的区别与联系: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的判定方法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的判定方法2)提出问题: 观察两副三角尺,其中同样角度(300与600,或450与450)的两个三角尺大小可能不同,但它们看起来是相似的。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组角对应相等,它们一定相似吗?探究方法:探究3分别改变这两个三角形边的大小,而不改变它们的角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教师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作动态探究进行演示验证,引导学生观察在动态变化中存在的不变因素。)ABCA1B1C

17、1归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由学生独立完成) 符号语言:若A=A1,B=B1 ,则ABC A1B1C1应用新知:例2 如图27·2-7,弦AB和CD相交于O内一点P,求证:PA·PB=PC·PD。分析:欲证PA·PB=PC·PD,只需,欲证只需PACPDB,欲证PACPDB,只需A=D,C=B。运用提高:P49练习题1。P49练习题2。课堂小结:说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布置作业:1、 必做题:P55习题27·2题2(3)。2、 选做题:P57习题27·2题11

18、。3、 备选题:如图ADAB于D,CEAB于E交AB于F,则图中相似三角形的对数有对。课后反思:2722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来解决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 1、让能学生综合运用相似的知识,加深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认识。2、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到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建模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在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教学过程新课引入:1、 复习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相似三角形相似比的定义2、 回顾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19、及判定方法提出问题: 利用三角形的相似,如何解决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长度的问题? “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相等”四条对应边中若已知三条则可求第四条。 例3:据史料记载,古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泰勒斯曾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在金字塔影子的顶部立一根木杆,借助太阳光线构成两个相似三角形,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 如图272-8,如果木杆EF长2m,它的影长FD为3 m,测得OA为201 m,求金字塔的高度BO。分析:BFEDBAO=EDF 又AOB=DFE=900ABODEF例4:已知左、右并排的两棵大树的高分别是AB=8m和CD=12m,两树的根部的距离BD=5m,一个身高16m的人沿着正对这两棵树

20、的一条水平直路L从左向右前进,当他与左边较低的树的距离小于多少时,就不能看到右边较高的树的顶端点C?分析:ABCD,AFHCFK。,即,解得FH=8。运用提高:P51练习题1 2P51练习题2课堂小结:说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布置作业:1、 必做题:P56习题27·2题9,10,11。2、 选做题:P57习题27·2题15。课后反思: 2723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2、探索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体验化归思想。 (二)过程

21、与方法 经历探索相似三角形性质“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的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相似三角形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教学难点:探索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教学过程:新课引入:1回顾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方法。2复习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相似多边形对应边、对应角的性质。提出问题: 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它们的周长之间什么关系?两个相似多边形呢?(学生小组讨论)ABCA1B1C1,相似比为kAB=kA1B1,BC=kB1C

22、1,CA=kC1A1进而得到结论: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探究:(1) 如图272-11(1),ABCA1B1C1,相似比为k1 ,它们的面积比是多少? (1) (2)图272-11分析:如图272-11(1),分别作出ABC和A1B1C1的高AD和A1D1。ADB=A1D1B1=900又B=B1ABDA1B1D1BDEFAC=k12进而得到结论: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相似多边形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例6:如图272-12,在ABC和DEF中,AB=2DE,AC=2DF,A=D,ABC的周长是24,面积是48,求 DEF的周长和面积。图272-12分析: ABC和DEF中,AB

23、=2DE,AC=2DF又A=DABCDEF,相似比为DEF的周长=24=12,面积=248=12。运用提高:P54练习题1 P54练习题2课堂小结:说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布置作业:必做题:P54练习题3,4选做题:P57习题27·2题12,13,14。课后反思: 27.3 位 似第 一 课 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位似图形的定义; 2、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二)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并且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数学应用意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以积极进取的思想探究数学学科知识,体会本节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24、教学重点: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 位似图形的画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操作引入1、展示课件:两组图片,一是万里长城雄伟壮丽的画面,二是神州飞船首飞成功的邮票,演示两组图片的缩放过程。(回顾相似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为新课引入进行铺垫,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2、这几副图片表示出了图形之间的什么特殊的关系?引出课题位似。教师板书。二、自主活动  实践感知1、建构新知: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

25、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2、让学生进一步操作,亲身感受位似图形与相似图形的联系与区别。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得出如下结论:位似图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图形,而相似图形未必都能构成位似关系。(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观察、思考,感悟知识的生成和变化)3、认一认:见课本P66页图273-2(1)、(2)、(3)辨认位似图形,并指认位似中心。(从正反两个方面强化学生对位似图形的认识)4、练一练: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全等;B.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不一定相似;C.两个图形如果是相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位似;D.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

26、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相似。例2 下列每组图中的两个多边形,是位似图形的是( )例3下列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EFGD是位似图形,它们的位似中心是( ) A. 点E B. 点F C.点G D.点D例4 已知上图中,AEED=32,则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EFGD的位似比为( )A. 32 B. 23 C. 52 D. 53(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新知)三、合作探究 明确强化1、想一想:本课已学过哪几种放大图形的方法?(让学生思考、交流,加深对前后知识的理解,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归纳:直角坐标系放大图形法;橡皮筋放大图形法。它们都属于位似图形的作法。2、做一做: 按如下方法可以

27、将ABC的三边缩小为原来的一半:如图,任取一点O,连接AO,BO,CO,并取它们的中点D,E,F.DEF的三边就是ABC相应三边的一半。(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上面的方法亲自试一试; (2) 如果在射线AO,BO,CO上分别取点D,E,F,使DO=2OA,EO=2OB,FO=2OC,那么结果又会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四、试一试 已知五边形ABCDE,作出一个五边形ABCDE,使新五边形 ABCDE与原五边形ABCDE对应线段的比为12。学生作图,可以得出:位似五边形在位似中心的同侧;位似五边形在位似中心的两侧;位似中心在位似五边形的内部;位似中心在位似五边形的

28、一条边上;位似中心在位似五边形的一个顶点上;五、归纳小结 1、畅谈这节课你的收获与感受。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2、总结:位似图形的概念、性质、应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学生归纳、整理、表达的能力) 3、实际应用:位似图形在家庭装潢设计上的运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六、布置作业课后反思:27.3 位 似第 二 课 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理解图形的位似概念,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2会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把一个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3掌握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的位似变化与对应点坐标变化的规律。(二)过程与方法1、

29、经历位似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以及动手、动脑、手脑和谐一致的习惯。2、利用图形的位似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探究与交流,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图形的位似概念、位似图形的性质及利用位似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构建新知 1位似图形的概念下列两幅图有什么共同特点? 如果两个图形不仅形状相同,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 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2、引导学生

30、观察位似图形下列图形中,每个图中的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BCD都是相似图形.分别观察这五个图,你发现每个图中的两个四边形各对应点的连线有什么特征? 显然,位似图形是相似图形的特殊情形,其相似比又叫做它们的位似比. (1)五边形ABCDE与五边形ABCDE; (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O与CDO(3)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ABCD.(4)等边三角形ABC与等边三角形ABC(5)反比例函数y(x>0)的图像与y(x<0)的图像(6)曲边三角形ABC与曲边三角形ABC (7)扇形ABC与扇形ABC,(B、A 、B在一条直线上,C、A 、C在一条直线上) (8)ABC与ADE(D

31、EBC; AEDB)2如图P,E,F分别是AC,AB,AD的中点,四边形AEPF与四边形ABCD是位似图形吗?如果是位似图形,说出位似中心和位似比. 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的位似变化与对应点坐标变化的规律 练一练1 如图,已知ABC和点O.以O为位似中心,求作ABC的位似图形,并把ABC的边长缩小到原来的一半. 小结内容,自我反馈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位似图形的定义,位似图形的性质.作业 1P65习题27.3 1、2、3课后反思:相似三角形的小结与复习课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能力目标:2、培养学生把课本上

32、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认识以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情感目标:4、通过学习,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品质。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通过例题的分析、研究,揭示应用相似三角形有关知识解题的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三、教学方法:启发式。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请同学口述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及性质,教师用投影加以总结: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2)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条边,且这条直线与原三角形的两条边(或其延长线)分别相交,那么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3)判定定理: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