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事实证明,产业转移的发生,既能促进地区产业结构 升级,带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也会对当地的地理环境、社会稳定和就业产生巨 大的影响。当前,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逐渐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对高素 质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 面临新的发展趋势,促使我国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也将为莘莘学子带来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一、产业转移概述1 什么是产业转移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的实质是生产力的空间转移, 是 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的必然现象。产业转移(Industrial Transfer) 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
2、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 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一个包含国际与地区间投资与贸易活动 的、综合性的要素与商品流动过程。这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 是国际或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转移国(或地区)与承接国(或 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产业转移常常以相关国家或地区间的投资、贸易以及技术转移活动等形式表 现出来。其构成要素包括转移国(或地区)、承接国(或地区)、转移产业、转 移企业、转移资本、转移技术等。2.产业转移的类型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 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是按照涉及地域范
3、围的不同,产业转移可分为国内产业转移(也称作区域 产业转移)和跨国产业转移(也称作国际产业转移)。国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转 移在空间上没有突破国家界限,在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进行转移。跨国产业 转移是指产业转移在空间上突破国家界限,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转移。二是按照转移客体中最突出生产要素特性的不同, 可以将产业转移分为劳动 密集型产业转移、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同时也代表产业发展层级依次上升的三个主要梯级。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是指产业转移客体中劳动力的使用较多,产品成本中工资部分所占的比重较大,产品附加值在三种类型中平均最低的产业转移。食品、 服装、工艺品等行
4、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是指产业转 移中投资规模较大,资本要素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成本比重较大, 产品的平均附加 值介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的产业转移。通常钢铁、机械、汽车、造船、化工等行业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指产业转移客体 中技术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产品附加值在三大类产业中是最高的产业转移。 信 息、通信、生物、软件、精密机械、精细化工、新材料等行业多属于技术密集型 产业。三是按照转移主体的性质、转移的内在机理不同,可以将产业转移分为市场 扩张型产业转移和成本节约型产业转移。 市场扩张型产业转移是指为占领外部市 场进行的产业空间上的转移。成本节约
5、型产业转移是指由于外部竞争和内部调整 压力而进行的围绕成本节约目的的战略性产业迁移。四是按照转移的空间流动方式不同,可以将产业转移分为水平转移和垂直转 移。水平转移是指在同质区域之间发生的产业转移。垂直转移是指在存在梯度的 异质区域之间发生的产业转移。3.产业转移的意义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以企业为主导的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 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或者跨区域贸易等方式, 把部分产业的生产 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 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
6、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 具有重要意义,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是典型的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范例。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每一次全球化的经济加速发展总是伴随 着大规模的国际产业大转移。应当说,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 征,而中国目前已成为产业转移的主战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或地区的 产业能否充分地利用本地的动态比较优势, 并顺利进行产业转移,将决定其长期 绩效。长期来看,产业转移有利于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可以避免出现地区产业同 构以及重复建设等问题,对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转移 对我国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
7、,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外 投资的大量涌入,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中央“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部署下,随着区域经济协调的加快, 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也在蓬勃发展。二、产业转移的条件和动因产业转移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区域间因资源禀赋、区位、市场、 产业配套环境、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差异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动态发展变化的结果,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1. 产业转移发生的基本条件一是区域间存在产业级差。从产业转移的动态过程可以看出,产业演进历经 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十资本密集型产业一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世界各地的要素禀赋不同、制度环境不同,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发展不平
8、衡,这导致不同国家(或地 区)之间的经济技术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导致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发展 中国家(或地区)的主导产业存在明显的产业级差。 正是这些区域间产业级差的 存在促使产业转移的发生成为可能。纵观 20世纪以来的几次全球性的产业大转 移,正是在存在明显产业级差的国家间进行的。比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向日本的产业转移;20世纪70年代日本向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产业转移。二是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产业级差的存在是产业转移的基础, 但并不 必然导致产业转移的发生。由于产业转移通常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和跨区域贸易 等方式实现,这就要求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
9、产要素可以跨地区流动,重新组 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和产业规模。因此,生产要素能否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 以及 流动的自由程度大小,决定着产业转移阻力的大小。产业转移总是向着产业转移 阻力最小的方向移动,而生产要素流动的自由程度通常取决于经济制度和国家政 策。因此,各个国家(或地区)为了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自20世纪以来相继加大对外开放,减少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三是区域间存在产业利益差。不同区域间即便存在产业级差,生产要素可以 在区域间自由流动,产业转移仍然因为缺少利益条件而难以发生。 在开放式区域 经济系统中,产业转移能否发生,以及将从哪个区域向哪个区域转移, 将取决于 区域间的利益差。不同
10、区域的经济体中,由于要素禀赋、市场结构、技术水平等 不同,产业成长的利益格局也会不一致, 正是这些区域间产业利益差的存在, 才 会诱发并引导产业转移以获取比较利益。四是产业竞争。产业竞争是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垄断的产业不会发生产业 转移,因为企业会通过垄断实现高额利润。只有产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 竞争,即形成所谓的“重合产业”,并由此引发企业经营的成本压力和市场压力。 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积极寻求跨地区投资和跨地区贸易, 最终导致产业转移成为 可能。综上所述,区域间存在产业级差、地区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区域间存在产 业利益差以及产业竞争是发生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 然而即使这些条件都得到满
11、足也并不必然会导致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转移的发生还需要动力系统的推动。2 产业转移发生的动力产业转移是具有转移动力的经济主体的一种经济行为, 在具备了产业转移基 本条件的基础上,仍需动力系统的推动才能催生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转移的动 力机制主要包括企业对利润最大化追求的内在动力和区域产业结构变迁的外在 动力,以及生产要素供给结构的变迁和产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迁。第一,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企业追逐利润的本性是产业转移的内在动 力。产业转移地区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产业成长相异,这些差异决定了区 域间要素价格的差异。具体而言,在经济发达的产业转出区,随着产业的集聚, 在资本、劳动力、技术这些
12、基本生产要素有限流动的情况下, 企业生产成本上升, 导致要素拥有者获得的边际收益递减。同时,随着土地、水、电等其他生产要素 成本增加,资本、技术等要素与它们结合的难度增大。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区 域内一些产业或产品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 产业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同时,产 业承接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经营成本也相对较低,存在成本的比较优势, 出现潜在的产业利差。另外,产业的市场需求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 存在差异,进而存在潜在的产业利差。而区域之间的贸易壁垒,导致直接的跨区 贸易难以完全实现市场的扩张,企业对利润的追求,致使产业向存在着比较收益 的欠发达地区转移。第二,区域经济结构的变
13、迁。区域经济结构的变迁是产业转移的外在动力。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转移与产品的生命周期有关。 由于区域经济 结构的变迁,导致随着产业生命历程中兴起、发展、成熟和衰退周期性的变化, 产业所获取的利润呈倒“ U'字形变化。第三,生产要素供给结构的变迁。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是一 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定区域在生产要素供给方面的相对优势 会不断发生改变。虽然区域间要素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延缓这一相对优势的 改变程度,但由于市场的不完善性、社会制度的约束以及交易成本的增加,生产 要素供给比较优势的转变难以根本扭转。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丰
14、富的劳动力资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东南 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具有巨大的比较优势。 通过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中国 成为世界加工工厂。但是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 这些地区所拥有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产业开始向劳动力比较优势更 强的中国中西部地区,以及印度、越南等国家转移。并且,由于同一地区产业间 的竞争进一步加速了区域生产要素供给的比较优势的变化。因此,生产要素供给结构的变迁为区域产业转移提供了压力和动力。第四,产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迁。各区域对产品市场的需求结构也是动态变 化的。对于某一特定的区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要素的成本不
15、断提高, 该区域对产品的市场需求结构也会由低到高逐渐发生演化。比如,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需求结构在不断升级,低级产品市场趋 于饱和,而同类产品在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却在不断扩张。这样在比较利益的驱动 下,这些生产低级产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空间上的转移。综上所述,当存在产业转移的条件时,产业转移的动力系统会促使产业或企 业竭力调整自身的行为,寻找合理的转移方式,实现产业转移行为。2.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第四次产业转移 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而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则极大地影响 了国际产业转移。自
16、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大规模下降。 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的数据,2008年,全球FDI流入量为1.697万亿美元,比 上年下降了 14% 2009年,全球FDI流入总额为1.04万亿美元,同比下降38.7%。 其中,发达国家吸收FDI下降41.2%,发展中国家下降34.7%。美国是吸收FDI 最多的国家,中国居第二。2010年,全球FDI流入总额为1.122万亿美元,同 比增长7.8%。尽管2010年全球FDI有了明显的复苏,但仍分别低于危机前水平 的33.9%和2007年最高峰时的46.6%。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作为吸引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 FDI
17、下降的 情况。从2008年10月开始,中国FDI连续出现长达10个月的环比负增长。2009 年,全国新批外商投资企业同比下降14.8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2.56%。 2010年情况有所好转,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 1057.4亿美元。这主要得益于服务 业和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大幅增长,增幅分别为28.6%和27.6%。外商撤资现象在东部沿海地区比较严重,并且出现了大量的“非正常撤资”。因此,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面对世界经济低迷的严峻形势, 尤其是FDI 的大幅缩减和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趋势。一是更加重视东道国本土的市场消费需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
18、在欧美等 发达国家高福利政策和超前消费模式作用下,形成了加工基地类型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发达国家超前消费能力的不断削弱,这一产业分工体系导致了世界生产加工能力过剩。为了应对危机,各国纷纷采取刺激 消费的国家政策,同时又要防止本国的消费能量被别国汲取,消费市场成为产业转移的关键关注点。中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具有庞大的消费潜力和市场规模,因此成为各国扩大消费出口的焦点。同时,各国也希望本国消费市场尽量带动本国 经济的发展。因此,未来几年,国际产业转移将以满足东道国消费市场需求为主 要特点,大量生产满足消费需求的最终产品,国际产业转移的最终产品特征也将 日益明显。二是围绕获取
19、技术和科研成果的产业转移逐渐突出。技术发展是企业获得比 较收益和超额利润的重要手段。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或地区)把 科技创新作为走出危机的根本手段。 一方面,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保证科技创新 战略实施。比如,2009年美、日、德等国政府财政预算中科技投入分别增加了 3% 1.1%、8% 2008年全球企业的研发投入也实际增长了 6.9%o虽然2009年全 球企业对研发项目的投资金额减少了 1.9%,但由于企业利润下降了 21%因此研 发强度实际有所增强。在2010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则同比增长 4%另一方面, 以获取技术和科研成果为特点的产业转移更加明显。 金融危机后,持续走高的技
20、 术研发成本,致使将研发外包成为跨国公司降低成本的首要举措, 因此高新技术 产业成为外资并购的热点领域,这些领域重点涉及电子、 IT和医药制造等行业。 比如,2010年4月,美国最大的药物研发公司一一查理斯河谷实验室公司(Charles River Laboratories In ternatio nal)以 16 亿美元收购了中国最大的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商一一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拓展了其在全球的契约性研究禾口药品研制业务,该并购成为中国制药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并购案 例。三是研发中心伴随生产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金融危机以来,东道国市场的最终消费在国际产业转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当生产转移
21、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时,为生产和市场竞争服务的相应研发中心的转移就非常必要。因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研发机构,既可以充分利用海外相对廉价的科技资源, 也可以满足东 道国市场最终消费的需求。并且,随着竞争日趋激烈,研发中心的研发能力和研 发层次需要不断提高才能立足于东道国,成为东道国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 部分。从短期来看,虽然一些跨国公司为控制成本而将主要研发机构撤回本国, 但从长期来看,随着这些跨国公司以满足东道国市场消费为目标的生产再次转 移,更多地开展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更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和技术含量的研发机 构将再次向东道国转移。四是更多地图绕能源和原材料优势进行产业转移。能源和原材料
22、作为重要的 要素投入,对工业增长意义重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虽然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一 定程度上有所下降,但是围绕能源和原材料控制的博弈进一步加强。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国丰富的资源和相对廉价的成本将吸引相关加工产业向这些地区集聚。比如沙特阿拉伯借助能源优势,正在成为世界石化生产重地,预计到2015年石油化工产品产量将达8000万吨/年,总投资额将远超1000亿美元。五是新兴产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世界传统制造业成本条件的变化,产业转移呈现出从发展中国家再向后发国家转移的态势。比如,中国由于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优势的下降,呈现出将原本擅长的劳动密集 型制造工业向越南、印度等国家转移
23、的趋势。同时,随着传统产业的国际产业分 工体系基本完成,以及能源等原材料竞争日趋激烈,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增长开始 向新兴产业转移。为谋求将科技创新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美、日、德 等发达国家都确定了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转移,以加工 基地转移为主要特征。各国在竭力把握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源头的同 时,通过国际产业分工尽快将技术转化成大规模、低成本的生产能力。中国在承接新兴产业加工制造转移方面条件优越,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 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生产国,以及世界最大的风力涡轮机生产国。2010年,中国光伏太阳能电池产量达8吉瓦,占世界生产总量的50%居
24、世界首位。四、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2 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和趋势我国疆域辽阔,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较大。东部沿海地区一直站在中国改革 开放的最前沿,政策和制度条件比较优越,再加上有利的交通地理环境和比较浓 厚的商业文化底蕴,致使该地区成为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并在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实现了较快的增长。截至 2010年底,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 投资总额达27059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所占份额很少,三个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 82.6%、9.7%和 7.7%。2001年中国加入WTC后,中国吸引外资进入高速期,但进入中西部的外资增长缓慢。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在
25、2007年金融危机前,中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总量占全国 的比重为15.8%, 2008年为15.9%。截至2010年,东部地区吸引的外商投资总 额占全国的比重仍高达82.6%。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除了区位选择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外,所承接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涉及钢铁、化工、交通设备、通信器材等 传统制造业中资本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以及技术密集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 (即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产业)。产业转移的方式以绿地投资为主,构建OEM代工基地。近年来,跨国公司以中国沿海大城市为核心, 已经建立与全球生产链 相连接的产业集群,国内国际的资源和要素也已大量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26、和环渤海经济圈这三个地区集中,市场规模、生产链、企业群、城市群的良性互 动越来越明显。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调查,中国虽然仍占据最具投资吸引力国家的榜首,但 是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 来了挑战。国际产业转移中,研发中心伴随生产转移的趋势和产业转移围绕获取 技术与科研成果的特征,导致向东道国转移技术成为跨国公司应对激烈市场竞争 的客观需求。中国要想抓住这些产业转移新趋势带来的机遇,需要开展更多的前沿和基础技术研究,增强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向中国转 移。这就需要中国特别是科技基础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增加技术投入和政策性扶 持,加快产业升级。
27、随着国际产业转移向新兴产业发展,中国迎来了利用已有的制造业基础,通 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来加快新兴产业发展, 摆脱在传统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 低端和低附加值不利地位的机遇。 要抓住这次机遇,就迫切需要加快创新技术研 发。为了适应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迫切需要实现产业升级, 发展经济附加值更高的技术型产业;同时,东部沿海地区传统的高能耗和劳动密 集型的产业需要向中国中西部地区以及越南等国家转移。综上所述,东部沿海地区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条件,导致其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仍然是重要的承接地区, 但是随着东部沿海地区持续的高速发展, 劳 动力等要素的比较优势逐渐降低,以及资源条件的约
28、束,使东部沿海地区正在通 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较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高能耗产业,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而中西部地区则凭借其低廉的土地、劳动 力成本和丰富的资源以及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正在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 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理想承接地。五、产业转移的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着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和渗透,国际产业转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产业转出国和产业承接国均会产生巨大的影 响。1.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也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手段。发达国家或地区对外的产业转移总是为了谋求本国更大的经济利益,因此通常对外转移
29、的是“边际产业”,即在本国或地区处于竞争劣势的产业。比如,纺织业 是一国工业化前期最早发展的行业。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本国或地区劳动力成本 逐渐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成为本国或地区的“边际产业”。为了谋求比较 收益,而逐渐转移至其他国家或地区。该国家或地区则主导进入一些新兴产业,比如资本密集型产业。在此过程中,本国产业结构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过渡到以 资本密集型为主,产业结构有了明显升级。同样道理,资本密集型产业也有一个 被更高层次产业取代的过程。这样,通过国际产业转移,发达国家或地区不断摆 脱自身相对劣势的产业,为发展新兴产业提供空间,使本国产业不断高级化。但 是,如果产业转出国新的产业还没有
30、得到发展或者新产业的发展不够充分,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转移也可能致使其产业空洞化,导致经济萎缩。2 产业转移对区域分工合作的影响在国际产业转移中,发达国家或地区把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纳入其全球分工体 系中,促进了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优化了全球资 源的配置效率。每个产业都具有产生、发展、成熟和衰退的发展周期,产业衰退 是经济发展中产业的有序更替。随着产业的发展,进入衰退期的产业经济活动日 益缩小,要素使用效率不断下降,通过把这些产业转移出去,产业转出国可以释 放被衰退产业占有的生产要素,将其投入到存在比较收益的产业。 同时,这些转 出的,在发达地区处于衰退阶段的产业,在欠发
31、达地区可能正处在产生和发展阶 段。通过产业转移,跨国公司可以从东道国获取廉价的生产要素, 降低生产成本, 获得比较收益,促使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从事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这样产业转移通过跨国公司将产业转出国与产业承接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 来,充分发挥全球生产网络的优势,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国际分工合作, 进而优 化全球的资源配置。但是,在产业转出国主导的产业转移中, 产业转出国通常考 虑的是自身获取比较收益,产业承接国如果缺乏长远考虑,有可能导致产业承接 国同类产业组织“扎堆”、“抱团”的现象,造成该地区产业同构率过高,影响 转移产业的效益。3. 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在改
32、变产业转出国和产业承接国产业结构的同时,对双方的区域环境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方面,随着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产要素快 速集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大量劳动力集聚在生产地附近,并且随着人口的增加,也带动了周边地区配套产业的发展, 从而加速了产业承接国的城市化 进程;另一方面,伴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重化工产业的发展,在大量消耗资 源的同时,还会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废水、废渣,严重污染环境。比如,20世纪50年代,日本爆发了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并且危害长久。国际产业转移 中,发达地区首先转出的必然是这些高能耗、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 产业。通过国际产业转移,发达地区在降低本地区资源
33、消耗, 改善本地区环境污 染的同时,导致产业承接地区资源的大量消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产业承接地 区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污染治理的前景更是令人担忧。4. 产业转移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产业转移对就业机会和就业结构均会产生重要影响。对产业承接地区而言, 伴随着产业转移,相应的就业机会也会转移到产业承接国, 产业承接国从而获得 了直接的就业促进效应。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提升,该地区就业劳动力结构也 向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专业人才倾斜。 对产业转出国而言,随着产业转移,可能造 成转出国就业机会的丧失。据 OEC刖美国共同进行的一项调查预测:美国服务 业如果保持调查时向外转移的速度不变,2015
34、年美国将有330万个服务业岗位 转移到国外。但是,产业转出国通过产业转移优化了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新兴产业的发展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 并且,由于新兴产业的产业层次更高, 进一步 优化了就业劳动力结构。六、把握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2 当前国内外产业转移带来的就业机遇20世纪90年代之后,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国大陆地区抓住了第四次国 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成为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产业承接国。 通过此次产业转 移,中国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以东部沿海大城市为核心, 与全球生产链相 连接的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逐步向集成电路、 装备制造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提升。凭借国际产业承接,
35、中国大陆地区迎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强劲的经济增长,并随着工业的发展,为众多劳动人口提供了 长期稳定的工作机会,吸引了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工业生产, 在扩大就业、提升就 业劳动力结构的同时,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并且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工业发展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也给广大青年大学生带来了长 期稳定的就业。自2002年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维持在 4流右。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降 低,同时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大幅增加,这种需求的降低和 供给的增加使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到巨大的挑战。但是,危机以来国际科技与 产业转
36、移呈现的新发展趋势,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新的机遇。在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中,传统意义上以商品贸易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格 局正被打破,国际分工逐步深入到了企业内部,分工方式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 部产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延伸,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产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并 存的新模式。产品价值链分工导致生产的“分节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低端环 节进一步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并且,为了摆脱金融危机、抢占国际市 场,发达国家更加关注东道国的市场需求, 并通过研发中心伴随生产转移的方式 抢占先机。这些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显示:未来一段时间的国际产业转移更加 关注产业承接国的工业积累基础、 劳动力技术水平,
37、广阔的市场需求以及具有比 较优势的要素资源。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工业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工业制造产业体系,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人才基础;而中国中西 部地区具有广阔的市场、丰富的资源、低廉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中国大陆地 区这些比较优势促使其成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产业转移理想的产业承接地。 由于这次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涉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强调技术研发能力,这将会带来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需求,进而为大学生就业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为了尽早走出危机,各国纷纷关注依托本国对资源的投资和不断提高 的自身发展能力,逐步进入经济增长期。并且通过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加快 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抢占新一轮 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这给中国带来摆脱在传统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低端 环节、低附加值不利地位的机遇。中国可以利用东部沿海地区良好的制造业基础、 廉价的成本和广阔的市场,加大科技创新,抢占产业前沿制高点。而加大科技创 新必然需要优秀的专业人才,这给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大学生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童话课件教学课件
- 眉毛设计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大型港口码头排水合同
- 2024年度技术转让合同:技术资料交付与技术支持期限
- 2024定制家具合同范本
- 2024义齿加工商与牙科诊所之间的定制金属义齿合同
- 2024岗位聘用合同不续签岗位聘用合同
- 2024年度餐厅食材供应商采购合同
- 骨科课件介绍教学课件
- 2024年婚礼车辆租赁特别合同
- 小学家长进课堂
- 安庆市污泥再生资源化处置暨综合利用发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巨人的花园》的课文原文
- 林则徐课件完整版
- 人体发育学课件
- 《农村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施细则》
- 监理规范(新版)
- LY/T 2651-2016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规程
- GB 6675.3-2014玩具安全第3部分:易燃性能
- 黑布林英语阅读 A test for Jess公开课课件
-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6.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学课件 (共19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