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设计(第1课时)剖析_第1页
一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设计(第1课时)剖析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设计(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 9292 9393 页及相关练 习。 教学目标: 1 1通过师生共同梳理,让学生回顾本册所学知识,形成知识框架,感 受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结构性,初步感受复习方法。 2 2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 100 100 以内 数的意义,熟练地掌握 100100 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 3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 100100 以内数的认识与 100100 以 内加法与减法的相关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良 好的计算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00

2、 100 以内数的读、写及大小比较; 100 100 以内加减法的 含义及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 数位及数位上数的意义; 良好的计算习惯与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激趣引入 (一)回顾梳理 : : 师:同学们,我们这学期的新知识已经学完了,本学期我们学了哪些 数学知识啊? 1 1学生自主梳理,小组内交流; 2.2.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整理;课件分步呈现 P92P92 页的 4 4 幅图。 3 3教师板书整理: 100 100 以内数的认识 100 100 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 认识图形分类与整理认识人民币找规律解决问题 (二)交流感受: 1 1你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

3、,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哪些事情让你的印 象最深刻? 2 2学生自主发言。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哪些问题, 有什么新的发现等。 3 3师质疑:这学期我们学的知识真多啊!你对这些知识都已经完成掌 握了吗?我们有必要来将这些知识复习复习吗? 4 4点明课题:本学期学的知识这么多,我们今天就来复习 100100 以内数 的认识和 100 100 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吧! 二、教师引导,复习应用 ( (一) )复习 100100 以内数的认识 : :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这节课哪位小朋友的表现最棒! 1 1复习数位:出示计数器 (1) 谁来说一说:计数器从右边起,每个数位分别是什么位

4、呢? (2) 这些数位上的一个珠子分别表示多少?为什么同样都是一个珠 子,所表示的数却不相同呢? (3) 十位的一个珠子相当于个位的几个珠子?百位的一个珠子又相当 于十位的几个珠子呢?那我们就可以说: 10 10 个一是多少? 1010 个十又是 多少? 2 2复习数的组成: (1) 教师在计数器上拔出 5757,问:谁来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它个位 上的 7 7 表示?十位上的 5 5 表示? (2) 完成 P95P95 练习二十的第 2 2 题。 3 3复习数数、数的顺序和大小: ( 1 1)你会数数吗?我们在数数时可以怎么数?引导学生说出:可以 1 1 个 1 1 个地数,可以 2 2 个

5、 2 2 个、5 5 个 5 5 个、1010 个 1010 个地数。 (2) 你能用计数器拔出 57 57 前面的一个数吗?那 57 57 后面一个数是多 少?这三个如果从大到小排,应该怎么排? (3) 完成 P95P95 练习二十的第 1 1、3 3 题。 (二) 复习 100 100 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 1 1 夺红旗比赛: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P95P95 练习二十的第 4 4 题。 ( 2 2)学生汇报结果,学生互相检验是否正确。 ( 3 3)讨论: 这 8 8 道题可以分为哪几类?引导学生发现:有不退位减法与退位减 法;有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 每一

6、类分别有什么好的计算方法? 说一说每一类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2 2练习二十一第 5 5、 6 6 题。 (三) 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课件呈现:“新百数表”: 1 1建构“新百数表” (1 1)观察表格,发现规律:这张百数表里的数有什么排列规律? (2 2)完成表格。 2 2观察比较 (1 1)再次观察,发现规律: 横着看,每一行里的数有什么排列规律? 竖着看:每一列里的数有什么排列规律? (2 2) 新旧百数表进行比较:课件呈现新旧两个百数表,让学生说一说 有什么不同?只要学生说出的发现是对的,都应给予肯定与鼓励。 3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 1 1)解决第( 3 3)题。这题解决后,可再

7、让学生仿照这个问题再提出 几个问题,继续练习。 (2 2)解决第( 4 4)题。 (3 3) 解决第( 5 5)(6 6)题: 学生完成后,要引导学生完整的回答,如:第选的是第 1 1 行的第几 个数和第 8 8 行的第几个数,它们的和是多少,差是多少。 并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完成后,可模仿这两 个问题继续练习。 三、全课小结,质疑反思 (一) 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二) 质疑反思 1 1对于本节课复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 2你认为自己在哪些地方还有不足,或者你觉得哪些地方是容易 出错的,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当然,你也可以将自己成功的经验拿 来与大

8、家分享。 一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设计(第 2 2 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 94 94 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 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更正解 地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2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复习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会把整理出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对分类统计的结果进行简 单的分析、判断。 3 3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与分类统计的过程,体验数学 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积累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经验,发展初步的 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

9、复习, 让学生对平面图形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体 会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图形的拼组与对分类统计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与判 断。 教学准备:课件、七巧板、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点明课题 (一)情境创设 : :课件呈现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 师:同学们,这些图案漂亮吗?这里面有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 1 1学生汇报交流; 2 2教师补充:除了这些图形,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 (二)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复习这学期已经学过的知识:平面图形和分 类统计。 二、师生合作,复习整理 (一)复习平面图形 1 1平面图形的特征 (1 1)课件呈现多个杂乱排列的平面图形

10、,让学生根据认识,将这些图 形分分类。 (2 2)组内交流:你是怎么分辨长方形的?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哪些知 识?再整理汇报。 (3 3)指名回答: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4 4)讨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5 5)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 (6 6)说一说:圆与以上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2 2图形的拼组 (1 1)拼一拼: 用 2 2 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 说一说:你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拼成的? 用 4 4 个正方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 注意让学生说一说: 你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拼成的? (2 2)设计图案: 请用

11、七巧板设计一幅的图案。 汇报展示:让学生上台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思路。 3.3. 分一分:课件呈现 P94P94 第 3 3 题的 2020 个图形。 (1 1) 让学生分别回答是什么图形? (2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特别是在学生 说出第 1111、1515、17 17 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后,教师要特别强调让学生说 出:你是如何想的? (3 3)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都弄清了每个图形分别是什么图形了,那每 一类图形到底有多少个呢?我们下面就来统计一下,好吗? (二)复习分类与整理 1 1按形状分一分 课件呈现第 3 3 题的第二个统计表: (1 1) 提问:我们

12、想把这些图形按照形状来分分类,你有什么好方法? 可能有学生提出: 可以一类一类的找出来。 可以按 1 12020 号的顺序将每个图形在类型分别确定下来,再在相应 的形状下面画一个符号表示个数。 (2 2)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统计表。 (3 3) 汇报展示,核对数据。 (4 4) 解决问题: 哪种图形最多?哪种图形最少?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2 2 按颜色分一分 (1 1) 你认为:这些图形除了按形状分类,还可以按颜色来分类。谁来 说一说:按颜色分,可以分成几类呢? (2 2) 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第 3 3 题的第一个统计表:你会统计吗? (3 3)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统计表; ( 4

13、 4)汇报展示,集体评价。 (5 5) 解决问题:哪种颜色的图形最多?哪种颜色的图形最少?一共有 多少个图形? 3 3自己定标准分一分 (1 1)除了上面的两种分类标准,你能不能定一个标准,将这些图形卡 片分成两类呢? (2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标准: (3 3)每人按自己定的标准再来分一分。 4 4观察发现:学生完成后,选择一种与前面的两种统计表一起展示, 让学生观察: (1 1)他们都是将这些图形分成几类? (2 2)这些分类的标准虽然不同,但每一种统计表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地 方?你知道是哪里吗? (3 3)引导学生发现:不管是什么分类标准,他们统计的内容都是一样 的。 三、应用所学,解决

14、问题 (一)解决练习二十一第 14 14 题 1 1情境创设:同学们看,这是隔壁班的小朋友拼出来的三幅图,漂亮 吗?课件分别呈现第 14 14 题的三幅图。 2 2拼这些图案,都用到了哪些平面图形?学生回答时,教师利用课件 呈现空白的统计表。 3 3你能独立完成这个统计表吗?让学生独立完成。 4 4解决问题: (1 1)哪种图形的数量最多?哪种最少? (2 2)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方法:一是数出题中所给图形 的总数;二是直接把统计表中分类计数的结果加起来。 你又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分类统计时,统计结果的和与所 给出的统计对象中总数是相等的。 (3 3) 小

15、明摆了 4 4 个火车,一共用了多少个O?你是怎么想的? (4 4)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 )解决练习二十一第 15 15 题 1 1情境创设:课件呈现第 15 15 题的餐桌图,师:同学们看这幅图,你 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说出:摆放很杂乱,有必要将这些东西整理一 下。 2 2独立完成象形统计图,完成后交流汇报,集体核对,并引导学生互 相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认真作图的习惯。 3 3独立完成统计表:完成后集体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师:你是怎么 得到每一项数据的?让学生明白: 可以直接利用已经完成的统计图来 完成统计表,不需要再逐项去计数。 4 4解决问题: (1 1)碗比盘多几个? 你是怎

16、么得到这个答案的? 还有不同的方法也可以得到这个答案吗? 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 (2 2) 哪种餐具最多?哪种最少? 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 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呢? 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 (3 3)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教师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三)查漏补缺:每班教师根据学生所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练 习。 四、全课总结,畅谈感受 (一) 全课总结: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二) 畅谈感受: 通过本课的复习, 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或者你还 有什么疑问? 一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设计(第 3 3 课时)

17、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 9696 9797 页及相关练 习。 教学目标: 1 1进一步认识人民币,掌握人民币单位间的互化,会比较不同价格的 大小,进行简单的计算。 2 2巩固已学过的各种规律及找规律的方法,能灵活运用发现的规律与 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人民币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运用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 一)情境创设 : :课件呈现超市货架:各类货物有规律的摆放,在各类货 物下面标有价格。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1 1学生汇报交流; 2 2教师说明:这里面有我们

18、认识的人民币还有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 (二)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复习人民币与找规律的有关知识。 二、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一)复习人民币的知识: 1 1复习人民币及单位之间的进率: (1 1)呈现问题,学生独立思考: 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 从高到低是怎么排列的? 这三个单位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2 2)交流汇报,教师整理板书: 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元、角、分。 这三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 1 1 元=10=10 角, 1 1 角=10 =10 分,1 1 元=100=100 分; 也可以表示为: 10 10 角=1 =1 元, 1010 分=1=1

19、 角, 100100 分=1 =1 元。 2 2复习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与币值的大小比较: (1 1) 创设情境:文具店的货架上:一本软面抄 3 3 元 4 4 角,一块橡皮 5 5 角 8 8 分, (2 2) 提出问题: 3 3 元 4 4 角= =( )角 指名学生汇报答案。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生共同小结:因为 1 1 元等于 1010 角,3 3 元就等于 3030 角,所以,3 3 元 4 4 角就是 30 30 角+4+4 角=34 =34 角。 练习: 5 5 角 8 8 分= =( )。让学生先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再指 名汇报。 (3 3) 4747 角= =( )

20、元( )角, 76 76 分= =( )角( )分 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加以引导,如: 4747 角可以分成 4040 角和 7 7 角,因为 10 10 角度 1 1 元,那么 40 40 角=4 =4 元, 7 7 角不满 1 1 元,所以, 47 47 角 = =(4 4)元( 7 7)角。 练习: 7676 分= =( )角( )分 3 3比较大小: (1) 8 8 元O7979 角。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说出理由。 (2) 练习:1 10 0 元O 9797 角 4 4简单的计算: ( 1 1)课件出示: 4 4 分+9 +9 分= 4 = 4 角 +9 +9 角 = 4 = 4 元

21、+9 +9 元= = 学生自主完成,集体汇报。 比较:思考方法相同,单位不同。 (2) 课件出示: 4 4 元 5 5 角+3 +3 元= =、4 4 元 5 5 角- -3 3 元= =、4 4 元 5 5 角+3+3 角= =、4 4 元 5 5 角- -3 3 角= = 你能独立完成吗?学生完成后,集体核对。 请做全对的同学来说一说成功的经验,也请出了错的同学来说一说 错误所在。 师生共同小结:相同单位才能相加减。 5 5稍复杂的计算: ( 1 1 )课件出示: 5 5 元 6 6 角 +4 +4 角 = =、4 4 元 2 2 角 +1 +1 元 3 3 角 = =、 7 7 元 6

22、6 角 +2 +2 元 8 8 角= = ( 2 2)这几题有点难度,你们有信心完成吗? (3) 完成后,学生汇报,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 (二二) ) 复习找规律的知识: 1 1 课件呈现:有规律的图形与数字(通过单组图形与数字简单重复形 成的规律)、数列(等差数列) 。 ( 1 1)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你来说一说。 (2) 这两种规律相同吗? (3) 我们还学过哪些和规律有关的知识?引导学说出:数组、百数表 等。 2 2.你会利用规律来解决问题吗?呈现 P96P96 的第 1111 题: ( 1 1 )这串珠子的排列规律是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排列规律: 2 2 颗黄 3 3 颗蓝。 (2

23、 2)你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的解决步骤,教 师要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确方法:先要按照规律把遮住的珠子画出来, 最后再分别数出遮住的珠子中黄珠子与蓝珠子的个数,再记录下来。 (3 3)学生独立完成: (4 4)学生汇报,师生共同验证。 3 3归纳小结:规律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背后体现的规律 可能是同一个,我们找规律就是要找到这背后隐藏着的“不变” 。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一)练习二十一第 9 9 题: 1 1学生独立完成; 2 2汇报交流,让一说出思考过程。 (二)练习二十一第 10 10 题: 1 1学生独立完成第( 1 1)、( 2 2)题。而后教师讲评。注

24、意让学生说出简 单的思考过程。 2 2呈现第( 3 3)题的问题。 (1 1)学生读题,说一说“至少”的意思。 (2 2)解决问题:多让几个学生汇报不同的买法,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 3小组合作,完成第( 4 4)题: (1 1)一名学生提出问题,同桌解答。 (2 2)教师选择不同问题的学生来汇报。 (三 )练习二十一第 12 12 题: 1 1 课件呈现第 1212 题的第( 1 1)、(2 2)题: (1 1)观察数列,发现规律: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2 2)汇报规律:学生汇报规律。 ( 3 3)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4 4)比较规律:这两个数列的排列规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

25、生发现: 第( 1 1)题是递增,第( 2 2)题是递减。 2 2课件呈现第( 3 3)题: (1 1)学生独立完成; (2 2)汇报结果:让学生说出发现的规律是什么? 3 3课件呈现第 13 13 题: (1 1)要想填出这些数,我们首先应该做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要先找 到表中这些数的排列规律。 (2 2)启发:这个表是不完整的,我们怎么找规律?引导学生可以从第 一排、第二排或第一列中去找规律。 我们先看第一排,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从左往右依次递 增 6 6,或从右往左依次递减 6 6。 那第二排的数也是这样排列的吗? 把第一排与第二排合在一起看,你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 每列

26、中相对应的两个数都相差 1010。 再看第一列, 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 从上往下依次递增 1010。 小结:从左往右看,每一排的数依次递增 6 6,从上往下看,每一列的 数依次递增 1010。 (3 3) 你能运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填出这些空格里的数吗? 学生先独立填写最上面的空格。而后指名汇报,可以让利用不同规 律的学生分别来说一说。 学生独立填写剩余的空格。而后集体汇报。汇报时,一定要学生说 一说自己是利用什么规律来完成的。 (4 4) 课件呈现完整的表格: 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与同伴说一说。 学生汇报,只要是正确的规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四)补充练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

27、平时与本课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补 充练习。 四、生活延伸,全课小结 (一) 创设情境:课件呈现生活中购物情境与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 (二) 全课小结: 1 1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些图片,都是来自我们的生活,里面就 包含着我们今天复习的知识。 2 2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一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设计(第 4 4 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 9696、9898、99 99 页及相 关练习。 教学目标: 1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或者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 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 2 2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并

28、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发现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一)情境创设 师:周末又到了,小平和小英是兄妹俩,两人一起去游乐园玩,游乐 园里可好玩了。可以划船、可以游泳、可以看到漂亮的鸽子,还有激 烈的比赛与套圈游戏。你们想和他们一起去玩吗? (二)引入课题 师:不过,他们在整个游玩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帮忙 去解决, 你们有信心帮助他们完成吗?好, 下面我们就跟着他们俩, 一起去看看游乐园里都有哪些好玩的吧? 二、情境铺垫,解决问题: (一)情

29、境一:划船。P96P96 的第 7 7 题: 1 1他们先来到湖边,准备划船:课件呈现情境图,分步呈现两个已经 条件。 2 2谁来帮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吗?引导学生发现,没有问题,不能解 决。 3 3谁来提一下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划走了多少只? 4 4谁能完整地把这个问题叙述一遍? 5 5这道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你能帮助他们解决吗?来,试试看! 6 6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7 7指名汇报,集体讲评,教师画出线段图并完整板书解题过程。 (二)情境二:观赏鸽子。P96P96 的第 8 8 题: 1 1划完了船,他们来观赏鸽子,课件呈现情境图:分步呈现图与已知 条件。 2 2这个

30、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看图,得出:已知一共有 24 24 只,飞出 8 8 只。 3 3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 窝里有几只? 4 4 你会解决吗?请独立解答。 5 5学生解答完成后,让学生汇报,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教 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并板书解答过程。 6 6小结: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可对照线段图来 观察) (1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引导学生得出:相同点是:都是 已知两个条件,求一个问题,不同点是:第一题的两个条件都是直接 用文字给出的,而第二题的一个条件是通过图给出的。 (2 2)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题都是已知整体,

31、求其中的一部分,所以 都用减法解决。 7 7 .反馈练习:P98P98 的第 1616 题; ( 1 1 )游乐园里正在进行折纸鸽子比赛,我们和小平、小英一起去看看 吧?课件呈现情境图。 (2 2)学生独立完成。 (3 3)集体讲评,核对正误。 (三) 情境三:游泳。P99P99 的第 1717 题: 1 1 天气真热啊,他们准备去游泳。课件呈现情境图:与两个救生员 的对话。 2 2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3 3课件呈现问题( 1 1):游泳池里的大人比小孩多多少人? 4 4看到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引导学生发现: ( 1 1)因为问的是游泳池里的大人与小孩,而救生员是岸上的。所以

32、, 这个问题与救生员的人数无关,也就是说 3 3 个救生员是多余信息。 ( 2 2)因为我们要求的是游泳池里的大人比小孩多多少人,就是求 比 7 7 多多少。 5 5学生独立解答。而后汇报,讲评。 6 6小结: ( 1 1 )如果没有刚才那位同学的提醒,你会不会出错呢? ( 2 2)我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应该怎么办? 7 7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 1 1 )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评价,不正确或不完整,教师要帮助 其修改或补充。 ( 2 2)提出问题后,学生分析,解答。 (四) 情境四:套圈。 P99 P99 的第 20 20 题: 1 1 游泳结束后,他们接着去玩套圈游戏:课件呈现情境图: 2 2学生观察:图中分别有哪些玩具?套中分别能得多少分?小平和小 英分别得了多少分? 3 3呈现问题:小英可能套中了哪两个玩具? (1 1)引导学生理解“可能” “两个玩具”的意思: 只有结果不止一种的时候,才用“可能”。 两个玩具在这里是指两个不同的玩具。 ( 2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完成。 (3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