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思考_第1页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思考_第2页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思考_第3页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思考_第4页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思考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思考报告纲要报告纲要1 1 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和路径选择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和路径选择 2 2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3 3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 引引 言言 我国各地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差异明显,村落数量庞大,加上长期以来的“城乡分治、城乡分策”,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缺失,城乡统筹规划缺位,导致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跳出农村思考农村建设,有赖于站在城乡一体化高度开展新农村建设运动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和路径选择路径选择1.1 新农村

2、建设面临的问题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1 1)自然村分散布局,城乡资源难以整合)自然村分散布局,城乡资源难以整合 欠发达地区:自然村落大小不等,分散布局,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肢解规整的地块,制约农业集约化经营,阻碍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难度 发达地区:村与村之间已经连成一体,但由于各个村镇行政分割,各自为政,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难以共建共享,搞“小而全”,导致村镇建设一方面整体投入不足,一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2 2)村镇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城乡交流通道)村镇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城乡交流通道不畅不畅 村镇基础设施薄弱。国道公路大部分

3、日通车量已达5000辆以上,但公路等级大部分还处在2-3级之间,路面狭窄,质量较低,且由于大吨位货车急剧增加,路面破损加快,维修改造跟不上;村镇内车道狭窄,人车混行,停车场地缺乏 体现现代文明的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简陋甚至缺少 代表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在村镇特别是落后地区的村镇微乎其微,难以适应城乡交流的需求(3 3)小城镇人口、产业结构不合理,)小城镇人口、产业结构不合理,“关节关节点点”的纽带作用不强的纽带作用不强 小城镇作为联系城市与乡村的“关节点”,起着以城带乡的纽带作用,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化、工业化的有效载体。 目前多数小城镇仍以农业人口为主,非

4、农业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6%;现有的工业则与城市工业高度同构,其相似系数高达0.87,而与农业的关联度却不高,起不到后向拉动效应;第三产业比重也很低,从业人员只占镇区从业人员总数的16%,且行业组成单一,大多从事餐饮零售业 。现有产业结构既制约了小城镇自身的经济发展,也难以对农村地区起到辐射带动作用。(4 4)村镇统一规划缺失,村容村貌脏乱差)村镇统一规划缺失,村容村貌脏乱差问题突出问题突出 现阶段,富裕起来的农民建房热情很高,不少村镇二三层的小楼比比皆是,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村容村貌脏乱差问题突出 “绿树掩映红砖楼,污水充道四处流,垃圾粪土随处倒,苍蝇蚊虫嗡嗡叫,交通道口拴住牛,粪便拦路难行走

5、”是不少落后地区村镇环境的真实写照(5 5)农村地域类型多样,面临的发展问)农村地域类型多样,面临的发展问题各异题各异地域农村人口为主城市人口为主聚落稀疏区域西部地区分布的小型、零星村落新开发区分布的工矿镇和零星村落聚落密集区域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区域分布的村落大都市地区分布的村镇1.2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1)新农村建设以农村为中心的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农村为中心的建设新村庄建设新村庄建设(2)跳出农村思考农村建设,站在城乡一)跳出农村思考农村建设,站在城乡一体化高度开展新农村建设运动体化高度开展新农村建设运动 2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

6、乡之间通过资源、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技术、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技术、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及城以乡促城,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及城乡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乡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城乡空间融合,即城乡两个地域实体融合城乡空间融合,即城乡两个地域实体融合成一个连续统一的、网络状的、多节点的、可成一个连续统一的、网络状的、多节点的、可渗透的渗透的“区域综合体区域综合体”(2)功能结构互补,一体化不等于中心)功能结构互补

7、,一体化不等于中心-外围经外围经济的消失济的消失,仅意味着二者相互依赖仅意味着二者相互依赖(3)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快捷的交通和信息)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快捷的交通和信息网络使城乡居民生产生活联系方便密切网络使城乡居民生产生活联系方便密切(4)城乡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流动)城乡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流动高度通畅高度通畅(5)城乡生态环境协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共)城乡生态环境协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共同提高同提高3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新农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村建设3.1 新农村建设要顺应城镇化快速发新农村建设要顺应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不可逆转的趋势展和不可逆转的趋势 图图1: 1

8、978年以来我国城乡人口变化趋势年以来我国城乡人口变化趋势 表表1 19781 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人口变动格局年以来我国城乡人口变动格局年份年份人口总数人口总数量量总人口数量总人口数量增减增减乡村乡村人口人口乡村人乡村人口数量口数量增减增减城镇人城镇人口口城镇人口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所占比重(%)城镇人口数量城镇人口数量增减增减197896259-79014-1724517.92-1985105851+95928075771+78491990114333+848284138+33813017526.41+50811995121121+678885947+1809351

9、7429.03+49991996122389+126885085-8623730430.48+21301997123626+123784177-9083944931.91+21451998124761+113583153-10244160833.35+21591999125786+102582038-11154374834.78+21402000126743+95780837-12014590636.22+21582001127627+88479563-12744806437.66+21582002128453+8267824109+21482003129227+77

10、47685153+21642004129988+76175705-11465428341.76+1907 1978年:城乡人口比为年:城乡人口比为1:4.6 2004年:城乡人口比为年:城乡人口比为1:1.39 2010年:城乡人口比为年:城乡人口比为1:1(中长期科(中长期科技规划预测)技规划预测) 2020年:城乡人口比为年:城乡人口比为1:0.78(中长期(中长期科技规划预测)科技规划预测) 表表1、图、图1和趋势预测显示:和趋势预测显示: 城乡人口数量逐渐向中值方向弥合城乡人口数量逐渐向中值方向弥合 城乡之间人口增减变化正在出现重要城乡之间人口增减变化正在出现

11、重要的转折性变化的转折性变化 城镇化快速发展并且不可逆转,新农村建设决不城镇化快速发展并且不可逆转,新农村建设决不能视为反城市化、逆城市化,而是要透过基层资能视为反城市化、逆城市化,而是要透过基层资源和要素的集合和集中,扩大城镇化和工业化地源和要素的集合和集中,扩大城镇化和工业化地域空间域空间 农业的问题需要工业解决,农村的问题需要通过农业的问题需要工业解决,农村的问题需要通过城镇解决,农民的问题需要通过减少农民数量来城镇解决,农民的问题需要通过减少农民数量来解决解决 新农村建设需要重点突破,切记全面开花,防止新农村建设需要重点突破,切记全面开花,防止基础投资变成沉没资本,投资效益难以发挥基础

12、投资变成沉没资本,投资效益难以发挥3.2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小城镇建设 1998年:年:“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会发展的一大战略。” 2000年:年:“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化的必由之路。” 2002年:年:“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展,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2006年:年:“发展小城镇,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发展小城镇,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问题。” 表表2 2 不同类型小城镇的的基

13、本特点与发展方向不同类型小城镇的的基本特点与发展方向卫星镇卫星镇专业镇专业镇普通镇普通镇形成模式形成模式自上而下的城镇化自上而下的城镇化自下而上的城镇化自下而上的城镇化自下而上的城镇化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形成目的形成目的解决大城市经济与解决大城市经济与人口过密问题人口过密问题经济和人口集中,需经济和人口集中,需进一步推动技术和产进一步推动技术和产业发育业发育解决经济与人口过疏解决经济与人口过疏问题问题推动机制推动机制政府推动政府推动市场推动市场推动市场推动市场推动经济类型经济类型行政命令驱动和政行政命令驱动和政策引导的市场经济策引导的市场经济自主性市场经济,经自主性市场经济,经济要素流动活跃、竞济

14、要素流动活跃、竞争力较强争力较强自然经济类型、市场自然经济类型、市场经济不活跃经济不活跃产业影响产业影响工业基础好、城市工业基础好、城市产业扩散产业扩散产业集中度高、产业产业集中度高、产业与市场功能都发达与市场功能都发达商贸流通功能不发达、商贸流通功能不发达、产业集中度低、农业产业集中度低、农业比重大比重大发展方向发展方向加强市场导向,提加强市场导向,提高专业化水平,增高专业化水平,增强小城镇的独立性强小城镇的独立性加快产业升级、技术加快产业升级、技术升级和企业规模扩大升级和企业规模扩大提高专业化水平,增提高专业化水平,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和强小城镇的凝聚力和资源集中与动员能力资源集中与动员能力

15、3.3 基层农村建设应实现鼓励与约束并基层农村建设应实现鼓励与约束并重的方针,强化分类指导重的方针,强化分类指导 农村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农村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新农村建设必须实行鼓动与约异较大,新农村建设必须实行鼓动与约束并重的方针,以调动发展的积极性束并重的方针,以调动发展的积极性 对农村进行分类,并分别采取不同的政对农村进行分类,并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加以指导和支持策加以指导和支持 表表3 3 不同类型农村建设方向不同类型农村建设方向集镇(乡镇)集镇(乡镇)中心村中心村基础村基础村建设重点建设重点发展乡镇工业,发展乡镇工业, 采用先进技术,采用先进技术,建设标准

16、住宅和建设标准住宅和生活福利设施生活福利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多种经营,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环境,改善生活环境,培养自主自助培养自主自助精神精神产业依托产业依托一乡一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品自给自足自给自足发展方向发展方向专业镇专业镇建制镇建制镇基层社区基层社区兼村并点兼村并点减少数量减少数量3.4 城乡整体规划,构建城乡空间融合城乡整体规划,构建城乡空间融合的的“区域综合体区域综合体”(1 1)大都市地区和城镇密集区)大都市地区和城镇密集区 按照城区卫星城独立社区(街道办)的结构安排市域居住空间 工业空间集中于各级产业开发区 农业空间和植被绿地构

17、成生态空间 农业空间以现代都市农业为主,具有生产、生态和休闲游憩功能 实施“区街道办居委会”管理体制(2(2)县域范围)县域范围 “以城促乡”,突出以县城促乡村发展,建设城乡一体化的聚落体系 重点开展兼村并点规划 “以工带农”,构建县城经济综合体 构建县域基础设施体系、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体系 实施“县乡(镇)办事处村委会”管理体制3.5 建设模式创新建设模式创新(1 1)体制创新)体制创新 村镇合并,机构重组,功能简化,人员分流,村镇合并,机构重组,功能简化,人员分流,减少支出,提高效率减少支出,提高效率 按地域就近原则,村镇合并,减少数量按地域就近原则,村镇合并,减少数量 精简机构,减

18、少财政供养精简机构,减少财政供养 撤销乡镇政权组织,改设派出机构(乡镇公所、撤销乡镇政权组织,改设派出机构(乡镇公所、党工委)党工委)(2 2)制度创新)制度创新 大量低价征用、高价招拍和转让耕地,大量低价征用、高价招拍和转让耕地,致使大量农民成为无班可上、无地可耕致使大量农民成为无班可上、无地可耕的的“下岗工人下岗工人”,是典型的城市对农村,是典型的城市对农村的剥夺、农村对城市的再输血,必须改的剥夺、农村对城市的再输血,必须改变变 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征用和流转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征用和流转制度,促进土地产权保护的法制化,真正体现促进土地产权保护的法制化,真正体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

19、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的发展新思路展新思路(3 3)地域组织创新)地域组织创新 地域组织集中企业集中(工业小区)、地域组织集中企业集中(工业小区)、居民集中(居住社区)、市场集中(集居民集中(居住社区)、市场集中(集贸市场)贸市场) 基础设施共用以分摊建设和使用成本基础设施共用以分摊建设和使用成本 产业合理分工,适度规模经营产业合理分工,适度规模经营(4 4)建设模式创新)建设模式创新 见表见表4 4 表表4 4 传统模式和创新模式对比传统模式和创新模式对比传统模式传统模式创新模式创新模式战略地位战略地位农业、农村为工业和城镇做贡献农业、农村为工业和城镇做贡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建设规划建设规划缺乏系统、科学的设计缺乏系统、科学的设计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下的系统、城乡一体化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