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时空变化规律的研究_第1页
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时空变化规律的研究_第2页
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时空变化规律的研究_第3页
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时空变化规律的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时空变化规律的研究作者:赵海鹏,王振月,唐先明,候素云,王宗权,门敬菊、【摘要】 目的 分析 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的含量随月份和空间的动态变化 规律 ,为紫丁香叶及其制剂的开发提供 科学 依据。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甲醇水(3070)等度洗脱,测定了紫丁香在不同生长发育期、同一生长期的不同空间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的含量。结果不同生长期和不同空间的紫丁香叶中的丁香苦苷含量动态变化具有一定规律。结论  研究 结果可为紫丁香叶药材的生产、质量标准研究和最佳采收期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紫丁香;丁香苦苷;

2、 时空变化规律; 高效液相色谱Abstract:Objective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exploiting new resource of Syringa oblata Lind1., the regularity of change on syringopicroside in leaves of S.oblata with its different months and sites was studied. MethodsHPLC method was applied to measure the content of syringopicro

3、side in different months and parts. Results The  syringopicroside in leaves of S. oblata. in different stages and parts may have regular changes in content. Conclusion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production, establishing the quality standard and the selection of

4、optimum harvesting time of S. oblata Lind1.Key words:Syringa oblata Lind1.; Syringopicrosid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RPHPLC紫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1.为木樨科丁香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它抗逆性强、分布广,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紫丁香的叶可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主治急性痢疾、黄疸性肝炎、火眼等1。近几年研究表明紫丁香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和保肝利胆等生物活性2。紫丁香鲜叶制成的溶液,对弗氏痢疾杆菌进行体外

5、抑菌试验,效果较强;用于防治菌痢,既 经济 ,又便于推广。用紫丁香叶 治疗 急性黄疸型肝炎,其疗程短,退黄作用显著3。紫丁香叶的活性物质基础主要为酪醇、3,4二羟基苯乙醇、对羟基肉桂酸、3,4二羟基苯甲酸、丁香苦苷等4。近几年关于紫丁香叶的研究多见于化学成分研究方面5,而对于其不同生长期及空间丁香苦苷含量的动态变化方面的研究 目前 尚无人涉及。为了更好地综合利用紫丁香叶药材资源,本研究选取紫丁香叶中其中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丁香苦苷作为指标,测定其含量随月份和空间的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紫丁香叶最佳采收期及采收部位的确定提供 理论 依据和实践指导。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紫丁香Syringa

6、oblata Lind1.叶采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园内,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与开发教研室王振月教授鉴定为Syringa oblata Lindl。丁香苦苷从植物紫丁香叶中提取分离得到,经波谱分析鉴定结构,归一化法 计算 ,含量在98%以上。1.2 仪器与试剂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996型泵,2487型双波长检测器),Empower工作站;色谱柱Symmetry C18(150 mm×3.9 mm,5 m),预柱Phenomenex ODSC18(4 mm×3.0 mm);美国Dikma微孔滤膜(0.45 m);瑞士Mettler AE 240 电子

7、天平;LDZ4-2自动平衡离心机(江苏金坛市医疗仪器厂)。甲醇为美国Dikma公司产品,色谱纯;水为娃哈哈纯净水;其它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试剂。1.3 取样方法1.3.1 同一植株不同生长时期紫丁香叶的取样方法选取同一紫丁香植株的中间部分的枝条进行随机采样,对其进行标记,分别在5月10日、5月16日、6月20日、7月20日、9月1日、9月20日、10月3日、10月8日进行采样,取样时从整个枝条上均匀摘取叶片(不含叶柄),混合后作为该时期的样品。1.3.2 同一生长时期不同空间紫丁香叶的取样方法按高度不同将紫丁香树冠依次划分为上、中、下3部分,按照阳光照射的位置将树的东面和南面划分为阳面,剩余为阴

8、面,具体划分见图1。2 结果2.1 色谱条件流动相A为甲醇,流动相B为水,甲醇水(3070)等度洗脱条件;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21 nm;柱温25;进样量10 l。色谱图见图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丁香苦苷对照品适量,溶于甲醇配制成浓度依次为0.005,0.05,0.10,0.20,0.30,0.40 mg·ml-1的标准溶液,分别精密吸取标准溶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以进样量X(g)为横坐标,峰面积(Y)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 =13 009 844.292 7X31 673.057 2,r= 0.999 5 (0.254.0 g

9、)。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5 g紫丁香叶粉(60减压干燥至恒重),精密称定,加50 ml蒸馏水浸泡30 min,沸水浴加热回流3次(均50 ml/次,回流1 h),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10 ml,调70%醇沉静置24h后离心取上清液,减压回收乙醇至10 ml,醋酸乙酯萃取3次,10 ml/次,合并萃取液并回收至干,残渣用甲醇溶解并定容至25 ml。0.45 m 微孔滤膜滤过,备用。2.4 精密度实验取同一份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结果丁香苦苷峰面积的积分值的RSD为2.17%,表明精密度良好。2.5 稳定性实验取同一份供试品溶液,分别在0 ,2,6,18和24 h检测,结果丁香苦苷

10、峰面积的RSD为1.97%,表明样品在24 h内稳定。2. 6 重复性实验取9月20日采集的紫丁香叶5份,按供试品溶液 方法 制备溶液,结果丁香苦苷峰峰面积的RSD为1.98%,结果表明重复性良好。2. 7 加样回收率实验精密称取已知含量的9月20日紫丁香叶粉末1 g,加入对照品适量,按“2.3”项下制备供试品溶液, 计算 回收率。结果丁香苦苷的平均回收率为99.32%,RSD为2.15%。表明加样回收率良好。2. 8 样品采收及测定为探索不同时期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含量的动态变化 规律 ,作者参照紫丁香的生长发育期,依据“1.3.1”的方法进行采样,采用统一方法干燥,备用;为探索不同空间紫丁香

11、叶中丁香苦苷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作者依据“1.3.2”的方法进行采样,分别对10月3日的紫丁香叶阴阳面的上、中、下部位的丁香苦苷含量进行了测定。按“2.3”项制备的供试品溶液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进样, 分析 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时空变化规律,其结果见图34。3 讨论3.1 对同一紫丁香植株在不同生长时期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含量的差异进行 研究 时,关键是取样技术。本研究中的取样方法,根据研究目的最大限度地遵守单一差异原则,使测定结果的差异仅与紫丁香叶的取样时间有关,最大限度地消除了误差来源。本实验通过对不同生长期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的含量测定,显示了其丁香苦苷在不同生长期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时期

12、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丁香苦苷含量在5月10日、6月20日、9月20日均较高,这可能是因为丁香苦苷在不同生长阶段随季节变化而发生转化,其间转化的条件可能是外界的生态因子,这有待于进一步证实。尽管5月10日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含量较高,但此时正值紫丁香的芽期,叶子的生物量明显低于后两个时期;而6月20日(紫丁香叶长齐前后)、9月20日(紫丁香叶将干枯脱落前)叶子的含量和生物量均较高,因此,仅从丁香苦苷的含量和叶子的生物量角度看,在紫丁香叶长齐前后或紫丁香叶将干枯脱落前均可采收,这与紫丁香叶民间用药习惯相符。但仅以紫丁香叶中的某一个成分在不同时期的含量变化来确定其采收期具有局限性

13、,须结合其它活性成分的含量变化来综合考虑。3.2 本实验通过对同一时期不同空间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进行了含量测定,显示了不同空间紫丁香叶样品丁香苦苷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处于阳面叶子中的丁香苦苷含量均明显高于同一空间位置的阴面叶子。且阳面叶子中,丁香苦苷含量由上到下依次降低,不同空间丁香苦苷含量差异明显;阴面叶子中,丁香苦苷含量上部较高,中部和下部两者差异不大,且均较上部叶子的含量低。这说明光照量的大小 影响 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的合成,光照充分对丁香苦苷生成有利。【 参考  文献 】1Editorial Board of China Heral,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ina Herbal (中华本草)M.Shanghai;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ublishers,1999.2Wang D D,Liu S Q,Chen Y J,et a1Studies on active cornp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