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对本草学的贡献_第1页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对本草学的贡献_第2页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对本草学的贡献_第3页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对本草学的贡献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对本草学的贡献关键词:本草经集注;陶弘景;本草学 梁代陶弘景对南北朝以前的本草学进行了整理、总结、创新,并对本草学做出贡献,使中国本草学走上系统化,为后世历代主流本草所宗。所以陶氏本草书成为后世本草的典范。历代主流本草,无论是总论或各论方面,都是沿袭陶弘景所创诸范例向前发展的。如药物自然属性分类,三品的分类,本经文、别录文的区分,本经和别录药条文内容的整订,本经和别录文的书写程序,都是陶弘景在作本草经集注时定下来的。千余年来,历代本草学家一直是在沿用的。象今日流行各种本草经的辑本,其药物条文都是陶弘景整理的文字;各种本草所录的别录文,也是陶弘景整理的文字。兹将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2、对中国本草学的贡献,分六点介绍如下:1全面总结本草,使本草学系统化陶弘景作集注之前,所见到的本草经是多种同名异书的本子,也是各家名医在本草经中附经为说,形成的多种本子。这些不同的本子,收藏药物数量不同,主治内容多寡不同,三品分类不同,药性寒热不同,药物分类不同。总之,当时本草经是存在混乱情况。陶弘景考察前代医家用药都重视本草。如陶弘景序云:“其用药犹是本草家意,亦皆条理药性。”而当时习医者,又不重视本草。所以陶氏序云:“今庸医处治,皆耻看本草,其畏恶相反,故自寡昧,而药类违僻,分两参差,亦不以为疑脱。”同时陶氏还见到当时卖药和配合药者,时有作弊。陶序云:“采送之家,传习造作,真伪好恶,并皆莫测

3、,螵蛸胶著桑枝,蜈蚣朱足令赤。又合药之日,悉付群下,其中好药贵石,无不窃换。以此治病,固难即效。”陶氏深感本草的重要,而当时本草经存在混乱,习医者不研究本草,采药者和合药者又在作弊,如此情况,怎能治好病。为此陶弘景才把本草作全面的总结,使中国本草学得到系统化。所以陶氏本草经集注,不仅在当时成为本草名著,而且也是后世历代本草的典范。2本草经集注有承先启后作用自从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问世,到唐代将近有160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各个药物的内容都有新的进展,新药不断地增加。所以唐代就有编修新本草的必要。唐代编修新本草,是在过去旧的本草基础上进行编纂的。至于选择什么样本子做蓝本,是要经过研究的。当时流行

4、的本草有很多种,据隋书经籍志收载本草,近60种。到唐代编纂新修本草时,独取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为蓝本,对其他50多种本草皆不用。这就说明陶氏书总结前代本草极为完备,在当时是胜过所有的本草的。唐本草的编纂,除增加114种新药及注释外,在编写体例上,全部沿袭本草经集注的旧例,所以本草经集注在中国本草史上有承先启后的作用。3陶弘景发展了本草药性陶氏对本草经文,除将13条序文注释外,对药性的论述,亦有所发展。例如他在序录中指出:“其甘苦之味可略,有毒无易知,惟冷热须明。”又如三品药性,本草经只提上、中、下三品一些原则的话,但陶氏更具体地说:“上品药性,亦皆能遣疾,但其势力和厚,不为仓卒之效,然而岁月常服,

5、必获大益;中品药性,祛患当速,而延龄为缓;下品药性,专主攻击毒烈之气,倾损中和,不可常服,疾愈即止。”这些论说,对本草经三品药性是有所发展的。关于药物配伍,本草经只提君臣佐使,而陶氏认为“凡和合之体,不必偏用之,自随人患参而共行。大抵养命之药则多君,养性之药则多臣,治病之药则多佐”。关于药物用法和用量,本草经没有提及。而陶氏提出用药,要注意用量和用法。陶氏注云:“又有分剂秤两轻重多少,皆须甄别。若用得其宜,与病相会,入口必愈,身安寿延;若冷热乖衷,真假非类,分两违舛,汤丸失度,当差(病愈)反剧,以至殒命。”关于毒药用量,本草经只言“先起如黍粟,不去倍之”。陶氏认为这样不够具体,药物毒性大小强弱

6、,各不相同,岂能单用黍粟为例。毒性不同的药物,应以不同容积物为例。所以陶序云:“毒中又有轻重,且如狼毒、钩吻,岂同附子、芫花辈耶?”关于药性的应用,本草经仅言“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陶弘景提出,除按药性寒热外,还要注意药性偏长和病人性别、年龄、情志状态、乡土风俗等。陶序注云:“按药性一物兼主十余病,取其偏长为本,复应观人之虚实、补泻、男女、老少、苦乐荣悴、乡土风俗、并各不同。”4创新编写体例为后世历代本草典范陶氏本草经集注在序录方面,除对本草经序文13条注释外,又创制很多新例。如诸药采制、合药分剂料治法、诸病主治例、解百药毒例、服药食忌例、药不宜入汤酒例、七情畏恶例、药对岁物药品例。此等创

7、例,非本草经所固有;但后世历代本草,皆相继沿用;在某些方面,并有所发展。在这些创例中,体现陶氏对梁以前本草学的成就作了系统性的总结。在陶氏所作的创例中,有很多论点,对后世药学起着深远的影响。在诸药采制方面,重视药材原产地,提出“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这就开创了“地道药材”之说。对采制药材,则指出植物药大多在二、八月采取。并提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花、实、茎、叶,各随其成熟”的采收经验。此外陶氏重视药品“真伪好恶”,提出鉴别药品方法,实为开创中药鉴定的先河。在合药分剂料治法中。对各种剂型制作方法,及各种药物炮炙方法,积累了很多经验。例如对蜜的炼制,陶氏说:“凡用蜜,皆先火煎,掠去沫,令色微黄

8、,则丸药经久不坏。掠之多少,随蜜精粗。”为后世制药方法,提供了保贵的经验。并在“诸病主治例”中,又创制按治疗作用对药物进行分类法。陶氏本草经集注在各论方面,也有创新。例如在药物分类方面,陶氏除保持本草经三品分类外,又按药物天然来源,创立自然属性分类法。将全书收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谷、有名无实七类。这种分类方法,一直支配着中国历代本草的分类。如唐本草、开宝本草、嘉佑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都是在陶氏创立自然属性分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5保存下许多古代科技史料陶弘景博学多闻,他不仅明医药,对天文、地理、博物、历法、道教亦精通。因此他在书中记载下不少有关科技史的

9、资料。例如证类本草卷四水银条引陶氏注云:“水银,甚能消化金银使成泥。”按水银和某些金属能形成合金,名汞齐。有些汞齐具有可塑性。证类本草卷三消石条引陶氏注云:“消石,其色理与朴消大同小异,月出月出如握盐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是真消石也。”按消石含有硝酸钾,强热分解,放出氧;同时钾盐,强烧之,有紫色的火焰,呈紫青烟色。朴消即无此反应。这些记载,都是宝贵的化学史料。6本草经集注反映出陶弘景治学精神陶弘景做学问的态度,是很严谨的。陶氏作本草经集注时,既重视文献资料,又重视民间实践经验。在文献上,陶氏书中援引的书有博物志、刘涓子、桐君录、嵇康养生论、商丘子养猪经、汜胜之种植书、诗经、礼记、尔雅、蜀都赋等。对文献来源,均注明出处。特别对本草经文,以朱书为标记,我们今日所以能识别本草经文,全归陶氏之功。在民间实践的经验上,陶氏收录的亦很多。正如陶弘景序中所云:“或田舍试验之法,或殊域异识之术。如藕皮散血,起自疱人;牵牛逐水,近出野老;面店蒜韭,乃是下蛇之药;路边地松,而为金疮所秘。”这些话,都说明陶氏对民间用药经验,是很重视的。陶氏在注释时遇到不识处,即注以存疑。例如证类本草卷三十鬼盖条引陶氏注云:“鬼盖,一名朝生,疑是今鬼伞也。”又地筋条,陶注云:“疑此犹是白茅而小异也。”又勒草条陶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