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共5页)_第1页
新课标下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共5页)_第2页
新课标下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共5页)_第3页
新课标下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共5页)_第4页
新课标下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共5页)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新课标下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摘 要:语文,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对发展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它是伴随着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到今天,并极大丰富了中华民 族的文化。这也体现出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一门心思把力气 下在字词章句的教授上。但在新课程标准提出后,给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为明确和更高的要求,就是教学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所 以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字词学习,又要重视思想内容的学习;我觉得文言文是教材中最能传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部分。我们中华民族有很 多传统美德, 这些传统美德不能丢失,

2、 语文教学应该对其进行很好的传扬。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传统文化文言文教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华夏 先祖用文字记载的长达五千多年光辉的民 族发展历程就证明了这一点 ,它早已溶入 中华民族灵魂的历史传承之中 ,并深深影 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在当代中国,中 华传统文化仍是熠熠生辉。2006年国家颁 布十一五国家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指出 将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 文、诗词的比重。继续完善中华民族始祖的 祭典活动 ,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 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思想品 质的结晶 ,同样它们也是中华文明对世界 文明的伟大贡献。20世纪80年代,全世

3、界诺 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的宣言中 ,有一 个令人注目的口号“: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 生存下去 ,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 ,去吸取孔 子的智慧。”这里的“孔子”就可说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典型象征。这更能说明随着我国 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世界其他国家和人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 可和自觉学习。自然 ,作为站在新世纪讲 台、执教新教材的语文教师,更应义不容辞 地担当起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 ,将语文学 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效充分发挥 出来 ,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徜 徉 ,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光大。1关注课标变化, 重视传统文化 “ 语言是储存传统的水库 ”,汉语也不 例外

4、,传统文化是它的核心。基于此 ,身为 中华民族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 ,必然要包 涵极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内蕴。“语文是最重 要的交际工具 ,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一语中的 ,它凸现出语文在人们交际中对 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在素质教 育继续深化的今天 ,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 养 ,就是素质教育“ 以德育为核心 ”理 念的 集中体现 ,也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 要求 ;而作为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 连的文言文必然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传续文 化的重任。 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 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使每个学生在熟练掌 握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的过

5、程中 ,也能对其进行民族传统文化、地方民俗文化 的教育和实用语文的指导 ,使他们在热爱 传统文化、热爱家乡文化的基础上发挥出 创造潜能 ,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与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升思想素养和道德修养呢?正 值我深感困惑之际 ,课改精神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施教之途 ,使我豁然开朗。 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定位于交际工 具、文化载体。即说明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 语言能力 ,在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语文指 导 ;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潜能,丰厚学生的 文化积淀 ,借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语文的“ 人文性 ”此 时早已不再是一个 附庸 ,在新的课程标准定位下已经具备与“ 工具性 ”并重的基石地位。“ 人文 ”

6、脱胎于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提出的 “ 人文主义 ”。而时至今日,在我看来无论时 代如何不同、地域如何变化、称谓如何变 更,语文“ 以人为中心 ”的 红旗高擎依然。所 以语文教学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 同时 ,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 观。在应试教育高考指挥棒下“, 考什么 ,教什么 ”成 了许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出发点,尤以文言文教学最易掉进应试的窠臼 ,索然 寡味的课堂抹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不知不觉中语文教学也就丧失了传承民 族优秀文化的应有功能。2知识学习与文化弘扬并重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文明 ,是最古老的但又是最有生命力的文明。虽然在历史发展

7、中多次被迫断开 ,但其思想精髓却是一脉相承的,丰厚的历史积淀使中华的语言文字包蕴着极为丰 富的含义。在教学活动中 ,传承、弘扬传统 文化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绝不 能让绵延千年的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断裂。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学生认 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需要。但是如何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怎样在实践中体验感悟?采取什么方式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这 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 ,体会其中蕴 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 化底蕴奠定基础。”这是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 阅读与鉴赏 ”的明确要求 ,以此为指导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

8、 认识中华文 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 ”。 所以 ,语文学习就成为了民族文化传承的 主要方式。它所承载的就不光是对语言文 字的使用,其间又负载了无数文化的东西。 有历史为证 ,语文伴随着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到今天 ,仍在极大地丰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很大程 度上依赖于语文。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 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 性。文言文教学因其选用文本的特性以及 文本本身所浸透的传统文化 ,在教学过程 中就必然要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 精神。而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却是教师在字 词章句教授上花大力气。在新课程标准提 出后 ,文言文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

9、,就是将 传统文化渗透于教学中。所以我觉得文言 文教学既要注重字词教学 ,又要重视思想 内容的学习 ,借助它最能传扬传统文化。我 们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美德 ,这些传统美 德不能丢失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得到更好 的传扬。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就有很多篇目浸透 着传统文化 ,体现出我国的传统美德 ,在二 千年多前孔子就有“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 的求知恳言,韩愈又用他师说中的“ 惑而 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等 警句来告 诫我们。这些生动的句子让学生在学习中 就能意识到尊师重教的重要。长歌行里 的“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少 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让学生在学习中就能读出应 当珍

10、惜时间 ,勤奋努力的感触。时下倡导的 “ 终身学习 ”理念 ,这一真理早在劝学中 就有“ 学不可以已 ”的 相似论述。亲自探索 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苏轼也以古文的形式 ,借助石钟山记把“用实践寻求真理”的真 谛带给我们。今日读来,让人深切感受到的 确是篇篇朱玉 ,不愧能传诵千古。当我们被韩剧中“ 大长今 ”的 坚定意志 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深深折服时 ,细品我们 的教材也会发现诸多相近的内容 :志向和 现实并非一步之遥 ,在实现志向的过程中 必然要有挫折 ,在屈辱与事业的两难取舍 之间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告诉学生为了自己钟爱的事业 ,可以忍受暂时的屈辱; 五人墓碑记通过诉说平凡人的故事告诉 学生舍生取

11、义的人必将被载入史册 ,受到 后人的景仰 ,做平凡人未必只能平凡地活 着 ,同样也可以活得有益于他人 ,有益于社 会。通过学习这些文言文让学生明白了人 生的意义 ,也更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同中华民 族传统精神 ,它是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 核心 ,以凝聚民族、推动民族前进为特征 的;它 既是传统的 ,又是时代的。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的“ 合理内核 ”是 不言而喻的。存 在即是合理的,更何况存在了五千多年。之 所以说它具有“ 合理内核”是因为它包含了 以上种种人类的一般命题。语文教育专家 刘国正说过“: 古诗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 ,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

12、好 教材。”的确 ,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古诗 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 ,或歌咏山川 ,或记述经历 ,或阐发哲理 ,或抒怀言志 ,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 求。学生浸润其中 ,涵咏体味 ,会无形中受 到熏陶、感染。由此可见 ,在文言文教学中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极其必要的。3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探索与实践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高 中阶段的语文教育要注重审美能力的培 养 ,通过品味和鉴赏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 美情趣、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能 力。”文言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徜徉于语言 文字所营造的奇妙情境 ,流连于传统文化 深厚迷人的海洋 ,不仅让学生在文字上增 些品味增些风采

13、,还要在思想内容上多些 感悟多些升华 ,在情感上多些感动多些向 往。在日常文言文教学中我坚持深入探索 并积极实践“ 引导 诵读 探究 拓展”的 课堂教学模式。文本是我们教学的第一介 体 ,它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 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 中华文化浓厚而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 材内在的文化因子 ,引导学生求真、求美、 求智慧。依照文本并结合学生实际,我通常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 文本注释、引语 为基础 , 知人论世 , 了解有关民族文化信 息。(2)从 文本故事情节中 ,涵咏优游,深入 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 3)从 课文词句入 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14、(4)探究 文本主题 ,深切感悟和领会蕴含的优秀民 族精神。首先新课引导就是通过与文本相关的 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 等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 会品味鉴赏文中绚丽多彩的自然美、千姿 百态的社会美 ,巧夺天工的艺术美,缜密精 确的科学美 ,生动形象的语言美。其次加强课堂诵读的比重,没有情感的共鸣,没有声情并茂,再好的作品也仅是一纸 空文。古人诵读就强调要沉浸其中,物我两 忘。读到兴处,踱来踱去,摇头晃脑,品味文章 的韵味美、音乐美。作家余秋雨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 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 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

15、一种难以 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 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 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 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我的具体做法是(:1)通读与精读相结合(;2)美读与品读相结合。 学生明确了诵读的重要性,就会充满热情的 投入其中,品尝诵读带来的甜美滋味,才能更 好地体会文本的内涵,领略古今相通的永恒 情感和思考,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古诗文的 音韵特色 ,丰富自己的语言 ,积累而形成语 感。真所谓“读出轻重、读出抑扬、读出舒缓、 读出雅俗、读出凝重、读出情感、读出境界!”再次探究包含着引导学生探究古汉语 的词法、句法现象,探究文本中蕴涵的思想 美和情感美

16、,探究文本中的民俗风情和民 族情结 ,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多 方面内容。比如说 ,我在讲授苏武传时 ,文中写道“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 使留在汉者 ”,待到苏武牧羊北海时 ,苏武 是旄节不离手“, 卧起操持 ”。课 堂进程至 此,学生疑惑 :苏武出使匈奴为什么“ 持节 ” 呢?他 为什么对旄节情有独衷 ,还“ 卧起操 持”呢?我的解答就必然要涉及中国传统文 化知识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就与学生一起 探讨旄节的意义。旄节作为汉使的身份信 物 ,只有配持它匈奴人才会相信你是大汉 使者 ,否则不予接纳。同时我还讲解了“ 忠 义”思 想的内涵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古时 的忠君思想是很浓厚的 ,

17、以“ 卧起操持 ”这 一点就说明在苏武身上有深刻的体现。苏 武正是深刻铭记“忠于皇上”这一传统忠君 思想 ,才会对象征自己国家的旄节情有独 衷“, 卧起操持 ”,不让它落入匈奴人之手而 使自己国家的荣誉受到侮辱。这些探究过 程之后 ,学生已对文章的含义及苏武这一 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第四拓展就是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 ,向整篇 (部 )著作拓展 ;以文本为基点 ,向同 类题材的作品扩展;以文本为基点 ,进一步 向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等。例如五人墓碑 记中“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的 爱国情操可 以延展出触龙说赵太后中“刚健奋进、自 强不息”的 民族精神 ;以齐桓晋文之事中 的“ 民贵君轻

18、、天下为公 ”的 民本思想指导 拓展阅读庄暴见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荆轲刺秦王中“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的 英雄气概 ,可以联系到同样饱含民族精神 的名篇佳句: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先天下 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 政治抱负 ,司马迁报任安书里“ 死有轻于鸿毛 ,重于 泰山 ”的 高贵品德 ,鲁迅先生“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 浩然正气等等。 经过不懈的探索实践 ,我认为只要创造性 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文本中具有文化气息的 内容,就能让祖国五千年丰富多彩、波澜壮 阔的文化画轴 ,透过一堂堂氤氲着文化精 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 ,使学生大开眼 界、大饱耳福。自然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感 受到语文之美 ,并且慢慢让其感悟其中的 意境 ,那么传统文化的传承就不再只是一 个理想 ,就成为了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承担 的一个现时的重要职责 ,我们也必然能完 成它。4结语古往今来 ,我们很难想象 ,一个从来不 读古书的人能成为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 富、有志报国的人。现今语文教学积极引导 学生品读古文经典并注重传统文化的教学 渗透 ,努力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 神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 ,这必将有助于学 生自觉抵制各色的精神污染 ,必将有助于 学生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