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的保护_第1页
生态环境的保护_第2页
生态环境的保护_第3页
生态环境的保护_第4页
生态环境的保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章测评1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B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 C人口数量问题既有其自然生理基础,又有其社会制约因素 D不同种群出生率的差异主要是种群中处于生殖年龄的个体数 思路解析:该题考查种群年龄结构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预测一个种群未来种群大小主要依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对于一些人工控制的种群来说,除了年龄组成这种自然因素以外,还有人为因素,比如对于人来说,计划生育政策也是限制人口恶性增长的重要因素。决定不同种群出生率的差异的因素不是处于生殖

2、年龄的个体数,而是包括一次产子数在内的许多内在因素。 答案:D2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具有生物净化能力的一组是 () A消费者和分解者 B生产者和分解者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思路解析:生物净化是指生物通过吸收、分解和转化作用,使生态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的过程。在生物净化中,绿色植物和微生物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分别是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分解者。 答案:B3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是 () A表现不出来的价值 B没有发现的价值 C具有重要科学研究的价值 D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思路解析:生物多样性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具有

3、重要的生态功能。 答案:D4为了保护生物圈的稳态,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 () 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实施“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促进物质的循环利用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利用和开发野生生物资源 A B C D 思路解析: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生物圈的稳态。生物圈虽然具有自我维持稳态的能力,可是人类活动在许多方面对生物圈造成的影响已经超过了这种限度。如:酸雨、温室效应问题、臭氧损耗问题等,对生物圈的稳态构成巨大的威胁。为了维持生物圈的稳态,人们应当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能源方面,既要节约能源,实现能源的清洁生产,又要开发新能源;在物质生产方面,应当

4、努力建立无废料生产体系,也就是将传统的“原料产品废料”的生产模式,改变为“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对于野生生物资源,应当在合理利用的同时加以保护,对濒危物种,禁止采伐或捕杀,采取人工繁育或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进行保护。 答案:C5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物种多样性的减少,使自然界丧失了许多宝贵的基因 B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而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重要补充 C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除特殊需要经过批准外,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思路解析:任何一个物种或一个生物个体都保存着大量

5、的遗传基因,因此,可被看作是一个基因库。一个物种所包含的基因越丰富,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越强。而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必使自然界丧失许多宝贵的基因;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中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主要原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三个方面: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其中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重要补充,它为将灭绝的生物提供生存的最后机会。对于珍稀濒危物种,中国自然保护纲要中规定,要严格保护,除特殊需要经过批准,禁止一切形式的猎杀和买卖。 答案:C6人们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曾采取下列措施,其中已证明为错误的是 () A发展农业科学,培育高产优质粮食品

6、种 B尽量使用人畜粪便等有机肥 C大规模围湖造田,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 D实行农地规划,加强农田经营管理 思路解析:大规模围湖造田,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改变和破坏了大量生物的生存环境,这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答案:C7环境污染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从生物圈的功能上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 A人类排放废物的增加 B物质循环回路被阻断 C自动净化能力被阻断 D物质循环回路在一定程度上被阻断 思路解析:环境污染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其次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使人们所排放的废物大量增加。但是,排放废物

7、的增加是否一定会造成环境污染?排放的废物要由生态系统的自动净化能力来净化,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且生态系统与自动净化能力是伴随关系,只要生态系统存在,这种净化能力就存在,因此不存在被阻断的情况,所以只要所排放的废物在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之内,就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但是生物圈的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显然,环境污染与能量流动没有关系,只与物质循环有关。环境污染不是物质不循环,而是物质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受阻。 答案:D8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选择 B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C物种退化 D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栖息环境的污染和改变 思

8、路解析:根据知识结构的内容,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明显是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以及人类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资源。 答案:D9生态农业最大的优点是 () A能源的多级利用 B物质的循环再生 C废物资源化 D生物相互依存 思路解析:生态农业设计中引进一些生物,增加新的生产环节,将人们不能直接利用的有机物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农副产品,实现了对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答案:A101970年,美国的玉米由于受到一种叶菌病的危害而严重减产。后来在墨西哥发现了对这种病菌有抗性的植株,从而为改良玉米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这一事实说明了野生生物基因库所表现的 () A经济效益越来

9、越显著 B生态效益越来越显著 C社会效益越来越显著 D资源效益越来越显著 思路解析:野生植物的经济效益是指野生植物直接产生的经济价值,比如,提供的药材、木材、工业原料等;生态效益则是指野生植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如,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而社会效益则是指在社会的就业、旅游等方面产生的效益。题目中是指野生植物的基因库的资源效益。野生生物有许多人类尚未知的资源,有许多人类尚不了解的基因库。特别是在生物工程迅速发展的今天,野生生物基因库的资源效益越来越显著。 答案:D11下列关于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是缓解温室

10、效应的最佳途径 B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N、P等无机盐也越多 C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体细胞克隆等为之提供技术支持 D当水和土壤被重金属污染时,营养级越高的消费者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越高 思路解析:这是道考查对环境污染问题全面理解情况的综合题。被有机物污染的水体中,分解有机物的需氧型微生物消耗氧增多,使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因此,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少。 答案:B12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的原因之一是 () A长江口热带风暴 B长江上游森林植被破坏 C水库泄洪过快 D北方风沙使河床变浅 思路解析:森林植被具有涵养

11、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长江上游森林植被破坏是特大洪水灾害发生的原因之一。 答案:B13我国在近海海域实行“休渔”政策,其目的是 () A限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B监测和修理船只和渔具,以利于捕获更多的鱼 C防止“赤潮”产生,避免海水污染恶化 D实行分区管理,避免渔事纠纷 思路解析:在近海海域实行“休渔”政策,是保护我国渔业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从而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赤潮的产生是由于大量含有N、P的污水流入水体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的现象,与“休渔”无关。“休渔”更不是为了避免渔事纠纷,也不是为了修理船只和渔具。 答案:A14目前,我国的很多水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南水北调近

12、40%的投资将用于治理相关流域的水污染,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测定某流域河水中有机物的污染情况。 器材:试管2支、滴管、自来水、被有机物污染的河水、0.01%的亚甲基蓝溶液。 实验设计思路: 思路解析:亚甲基蓝溶液呈蓝色,可以用来监测水中有机物的污染情况。水中有机物增加会导致水中细菌特别是好氧型细菌数量的大量增加,而好氧型细菌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会将亚甲基蓝降解或分解,使亚甲基蓝溶液退色。所以可以根据亚甲基蓝溶液退色时间的长短来测定水域的污染程度:亚甲基蓝溶液不会退色,增强了说服力。 答案:过程:1、2号试管内分别为放置一天的自来水和被有机物污染的河水各5毫升,假如滴入510滴0.01%的亚甲基蓝溶液

13、。 观察:40 min后出现的实验现象是2号试管蓝色退色或变无色,1号试管仍为蓝色。 原因是2号试管中的有机物含量高,所以好氧型细菌数量多(好氧型细菌数量与有机物成正比),好氧型细菌氧化分解亚甲基蓝溶液,所以蓝色退去。模块综合测试试卷(选择题共50分)1图1是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对该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图中X与Y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Ba与b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活动只受垂体促激素的调节 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图1 思路解析:该图表示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X代表下丘脑,Y代表垂体,Z代表甲状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

14、泌促甲状腺激素;下丘脑也控制甲状腺的活动。 答案:C2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部移到切口一侧,置于黑暗条件下,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如图2所示。这个实验能够证实 () A顶端在光下产生某种“影响物” B“影响物”具有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效能 C合成“影响物”不需要光 D背光一侧“影响物”分布多图2 思路解析:由于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说明尖端产生某种物质,促进生长,尖端下面一段弯曲,从而说明生长素向下运输,影响尖端下面一段的生长。 答案:B3下列各项,依次作为实验试剂、作用和结果。其中不正确的是 () A丙酮、有机溶剂、提取叶绿素 B生长激素、促进果实成熟、形成无子果实 C醋酸洋红溶液、细胞核染色、

15、观察细胞有丝分裂 D甲状腺激素、促进动物个体生长发育、个体发育变化迅速 思路解析:生长激素是动物激素,能够促进生长。生长素促进果实成熟形成无子果实;丙酮是有机溶剂,用于光合色素的提取;醋酸洋红溶液是碱性染料,用于对细胞核中染色体染色;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生物发育的作用。 答案:B4人类和动物都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判断和推理能力,但人类和动物的学习具有本质的区别。下列哪一项是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最主要区别 () A以生活体验为基础 B以概念为基础 C以模仿为基础 D有高级神经中枢参与 思路解析:人类具有对语言、文字等特有的高级判断和推理能力,即人类具有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对语言、文字等特有的高级判

16、断和推理能力具体表现为以概念为基础的学习。 答案:B5植物的下列现象中,与顶端优势现象中生长素的作用相同的是 () A茎的向光性 B无子番茄果实的发育 C根的向地性 D扦插的枝条生根 思路解析:顶端优势包括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和侧芽受抑制两个方面的现象。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浓度是适宜的,因此能够促进生长;而侧芽部位积累了从顶芽运来的大量生长素,还有自身产生的生长素,因而浓度过高,使生长受到了抑制。体现了生长素对植物生长作用的两重性。在茎的向光性中,无论向光侧还是背光侧生长素都在低浓度范围内,都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无子番茄果实的发育和扦插的枝条生根也需要生长素在低浓度的范围内才能促进,只有根的向地性,在

17、根的近地侧抑制,远地侧则为促进。 答案:C6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小体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 () A电信号电信号 B电信号化学信号 C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D化学信号电信号 思路解析: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当动作电位传导到突触前膜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小体为突触的前膜,所以完成的变化为电信号转化成化学信号。 答案:B7高等动物和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通过汗和尿排出废物 B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C血液运输氧和废物 D血

18、液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呼吸加快 思路解析: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将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及时排出体外,但是这些物质都是由血浆运输到相应的部位后排出体外的;而血浆就是内环境的组成之一。食物残渣是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物质形成粪便后排出体外,它并没有进入到内环境中,不会对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产生直接的影响。 答案:B8图3表示生物体内的三个生理过程(a、b、c),在此三个过程中,Y代表的物质分别为 () A酶、抗体、载体 B抗体、载体、酶 C载体、抗体、酶 D酶、载体、抗体图3 思路解析:酶、抗体、载体三者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一类有机物,与反应物结合后,

19、反应物变成其他物质;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与侵入体内的抗原结合从而将其消灭;载体是生物膜上具有运输作用的蛋白质,可以把物质转运到细胞内,或者转运出细胞。所以三种情况的Y物质依次代表载体、抗体、酶。 答案:C9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进行人工补充激素,下列必须通过“注射法”补充的是 () 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 A B C D 思路解析:利用“饲喂法”的激素一定不能是蛋白质或多肽类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性激素是固醇类。所以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必须通过注射法补充。 答案

20、:A10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示意图如图4,指出图中哪个箭头表示是错误的 () A白细胞 B组织液 C水 D红细胞图4 思路解析:图中箭头包含的信息有:血浆可以进入组织间隙,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血管,组织液也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红细胞可以进入细胞间隙。但是红细胞是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的,所以箭头错误。 答案:D11调节动物性行为的方式为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激素调节 思路解析:下丘脑分泌促性腺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再作用于性腺调节性激素的分泌。所以神经和体液在性行为的调节上都发挥作用。 答案:C12图5示一种类型的细胞,如果细胞A

21、接受刺激,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引起细胞E收缩 B兴奋在神经细胞B上传播速度较在F处快 C在F处,兴奋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 D一般情况下,细胞E将消耗蛋白质分解释放的能量图5 思路解析:B神经细胞有神经节,因此B是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则A是感受器, C是神经中枢的联络神经元,D是运动神经,E是效应器。F是神经突触结构。F这个结构组成了完整的反射弧,当A受到刺激后,会发生反射,E产生收缩,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大于在突触处的传导速度。兴奋由原来的电信号刺激突触前膜,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后,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兴奋,原来的电信号经过转化又成为电信号,并继续传递。

22、而在一般情况下,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利用的是葡萄糖,而不是蛋白质。 答案:D13下列哪一叙述准确地描述人类循环系统的细胞与人类神经系统的细胞 () A循环系统的细胞与神经系统的细胞具有相同的生理功能 B循环系统的细胞与神经系统的细胞在结构上完全相同 C神经系统的细胞与循环系统的细胞结构不同,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D神经系统的细胞独立发挥作用,而循环系统的细胞相互作用完成某项功能 思路解析:结构决定功能,功能与结构相适应。循环系统的细胞与神经系统的细胞功能不同,因此在结构上也不相同。 答案:C14将成熟公狗的甲状腺切除,从第三周开始,每天注射激素A,测定激素A和激素B在血液中的浓度变化,如图6,据图

23、判断A、B两种激素分别是 ()图6 A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C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D甲状腺激素和生长素 思路解析:甲状腺被切除,由它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快速下降,由于生物体存在反馈调节机制,可引起促甲状腺激素快速上升。 答案:A15胰岛素可调节血糖浓度,下列关于胰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可催化血糖合成糖元 B血糖浓度居高不下是因为缺乏胰岛素引起的 C血糖浓度升高时,将通过大脑刺激胰腺产生较多的胰岛素 D如果胰管阻塞,则胰岛素的外排就会停止 思路解析: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是内分泌腺,无导管。胰腺是外分泌腺,分泌消化液;胰岛素通过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促

24、进血糖转化为非糖物质,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降低血糖浓度。 答案:B16动物学家考察某牧区后,认为当地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 A种群的数量和密度B鹿群的年龄组成 C种群的性比D出生率和死亡率 思路解析:当地鹿群处于繁殖增长高峰,因此幼年个体数量较多,成年和老年个体数量较少。故该地鹿群是一个年龄组成呈增长型的种群,种群密度较大,出生率较高。 答案:B17图7中,能说明A、B两种生物为互利共生关系的是 ()图7 思路解析:互利共生这种种间关系指两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依靠,一方离不开另一方,离开后,双方或一方会死亡。所以在坐标图中

25、应为同增同长的关系。 答案:B18图8是一温带地区在初级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的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什么 () A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数量 BA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数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各级数量 C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 DA表示食肉类的数量,B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图8 思路解析: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最终与环境达到一定的平衡。 答案:A19如图9示四个不同国家中,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实线为种群大小,虚线为粮食产量/英亩)。请问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哪一个国家能生存得最长久 ()

26、 AA国BB国 CC国DD国图9 思路解析:根据题意,只有粮食产量的变化与种群数量变化基本保持一致,才能维持较长时间的平衡。 答案:B20在下列食物链中,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数值相同,哪一条食物链提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 () A绿色植物蚱蜢蜘蛛蜥蜴蛇猫头鹰 B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猫头鹰 C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 D绿色植物鼠猫头鹰 思路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随着生产者自身的呼吸作用而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能量随着植物遗体和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还有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摄入体内。植

27、物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以后,一部分作为粪便等排出物被动物排出体外,其余大部分则被动物体所同化。这样,能量就由植物体流入动物体。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被消耗掉了,另一部分则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由此可见,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假如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那里获得的能量数值相同,食物链的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少。反之,食物链的营养级越少,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少,位于食物链顶端的生物所能获得的能量就越多。 答案:D试卷(非选择题共50分)21(12分)将燕麦胚芽鞘的胚根及芽顶端4 mm切去,再将剩余的10 mm的胚根及胚芽每10条一组分别置于25 的不同

28、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2天,下表显示实验结果: 生长素溶液的浓度(mol·L1)2天后的平均长度(mm)胚芽胚根101312.311.3101212.312.1101112.712.7101013.513.610914.712.610816.012.010715.110.910612.210.010510.810.010410.010.0 根据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1)此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什么? (2)为什么要切去胚根及胚芽的顶端部分? (3)为什么要用10条一组而不用1条一组放入生长素溶液中进行实验? (4)胚芽和胚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是_、_。 (5)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哪些? 思路解

29、析:根据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生长素浓度为108mol·L1时胚芽最长,说明此时的浓度是胚芽的最适浓度。当生长素浓度为1010mol·L1时,胚根最长,说明这一浓度是胚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去掉胚芽和胚根的顶端的目的是防止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产生干扰。多取几组是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准确。 答案:(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生长的影响。(2)胚芽、胚根的顶端都能产生生长素,去掉后能保证所配生长素浓度不受影响。(3)数量多可以获得精确的平均结果,数量少,很难排除特殊因素的影响。(4)108mol·L11010mol·L1。(5)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增

30、大,促进植物生长的程度越大;超过一定浓度,生长被抑制;胚根对生长素的需求小于胚芽。22(8分)某人持续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图10是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血糖和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浓度的测定结果。据图分析回答: (1)运动开始时,血糖下降是由于血糖大量进入细胞,经过_分解产生_,同时合成_。 (2)运动过程中,6分钟后血糖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主要直接依赖于_分解供应。 (3)运动初期,血液中脂肪酸浓度也下降,表明_。 (4)运动6分钟后,随着运动时间的持续,脂肪酸浓度反而上升,其原因是_。图10 思路解析: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血糖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当人体进行剧烈运动的初期,由于血糖大

31、量进入组织细胞,所以表现出血糖含量的下降。进入组织细胞内的葡萄糖进行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生成ATP,为肌肉收缩提供能量。在开始运动的一段时间内,血糖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这主要是肝糖元起的调节作用。通过实验测定,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脂肪酸的含量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即运动开始时,脂肪酸含量下降,说明脂肪酸也可以分解提供能量。当运动6分钟后,脂肪酸的含量明显升高,其来源是体内的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进入血液。 答案:(1)呼吸作用(氧化)二氧化碳和水(多答乳酸不扣分)ATP(2)肝糖元(3)血液中脂肪酸可以氧化供能(4)体内储存的脂肪分解甘油和脂肪酸,进入血液23(16分)图11是某生态系统能

32、量流动的过程图解,利用图中箭头的序号回答问题: (1)图中的哪个箭头的序号是不存在的? (2)代表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的是哪个序号?初级消费者自身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是哪个序号? (3)中的能量大约只有能量的多少?从AD能量流动的特点是什么? (4)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我们可调整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设计生态农业模式。请说出你的设计思路。图11 思路解析:从图示的情况可以判断出B、C、D、E分别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逐级递减的。在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双向箭头存在错误,能量不能由分解者流向生产者。流经生态系统的总

33、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每一个营养级能量去向主要是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自身消耗以热能散失的、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能量传递的效率为10%20%。生态农业的最大特点是无废料生产,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的多级利用。 答案:(1)“B12”。(2)。(3)10%20%。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单向不循环。(4)如“我国南方某些地区搞的桑基鱼塘,是人工建立的高产稳产的农田生态系统:人们将部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提高并加宽塘基,在塘基上种桑,用来养蚕。这样可以做到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茧三丰收。24(8分)某科学家正在进行有关治疗艾滋病药物的研究,以

34、找出在受到HIV感染后,使用药物进行治疗的最佳时间。经过研究获得实验结果如图12中A、B、C所示。 根据上述数据和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在感染HIV之后的第800天到1 200天内,血液中T细胞的数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请你预测一个被HIV感染的人,在受感染的第1 000天时T细胞的数量,请给出一个范围,并说明理由。 (3)根据图B和图C,你认为一个人在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的第800天至第1200天这个时间段内,进行药物治疗的最佳时间是何时?用图上的数据来支持你的论点。(该药物对人体有很大的副作用,且较难被病人接受)。图12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识图能力。HIV进入机体后攻击T淋巴

35、细胞,导致免疫能力丧失。根据图提供信息最佳使用药物进行治疗的时间应为第800天。因为第1 200天开始治疗时,需要最高浓度的药物,在治疗100天以后,T细胞才达到第800天相应剂量药物进行治疗所达到的数值。而随后,治疗所需的药物浓度就大幅下降,治疗效果依然很好。 答案:(1)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在感染 HIV之后的第800天到1 200天期间,血液中T细胞的数量大幅度少。(2)在受感染的第 1 000天时,T细胞的数量大约是在800950个毫升之间。因为从图A的第0天数据可知,第800天和第1 200天时,T细胞的数量分别约为980个亳升和760个毫升,而800天以后T细胞的数量应当是下降的。(3)最佳使用药物进行治疗的时间应为第800天。因为第1 200天开始治疗时,需要最高浓度的药物,在治疗100天以后,T细胞才达到第800天相应剂量药物进行治疗所达到的数值。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