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中多义现象和语义构词_第1页
俄语中多义现象和语义构词_第2页
俄语中多义现象和语义构词_第3页
俄语中多义现象和语义构词_第4页
俄语中多义现象和语义构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09年11月第28卷第4期中国俄语教学2009.284语言研究俄语中多义现象和语义构词3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薛恩奎提要:多义现象是语义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多义现象与同义现象之间的界限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现实(所研究对象的概念化问题。多义现象、同义现象与语义构词有着内在的联系,多义现象之间的语义关系与构词类型内部的语义关系存在着某些转换关系,这种转换关系是当代语义学研究的热点。关键词:词汇单位、句法单位、多义现象、语义构词中图分类号H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5510(20090420027206一、关于多义现象的几个基本术语俄语语言学中关于多义现象有三个意思相近的基本术语:,和

2、2,其中涵盖的范围最广,是这三个词中的核心词。不仅指具有一个以上意义的词,也可以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言单位(意思单位构成的多义组合(包括词组和语句,而是其中的边缘词。只表示词典中作为语言单位的词具有一个以上的意义,表示词层次的多义现象,指词典对一个词的不同义项描写的总和。“一般只理解为表示词汇多义性(2,而则没有这种限制。当我们说,俄语第五格具有多义性,只能用,而不能用”。(22004:21;2006:20以及形容词2只表示词作为语言单位本体的多义性,只能表示一个词在词典中不同义项之间静态的聚合关系。例如,可以说“2”,而既可以说明一个词,也可以说明一个短语或语句,常表示动态的多义现象。.将

3、俄语多义词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1辐射型多义词(,每一个义项都以这个词的核心义项为理据;2链条型多义词(2,每一个义项都以这个词的另一个义项为理据;3混合型多义词(2,这是一种常见现象。他认为,“详解词典用连续的线性编号形式可准确反映链条型多义词,但辐射型和混合型多义词应该用层次序号方式描写,否则会破坏相应词汇语义结构的层次性”。(1974; 1995:182这一论述从另一角度证明,是指作为语言单位的词层次的多义现象,是词典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词的聚合多义层涵盖了,在词的组合多义层也涵盖了2;指一个语言表达式或言语作品(语句有不同的理解,从而产生不同的意思,也是指组合层次的多义现象。与是从“

4、正反”两个不同角度指称同一“对象”的相对概念。723本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意思文本的自动转换机制文法与词库”(05JJD740006阶段研究成果;黑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俄汉信息处理的语言模型策略”(08D036阶段研究成果。二、多义现象与语言层次单位语言是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语言中“比较公认的四个基本功能单位分别是:(1最小辨义单位音位;(2最小表义单位词素;(3最小称名单位词;(4最小交际单位句子。”(华劭2003: 53每一个层次都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系统内部的关系和系统之间的关系受不同的规则制约。语言正是通过这些规则将有限的低层次单位组合成无限多的高层次单位,组合的过

5、程也就是多义现象产生的过程。我们所要讨论的主要是指词以上层次单位在组合过程中产生的多义现象。根据多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可区分出词汇多义性和句法多义性,语言多义性和言语多义性。语言多义性侧重语言本体在词汇、语音、句法层面产生的多义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语言的“客观”规则所致;言语多义性主要是由语用因素所致,与文本环境、交际意图有密切的关联。2.1词汇多义性词汇多义性分为词作为语言单位本身的多义性和组句过程中因词汇原因而产生的多义性两个方面。词的多义性,即,是从词典学角度对一个词的不同义项进行的静态描写。例如:1(坚固的、坚硬的,如:,;2(强壮的、健壮的,如:;3(强烈的、强劲的,如:,等等(2

6、II,125。与(同形异义有紧密的联系,但也有本质的区别。指多义词的各义项不仅在形式上相同,在语义上也有密切的联系;但只表示两个语言单位在形式、语音上相同,而语义上的联系还没有足够的理据。“同形异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的外部形式吻合,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共性。”(1995:183但语义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形式和内容之间都会直接或简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1995:1852 186本人也认为,“和是相对的概念。公认的同形异义词1(使沉没和2(通过加热方式使成为液体之间仍存在共性语义元素液体,但这个元素在它们的语义结构中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根据外部形式之间的不同关系,可分为完全吻合,如X1=

7、X2:1(,2(;2(,3(;部分吻合,如X1(X2:1(,22/(;交叉吻合,如X1(X2:1(,2(等等。另一类词汇多义性是指在词组或句子中因词汇的范畴意义变化引起的两种不同理解(意思。例如词组中的既可理解为一种量化的范畴意义“一站地的距离”,也可理解为具体范畴意义“上下旅客的站点”;(=揉滚、制作;滚动、推动;(显现、制作;消除、去除;(=在另一时间重新选了彼德罗夫和选了别人到彼德罗夫的岗位。(1995:176;2004:21;2006: 21这类词组的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出现两种不同的理解(多义性或非单义性是因为词组中的名词或动词的词汇意义发生变化,导致整个结构的意思不同。但是,如同12

8、;像2中的和这样的结构,不仅仅是因为动词的词汇意义(改选,重新选上;把选掉所致,两种不同的理解(意思与动词的句法论元结构(2,或句法位的变化有关(关于论元结构的概念可参见2008。在中,2在句法上两种理解都是直接客体(补语,而语义上却是两种不同的角色:1处于客体句法位的21是结果角色,重新选上,“仍然担任原来的职位”(=2,是间接语义态1(;2处于客体句法位的2是职位角色,被选掉了,22(=职位是直接语义态(=2。这类多义性是由于词汇意义和句法配置所致。2.2句法多义性句法多义性与词汇多义性不同的是多义性不是由词汇的原因所致,而是由于句法关系的不同导致两种不同的理解(意思。例如:主2客体关系领

9、2属关系;主体客体关系;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 us行为特征关系:;限定关系客体关系等等。(1995:176但是,句法、词汇、语义是语言不可分割三个要素,表层的句法关系往往受深层的语义关系制约。很多情况下句法关系的变化是822009年中国俄语教学第4期词汇的语义属性变化所致。例如:flying由行为意义转变为特征意义,从而使句子有两种不同的理解;2,中第1个名词由行为转变为行为结果(,从而导致动补(动宾关系转变为领属(关系,使句子产生两种不同的理解。有时,由于不同的交际切分导致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例如:2.前者的为地点,后者的与构成限定关系。无论是词汇多义性,

10、还是句法多义性都是语言本体的形式和内容、句法和语义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互动关系是语义构词的基础。2.3言语多义性如果说语言多义性是因为词汇和各种句法结构具有产生多义性的能力,或者说是语言单位的一种基本属性,那么言语多义性是因为这些属性在具体交际环境、具体语句中实现其功能所致。语言单位尽管有表达某一确定意义的能力,如动词的自主行为(和非自主行为(2等,但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需要通过交际环境信息进一步确切。当交际信息或百科信息不足时,就会出现多义现象(或歧义现象。但是,在交际实践中交际者往往正是利用这种不确定性,或模糊性达到某种特殊的交际效果。例如:;.在缺少交际环境信息的情况下,既可以理解为有意

11、识行为,也可以理解为无意识行为。认为,语言多义性是根植于语法和词汇之中的,类似于这样的句子如果加入有意或无意的专门标记就会消除多义性,只能理解为有意行为或无意行为。例如:(=;2.解释这种现象需要在语义上连贯的句子中出现意思元素的最大重复率。在,.中只能理解为无意识行为不是因为动词本身只能表达有意或无意行为,而是因为关于情景的百科知识的影响。这种现象不是语言多义性,而是言语多义性(21995:177。我们认为,语言和言语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语言中有很多自主特征很强的行为动词,如,等等,也有很多非自主特征很强的“事件”动词,如,等。动词中除了自主或非自主特征外,还有很多其他意义元素。“自主义与

12、其他各种义素之间有的是并存关系,有的是排斥关系,这样就使得有些自主动词的自主义总是很明显,使得有些自主动词的自主义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不确定性,即受到其他义素的影响而隐没,在另一些条件下又会显现出来。”(马庆株2005:21这说明有些自主特征不强的动词在一定条件下可解读为非自主动词,表示非自主行为。客观情景往往受人的主观意识影响:自主的有意行为;非自主的无意行为(21995:177。“自主动词表示有心动作,但由于诸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语义特征的不稳定性,有些自主动词有非自主用法,只要义项不变,就仍然是自主动词,但语义特征极不稳定。如:眨(眼、咳嗽。”(马庆株2005:26言语多义性受交际结构和百科知

13、识制约。三、多义现象的认知机制形式与内容、能指与所指、概念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是语言学、符号学、语言哲学中的传统话题。语言学只研究语言表达式的意义2,现实是不能改变的。“现今的语言学只重视形式与意义的相互关系,研究语句与现实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词汇语义或句法语义。”(2004:155;2008在自然语言中,乃至经严格定义的数学语言、逻辑语言中,同一个符号串(表达式往往能够表示几种意思,这几种意思都可以指称现实中的同一个对象。例如数字7的值可以用一个符号(或表达式“7”表示,也可以用“4 +3”,“5+2”,“2321”等表示。同理,表达式(a+b2= c和a2+2ab+b2=c是等值的,但不

14、同表达式的意思是不同的。与2的指称对象是同一的,能指不同,所指相同。晨星和暮星指的是同一颗行星金星(2,但“晨星”和“暮星”作为语言符号表示式的意思不同,而意义3相同,即所指对象都是金星。根据弗雷格的观点,“晨星”和“暮星”的意义相同,但意思绝不相同。我们可以说“队伍天没亮就出发,迎着晨星向东行进”,这里的晨星是表达式“晨星”所表达的意思,绝不能说成暮星,因为暮星是表达式“暮星”所表达的意思,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思,尽管它们的意义相同。这种关系92薛恩奎俄语中多义现象和语义构词可图示为:“”(“晨星”(语言表达式意思(概念意义(所指对象“”(“暮星”.这也就是弗雷格所说的语义三角:符号、概念、

15、所指(,。如果我们把晨星叫做A,把暮星叫做B,把金星叫做C,因为C有时称作A,有时称作B,那么由A=C,B=C,得知A=B,但这是两种不同的等同关系。A=C,或B=C是指称对象与称名之间的同一关系,而A=B是因为A与B都指称同一个对象C,是经验知识。“唯当这两个名称确有所指,它们才能发生关系,这就像是说,这两个名称是通过它们所指的东西为中介联系起来的。”(弗雷格1994:90A与B等同的基础是A与B各自的意义。“像晨星等于暮星这样的等式之所以具有知识价值,原在于它们虽指称同一对象,但这个对象在两个表达式中是以不同的方式给予的。”(陈嘉映2003:92A= B与A=C、B=C之间的等同关系不同,

16、前者是相似性隐喻关系,后者是符号和所指对象的指称关系。多义性是语言的一种能动属性,这种能动的方式是隐喻和转喻。隐喻和转喻在形式上赋予语义以转换性质,在内容上体现为潜在的多义性。从现代语言学的观点看,隐喻和转喻是语义演化的主要途径,是生成语言多义性的主要方式。多义性在认知语言学中被认为是范畴化现象,隐喻和转喻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概念化、范畴化的认知手段和工具。隐喻是以相似性为基础的范畴转移,是跨认知域的映射。如:特征特征主体:.转喻是以临界性为基础的焦点转移,是同一认知域内的概念映射。如:植物植物制品:,(植物,(食品等等。隐喻和转喻的区别在于认知域的不同,前者具有外部特征,后者具有内部特征。但是,

17、不同的句法功能可能会打破这种界限。认为,像这类词根据不同的句法功能,可能获得隐喻义或转喻义:“愚笨的人”或“戴帽子的人”。如句子:2.此处表示称名功能;如果主体位转为谓词位,转喻则变为隐喻:2.这里表示谓词功能。(1978: 251四、多义现象与语义构词多义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潜能,实现这种潜能的机制是隐喻的相似性和转喻的临界性。根据弗雷格的语义三角说,一个符号串(或语言表达式表达一定的意思(概念,这个意思(概念可指称观实对象(情景:符号(语言表达式意思(概念对象(情景。情景是现实的,是一种事实,事实是不能改变的。但是,同一个情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认识,人的主观因素对情景(事实的解读

18、也有不同的差异。所以,同一个情景可以进行不同的概念化,每一个概念都相对于一个语言表达式,形成“一对多”,或“多对一”的格局:语言表达式 1意思1语言表达式2意思2语言表达式3意思3情景对象但是,概念是隐性的,是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是固化在语言单位中的聚合体,取决于交际者对具体情景的一种主观选择,对概念的选择也就是对语言表达式的选择,语言所能把握的只是这些语言表达式的聚合体。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情景(对象可相对于不同的语言表达式,每一个语言表达式都有一个相对的意思(概念,通过主观选择,获得具体的意义。所以,每一个被选择的、表达具体情景的语言表达式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情态性。这种复杂的关系为语言发挥多义

19、性潜能创造了条件:“. ”(情景对象(由一百万增加到3百万(增加了2百万200(增加了百分之二百(增加了两倍。至于金星为什么有时叫晨星,有时叫暮星,那是隐喻相似性机制的作用,晨星和暮星中有一个与金星之间是直接的指称关系,另一个是通过其中一个的“直观”,或语义联想、语义内涵与金星发生间接的指称关系。至于晨星和暮星中哪一个是直接(任意的指称关系不是我们分析的对象。隐喻的相似性、转喻的临界性机制是通过增减、替换词义元素,或根据某种特征的语义联想突显某一侧面的“份量”,从而实现语义派生。语义构词正是利用语言这种多义性的潜032009年中国俄语教学第4期能实现范畴转移和焦点转移,通过词的共性释义元素、“

20、语义桥”(,见Melc uk 1988的连接,实现词义转移。“语义构词”(最早由(1952提出。将2,2作同义词使用,旨在通过语义关系探索多义、派生、构词之间的共性规律,他认为,“如果词汇多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同义手段,那么多义现象内部与构词的相似性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属性,有理由认为,语义派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构词过程。”(1974:175,187把这种特殊类型的构词过程称为“有规律的多义现象”(2。“有规律的多义现象可认为是语义派生的一种结果,这也就是多义现象的动态模式。实际上,语义派生与构词的区别仅在于前者没有形式标记。”(2004:147有规律的多义现象作为一种构词模式,不仅涉及词的多义现象,

21、更重要的是通过展示语义角色和句法题元、题元范畴之间有规律的动态关系,为句际间转换提供有效的形式规则。例如:2.(1995:166其转换的形式规则可通过词汇函数4描述为:S2(=;Cop ul(=(;Oper2(=(;Oper1 (=(。有规律的多义性被认为是一种构词方式,不仅是因为它有很强的能产性,还因为有很强的潜在句法转换能力,是语言的一种共性特征。所不同的是,有时候同一种现象在一种语言中可能是词汇构词,而在另一种语言中是语义构词。如:grow vi(=grow vt(=这一对概念在英语中是语义构词,而俄语则为词汇构词。甚至同样是感知动词,有的是语义构词:feel,smell,tas2 te

22、(vifeel,smell,taste(vt;有的是词汇构词:look, sound(visee,hear(vt。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以经验为基础的一种思维方式,同时也被用于组织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任何事物都占据一定的空间,事物的形体和空间隐含着数量、内容、范畴等各种属性特征,构成不同的认知框架。(,2由机构转指机构所占的空间地点:;(,2,由容器转指容量:;(,由建筑物、居民点转指其中的人:;植物转指植物的果实:,2,;这类转移只是词义发生变化,语法范畴和语义范畴都没有变化;行为转指行为时间;行为转指行为地点;行为转指行为主体2;行为转指行为数量;行为转指行为结果2等等。这类转移词义和语义范

23、畴都发生变化,由行为转指称谓事物,但语法范畴没有变化,仍属于名词范畴,即形式标记没有变化。英语中这类现象最为普遍,NV t模式:disgu2 st n(情感disgust vt(体现情感;soot n(物质soot vt (利用物质;V tN模式:defeat vt(行为defeat n(行为结果;stove vt(行为stove n(行为地点等等。这种派生是根据人的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相对固定的、在同一认知框架内的意义转移,由意义1到意义2的转移构词模式。任何事物、事件、概念都由一定的元素和关系构成,元素和关系都可以抽象为一定的类别、范畴意义。事件、元素、范畴之间有一种相对固定的函数关系

24、,行为和行为参与者通过这种函数关系进行角色转换,实现由范畴1到范畴2的转换构词模式。例如,行为行为主体:S sub(=;行为行为客体:S obj(=;行为行为工具:S instru(=;行为行为方式:S mod (=等等。角色转换是语义配价与句法题元之间的关系转换,不仅为词汇学、词典学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也是现代语义学、句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五、结束语多义现象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属性,多义现象的形成有其内在机制和分布规律。语词基本意义的引申,喻指新的事物、事件、概念都有其内在的语义联系,有其深层的语义理据。以语义理据为轴心组织类别范畴意义,聚合语义关联义项,打破词类界限符合概念范畴化规律,为词典微观

25、的义项安排提供理论依据。语义构词以词语的语义关联为基础,构词不是目的,13薛恩奎俄语中多义现象和语义构词2009 年 中国俄语教学 第4期 而是探索词汇 、 、 句法 语义之间的聚合规则 ,解读不同 层次多义现象的深层机制 ,为建构语言信息处理的知 识库提供形式规则体系和理论支撑 。 M . , 2006. . . 7 . . 注 释 1. 语义态 ( 是指动词的语义角色与其相应句法题元的对应关 A . / / C . 1970. 4 , c. 1112124. 13 蔡 15 华 系 , 详见 ( 1970 : 1999 ; 2004 ; 2008 ; , . . ,2006 。 表示动词的语义角色和句法成分 动态的变化关系 ,我们将其译为语义态主要从 所表示的这 种动态的关系出发 ,将 译为语法态 。 与 有很多 内在的联系 。国内学者主要从 的功能角度出发 , 有不同的 译法 ,详见蔡晖 (2009 。 ( 2. 这里的 “意义” 指语言符号所表达的内容 ( 概念 , 根据 2 (2008 的观点 ,本文将 “意义” 所为能指 。 ( 3. 这里的 “意思” 指现实中的所指对象 ( 情景 ,所为所指 。 ctice M . Albany : State U 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