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文化特质及其发展策略_第1页
中医学的文化特质及其发展策略_第2页
中医学的文化特质及其发展策略_第3页
中医学的文化特质及其发展策略_第4页
中医学的文化特质及其发展策略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学的文化特质及其发展策略    作者:夏登杰      2012-1-3 14:55:14   来源:毕业论文网    摘要:中国哲学与医疗经验的结合,促使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哲学的演进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在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中医学术的诸多特点。根据中医学的历史进程,当今中医应采取的策略为: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人手,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为中医药的发展夯实基础;正确审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开展以医疗实践

2、为中心的“六名战略”;遵循中医自身特点,促进中医理论突破:政府加大对中医学的投入。关键词:中医学;传统文化;实践经验;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R222.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0)06008504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块绚丽的瑰宝,它浓缩了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华。中医学至今仍独立存在,并广泛应用于社会医疗实践。因此,以传统文化为背景,探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阐明其学术特点,并据此而探索中医学在当代发展的正确策略,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一、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中医学术的发展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条件,中医存在的根基是传统文化。本文所说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哲

3、学。在中医理论形成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理论原则和认知方法,伤寒杂病论中的辨证论治原则和神农本草经、内经中的方药基本理论为代表。这一体系的形成,就是传统文化和医疗实践经验结合的成果。战国秦汉时期,医学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已有了有关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延年等知识,但总的讲,这些知识还是分散的、片断的和局限的,要将它们提升为能说明人体与环境、人体内各要素间关系的系统理论,则要借助于哲学。周易的阴阳思想,认为天、地、人“三才”有共同的结构和规律。所谓“三才同构”,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基

4、础。内经引入阴阳学说,用来说明人体形神、脏腑、经络、表里、上下、左右、腹背、正邪、寒热等特性与关系,纵论天地万物之阴阳及对人体的影响。五行学说一般认为源出于尚书·洪范,古人根据五行的特性与五脏相配,重点说明五脏间生克制化关系,并与外界五季、五色、五味、五音等作一定的联系。关于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古今医家论述颇多。古代哲学阴阳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包含在“和”的概念中。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国语·郑语也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济。”内经十分重视“和”,认为“和”是“圣度”(事物关系的最高准则),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两者不和,若春无

5、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至内经名家张景岳总结内经所论,认为“故圣人之法天者,在于和阴阳而已”(类经·疾病类)。“和”的核心含义有二:(1)不同性质事物和合,产生新事物,其中包括性质对立的事物相和合,也是如此。(2)事物内外部关系的协调、配合。“和”的核心含义(包括其对应面“不和”),强调的是阴阳间协调配合和生化,贯彻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中。在临床治疗中,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协调脏腑、调和气血等治则,均贯穿着“和”的精神。在方药配伍上则更突出,故古代的方剂称“和齐”。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后的发展。也深受哲学演进的影响。宋元时期哲学家独立阐发经义的自觉无疑对宋元医家的学术

6、思想和学风有重要影响。“宋元时代冬季特别寒冷冰雪灾荒次数特别多”,使当时医家特别重视天地、阴阳和五运六气的研究,并形成了根据实践经验,联系内经要旨,各抒己见的学风。不论是宋元时期中医理论的成就,或是它的欠缺(某些臆测成份),都与经学研究的状态有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两者确有一定的联系。明清时期哲学思想和经学学风也对中医药学术发展有重要影响。明朝后期医家吴有性撰温疫论,在温病的病源、感染、传变、辨证和治疗上提出的创新见解,就是在“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人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体,平日所历验方法”的思想指导下完成的。清代中医学术的发展,则与以乾嘉学派为

7、代表的考据学有同有异。一方面,在考据学上,中医学也取得了成就,当时整理、注释和辑复了不少古典医籍。另一方面,随着医疗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深入,中医学在辨证论治理论、药物性能功效的阐发、方剂配伍理论,均取得了进展。在临床诊疗上也很有创新,其中尤以温病学说的形成和王清任在人体解剖和活血化瘀治疗上的成就为突出。可见,我们在研究中医学术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外部条件的影响,又要具体认识基于医疗实践的中医学术发展的实际。二、基于传统文化和实践经验的中医学术特点基于传统文化和实践经验,中医学术与西医学比较,具有以下特点:(一)学术的层次性中医学具有哲学思想、医学科学和医疗技艺三个层次和构成要素,而西医的内涵较为

8、单一,主要是医学科学。除主要作为方法论的阴阳五行学说外,生命哲学对中医学有重要价值,如强调机体与外部环境密切联系的“人天观”,形气神合一的生命观,根据人体生长壮老已自然规律的养生观,内外因相结合的病机观,具有自然疗法特质之“祛弊纠偏”的治疗观等,均对中医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值得西医界人士重视。中医学中的医学科学,主要是在内经思想的指导下,由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诊疗原则所奠定。以机体的自然状态(健体与驱病)为基点,方证对照为中心的辨证论治原则,蕴含着中医理、法、方、药内在统一的机制,是人类认识和诊疗疾病的有效途径。至于中药的方药配伍,体现了全面治疗原则,至今仍为西医的对抗治疗所不及。中医中存

9、在技艺性一面,日本哲学家泽泻久敬氏认为西医是“一般人的医学”,中医是“名人医学”,指出中医师要具有某种类似艺术家的素质。中医诊疗疾病,要考虑到自然、社会和身心多方面因素,在药物配伍、针灸、气功、推拿等方面的技巧上,也有相应的要求。因此,不能用看待西医和西方科学那样的眼光看待中医。技艺性是几千年来中医实践经验的重要结晶,我们必须十分珍惜。由于中医学存在三个层次和构成要素,必然带来中医概念、术语的多义和含浑,同一概念在不同层次使用会有不同含义,对于人们理解中医和引进现代科技会造成一定困难,但对于具有丰富经验和医学造诣的医家而言,自然能灵活自如地确切运用。(二)对人体认识的整体观中医坚持整体观,重视

10、人体与环境、机体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属横向思维,与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一致,也符合现代科学中新兴的横跨科学如系统论、信息论等的观点。西医重视机体的物质结构,而中医重视的是功能调节。近代名医恽铁樵认为:“西方医学之解剖学、细菌学、生理学皆属物的研究,而中医则主形能,重气化,即重视机体在大自然系统中机能之正常运转。”传统中医停留在宏观层次,恽铁樵认为中医的生理是在临床治疗中从症候、病理的分析中求得的,如经络学说,他认为:“余谓伤寒六经,因病状而定之名词,灵枢经络,为病后推得之经络,此言乍视之,似无关紧要,其实不明此理,中医总无由入科学轨道。”他的“执果溯因”之法,对理解中医学术有重

11、要意义,特别在科研上,用西医的那套办法来搞,往往是事倍功半。(三)治疗手段的丰富性传统中医治法遵循自然疗法之特点,可说是多种多样,有药物、针、灸、推拿、按摩(自我)、贴敷、火罐、拔、刮等多种方法,具有应用方便和廉价的特点。中医学的这些特点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下,经过几千年的医疗实践积累而形成的,是民族的宝贵财富,正如彭真同志所论:“我深信中医是人类最丰富的宝藏之一”,“它可能是我国对世界有所贡献的方面之一。”三、当代中医药学发展的策略吴仪2007年1月发表了“推进继承创新,发挥特色优势。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报告,经过认真学习,结合笔者平时研究,对当代中医药学的发展策略,提出如下几点:

12、(一)中医药现代化应从发展传统文化入手。中医药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要真正使中医药发展起来并最终实现现代化,必须从文化基础人手,复兴优秀传统文化。首先,政策导向上应该认同传统文化,并努力促进其有序发展。任何学术文化氛围的形成都不能缺少政策的支持,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其次,传统文化的复兴关键在教育,尤其是中小学基础教育。自五四运动以来,由于现代西方文化的传人以及传统文化的逐渐衰落,因此,要再造中医学生存的文化土壤。第三,中医药是一门应用科学,在防病治病方面有其独到之处,疗效经数千年历史的检验,理应让我国的中小学生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普及中医药知识,让民众掌

13、握正确的中医药常识并应用于日常的防病治病之中,可促进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通过系统正规的中医药教育,可以有力普及中医药知识,让“江湖游医”没有可乘之机,有利于从源头上规范医药市场秩序。(二)认真审视传统中医的思维方法。中医擅长于形象思维,如“直觉体悟,取象比类”,但要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形象思维便难于进行。辩证思维主要体现在阴阳五行学说中。在逻辑思维方面,中医学中也普遍存在,这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充分的体现,所谓“有是证,用是药”,方药均随证变化。后世医家,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归纳、演译诸法,只不过不仅仅只用逻辑思维,而是综合使用上述四种方法。现在有的学者,一

14、谈中医思维方法,只提“直觉体悟,取象比类”而不及其他思维方法,也不谈这种思维方法要以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这对当代中医学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应当指出,逻辑思维是科学反映客观事物在宏观的相对静止状态下事物的规定性,是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其他三种思维方法如果不以逻辑思维为基础或辅以这种思维,人们就无法认识事物及其规律性。当然,逻辑思维也存在着孤立、静止看问题和机械论的倾向,需要其他思维方法来补充。在复杂系统(事物)中,非常规速度和宇观、微观的条件下,单纯的逻辑思维也显示出其局限性。在当代中医学的发展中,我们既反对用单纯的逻辑思维来衡量中医学术,也反对只强调“直觉体悟,取象比类”的形象思维

15、方法而忽视逻辑思维的基础作用。(三)以临床实践为核心,继承创新,推进“六名”战略。贯彻吴仪提出的创立名院、名科、名医、名厂、名店、名药的“六名”战略,继承和创新的问题就自然解决,因为现时代要创造“名品”,没有继承,就没有实质内容,而没有创新,就不符合现代人的知识水平和应用需求。吴仪提出“以临床实践为中心”也十分深刻。由于一百多年来我国国力衰微等原因,根据中医学特点和规律的医学研究很少。而用西医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来推进中医学术,虽然也对中医有俾益,但迄今多为印证,且大都限于药物。因此,中医的科研之路应为实践理论再实践,再加上工程技术。所以“必须坚持以临床实践为中心”是十分正确的,它应统领中医学的

16、科研、教学、临床各领域。当前特别在科研领域要大力贯彻这个中心。从历史上看,中医学术的任何突破和创新,均是在临床实践中产生的,这可以说是中医学术创新的特点。(四)遵循中医自身特点,促进中医理论突破。中医认为机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有自身运行规律,因此,中医有多种养生和治疗手段,具有发掘机体潜能的可能性,如气功、按摩(自身)、推拿、针灸、药物、食疗、火罐、捏脊、外敷等等。这几种手段配合或单独使用,且系统、长期坚持,必能激发人体的潜能,形成人体局部和整体的功能态,既可健体养生,又可治病,这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重要意义。(五)政府要加大对中医药的投入。吴仪在2007年1月率领中央十六个部、委领导人,出

17、席全国中医工作会议,作了“推进继承创新,发挥特色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医药事业”的报告,系统阐明了中央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战略、方针、政策和措施。随后,她又亲任领导,成立了中央各部、委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协调机构。根据部署,全国各省市也相应成立了协调机构,统一协调推进各省的中医药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分期开展了大规模的“中医药行”宣传活动。这是自1840年以后,中国中央政府为振兴中医药所采取的最重大的举措,应视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事实上,振兴中医事业,光靠卫生部和中医药行政部门,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均有限制,只有在中央全面的领导下,动员全民族力量,才能把振兴中医这一重要事业推向前进。全面推进中医学术,设立一个国家级的中医研究中心是十分必要的,这一机构应既是中医药的科研、教学和治疗机构,又是中医药的一个产业系统,除配备全套的西医和现代科技设备手段外,中心内容是以中医实践为核心,研究中医科研、教学和治疗的方向和措施,使其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目前主要以科研为主的中医科学院应扩建或另建。目前分散的中医药的科研、教学、医疗资源必须整合,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加大投入。西医的科研可以单独设立机构,独立进行研究,但中医孤立地进行科研,很难全面推进。中医的科研,必须与临床诊疗、医学教学整合在一起,才有成效。综上所述,中医学是一个思维和层次多样化、内容丰富的学术体系,在迄今生命的奥秘未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