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事实与民诉举证责任规则的配置.kdh_第1页
民事法律事实与民诉举证责任规则的配置.kdh_第2页
民事法律事实与民诉举证责任规则的配置.kdh_第3页
民事法律事实与民诉举证责任规则的配置.kdh_第4页
民事法律事实与民诉举证责任规则的配置.kdh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9一、民事法律事实的固有属性民事法律事实是认定民事法律关系状态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判断标准,它直接关系到民事权利的变动与救济,也规划着民事诉讼举证责任规则的配置。而研究民事法律事实问题,对其本质属性加以认证应当是首要的、基本的研究课题。关于民事法律事实的属性,我国民法学界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表述。有学者认为“民事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存在,简称法律事实。”126也有学者认为“民事法律事实就是在私法上能够引起权利义务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自然事件或者人的行为。法律事实在私法上具有意义,即能够在主体之间引起具体权利义务。那些在私法上没有意义的事实排除在法律事实之外。法律事实

2、既可以是人的行为,也可以是与人无关的事件。”2407还有学者认为“民事法律事实是指符合法律规定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其特征在于民事法律事实是一种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符合民事法律规定的客观现象。”364综合以上表述可以发现,各种对民事法律事实的属性描述,其共同之处在于均通过对民事法律事实概念的界定揭示并强调民事法律事实的属性。各种认识和主张并无实质上的差异,只是客观表述不同而已。这是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民事法律事实的本质属性加以认识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事法律事实的属性。只不过有些特征更能从根本上显著体现民事法律事实的本质,而有些特征只是在一定程度或一定侧面体现这

3、种差异而已。为此,笔者主张,认识民事法律事实的固有属性,在科学界定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的基础上,首先,要静态分析民事法律关系构成的要素,即收稿日期:2008-10-15作者简介:潘牧天(1968 ,男,上海政法学院法律系副教授,黑龙江大学民商法学2008级博士生。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2009年1月第1期Jan.2009No.1民事法律事实与民诉举证责任规则的配置潘 牧 天(上海政法学院,上海 201701摘 要:民事法律事实是认定民事法律关系状态的重要判断标准,它直接

4、关系到民事权利的变动与救济,具有客观性、合乎民法规定性、可感知性、可证明性以及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的可变动性等属性。在民事诉讼举证责任体系构建过程中,民事法律事实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为其创造了基础、提供了可能。一定程度上,规划并制约着民事诉讼举证责任规则的配置与适用。关键词:民事法律事实;民事诉讼;举证责任中图分类号:D9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901-0039-03民事主体、客体和内容的基本内涵。其次,要以动态分析的视角,探察引发民事权利发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动因及其演化轨迹,以适应不断运动和变化着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客观需求。再次,必须准确把握民事法律行为的内涵,

5、对民事法律行为的行为主体、行为客体以及行为主体的外在意思表示等要素加以有机结合、综合分析、客观认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探知人民法院在审理解决民事纠纷案件过程中,民事法律事实的固有本质及其功能,进而准确认识民事法律事实对构建民事诉讼举证责任规则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可以界定为:为民事法律调整的,可以为外界认知并可以用证据证明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客观事实。其最为显著的特性在于它的客观性。民事法律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们主观想象、臆断或伪造的。其次,作为民事法律事实,它必须符合民事法律的规定,具有合乎民法规定性。也就是说,它必须存在于民

6、事法律调整范围之内。因为“并非所有事实皆可引起、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只有当这一事实与某一民事法律规范联系,才能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因此,民事法律事实是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原因,但仅有民事法律规范,不足以形成、变更、消灭某一民事法律关系。”126从这一意义上说,民事法律事实具有规范性属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律规范所设计的事实模型。”4再次,民事法律事实具有可感知性。它是民事主体已经从事的具体的民事法律行为或已经客观存在的具体事件。这种具体的行为或事件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合的。最后,民事法律事实具有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的可变动性。民事法律事实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事实,它是民事法律

7、关系状态演化的一种直接动因。某一事实,只有引发某一民事法律关系从无到有、或从有到变,或从有到无,它才能称为民事法律事实。当然,必须强调的是,这种事实之所以成为民事法律事实,一定程度上是与人民法院的依法认定紧密相关的。也正是如此,民事法律事实从另一侧面又体现出能用证据证明的特性,从而成为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二、民事法律事实对配置民事诉讼举证责任规则的影响1.民事法律事实与民事诉讼举证责任一般规则的配置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直接规划民事诉讼模式,是民事诉讼的脊梁。我国民事诉讼举证责任配置规则的理论与实践深受大陆法系传统观念的影响。从罗马法对举证责任分配确立的“原告负举证义务”与“主张之人负举证义务,

8、否认之人不负举证义务”的双重法则,到中世纪寺院法发展之后确立的“非遇有法律上的推定和主张消极事实两种情形,原告就其诉讼原因的事实承担举证义务,被告就其抗辩的要件事实承担举证义务”的一般规则,再到当今学者通过专门针对待证事实本身的固有性质内容,即待证事实分类说以及专门就个别具体的法律构成要件的事实,即法律要件分类说等众多视角的探知与实践,经过几个世纪的司法锤炼与历史演替,“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规则成为现代司法普遍奉行的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分配原则,也成为我国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分担的一般规则。这一规则的建立,与民事法律事实所固有的本质属性紧密相关。从诉讼的角度看,民事诉讼产生的直接动因源于当事人对

9、司法这种最终救济手段的信赖与追求。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双方均期望通过司法来维护自己合法的民事权利。而这种民事权利的争议,通常情况下指涉为在民事权利是否变动问题上产生的分歧。众所周知,任何民事权利的变动均不会在毫无缘由的情形下发生,“由民法规范的客观意义上的权利、义务、责任转化为具体的民事主体实际享有或承担的主观意义上的权利、义务、责任,民事法律事实的发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或者说是实现这一转化的必要条件。”5206因此,导致民事权利变动的根本原因在于某一民事法律事实的产生,可见,民事法律事实是民事权利变动的根据。“在一定民事法律事实的作用下,民事权利变动的后果具体表现为民事权利的取得、变更

10、和消灭三种形态,也可称为民事权利的得丧变更。”6168民事诉讼中,无论在确认之诉、给付之诉,还是变更之诉中,均可能分别涉及民事权利产生事宜上的争执,即民事权利是否已归属于某一民事主体,或者民事权利的形态和内容变动事宜上的争执,即主体、内容和效力是否变更,或者民事权利消灭事宜上的争执,即民事权利是否已脱离一方主体而为另一方获得。对于这些争执,按照法律要件分类说的基本原理,民法规范本身已经具备了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因为民法规范分为对立的两类:一类为基本的民事法律规范,也就是那些发生一定民事权利的民法上的请求权规范:另一类为对立的民事法律规范,即相对于民事基本法律规范而存在的规范,这些规范包括在民事

11、权利发生之始将权利的效果视为妨害致使权利不得发生的民事权利妨害规范;在民事权利发生之后能使既存的民事权利消灭的民事权利消灭规范以及在民事权利产生之后,能够抑制或消除民事权利人行使民事权利,实现权利效果的民事权利制约规范。正是基于民法规范的这种预先设置,蕴含并产生了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原理,即“在法律要件事实存否不明确的情形下,如该法律要件事实属于权利发生法律要件事实,则由主张权利存在的人负证明责任;而当该法律要件事实属于权利妨害、权利消灭或权利受制的法律要件事实时,则由主张权利不存在的人负证明责任。”719这种证明责任分配原理,直接导致民事诉讼法设计构建了“谁主张、谁举证”的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一

12、般规则。另一方面,基于民事法律事实的固有属性,上述所有争执事项,势必可以为外界认知,并可以援用相应证据加以证明。而民事诉讼所涉及的上述争议,发生在平等民事主体之间,无论双方的民事实体权利、义务,还是双方民事诉讼权利、义务,法律均一律平等对待,民事诉讼法在构建举证责任规则时,便以此为根本出发点,公平、合理地对待争议双方,构建了通常情况下的“谁主张、谁举证”的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一般规则。2.民事法律事实与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特殊规则的配置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特殊规则,即通常所说的举证责任倒置规则,它是对“谁主张、谁举证”规则的必要补充,二者共同构成了我国民事诉讼举证责任体系。民事法律事实对民事诉讼举证责

13、任特殊规则的影响,概括而言,主要体现为民事法律所规范的民事法律事实对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特殊规则的建构创造的必要基础,提供的立法可能,以及对其在具体适用过程中所施以的必要限制两个方面。从民事法律事实为配置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特殊规则提供的必要基础及立法可能方面看,一定意义上说,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的构建是民事实体法规定的无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原则有机结合的结果。而无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原则的创立、发展与完善,正是民事法律事实的固有属性的客观要求。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德、法、英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便已在工业事故中广泛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进入20世纪,伴随科学技术和高度工业化、社会化的商品

14、经济的迅猛发展,在私法上引起民事权利义务发生的自然事件和行为,即民事法律事实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特殊侵权行为的范围也更加宽泛。相当数量的以现代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即无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原则为主要内容的分支法律应运而生。按照无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原则,只要有损害事实的发生而无其他免责条件或加害人无法证明自己无过错时,加害人就应当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这一原则的适用,大大减轻了受害人举证的负担。我国民法通则,包括许多侵权特别法,如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卫生法、药品管理法等均进一步明确了在几种特殊侵权行为中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或过错推定原则。举证责任倒置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产

15、生的。在实行过错推定的的情况下,“被推定有过错”成为被告承担举证责任以推翻该推定的前提。民事法律上,推定既包括对事实的推定,对权利的推定,也包括对意思的推定以及对因果关系的推定。“实行推定的基础40和理由是,已知的事实和未知的事实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因果关系或逻辑关系,证明未知事实很困难,而证明已知事实较容易,从而根据已知事实推断出未知事实的存在或真伪,这样可以减轻当事人的举证负担和便于法官认定事实。”8 265在无过错责任原则中,因为“不考虑行为人是否有过错,受害人无需证明行为人自己没有过错请求免责,此点应当是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精华所在。”929因此,实体法规定的免责事由就成为被告承担举证责任的基

16、础。被告欲胜诉,就必须证明免责事由的存在。可见,我国民事诉讼特殊侵权纠纷案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是以民事法律事实的本质属性为基础,源于民事实体法的相关规定。从民事法律事实对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特殊规则的适用施以一定程度的制约方面看,这种制约主要体现为举证责任倒置在适用范围上的限制。在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特殊侵权纠纷案件中,通常由法律事先规定加害人的免责条件。免责事实的举证责任由加害人负担,否则,加害人承担败诉后果。这类民事法律事实主要包括:我国民法通则第121条规定的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侵权行为;民法通则第122条规定的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的财产、人身损害的侵权行为;民法通则第123条

17、规定的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民法通则第124条规定的污染环境的侵权行为;民法通则第127条规定的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在推定有过错的特殊侵权纠纷案件中,被告只有举证证明自己无过错,才免于承担赔偿责任。这类民事法律事实主要包括:我国民法通则第126条规定的建筑物或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中规定的医疗过失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此外,在实行过错责任原则的专利侵权诉讼中,依据我国专利法第60条的规定,如果发明专利是一项新产品的制造方法,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提供其产品制造方法的证明。可见,此种民事法律

18、事实应当适用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特殊规则,由被告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需要指出的是,配置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特殊规则还受制于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立法所奉行的指导思想以及民事诉讼审判实践的需要。从本质上看,举证责任是当事人可能败诉的危险负担,因此,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必须强调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己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可见,尽管在举证责任的分担上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但我国民事诉讼的证据制度是以当事

19、人承担举证责任为主、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为必要补充的证据制度。对于证据的提供,其重心已向当事人方倾斜,加重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这种举证责任,就其实质来说,是当事人对国家审判机关承担的法律义务。虽然还不能完全说当事人拒绝举证或举证不能时就必然败诉,但是其败诉的可能性已大大增加。对于某些特殊侵权纠纷案件,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加重与原告举证困难之间的反差更为强烈。因此,对此类案件实行举证责任的特殊规则也就更为必要。此外,之所以在环境污染、产品责任、医疗事故等特殊侵权纠纷案件中适用举证责任特殊规则,也是审判实践的客观要求。因为这类案件的受害人往往无法举证或者举证有困难,这种状况在群体诉讼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

20、,如果要求受害人对因果关系的环节逐一加以科学性的说明,则等于完全封闭了民事审判方式救济受害人的途径。如果由人民法院依法调查取证,同样面临专业技术水平的局限。虽然人民法院必要时可以委托有关机关对专门问题进行鉴定,但这仍然需要被告配合,并不能因此免除被告的举证责任。况且,这样也有违诉讼经济与效率原则,不利于调动当事人积极性,这与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立法宗旨不符。因此,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便有两条:一是在某些实体法中对举证责任的分配加以特别规定,如环境保护法、食品卫生法、产品责任法等等;二是在实体法中没有加以规定或没有相应的实体法时,在侵权性质的群体诉讼或其他特殊侵权诉讼中对举证责任分担的原则加以变通。这样,为适应诉讼实践的需要,便要求构建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与特殊的双重规则体系。此外,应当明确,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特殊规则与“谁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