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村集体发展劳务经济系列典型经验材料 发展劳务经济加快致富步伐村是全县有名的涝区之一,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5.2亩,且绝大多数为旱田),十年九涝,集体经济脆弱,百姓不富裕。针对实际情况村里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加快致富步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不放,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村里劳务经济一年一个新台阶,2004年实现历史性突破,在全乡名列前茅,受到了县委和乡党委的表彰和奖励,支部书记个人还获得了乡“劳务输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5年再创历史新高,全村转移劳动力137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1.2,占
2、富余劳动力的107,创收547万元,人均创收3988元,拉动人均增收1480元,占人均总收入的63.2,并实现了用工单位、劳务人员和家属的“三满足”。劳务输出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连续两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劳务输出工作先进村。发展劳务经济就要领导重视,敢担风险村里始终把抓好劳务输出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神圣使命,贯穿于经济工作实际,给予高度重视,切实摆上位置,村两委班子一如即往地真抓实管,并实行目标治理责任制,从而改变了过去群众对班子的不信任、干群关系紧张的被动局面,呈现出了群众主动找村里给联系活计的良好势头,这在过去是从来没有的。刚开始时干部群众满足现状,因循守旧,怕担风险等现象普遍存在
3、。面对这些不利因素,支部书记及时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到屯多次召开群众座谈会,搞好算帐对比,并请打工典型现身说法,以打工的典型事例让人们看到致富的希望,觉得有前途、有奔头,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熟悉,体会到眼下唯有发展劳务经济才是最快捷、最有效的致富途径。达成共识后干部抓劳务输出自觉了,群众也投亲靠友纷纷找门路了,两委班子抓住机遇,通过搞好宣传发动,鼓励农民走出去、集体组织送出去、派出能人带出去等措施来加快劳务输出进程。发展劳务经济就要多动脑筋,找准定位。村两委班子成员在发展劳务经济上动了许多脑筋,想了许多办法,切实找准突破口。一是辟建劳务基地,强化治理。采取依托能人搭桥
4、、主动出击、鼓励农民外出创业等措施建成劳务基地16处。在建好基地的基础上,村里派村委会主任和“一元钱”村官,及委托能人等人对基地加强治理,从而使无技能、无门路、岁数较大、头脑较差的农民60余人找到了活计,收入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此同时,搞好回访,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村里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村干部每年深入老基地进行回访,解决实际问题,稳定人心。并经请示乡党委,在人员较多、相对集中的天津葛沽和唐沽镇建立了两个党员活动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及时了解群众呼声,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由于党员发挥了主心骨作用,这些基地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全村依托基地外输劳动力810人,占输出劳动力总数的59.1,创收308万元
5、,占劳务总收入的75.1。可见,有了基地和能人,广大劳务人员站稳了脚,有了底气,有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使劳务人员有目的流动,减少了盲目性。二是搞好技能培训,增强就业本领。随着劳务输出人员的增多,劳动力就业门槛逐渐升高,多数农民很难适应市场需求。针对这一突出问题,村里联系县职教中心、县劳转办等单位,有针对性的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维权等知识的培训。全村每年都培训三次以上,使广大务工人员基本培训一遍,使劳动力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走出后纷纷成为用工单位的“抢手货”、“香饽饽”同,时打造了老实守信、质量过硬的特色劳务品牌,没有出现务工人员“反弹”现象,工资大幅度地提高,有的走出国门,挣到了“洋钱
6、”。农民对电焊技术有个“小半仙”之称,到大连京广建筑集团后,方知自己的这点技术只是皮毛,回来后参加了培训,再到工地时,成了技术骨干,他感动地说:假如不是村里组织培训,恐怕我早就被老板辞退了,也不能挣上“大钱”。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先把握一技之长,后走出去闯荡”这在广大务工人员中已形成共识。发展劳务经济就要以情感人,办好实事。“在家千般好,出门事事难,生活困难多,挣钱没把握”,这是广大务工人员的感慨和共同问题,因此,唯有用真心搞好动员,用真情解决实际困难,用真招解除后顾之忧,才能确保广大外出人员走得放心,干得安心,用 人单位用的舒心。几年来,村里一直
7、主张多为外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一是实施了“绿色通道工程”。村里派专人协助农民工办理外出有效证件,以真情感动农民工。同时,还派人为农民工免费订外出车票,免费派车把农民工送到四周车站,仅此一项村里每年无偿垫付费用2000余元,累计垫付资金10000余元。二是实施了“暖人心工程”。其一,帮助农民转让土地、助耕或代耕。村里每年帮农民转移耕地1200余亩,实现了“一户走出去,两户有奔头”的目标。村里成立了26个党员助耕队,帮助外出人员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2005年,村前期内涝严重,给春播带来实际困难,许多党员把自己的地先放下,及时帮助没有劳力的务工人员家属排水、抢播,使这些人都把地播在了最佳时期,深
8、受务工人员欢迎。其二,开通了线车。经村里与有关部门协调,开通了到县城的专用线车,把打工人员的子女送到县幼儿园接受良好的教育,给群众办了一件好事,去了一块心病。其三,帮助解决生产资金。在“零风险”的前提下,村里牵头帮助农民贷款20余万元,扶持养殖黄牛150头,规模耕种土地1000亩。通过这些有效措施,使广大务工人员吃上了“定心丸”,解除了后顾之忧,促进了劳务经济的蓬勃发展。几年来,劳务经济的发展,使广大群众得到了实惠,综合素质显著提高,视野开阔了,思想解放了,观念更新了,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学到了许多新经验,新技术,变的更加文明了,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省、市、县有关领导多次深入我村就劳务输
9、出进行了专题调研,给予了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这为我们加快劳务输出步伐注入了生气和活力,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力争把劳务经济作大作强,为加快小康社会进程做出应有的贡献。认真搞好组织发动引导农民劳务致富乡村是一个人多地少的村,全村人口2365人,耕地12072亩,人均耕地仅5亩。种地的微薄收入就一般家庭而言,勉强维持温饱,没有余钱,更谈不上能致富了。对此,村党支部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么办?支部书记通过外出考察,反复琢磨,认准了劳务经济这条来钱道。他组织召开了两委班子会议,认真研究组织群众外出务工的措施和对策。当初班子成员也有很多顾虑,一是担心村里搭钱,二是怕挣钱拿不回来,最终落个费力不讨好的结果
10、。针对这些熟悉问题,孟支书思前想后,村里这几年也有点积累,在劳务输出上帮农民一把,搭点钱也是值得的,而且只要把工作做到家,不会挣不到钱的。大家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之后,党支部一班人开始一心一意的抓起劳务输出工作来。通过村党支部的宣传、集中组织输出、中介输出、基地吸纳、组织企业对接输出、“双带”输出等办法,2005年全村转移劳动力599人,占劳动力总数58.7,占富余劳动力的97.8。全年劳务收入300万元,拉动全村人均增收1268元。使一些农户通过劳务输出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观念转变天地宽,这个道理讲起来轻易,但具体落实到农民身上就很难了。个别村民宁可在家种地守业,也不愿意外出受苦遭罪去创业,尤其是
11、那些贫困户,本来就穷的要命,但就是不认“人挪活,树挪死”这个理儿,一谈外出务工,总是认为“小子出去就惹事,姑娘出去就学坏”,钱挣不回来不算,整不好人工还得搭进去。针对这些阻碍劳动力转移的落后思想,村党支部天天用广播反复宣传劳务输出的重大意义,跟群众讲谁外出打工挣钱了,有啥活适合什么样的人干,引导村民想出去、真出去。同时,班子成员分头深入到农户家中,坐在炕头上与村民唠家常,用算帐对比的方法,引导广大群众转变思想观念,主动走出去,到外面去闯、去尝试。“只要想出去干活,请到村里来”,这是党支部对群众做出的承诺。为了进一步树立党支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保证输出渠道的畅通,村里千方百计的为群众寻找条件好
12、,钱把握的用工单位。支书带头利用亲朋好友的关系,广泛搜集劳务信息,而且对确定的项目,都要亲自去考察一番,感觉妥当了,再送农民出去。比如:去年村委会主任通过亲属牵线搭桥,与山东龙口隆基集团建立了联系,支部书记到该企业实地 考察、谈判,定下来后他亲自把人送到目的地,一次性输出38人,每人每月工资1600-1700元,供吃供住,村里还为这38人拿了路费、体检费总计17000多元。同时,为了树立三合村输出人员的信誉,巩固基地,确保稳定输出,还在选好人、选把握人上作文章。共产党员在温洲鞋业务工多年,每年带出的本村群众都保持在40人左右,被乡村誉为信任劳务大使
13、,深受群众的欢迎和支部的信赖。另外村党支部经过多方努力,还与市苗必壮有限公司建立了稳定的劳务输出关系。全村每年在苗必壮公司工作的人员有20多人,他们工作兢兢业业,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认可,树立了村人的良好信誉,打造了的劳务输出品牌。村两委班子成员还积极走出去,千方百计抓劳务信息,联系劳务市场,建设劳务基地。通过努力,目前已在温洲、大连、哈市、沈阳、山东龙口等地建立了稳定的劳务基地10个,为全村劳动力的规模输出和持续输出奠定了基础。为了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村党支部还经常邀请县劳转办、县职业技术学校、农委、司法等部门到三合村讲课,对农民进行劳动技能、维权和法律知识培训。而且县、乡的各种专业技术
14、和技能培训,村里都免费出车拉群众去参加。每批外出务工人员临行前,还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进行务工知识、城市生活常识等的引导,实行先培训后上岗,提高了外出打工人员素质,赢得了市场。在解决外出劳务人员的后顾之忧上,村里还专门出台了三优先、五保障的倾斜政策,即:土地优先帮助流转,户口优先帮助迁移,身份证优先帮助办理,保证劳务人员土地经营权不变,保证土地转包收入归劳务人员所有,保证“一免两补”政策兑现到位,保证劳务人员家庭财产和留守人员生命安全,保证外出劳务挣到钱,否则由村里承担责任。同时说到做到,千方百计为外出劳务人员解决实际困难。七组村民许立辉,家中四口人,母亲常年有病,结婚时拉下近两万多元的饥荒,
15、为鼓励他外出务工,村里为他母亲落实了低保政策,帮助他把土地一年一流转,两口子去年到沈阳打工,一年便还上了所有的外债;六组村民张亚忠,去三江种地赔6万多元,寻死的心都有,从三江回来的当天晚上,支部书记得知后给他家送去四袋面粉,第二天又送去五袋大米,并把他老父亲安排到村里打更,同时每学期资助给他的孩子二百元学费,将孩子送到阁山中学读书,使孩子能够继续学习,俩口子能够安心的在大连打工,去年两人挣了一万二千多元,生活开始有了转机。事实证实,近几年村的劳务输出促进了全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乐了,党委、政府满足了,加快了致富奔小康步伐。鲜汉搞劳务两族同致富村是鲜汉两族聚居村,有4个自然屯,其中鲜族屯3个,
16、汉族屯1个。全村302户,1326口人,其中鲜族166户,715人;汉族136户,611人。近几年来,我们村充分发挥朝鲜族的民族优势,积极组织鲜族村民开展跨国劳务输出,并带动汉族群众一同走出去。目前,劳务经济已成为村经济的主体,鲜汉两族村民实现了共同富裕。1998年,我们村被国家民委和省政府联合授予“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2005年全村输出劳动力418人,其中到韩国、美国、日本等国的跨国输出154人,占全村转移劳动力的40。全村年劳务总收入达800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超过9000元,住房砖瓦化率、电话入户率分别达到70和80,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转变思想观念,发挥典型引带。早在199
17、1年,村里的鲜族村民就开始通过韩国亲属关系,尝试跨国搞劳务。三年后,他们每人揣着4万多元的票子回来了,给村民们很大震动,鲜族村民纷纷效仿,寻亲靠友出国打工。出现了等一批冒尖户,鲜族群众迅速的致了富。面对部分鲜族群众通过出国打工致了富,而汉族群众还在守着几亩土地维持温饱的情况,村两委班子决定从解决群众思想观念入手,调动他们外出打工的积极性。为了打消汉族群众怕歧视、怕挣不到钱、怕上当受骗等心理,村里组织汉族群众到出国的鲜族群众家参观,各种高档的家用电器看得汉族群众眼热心跳。同时村里还请出国致富的鲜族务工致富典型现身说法,讲国外见闻,谈致富经历,介绍劳务输出的有关政策,汉族群众的心也逐渐地活了起来,
18、劳务输出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密切族群关系,拉近感情带。开始的时候,鲜族群众从族群利益出发,一家带一家“滚雪球”一样逐渐富了起来,汉族群众却干着急参与不进去,鲜汉两族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这一情况,村支部、村委会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我们从帮助全村群众共同致富的角度出发,树立鲜汉群众同走致富路的思想意识的同时,千方百计密切族群关系,有计划地把鲜汉两族的村民聚在一起,开展各种 活动。鲜族群众每月1号、15号有组织集体活动的习惯,村里安排汉族群众也来参加,一起开展文体活动。鲜族群众举办运动会、老年节等,村里也安排汉族群众参加,组织两族群众一起踢足球、荡秋千。我
19、们还通过党员服务区活动,安排汉族党员照顾鲜族外出人员的家属,帮助完成村里分配的任务等,使鲜族群众深受感动。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见到了效果,不但使许多汉族群众学会了鲜族语言,为出国务工创造了便利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增进了两族群众的感情,拉近了关系,逐渐的鲜族人外出也不只找本族人了,开始带着汉族人一起出国打工。汉族村民由她的鲜族邻居带到韩国打工,三年回来挣了10多万元,尝到甜头、学到经验的去年又自己到马来西亚打工。近几年,在鲜族群众的直接帮助下,先后有27名汉族群众到国外打工。现在汉族群众已经彻底转变了观念,积极主动地寻找门路外出务工,全村在外打工的汉族人已达100多人。分解工作任务,组织协调带。为增
20、加劳务输出总量,我们不断强化村支部、村委会的职能作用,给鲜族党员、干部交任务、压担子,要求他们给汉族群众出国务工牵线搭桥。开展党员服务区活动,安排从事劳务输出的鲜族党员包扶汉族群众;安排从事劳务输出的鲜族干部与汉族贫困户结成“一帮一”对子;与在国外的鲜族村民沟通联系,让他们搜集有关信息,帮助汉族村民走出去。汉族村民原来生活贫困,鲜族党员与他结对子后,帮他办理了签证,还给他垫付了大部分的出国费用,把他带到了韩国,现在已在韩国干了4年,年劳务收入10万元以上,迅速脱了贫致了富。鲜族人必按照村里的要求,先后带出大兴30多名村民到马来西亚打工,这些人中多数是汉族群众。汉族村民兄弟在鲜族群众的带领下到韩
21、国务工,三年回来后都扒掉土房,分别盖起了三间大瓦房,手中都还剩5万元左右的存款。鲜族村民通过他韩国的女婿联系到60人的出国劳务合同。目前村两委班子正在积极组织鲜汉两族群众报名,并帮助他们办理出国手续,筹集出国费用。假如这批出国劳务取得成功,那么大兴村外出劳务人数将达到460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80,村民收入将会有更大的增长,鲜汉两族群众生活将更加富裕。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多方发展劳务经济村共有14个村民组,农业人口3010人,农村劳动力1855人,富余劳动力950人。近几年来,我们村两委班子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一项富民强村的主导产业来抓,以有组织、有目标地发挥能人引带和集体组织输出为重点,投亲靠友
22、异地开发,大力输出富余劳动力。2005年输出劳动力998人,占富余劳动力的105,占劳动力总数的54,年劳务收入488.96万元,拉动全村人均增收1620元。一、强化组织领导,做大做强劳务经济我们村是个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大村,非凡是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基本普及,大型农机具逐渐增多,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加,严重制约了人均收入的整体提高。2004年在乡党委的要求和布署下,我们结合本村实际,通过两委班子会议研究决定,确定了全力打造劳务经济品牌、构建劳务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成立了劳务输出领导组织,组长由党支部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副书记担任,成员有会计、连长、妇女主任、共青团书记、各屯治
23、安员等组成,定期研究劳务输出工作。并且确定党支部书记负责常年在外抓劳务输出工作。二、注重异地开发,干部带头搞产业,引导农民外出搞劳务村党支部书记一心一意想着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他想仅靠这微薄的土地,何时能带领百姓富起来?这五尺高的东北汉子彻夜难眠,冥思苦想后,他想到三江农垦局有个朋友叫,是农垦局农场作业区主任。于是打通了的电话,电话里传来了喜讯,我这里地有,价格你来考察后面谈吧!孙立的眼睛亮了,假如把本村的劳动力引导到三江去种地,把家中腾出来 的土地包给本村的村民耕种,这不是走一户富两户的好事吗?这不是一举两得吗?这个大胆的设想在他心中诞生了。20
24、04年腊月二十他带领三名班子成员踏上了通往三江的列车,在朋友高亮的引荐下,顶风冒雪,不畏严寒,对三江的鸭绿河农场、友谊农场、八五三农场、虎林农场等四个农场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的结果是三江地势平整,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合水稻种植。当时就与三江农垦局签订种植1500亩地的合同。一班人不顾一路疲惫,火速返回村里,连夜召开两委班子会议,研究落实到三江搞异地开发事宜。班子成员分头到各屯有种植经验的农户家做宣传工作,走异地开发之路。刚开始进行宣传时,碰到了很多难题,老百姓对外出种地熟悉不上去,有的怕三江的土质不好,粮食产量上不去,有的担心粮食掉价,怕赔钱,有一部分想去的又缺少资金,有一部分想去又怕承包田被
25、村里收回,面对这么多问题,村支部书记亲自带头承包270亩,村会计承包200亩,连长承包200亩,到三江搞异地开发。经过村两委班子会议决定,到三江搞异地开发户给予一定的优惠。农户的承包田可自行转让,村里不予干涉,享受同等一免两补及其他国家政策性优惠,子女入学村里给交学杂费,因缺肥、缺种子等资金不足,村里负责与信用社联系担保贷款等。在2005年村里帮助三江开发户协调贷款200多万元,在村干部的带动和宣传引导、动员及优惠政策的鼓舞下,有70多户200多名劳动力到三江种植水稻,搞异地开发。2005年到三江种植水稻的农户喜获丰收,可创产值220万元。三、靠能人引带和发展基地输出富余劳动力近年来农民增收缓
26、慢的主要原因是仅靠微薄的土地挣钱,一年种完地下来,大部分劳动力闲置在家,无所事事,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两委班子成员多次研究规划本村的劳务经济工作,“要想富、出劳务”,使农民真正走出去,必须在能人引带和发展基地上做文章。目前该村已通过亲缘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在大连、辽宁、天津、大庆等城市建立基地6处,充分利用基地吸纳性强、稳定性好的特点,依托基地和能人向外输出劳动力。靠能人引带和靠基地输出劳动力300余人。朱文祥是跃进村三组村民,在大连博大建筑公司工作,任人事部经理,村里与他取得联系,集体组织输出60人到博大建筑公司务工;三组的2002年开始在天津塘沽区搞运输工作,他瞄准运输行业,带领30余人
27、到那里搞运输;八组的凭借亲属的关系在辽宁省鞍山市建筑工程队签订了常年的用工协议,并组织本地民工40人在那里搞防水卷材工作;三组的借亲属关系在大庆打工多年,站稳了脚跟,带领35人在大庆纯净水公司做送水工作;10组在哈市道外区搞建筑装璜以来,凭自己的手艺,带领本村30人在哈市搞装璜工作。四、强化治理,巩固输出成果我们注重全程治理,全程服务,建立了考察、签订劳务合同、集体组织、统一输送、信息反馈、跟踪问效的一体化劳务输出体系。2005年9月份,由党支部书记带队,在考察基地的同时,对基地的输出人员进行了回访,全面了解输出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以及用工单位的意见,既增进了用工单位与劳务人员的感情,又增强
28、了用工单位与我们输出组织的稳定合作,使跃进村输出的群体不断扩大,合作伙伴不断增多,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外出人员既增加了收入,又提高了素质,由原来的不敢走出去,变成现在的勇于闯市场、推销自己、结交朋友,使我村的劳务经济工作取得了政府认可、群众满足的双赢效果。全方位服务多渠道输出我们村现有劳动力1350人,2005年转移劳动力81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0,其中:内转210人,外输600人,劳务收入达324万元。近年来,我们一直把劳务输出作为发展村级经济的重点,时时抓在手上。村里成立了劳务输出领导组织,明确了支部书记对该项工作负总责,强化了工作措施,多渠道输
29、60;出劳动力。一、抓信息宣传,为百姓寻求门路。一是广泛收集信息。无论是上级业务部门,还是其它用工单位,以及各业能人发布的任何一条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我们都能够收集起来,进行归类整理。二是及时传播信息。在收集归类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广泛的宣传。采取召开会议、广播传播、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单、走家串户动员等多种有效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二、抓基地建设,扩大输出总量。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让村两委班子充分熟悉到,劳务输出要想有大的发展,就必须拓展发展空间,增加输出总量。这个村分别在哈市、延吉、天津、加格达奇、唐山等地建立了稳固的劳务输出基地,为扩大输出总量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目前基地输出人数已占全村输出总数
30、的40以上。三、抓典型引带,发挥示范作用。八组村民等,在九二年就出去到延吉打工了,开始时都是为别人卖豆腐,后来他们不甘于现状,开起了自己的豆腐房,随着实力的逐渐增强,他们的目光投得更远了,相继又做起了运输、酒店等生意。的运输公司共有大小车辆10多台,固定资产高达50多万元。的东北王大酒店在本地也是颇有名气。他们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经历教育了一些人,他们的胸怀大志、敢闯敢干的精神激励了一些人,目前该村在延吉打工的就有70多人。四、抓干部引带,改变输出方式。我们村是合并村,而且是书记、村长“一肩挑”的村,但还是把民兵连长派出去,让他常年在外带领本村群众搞劳务。2005该村民兵连长先后来到
31、延吉、天津、哈市、唐山等地联系用工单位,先后组织规模输出六次,人数达380多人。2006年初劳务输出“双带”工作会议后,该村连长又带领30多人到唐山市搞填海。在他的引带下,春种后还将有50多名群众到天津、唐山等地务工。五、抓组织协调,完善各项服务。一是为外出人员办理身份证。对一些外出没有身份证的务工人员,村里主动协调派出所等有关部门,为大家尽快办理身份证,从而为外出人员提供证件保障。二是解除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对外出人员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村里都落实了干部包保责任制,从而使他们能安心在外搞劳务。三是为外出人员解决路费。遇上外出缺少路费的贫困人员,村里都召开村两委班子以及党员大会,专题研究为他
32、们解决路费问题,多数是班子成员以及党员共同集资为外输人员解决路费。近几年来,共为外出务工人员筹集路费5000多元。四是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的各种档案。非凡是各种劳务能人档案的建立,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能人的分布以及工种收入等情况,为更好地促进输出打下坚定的基础。五是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宣传土地流转政策,核心内容是执行好党的“二轮土地”承包政策,支持外出务工农民土地自愿流转。典型引导。利用一些土地流转多年、在外务工收入可观的典型进行引导,充分开发富余劳动力资源。出台相应的扶持措施促进流转,为土地流转提供保障。离土创业奔富路我们村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全村10个自然屯,12个村民组,74
33、2户,3007口人,剩余劳动力近千人,耕地面积19907亩。全村劳动力1585人,2005年输出劳动力752人,占劳动力的47,占富余劳动力的94。劳务收入220万元,人均增收730元。以往,村民们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过着老守田园,依靠土地生存的日子,农民的生活水平很低。现如今,他们通过走出土地,走出家门创业,以劳务输出做为增收创收的“法宝”,踏上了小康之路。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937元增至现在的2560元,农民过上了宽裕的生活。想尽办法,扫除群众思想障碍。当第二轮土地承包结束后,村里一些农民逐渐熟悉到要想尽快实现富裕,过上小康生活目标,仅靠单纯的农业生产“单口咬”是不会实现的,只有充分挖
34、掘自身资源才能走上富裕路。实践证实部分率先走出土地、走出家门头脑灵活的农民,都挣到了钱。但是大部分农民的思想上还是存在着一些顾虑,认为自己是农民,就应该守着土地过靠天吃饭的日子。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到外面找不到好工作,害怕上当受骗。也有的是由于家庭负担重,怕外出打工家里孩子老人没人照顾。为解决这些思想障碍,村两委班子一至认为,劳务输出要想有大的 发展,打消农民思想顾虑是开展劳务输出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为此村两委成员走屯串户搞座谈,讲解劳务输出的好处。一是用算账对比的方法激励广大群众外出搞劳务。通过算种地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的对比帐,得出外出打工一年最少
35、比在家务农多挣2000多元钱。二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发动。对于一些有木工、瓦工等手艺的,就动员他们利用技术走出去。三是发挥示范引带作用。一些先走出去打工的村民是最早尝到甜头的人,在农闲时节,组织他们回村现身说法,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说服教育广大村民走出去,活生生的实例使村民们的思想受到了触动,他们熟悉到,外出打工是他们致富的主渠道。广开门路,多渠道输出劳动力。一是“送”出去。村两委成员先后多次外出考察用工企业,并对搜集到的用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选择适合本村劳动力就业的岗位,及时发布给群众。村里通过原来在克音村下过乡的哈尔滨知青联系到了一处用工量很大的建筑活,村里马上与用工单位取得联系,将从事过
36、建筑工作的40多人送到了用人单位。目前,村里已在天津、河北、哈市、绥芬河、双城、宁安等地建立劳务输出基地8处。二是“带”出去。充分发挥能人引带作用。本村一些经常在外打工创业的能人,不仅在经济上有了较高的收入,还积累了丰富的务工创业经验,全村经过他们引带出的务工人员占外出务工人员的73。如本村的村民在沈阳经营防水卷材多年,现在拥有固定资产近千万元。在他的带领下全村有30多人从事此项工作。另外本村村民在的帮带下,现在已经开始独立经营防水卷材,每年带出村民达到20多人,年创收30多万元。一组村民在县火车站负责货物装运。他利用亲情、友情关系,长年内转本村劳动力150多人。三是“引”出去。村还加强了务工
37、信息发布工作,每年都通过报纸电视台等媒体向外地展示本村的劳动资源,使外地用工单位了解这个村的村情;同时村里还定期与各地的劳务中介组织联系,及时交流劳务信息。四是“拼”出去。为了能够适应现代用工的需要,一些年轻的农民主动走进校门学技术。支部书记商树林以身作则,首先将自己的儿子送到哈市培训喷漆技术,从而带动了本村17名初高中毕业生到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培训,多数学完后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如:在哈轴技校学习二年,分配工作后每月实习工资就800元;等11人在青岛博益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也即将毕业走上理想的工作岗位。我们村在输出男劳动力的同时,也把女劳动力外输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目前,仅在哈市务工的妇女就
38、有100多名,主要从事家政等工作。强化服务,解决务工者后顾之忧。为了让村民安心在外打工创业,在抓劳务输出工作之初,村里就把服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并贯穿于劳务输出工作的全过程。农民没有技术就请专业技能讲师来村培训;农民没有找到工作,村里就同各地用工企业联系;农民走出去后村里帮助留守家属搞好生产生活。首先是做务工人员和他们家属的思想工作,让大家熟悉到只有外出搞劳务才能赚到钱,才能提高生活水平,彻底地放下思想包袱,为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属解决生产生活中碰到的实际困难。为了使外出的、留守的都放心、安心,村里专门设立了一部打工专用电话,方便家属和务工人员的联系,并且村里还设专人为务工人员维权
39、,使外出务工人员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了保障。抓好“四个结合”确保稳定输出近几年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把劳务输出作为重头戏,精心组织,科学谋划,加大投入,搞好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2005年全村转移劳动力91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9,实现劳务收入350万元,占全村农民总收入的23.8。工作中我们主要抓好了四个结合。一是思想发动与组织领导相结合。村里创建了宣传栏和宣传板,张贴外出务工先进典型的图片和事迹材料,每月一期,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同时还将全镇 的外出务工典型事迹,以传单的形式逐屯逐户发放,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使一些等待、观望的村民增强了外出务
40、工的信心和决心。为了强化对劳务输出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两委”成员参加的劳务输出领导组织,下设具体工作人员,健全了工作网络,制定了村劳务输出目标责任制,人人落实责任。二是信息引导与政策咨询相结合。村里与北京、哈尔滨、长春、大连等省内外大中城市的劳务中介组织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联系。通过传真、电子邮件和上网查询等形式把握劳务用工信息。还配备专职信息员,主要是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梳理,通过印发传单的形式,发放到村民手中。去年一年,全村有近500人是通过这些信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近两年来,村里在搜集发放劳务信息方面的投入就达5万元。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还注重对农民提供各
41、种政策服务。把劳动法和国务院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治理和服务的通知等相关法规和文件以召开村民代表会的形式,由村干部组织学习,提高外出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村里还通过镇里请上级有关部门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集中培训,讲解法律知识和政策等。三是集中输出与分散输出相结合。与哈尔滨、大连等城市多家用人单位建立起伙伴关系,根据对方的用工条件和要求,对本村农民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使之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经用工单位统一考试后,集中输出。截至2005年底,经过统一培训就业的农民就有900多人。另一方面,村里还多次组织农民与用工单位对接,直接让农民与用工单位洽谈。2004年,在参加哈洽会之机,组织村民直接与哈市
42、家政服务中心的领导联系,进行洽谈,一次就输出保姆20人,服务员40名;仅哈尔滨建筑公司一次就在这个村招收录用瓦工30人。通过组织劳务对接,全村共输出劳务人员300多人。四是强化治理与跟踪服务相结合。对各组外出务工人员实行周报告制度,进行动态治理。在村里建立劳务输出人员簿、卡、册,把握每一位外出务工者的去向、工资以及家庭生活需求情况,尽可能地让外出务工者安心、放心,无后顾之忧。一是对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家庭,村里建立了互助组,结成一帮一的对子,为务工农民代耕、代收。二是为有组织输送的外出务工人员报销车费。2005年初,村里一次性组织向大连输送50名建筑工,由村里出钱雇客车,派专人护送到目的地。三
43、是精心照顾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对夫妻双双外出务工的家庭,中小学校对其子女实行班主任包保责任制,给予更多的关爱。四是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地方建立基层党小组。哈尔滨联丰饲料公司有我村务工人员50多人,去年在镇党委的帮助下,成立了党小组,增强了务工人员的凝聚力和荣誉感。现在,全村外出务工人员已有2人加入了党组织。外输内转并举推动劳务经济健康发展我们村是区划改革后的合并村,全村有7个自然屯,11个村民组,925户,农业人口3458人,劳动力1478个,现有耕地面积20069亩,人均5.8亩,是全乡贫困村之一。多年的农村工作实践使我们深深熟悉到,乡亲们光靠种几亩承包田想脱贫致富是根本不可能的,要想富必须
44、通过多种渠道为农民找致富门路。为此,两委班子成员走村串户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感觉劳务输出是群众致富见效快、风险小、免投资的好项目。抓劳务输出工作首先要解决好干部思想熟悉问题,解决与已无关、为难发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思想熟悉。为此,村里多次召开两委班子会议,专门研究劳务输出工作,逐渐统一了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思想熟悉,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劳务输出工作。通过两委班子成员的积极努力工作,全村的劳务经济已初见成效。2005年劳 务输出人数达到82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6,实现劳务收入210万元,劳务输出收入占全村人均收入的28。我们村的劳务输出工作得到了乡党委
45、、政府的认可,广大群众的对村两委班子能真心实意帮助他们找就业门路、找致富项目、找活干有钱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具体做法是:一是抓宣传发动。两委班子成员深入农户家中做思想工作,把党的富民政策以及劳务输出的重要意义宣传给群众,同时宣传本地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使原来老守田园、小富即安、不愿出去、不敢出的旧观念有很大转变。二是在引、带、联上下功夫。班子成员几次赴哈市、安徽芜湖市、天津等地去巩固老的劳务基地、辟建新的劳务基地。目前,我们村在天津养奶牛的就有23户,养殖总量达到268头,年收入在50万以上。早期赴天津搞奶牛养殖的等养殖规模都在30头以上,现在仅三人就拥有100多万元资产。村原老支部书记,19
46、96年开始到哈市一家供热公司烧锅炉,通过几年努力赢得了公司领导的信任,并建立起了一定的“关系网”。2005年村里又与他联系,秋收后输出了近百人,年内可创收50多万元。去年七份村支部书记亲自带领61名村民到安徽芜湖市防水材料厂务工,这些人两个月纯收入11万元。2005年下半年通过乡在哈市冷冻厂辟建的劳务基地,又吸纳了我村30多名妇女劳动力。并且村里还委派妇代会主任亲自到冷冻厂带领这些妇女务工,有效的保证输出效果,使30多名妇女能够安心的在厂子工作。三是在加大外转力度的同时,也不断在内转上下功夫。通过政策鼓励、积极引导。2005年村里引进了两户黑木耳种植户,木耳栽培达到24万袋,吸纳本村富余劳动力
47、40多人,有效解决了家里脱离不开的富余劳力就业问题,达到广大村民不离土、不出村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使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几年的积极努力工作,我们村的劳务经济得到很快的发展,在广大村民中形成了“想致富、出劳务”的新观念。广大村民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了全村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两委班子成员正在以百倍的信心、万分的努力投身于劳务输出工作中来,正在用自己的行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发展劳务经济加快致富步伐村位于东北部,诺敏河南岸,拥有耕地28650亩,其中:水田14300亩,旱田14350亩。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两委班子
48、清醒地熟悉到,新的形势下,应把农民增收的重点放在大力发劳务经济上,采取得力措施大力推进。2005年全村转移劳动力694人,转移收入达191万元,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劳务输出工作先进村。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发展劳务经济重要性的熟悉。为了提高广大群众对发展劳务经济的熟悉程度,激发积极性。我们村始终把宣传发动和教育引导工作紧紧抓在手上。一是利用广播进行宣传引导。村委会办公室利用广播早晚播放用工信息、劳务知识、劳务能人事迹等,宣传引导更多的人外出务工。二是入户宣传引导。村“两委”成员入户走访,根据各户的实际情况,通过算收入帐、效益帐的方法,帮助各户谋化致富思路,引导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三是请劳务
49、输出能人现身说法。村委会把村里外出搞劳务颇有成绩的人请回来,进行现身说法,介绍务工经验和创业经历。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外出务工是致富奔小康的良好途径。四是利用过街旗、墙标、宣传单等进行宣传。走进十部村,宣传劳务输出的过街旗、标语醒目可见,近几年来共发放劳务输出宣传单5000多份,用工信息近300条。二、强化培训措施,提高劳动力转移质量。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劳务市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时刻为百姓“补脑”、“充电”,使外出务工的十部人拥有 一技之长,提高了他们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树立遵纪守法、依法维权意识和新的就业理念。一是选择市场需求的热门专业进行培训。
50、在培训内容上,主要选择餐饮、计算机、建筑、缝纫、保安、家政、电焊、修理等热门专业进行培训。培训重点以初高中毕业生为主。积极组织有外出意向的毕业生参加县职业技术学校的短期培训和中期培训。对家庭比较贫困的,村里还采取适当补贴的办法,解决培训所需的费用。二是开展灵活多样的引导性培训。村里多次请县劳转办、劳动局、司法局的有关人员来村讲务工常识、维权、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知识,进行了丰富的引导性培训活动。三、发挥“双带”作用,辟建基地扩大规模输出。一是培养能人,充分发挥能人的引带作用。村民于三年前到北安搞筑路。2005年他把筑路工程队要扩展工程,急需大量民工的消息反馈给村里,村委会成员通过走屯入
51、户宣传动员,组织了110人由领着到北安搞筑路,这些人年创劳务收入达88万元。由于贡献突出,被村里聘为“一元钱”村干部。二是干部带头,实现有组织转移。年初,村委会主任通过对劳务市场的考察,带领33人到河北省文安县新泰木业有限公司务工,他领带的这些人年创收36万余元。三是巩固规范老基地,辟建新基地。村里在保持与各老基地联系稳定务工人数的同时,05年又开辟了新的劳务基地。新辟建了沈阳建筑公司、河北琢州装璜公司两处劳务基地。四、优化服务质量,解除务工人员后顾之忧。一是组建农民工服务队。村里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张亚军为组长的农民工服务队,帮助外出务工农民家庭代耕、代种、代收,有效解决了外出务工者家属生产生活碰到的困难和难题。二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群众外出务工创业。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承包田,土地承包期内保留其承包经营权,答应和鼓励土地依法流转,切实保证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我们村现有7个自然屯,全村耕地面10570亩,2193口人,劳动力1073人,剩余劳动力514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50。俗话说的好“要致富,出劳务”,为了改变村民们贫穷的现状,我们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民们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不仅有效地化解了村里耕地紧张的矛盾,而且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据统计,2003年以来,全村输出劳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商场装饰装修工程合同
- 2024年企业间云计算资源租赁服务合同
- 2(2024版)影视作品制作与发行及版权转让合同
- 2024年就业合同保证协议
- 2024年光伏发电站项目EPC总包合同
- 2024年大数据安全存储与传输合同
- 2023年灌封胶项目成效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防雨顶盖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货柜车玩具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VCD光头塑料配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决策心理学第二讲课件
- 人卫第七版医学统计学课后答案及解析-李康、贺佳主编
- 舞蹈教室使用记录表
- 三年级上册美术课件-第7课 黄色和蓝色的画 人美版 (共21张PPT)
- 手术器械传递的原则与方法课件
- 五年级上册英语课件-Unit5 What do they do?(第一课时)|译林版(三起) (共20张PPT)
- 小学五年级整本书阅读方案
- 广西建筑施工企业三类人员-公共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完整word版)高考英语作文练习纸(标准答题卡)
- 絮凝搅拌机操作规程
-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苏轼《晁错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