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练习(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附答案 2020年秋四川绵阳南山双语学校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练习(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附答案 2020年秋四川绵阳南山双语学校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练习(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附答案 2020年秋四川绵阳南山双语学校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练习(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附答案 2020年秋四川绵阳南山双语学校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练习(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附答案 2020年秋四川绵阳南山双语学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0年秋四川绵阳南山双语学校(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1如图所示,光经过一个光学元件后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则虚线框内的光学元件是( )A凹透镜 B凸透镜C平面镜 D潜望镜2如图所示,使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时,成缩小的实像。下列仪器成像特点与其相同的是 ( )A放大镜 B照相机C投影仪 D显微镜3(玉林中考)关于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投影仪可以把图片放大B利用望远镜可看见血液中的细胞C照相机可成倒立、放大的虚像D放大镜可成正立、放大的实像4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当蜡烛距透镜15 cm 时,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蜡烛距透镜45 cm时,一

2、定成缩小的实像B蜡烛距透镜20 cm时,一定成放大的实像C蜡烛距透镜18 cm时,可能成放大的实像D蜡烛距透镜6 cm时,一定成放大的虚像5(河南中考)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如图所示,消费者结账时只需面对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交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B摄像头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相同C“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D“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正立缩小的实像6(鄂州中考)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利用图甲测出了透镜的焦距后,正确安装并调节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

3、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甲图可知该透镜焦距为40 cmB乙图中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符合放大镜的成像原理C在乙图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则成像情况符合投影仪的原理D如果在烛焰与透镜之间放置一近视眼镜的镜片,则将光屏适当左移可得一个清晰的像7如图,小桃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把蔡老师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了;接着,她再将光屏靠近凸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关于蔡老师的眼睛和眼镜说法正确的是 ()A蔡老师是近视眼,戴凸透镜B蔡老师是远视眼,戴凸透镜C蔡老师是近视眼,戴凹透镜D蔡老师是远视眼,戴凹透镜8(

4、杭州中考)关于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近视眼,可自己配戴凹透镜矫正B乙为近视眼,可自己配戴凸透镜矫正C甲为远视眼,可自己配戴凸透镜矫正D乙为远视眼,可自己配戴凹透镜矫正9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B验钞机利用红外线辨别钞票的真伪C游泳池注水后,由于光的折射看上去好像变浅了D共享单车的尾灯是靠光的折射来引起后方车辆司机注意的10(重庆中考)中国的诗词歌赋蕴含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中明月倒影是光的折射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C“人有悲欢离合,月

5、有阴晴圆缺”,阴晴圆缺的月亮是自然光源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赏的天上明月是平面镜所成的像11虚线方框内各放置一个透镜,两束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如图所示,则 ( )A甲、乙都为凹透镜B甲、乙都为凸透镜C甲为凹透镜,乙为凸透镜D甲为凸透镜,乙为凹透镜12北海站在进站安检工作中采用人脸识别系统,如图所示。该识别系统的摄像机可以自动将镜头前1 m处的人脸拍摄成缩小的数码图象,通过信号线传递给计算机进行对比,识别乘客信息,摄像机的镜头( )A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为0.5 mB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为0.1 mC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为0.5 mD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为0.1 m13二维码在现代生活

6、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见二维码是由于光在二维码图案上发生了_(选填“反”或“折”)射;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手机的镜头相当于_镜,二维码图案通过手机镜头成_(选填“实”或“虚”)像。如图所示是时下流行用自拍杆拍照的情景,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使用自拍杆增大了_(选填“物距”或“像距”)。142020年6月5日是第25个全国爱眼日。不爱护眼睛容易患上近视眼,矫正近视眼应配戴_(选填“凸”或“凹”)透镜。15(山西中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1)小明将LED灯、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通过调节使三者中心在_。接着,小明调节LED灯、凸透镜至如图所示的位置,移动光屏

7、,会在光屏上得到倒立、_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2)把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换成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不改变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要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你采取的具体办法是_。(3)小明选择LED灯替代平时常用的蜡烛做实验,优点是_ _(写出一条即可)。16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前面学过,物体离照相机的镜头比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成放大、正立的虚像。据此小明提出的问题是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_有什么关系?(2)如图甲,小明让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

8、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cm。(3)小明所用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若将凸透镜放在光具座刻度50 cm位置处不变,把蜡烛放在刻度10 cm处,利用此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4)如图丙所示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成像时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成实像时物距逐渐减小,像距逐渐_。当u2f时,物体移动速度_(选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像移动的速度,当fu2f时,物体移动速度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像移动的速度。17(咸宁中考)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u/cm6030201513v/cm121

9、5203045调整物距u,测量对应的像距v,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cm;如果u27 cm,移动光屏可得到倒立、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_(选填“幻灯机”或“照相机”)应用了这一原理。18. (长沙中考)下表是小海同学用焦距f10 cm的凸透镜探究其成像规律的记录表,根据表格完成下列问题:实验次数物距u/cm像的性质虚实大小正倒18虚像放大正立210不能成像312实像放大倒立414实像放大倒立516实像放大倒立620实像等大倒立722实像缩小倒立825实像缩小倒立(1)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当物距u满足条件_(选填“u<f” “f<u<2

10、f”或“u>2f”)时,凸透镜会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应用了凸透镜的这个成像规律;(2)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移动蜡烛使物距由20 cm变为22 cm时,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小海应将光屏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19在信息化时代,相机和手机都是常用的图像采集设备。(1) 如图所示,用相机拍照时,在芯片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缩小的_(选填“实”或“虚”)像。镜头靠近人时,像的大小将变大 ,此时像会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用相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伸缩镜头,使像清晰地成在芯片上,这个操作过程便是“调

11、焦”,如图所示。 (2)小敏同学发现手机不能“调焦”但成像也基本清晰,她将手机拿到哥哥工作的大学实验室去探究,实验数据如表,根据表中数据,判断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_。次数1234567 物距/m10.005.002.00 1.000.50 0.100.05 像距/cm0.5000.5010.5020.503 0.5050.5260.556A.5 m B0.5 m C0.05 m D0.005 m(3)请分析,手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不需要“调焦”的原因是_。参考答案1、B 2、B 3、A 4、B 5、C 6、C 7、B 8、A 9、C 10.B11.D 12.B 13. 反 凸透 实 物距14. 凹15. (1)同一高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