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3_第1页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3_第2页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3_第3页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3_第4页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3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I 东坡备课网5、古诗两首【教材分析】题西林壁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 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 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 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 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为

2、庐山的峰峦所局 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 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 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 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 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耐人寻味。游山西村这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 诗人用真挚的感情,明朗的笔调,描绘了 山村景物和农家习俗,生活气息十分浓郁。诗中生动地

3、描绘了诗人家乡的风光和习俗, 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诗的头 两句,用“莫笑”和“足鸡豚”这些亲切的词语,表现了村民待客忠厚真挚的情 态。诗的第三、四两句对山村风光的描绘,是历来为人称颁的名句。第三句中的“重”、“复”二字同义,再和“疑”字一起,写出了山水重叠回环令人迷惑的景 象;第四句中的“暗”、“明”相互陪衬,再和“又”字一起,描绘出绿树荫荫、 鲜花灼灼,令人惊喜的景象。诗的第五、六两句,写这里的民风民俗,箫鼓齐鸣, 衣冠简朴,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赞美。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抒发感情。 这里的热情招待,优美风光,淳朴民俗,使诗人兴致勃勃,但诗人没有直接叙述 这种心情,而是通过另一种形式曲

4、折地表现,说“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 叩门”,足见兴致浓厚而强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 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齐读课题(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

5、诗情二、学习课文(一)解诗题,知作者1 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 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二)抓字眼,明诗意1 (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 么。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 却仿佛变成

6、了一座山峰。4 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 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 变化吗?(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6 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 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 到 说一句话吗?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三)多诵读,悟诗情多诵读: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 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

7、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 可 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 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谁还记得读 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 ,)好,现在就请你 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2.四人小组表演悟诗情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老师有一个地方 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 山“横看成岭侧成峰” 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 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 迷,旁观者清”。所

8、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 的意见。)三、总结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 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四、作业1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这句诗的意思。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 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二、学习古诗(一)解诗题,知作者说说陆游的生平?(陆游,字务观,好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的诗词内容丰富,气势恢 弘,感情炽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爱国主义是其作

9、品的主旋律,其表 现有反抗外侵,抒发壮志未酬,揭露腐败当局及关怀祖国人民之多。 陆游爱国主 义思想的形成是由他所处的时代、家庭、社会环境,及其自身的高贵品格决定的。)(二)抓字眼,明诗意1 (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 么。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 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 这是诗人回忆来村 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 重山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三)多诵读,悟诗情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 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 经过坎坷曲折之 后,往往会出现坦途。)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