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题库2_第1页
高中生物题库2_第2页
高中生物题库2_第3页
高中生物题库2_第4页
高中生物题库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生物题库(2)考试时间:45分钟姓名:_班级:_二、综合题1下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1)图甲中过程表示,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哪些成分 (用字母表示)。(2)图甲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3)乙图中的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蟾蜍的数量,这属于调节,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能力。(4)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 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108 kJ,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kJ。(5)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14调整到34,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l kg,人能比原来多

2、增重kg。 (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答案】(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D、B(2)含碳有机物 (3)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负反馈 自我调节(4)2.46×108(5)2【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1)表示生产者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过程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D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A是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乙图是食物网,只有生产者(D)和消费者(B)。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的有机物形式传递的,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二氧化碳的形式。(3)当蛇数量减少蟾蜍无天敌,数量会先增后减,最后趋于稳定,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存

3、在负反馈调节机制。(4)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 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108 kJ,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6.8×109 kJ×20%1.3×108)×20%2.46×108。(5)该题如果考虑人与蛇的竞争关系,则若蛇的增重则人肯定减重。这显然不是题意。那就猜测题意是蛇改变了取食后,改变了蛇与草的质量关系。由于草到人的食物链没改变,所以人与草的质量不变。所以题目中的蛇与人的质量关系就可以变为蛇与草的质量关系。当蛇1/4食物来自于鼠时,则蛇每增加1份质量需要1/4×25+3/4×1

4、25=100份草。当蛇3/4食物来自于鼠时,则蛇每增加1份质量需要1/4×125+3/4×25=200份草。显然,当蛇改变了取食后,每增加1份质量。则需要的草的质量是原来的2倍。草增重2倍,当然人也增重2倍。考点:物质循环图解,食物网的成分,物质循环的形式,能量流动的计算。点评:本题综合性强,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2奶牛场每天排放大量的粪便、饲料残渣,如不处理会严重影响周边人、畜的饮水安全等。下图是某奶牛场废水处理流程图。请回答:(1)输入此氧化塘的能量有。氧化塘中的风车草、圆田螺、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2)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

5、类,原因是(3)控制废水流人氧化塘的速率,除有利于氧化塘中有机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废水不能过量流人氧化塘,说明生态系统的。【答案】(1)太阳能和化学能 生物群落(2)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浮游藻类的光合作用受到影响(3)无机盐被充分吸收 自我调节能力有限【解析】试题分析:(1)输入池塘的能量有光能和厌氧池中的未被彻底分解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氧化塘中的风车草、圆田螺、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2) 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这些挺水植物能起遮光作用,从而使浮游藻类的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导致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数量减数。(3)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6、,故一次性注入氧化塘的废水不能过多,控制废水进入氧化塘的流速还可以使植物充分利用其中的矿质元素,使出水口的水质达标。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点评:本题以奶牛场废水处理为素材,结合某奶牛场废水处理流程图,考查考生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稳态的理解掌握情况,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审图能力和理解用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3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填“不

7、同”或“同一”)种群。(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等共同形成一个(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的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的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间要求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答案】(每空2分)(1) 同一 (2) 群落

8、 (3) 小于 相同 食草动物【解析】试题分析:(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同一种群,因为每个种群有一定的性别比例。(2)草(生产者),鹿、兔、狼、狐(消费者)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者)等共同形成一个群落。(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的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的棍棒,相当于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

9、试时间要求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相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食草动物。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概念、实验分析。点评:本题比较综合,提升了学生获取图示信息、审题能力以及分析实验能力。4黄河三角洲是河、海、陆交互作用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河口、浅海、滩涂、沼泽、河流等天然湿地。请回答:(1)浅海湿地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一个_。沼泽湿地在蓄洪防旱方面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2)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能够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_能力。该种能力的基础是_机制。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决定该种能力大小的的因素是_。(3)黄河三角洲被誉为“鸟

10、类的国际机场”。调查鸟类的种群密度常用_法。从种群的特征来看,决定鸟类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包括_、_。研究湿地鸟类多样性与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关系,如下图,分析该图可得出的结论是:_。鸟类物种多样性与植物物种多样性存在这种关系的原因是_。【答案】(每空1分)(1)生物群落 间接 (2)自我调节 负反馈调节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3)标志重捕法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鸟类物种多样性与植物物种多样性成正相关 种类多样的植物能为各种鸟提供不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群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

11、的总和。浅海湿地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直接价值(生态功能)、间接价值。沼泽湿地在蓄洪防旱方面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能够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该种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机制。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 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决定该种能力大小的的因素是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3)调查鸟类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法。从种群的特征来看,决定鸟类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研究湿地

12、鸟类多样性与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关系,可得出的结论是:鸟类物种多样性与植物物种多样性成正相关。鸟类物种多样性与植物物种多样性存在这种关系的原因是种类多样的植物能为各种鸟提供不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考点:群落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种群的特征、群落结构。点评: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5分析以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碳循环关系的简图,回答下列问题:(1)碳元素在图中过程中流动的形式是有区别的,其中过程以_形式,过程以_形式。该图可以体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什么特点?_。(2)过程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只有较少部分流入消费者体内,其原因是这

13、些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_中散失了,一部分随残枝败叶流入_体内。(3)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将作物秸秆做饲料喂牲畜,利用牲畜粪便发酵产生的沼气做燃料,其中体现的生态学意义主要是实现_。(4)如果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会加剧_效应。针对过程和,提出减缓此效应的两项措施:_。【答案】(除说明外,每空1分)(1) CO2 含碳有机物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2)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者(3)对能量的多级利用(4)温室 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控制化石燃料的利用,开发新能源等(2分)【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1)碳元素在流动的形式是有区别的,其中过程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呼吸

14、作用以CO2形式,过程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该图体现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2)过程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只有较少部分流入消费者体内,大约是10%20%,其原因是一部分呼吸作用散失,一部分流入分解者体内,还有未被利用。(3)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将作物秸秆做饲料喂牲畜,利用牲畜粪便发酵产生的沼气做燃料,其中体现的生态学意义主要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4)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会加剧温室。提出减缓此效应的两项措施: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控制化石燃料的利用,开发新能源等效应。考点:碳元素存在形式、能量去路、生态农业、温室效应。点

15、评:本题相对综合,可以通过理解记忆的方法平时加以训练。6(17分)连续6年调查某块2 km2的稻田,发现东亚飞蝗的数量(只)连续6年依次为100、260、320、400、402、395。(1)该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第一、二年分别为_只/km2、_只/km2。(2)该东亚飞蝗种群的增长曲线是什么类型?_。(3)东亚飞蝗种群的大小由种群的_决定。若在稻田中增加适量的青蛙(东亚飞蝗的天敌),则东亚飞蝗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下表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结果, (物种数:种;密度:个/m2)请分析回答:动物类群样地跳虫类蜱螨类线蚓类线虫类物种数密度物种数密度物种数密度物种数密

16、度有机肥田1016738604012019339化肥田479164118320752(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常用_进行采集、调查,而不适宜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_,而且身体微小;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数法;二是_;鉴定动物时最好使用_观察。(2)收集土壤小动物时采用白炽灯照射土壤,这是利用土壤动物的_的特性。(3)在有机肥田中,这几类动物与其他生物组成该生态系统的_,其中跳虫类种群数为_个。(4)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越大,土壤通气状况越好,越有利于作物根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化肥作用快而持续时间短,有机肥作用慢而持续时间长。联系生产实践,你会如何根据土壤小动物

17、类群丰富度的情况指导农民施肥? 【答案】. (1)50 130(2)“S”型(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分) 逐渐降低然后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2分). (1)取样器取样法 活动能力较强 目测估算法 放大镜(或实体镜)(2)趋暗、怕热(2分)(3)生物群落 10(4)在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大的土壤,可适当使用化肥;在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小的土壤,要多使用有机肥(2分)【解析】试题分析:、种群密度等于种群数量除以面积,故第一年种群密度为50,第二年为130.自然环境下的种群数量的变化都是“S”型增长。种群的大小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增加天敌,种群数量会减少,后来维持在一个

18、相对稳定的水平。.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常用取样器取样法,因为许多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强且身体微小。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数法;二是目测估算法。定动物时最好使用放大镜(或实体镜)观察。利用土壤动物的趋暗、怕热的特征,收集土壤小动物时采用白炽灯照射土壤。自然区域中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有表可知,跳虫类的种群数为10个。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越大,越有利于植物生长,化肥作用快而持续时间短,有机肥作用慢而持续时间长。故在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大的土壤,可适当使用化肥;在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小的土壤,要多使用有机肥。考点:种群数量点评:识记种群数量的相关因素是解决该题的关键。7(6分)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

19、,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_,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_,促使其释放_,该物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其监测数据显示, 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如图)。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_型增长。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_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答案】(1)升高 下丘脑

20、60;抗利尿激素(2)J   b   K2【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外界咸水的浓度高于罗非鱼体液的浓度,造成罗非鱼失水。随着体液中水分的流失,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而下丘脑存在渗透压感受器,在感受到渗透压变化的刺激后,会产生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此适应咸水环境。(2)根据图示,罗非鱼种群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呈“J”型增长。从b点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b点放入大型肉食性鱼,并且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在K2附近波动。考点:渗透压的调节、种群数量的数量变化点评:识记

21、渗透压调节机制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8(10分)图甲为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乙是对图甲群落中某一食物链的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图丙是通过调查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画出的食物网。据图回答:(1)若甲图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D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              。A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_。若甲图中“”仅表示CO2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      &

22、#160; 。(2)乙图中牛属于_营养级。要预测该区域田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主要依据的种群特征是_。该图表示人们在草原上放养牲畜的目的是_,使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3)丙图中北极狐和雷鸟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80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植物增加的能量是kJ。【答案】(10分)(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生产者 (2)第二营养级 年龄组成 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3)捕食和竞争(2分) 3600

23、KJ(2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功能、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1)若甲图表示碳循环示意图,A和D箭头双向的,则D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A代表的是生产者。若甲图中“”仅表示CO2的流动方向,是光合作用,是呼吸作用,是分解作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流动。(2)乙图中牛属于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营养级。要预测该区域田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主要依据的是年龄组成。年龄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衰

24、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该图表示人们在草原上放养牲畜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3)丙图中北极狐和雷鸟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80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植物增加的能量是3600kJ。根据题意:植物北极狐:80×1/8÷10%=100kJ;植物雷鸟北极狐:80×1

25、/2÷20%÷10%=2000kJ;植物雪兔北极狐:80×3/8÷20%÷10%=1500kJ;则植物增加的能量是3600kJ。考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营养结构、种群密度、种间关系、能量流动计算。点评:以图形作为信息的载体,考查了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提升了学生分析图形,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9(5分)下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变化,试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这三个种群构成的食物链:(2)种群丙繁殖速度最快是在图中的哪一点?。AB段繁殖速度受到限制的原因是:;。(3)丙种群在C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图中的。【答案】54(5分)乙丙甲 D

26、食物(乙)数量减少 天敌(甲)数量增多 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种群的相关知识。(1)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为乙>丙>甲; 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食物链:乙丙甲。(2)种群丙繁殖速度最快是在K2处,在图中的D点。AB段繁殖速度受到限制的原因是:食物(乙)数量减少;天敌(甲)数量增多;从而使得死亡率增加,出生率降低。(3)A为稳定型,B为增长型;丙种群在C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考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种群增长率、年龄结构。点评:本题相对常规,提升了学生分析图形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是理解种群的隐性的理想题目。10(11分)生态学家对某弃耕农

27、田多年后形成的荒地进行调查。下表是此生态系统三个营养级生物的能量分析表。请回答下列问题(单位:Jhm2·a)营养级同化量未被利用量分解者分解量呼吸释放量A2.48×10112.00×1091.20×10103.60×1010B2.40×1076.00×1054.00×1052.30×107C7.50×1082.40×1076.00×1067.16×108(1)输入该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是Jhm2·a,这部分能量是指。(2)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

28、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该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类型为。若该地区气候条件适宜、雨量丰富,在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后,此片弃耕农田可能会变成森林,此过程的演替趋势应该是:弃耕农田(_)(_)乔木林(森林)(4)生态学家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弃耕后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I研究者通常采用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若调查中部分田鼠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所得调查数值比实际数值偏_(填“大”或“小”)研究人员根据最初的一个月内构建的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 t =N0·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 若研究人员对此弃耕农田进行长期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将会

29、发现田鼠的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是。【答案】(11分)(1)2.48×1011 ; 被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2)3.2% (3)次生演替; 杂草丛; 灌木林(丛) (4)I标志重捕法 大 田鼠的数量调查数据; 理想条件(或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由“J”型增长变为“S”型增长【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种群、群落的相关知识。(1)根据表格中三个营养级生物的同化的能量,构建食物链为ACB,输入该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是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为2.48×1011Jhm2·a。(2)该生态系统第二

30、营养级(C)到第三营养级(B)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40×107/7.50×108×100=3.2%。(3)次生演替是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若该地区气候条件适宜、雨量丰富,在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后,此片弃耕农田可能会变成森林,此过程的演替趋势应该是:弃耕农田杂草丛灌木林(丛)乔木林(森林),生物多样性增强。(4)I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标记总数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若调查中部分田鼠身上的标

31、志物脱落,所得调查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研究人员根据最初的一个月内田鼠的数量调查数据构建的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 t =N0·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理想条件,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 由于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就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若研究人员对此弃耕农田进行长期研究,将会发现田鼠的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是由“J”型增长变为“S”型增长。考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群落演替、标记重捕法、种群增长曲线。点评:本题综合性强,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11(10分)下图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回答:(1)生态系统的成分中,上图中只体现了两种成分,未体现的另

32、两种成分是和。(2)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结成食物网的原因是:                         。(3)该食物网中,蛇和鼠、鼠和食植昆虫的关系分别是:      和        。(4)分析

3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                        开始。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平均为10,假设第一营养级的同化能量是2×107kJ,则鹰最终获得的最大能量值是             

34、60; 。(6)由上图可知,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            ;其次是上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                    ;还有少数能量    

35、0;               利用。【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解者(2)一种生物捕食多种生物同时一种生物又被多种生物所捕食。(其他合理答案也可)(3)捕食 竞争(4)生物者固定太阳能 2×105KJ(5)呼吸消耗 交给分解者 未被下一营养级【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图中未体现的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结成食物网的原因是一种生物捕食多种生物同

36、时一种生物又被多种生物所捕食。蛇和鼠的关系是捕食关系,鼠和食植昆虫的关系是竞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生物者固定太阳能开始,鹰作为第三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大,2×107×10×10= 2×105KJ。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呼吸消耗其次是上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交给分解者还有少数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记理解和计算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会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12(18分).以下是与维持机体稳态相关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图1是实验小鼠的反射弧

37、结构模式图,、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上的电表,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变化,表示结构.若用刺激神经,在处记录到电位变化,骨骼肌没有收缩,再用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说明图示中部分受损(填标号)。若用刺激神经,在处未记录到电位变化,骨骼肌没有收缩,再用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说明反射弧中受损。(2)当血糖升高时,通过图1中过程,使a激素分泌量增加,a激素具体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图1中过程促进。图1中a激素和b激素的作用结果都会反过来影响各自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调节。(3)型糖尿病病人的a激素的含量和正常人相差很小,甚至比正常人还高,请据图2

38、中a激素的作用机制,分析型糖尿病病人最可能的病因是。.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单位:102kJ/(m2·a)。表中的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贮存着的能量(NPGPR),请分析问答:GPNPR15.912.8113.10871.27369.69501.580.880.340.5481.2032.0749.1368.8528.9639.89R表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答案】.(1)突触 传出神经 (2)胰岛素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反馈(3)细胞膜上的

39、受体蛋白不正常(或a激素不能和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或控制细胞膜上受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合理即可).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略 10.6%【解析】试题分析:.(1)图1是实验小鼠的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在反射中枢中,表示神经元之间的结构突触。若用刺激神经,在处记录到电位变化,骨骼肌没有收缩,说明或者受损;再用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说明图示中部分受损。若用刺激神经,在处未记录到电位变化,骨骼肌没有收缩,说明传出神经或者效应器受损;再用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说明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受损。(2)当血糖升高时,使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作用是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结果都

40、会反过来影响各自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3)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的含量和正常人相差很小,甚至比正常人还高,病因是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蛋白不正常,不能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贮存着的能量,而NPGP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再根据GP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网)是。初级消费者(81.20+68.85)和次级消费者(15.91)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6%。考点: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点评:本题考查相对综合,是学生提升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

41、。13图中甲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据图分析回答:(1)甲图所示的所有生物称为;当中既是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食物的生物是。(2)请写出甲图所示的生态系统中最短的食物链:。(3)乙图称为甲图所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它形象地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具有_的特点。(4)有人研究该生态系统中食草虫个体存活数与发育期的关系,结果如丙图。从中可推知食草虫死亡率最大的时期是。(5)沼蟹会破坏大米草根系,土壤中的磷可促进藻类生长。若在食草虫幼虫期喷洒只杀灭该虫的含磷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一段时间后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造成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大米草死亡导致数量增加,通过细菌线虫沼蟹的食物关系,

42、引起沼蟹数量增加;同时因含磷杀虫剂的使用,导致藻类数量增加,通过食物链也会引起沼蟹数量增加,从而造成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若停止使用农药,一段时间后大米草数量又会逐渐增加。【答案】(1)生物群落(群落) 细菌 (2)藻类海螺 (3)逐级递减(4)一龄幼虫 (5)减少 细菌 藻类线虫沼蟹 【解析】试题分析: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在甲图中只有细菌不在捕食链中,又是线虫的食物。乙图的能量金字塔说明了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分析丙图可以看出一龄幼虫时期的曲线下降的最快,说明死亡率最大。含磷杀虫剂的使用,会杀死食草虫,使蜘蛛因食物减少而减少;同时杀虫剂所含的磷,可促进藻

43、类生长,会使藻类增多,藻类和大米草是竞争关系,藻类的增多会使大米草减少;大米草的死亡,给分解者提供了较多的植物遗体,使其数量增加。考点:生态系统及其奥稳定性点评:本题知识点很多,但大都是基础知识,难度不算太大,虽然甲图分析起来比较麻烦,只要认真从题干中找出所需的信息,做好此题还是不太困难的。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只雌蚕蛾所释放的引诱剂的量不到0.01 mg,但雄蚕蛾却仍可对其作出反应。有趣的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看得见,但却无动于衷。材料2:在防治害虫上,利用性引诱剂“迷向法”防治害虫效果显著。其具体做

44、法是:在田间释放过量的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变得不适应或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1)材料1说明使雄蚕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信息。(2)材料1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什么作用?。(3)微量的性引诱剂就可引起同种雄蚕蛾的反应,说明引诱剂具有性和性。(4)从材料2可以看出,“迷向法”并不能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从而使害虫种群的_率下降,降低对作物的危害。【答案】(1)化学(2)信息的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3)高效专一 (4)干扰雌雄虫的正常交尾 出生【解析】试题分析: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就是一种叫性外激素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

45、息。题干(3)中的“微量”和“同种”说明了它的高效性和专一性。迷向法”并不能直接杀死害虫,是使雄虫无法找到雌虫,干扰雌雄虫的正常交尾,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考点: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点评:基础题,本题给了足够的信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看得见,但却无动于衷),来说明性外激素是化学信息;在材料2中直接说明了是“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15下面是关于群落的有关研究,在某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上层中层下层植物乔木灌木草本动物雀鸟、戴胜煤山雀、黄腰柳莺血雉、昆虫(1)不同的群落中生物的物种数目不同,可以用度来表示。上表反映了群落的结构,同时说明群落中的生物有明显的

46、 _ 现象。(2)此群落中植物的分布主要取决于,鸟类的分布主要取决于 _ 与。【答案】(1)丰富 垂直 分层 (2)阳光 食物种类 栖息空间【解析】试题分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表格中的动植物是按上中下分层统计的,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落中植物的分布主要取决于阳光,鸟类的分布主要取决于食物种类和栖息空间。考点: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空间结构点评:基础题,只要对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空间结构有所了解,就能正确作答此题。16某调查小组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资料,请分析回答:图1 图2 图3(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如图1):该野外调查小组的研究方法叫做。图1显示

47、,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2)调查小组对该地区的树种进行了辨认和挂牌(如图2),并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树木A与树木B之间的差异属于多样性,主要是由_和引起的。树木A与树木D、E、G之间的差异属于多样性。(3)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年份植物20012002200320042005A10.09.286.85.5B3.02.11.10.30.1C0.30.61.11.52.3D3.02.00.400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_(4)上图3是

48、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答案】(1)样方法S0(2)遗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物种(3)C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4)200【解析】试题分析: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最好用样方法,由图1可知,S0是包含物种数最多的最小样方面积。由图2可知,树木A和树木B应是同一物种,二者之间的差异属于遗传的多样性,主要是由突变和基因重组引起的;树木A与树木D、E、G不是同一物种,它们之间的差异属于物种的多样性。由上表的数据可知,ABD三种植物都在逐年减少,只有C是逐年增多,由

49、此推断C是入侵物种。由图3可知,在第10年到第20年这段时间内,某物种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第20年应该是种群数量最少的一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数量没有增加,增长率为零。考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和生物的多样性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在图3中,要正确判断出等于1时种群数量保持不变;表格中的数据是只有C是逐年增多。17.图表示某种鱼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 (1)甲图中A代表;该生态系统中贮存的能量主要以的形式存在;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原因是。(2)甲图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3

50、)乙图为鱼甲在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调查该鱼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已知该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为K,请据图乙在下面方框中画出该鱼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要求标出t1、t2对应的数值。. 某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荒地,甲表示荒地中某阶段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乙为该荒地生态系统第一、二、三营养级生物的能量分析表(单位为百万千焦)。(1)甲图中虚线表示,N点时出生率(>、<、=)死亡率。(2)当田鼠种群中有鼠疫发生时,其种群数量的变动可对应甲图中的段(用图中字母表示),鼠疫杆菌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3)若田鼠为该荒地唯一植食性动物,则田鼠的同化量为百万千焦,田鼠粪便中的能量属于

51、营养级的能量。【答案】.(1)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2)15.6%(3)标志重捕法 如右图. (1)环境容纳量(K值) = (2)QM 寄生 (3)3.1x109 第一 【解析】试题分析:.(1)生产者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能量的去向有: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贮存未利用,所以A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该生态系统主要以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形式贮存;由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所以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2)甲图中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0.25+5.1+2.1+0.05-52.5,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2.5+9+4+0.51

52、6,所以能量传递效率为2.5/16×100%15.6%。(3)调查鱼类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t1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t2时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为K。. (1)甲图中种群数量在虚线上下波动,可推测虚线表示环境容纳量,N点是种群数量变化的转折点,种群增长率为0,出生率死亡率。(2)有鼠疫发生时,种群数量表现为下降,对应于甲图中的QM段;鼠疫杆菌寄生于田鼠细胞中,与田鼠表现为寄生关系。(3)田鼠为植食性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同化量为3.1x109百万千焦,田鼠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考点: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的知识。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

53、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18下图中甲表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乙图表示某种鱼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增长速率(1)甲图中A代表(2)该生态系统中贮存的能量主要以的形式存在;为保证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有较高的输出,随着营养级的增加有机物的输入也要相应增加,原因是。(3)甲图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数字)。(4)根据乙图分析可知,该种鱼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是乙图中的时刻。【答案】(1)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2)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3)

54、 12.7 (4) t2【解析】试题分析:各营养级都指向A故A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该生态系统中贮存的能量主要以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形式存在;为保证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有较高的输出,随着营养级的增加有机物的输入也要相应增加,原因是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第三营养级的总能量:0.05+0.25+5.1+2.17.5,扣除有机物的输入5,所以从第二营养级得到能量为2.5;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0.5+4+9+2.516(包括了有机物输入的能量2,因为有机物的能量输入后,也变成了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为3+23+70+14=110。故能量传递效率:14÷110=12.7%。t2之前种群数

55、量一直在增加,故t2时种群密度最大。考点:能量流动的过程点评:本题考察了学生的识记和识图分析和计算能力,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各营养级的能量分配。19(8分)在某鱼塘中有A、B、C、D四种鱼,其营养结构如图甲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该鱼塘只有C种,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I所示,池塘的承载量(K值)是;若该鱼塘中只有A和D两种鱼,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若该鱼塘中只有A和B两种鱼(假设二者都只取食同一种藻类),两种鱼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2)科研人员对该鱼塘由浮游藻类、A和D三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了能量流动分析,得到下表相关数据。NP(净同化量)=GP(总同化量)-R(呼吸量)食物链环节IIIIIIGP和NPGP=55.6×102NP=1.3×102GP=176×103NP=6×103GP=59.3×106NP=50.5×106NP/GP0.020.030.85R54.3×102170×1038.8×106未利用62.8%99.7%III所表的生物是,就呼吸产生的能量主要用于。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