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田镇苕霅条宅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_第1页
尚田镇苕霅条宅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_第2页
尚田镇苕霅条宅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_第3页
尚田镇苕霅条宅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_第4页
尚田镇苕霅条宅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市尚田镇苕霅(条宅)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2 / 40第一部分 文 本目 录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现状特征与分析评价3第三章保护区划与保护框架7第四章整体格局和风貌保护8第五章建筑保护规划11第六章历史环境要素保护规划17第七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第八章发展定位与布局23第九章道路交通规划25第十章产业发展规划26第十一章市政工程设施规划29第十二章防灾与环境保护规划31第十三章分期实施32第十四章实施措施与建议34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规划目的为切实、全面保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指导保护工作开展,协调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促进苕霅村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

2、中华人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以与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划。第二条 规划期限1. 近期规划期限20152020年;2. 远期规划期限20212030年。第三条 规划原则1. 整体保护原则不仅要保护有形的历史遗迹遗存,也要保护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艺术、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2. 历史真实性原则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历史环境风貌的完整性,包括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保护。3. 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要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条件,要在促进生产生活改善和地方经济发展中实现有

3、效保护。4. 文化遗产保护优先原则正确处理传统村落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重,当建设与保护有冲突时,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第四条 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2008.1);2. 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2007.12);3. 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5);4.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7);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2005.10)(GB 50357-2005);6.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2012.12);7.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2013.9);8. 省历史文化

4、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3.4);9. 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1997年11月);10. 市历史文化名村管理办法(试行);11. #市村庄布点规划;12. #市尚田镇总体规划(2013-2030)(在编);13. #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13-2030);14. 其他与本次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和文件。第五条 文件组成本规划由文本、图集、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四部分容组成。文本与图集两者不可分割,具有法律效力,自批准之日起生效。说明和基础资料汇编是对文本与图集的进一步阐述和补充。第六条 凡涉与#市尚田镇苕霅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活动均需遵照本规划执行。第七条 解释权属本规划自批准之日起生效,由

5、#市规划局负责解释。第二章 现状特征与分析评价第八条 村落选址特征分析苕霅村山水环绕、绿林簇拥,整体呈现东西狭长,南北略窄的格局。村落置身溪谷,东西出口,由三山逼仄而出,苕溪与霅水沿峡谷流过并于村前汇聚成苕霅江向东流入#。这种山形水势,应顺了我国古代风水堪舆所指的“围而不塞”、“玉水藏风”的山水格局,十分适宜人类生存繁衍、修养生息。第九条 传统格局和风貌特征分析1. “蓖梳”状的街巷空间格局苕霅村建筑布局以“街巷院落”与溪流巧妙结合取胜,可以概况为“面江而立,顺水成街”。村落之中,一条条长街巷弄与蜿蜒的水系顺势交汇,相得益彰,凭山而望,整个村落像是一把“梳”玉,散落山间。2. 多元的“院落”聚

6、落格局苕霅村的建筑平面类型丰富多样,有一字形、L形、三合院、四合院等。院落的平面布局灵活自由,反映了乡土建筑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第十条 传统建筑特征分析将苕霅村现状建筑按照历史文化价值进行评估,并分为三大类,其中历史建筑如表;传统风貌建筑指古村除历史建筑外,能够反映苕霅村格局肌理、历史风貌的建筑;其他建筑指传统村落除前述二类建筑以外的建筑,详见相关图纸。表2-1 历史建筑统计表序号名称地点时代现状级别1宗熙旧居苕霅村民国基本完整,门厅倒塌尚未核定为保护单位2亨仁房苕霅村民国基本完整,大门受损严重尚未核定为保护单位3龙泉庙家滩村晚清基本完整尚未核定为保护单位第十一条 历史环境要素特征分析1.

7、自然历史环境要素包括苕霅江、苕溪、霅水、古樟树等,特征如表2-2所示。表2-2 自然历史环境要素统计表序号名称位置规模现存状态价值评估1苕霅江村南保护围长约5千米,宽约10-20米上游保留原始状态,村庄段筑坝古村整体格局中的核心要素2苕溪村西保护围长约3千米,宽约10-20米上游保留原始状态,村庄段筑坝古村整体格局中的核心要素3霅水村西南保护围长约4千米,宽约10-20米基本保留原始状态古村整体格局中重要环境基底4古香樟村中3棵树龄逾200年,依旧古树名木,村中重要标志2. 人工历史环境要素包括“上水潭、中水潭、下水潭”,近年进行了重新修筑,新建临时遮雨棚,留存比20%,特征如表2-3所示。表

8、2-3 人工历史环境要素统计表序号名称年代类别地址现存状态价值评估1上水潭不详构筑物村西已整修,但与环境协调度变差村重要的文化、信息交流、休憩场所,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中水潭不详构筑物村西已整修,但与环境协调度变差村重要的文化、信息交流、休憩场所,有一定的历史价值。3下水潭不详构筑物村长街中段已整修,但与环境协调度变差村重要的文化、信息交流、休憩场所,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第十二条 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特征分析1. 传统文化分析(1)文化家滩村口的龙泉庙。(2)重教兴学文化民国时期,师、军校学子多若繁星。其中宗熙更是以90多岁高龄,来#中学创设“宗熙奖学金”以此提掖后学,由此可见重教兴学文化对村中

9、一代代人的影响甚深。(3)民俗文化苕霅村地处山乡,岁时习俗、礼仪习俗和生活习俗,基本沿袭了清末民初之风。除了拥有众多江南特色的传统居家用品和传统农具,同时还有传承了800多年的龙舞活动。(4)美食文化浙东山乡独有的传统风味,尤以腌制的鳗笋和雪里蕻菜、烤制的羊尾笋、腌制的鳗笋和晒制的嫩笋干等传统菜肴,令外人啧啧称道。2.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苕霅村的龙舞是#布龙的代表作,是#布龙的摇篮,是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古典舞。1996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布龙艺术)之乡”。2005年,#布龙被省政府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2006年,列

10、为全国首批非物质纪念文化遗产之一。第十三条 价值评估1. 历史价值苕霅村历史悠久,文化渊远,留有丰富的有形历史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布龙”,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2. 艺术价值苕霅村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自然山水美、古村古建美、非遗传统艺术美(布龙的制作、表演艺术等)等三“美”上,尤其是#苕霅布龙,技艺精湛、气势磅礴,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3. 文化涵苕霅村孕育的文化、宗族文化、重教兴学文化、商贾文化,以与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4. 科学价值苕霅村的传统村落格局体系,其选址布局、空间关系、生态环境等方面在传统村落研究等领域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11、。5. 经济价值传统村落保护有利于苕霅村旅游的发展和土地的升值,从而带动商业、旅馆、餐饮等旅游配套服务的全面发展,为苕霅村的发展创造经济价值,提供持续动力。6. 社会价值一方面,传统村落保护可以提高苕霅村的知名度,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子后代了解苕霅的过去,有利于竖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人人有责的观念;另一方面,基于传统村落保护的适度开发,改变了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为其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对于苕霅村社会发展进步具有突出的意义。第十四条 历史文化价值判定1. 苕霅村是一个自然生态独特的山村;2. 苕霅村的布龙文化与技艺是国家的重要“非遗”;3. 苕霅村是一个重教兴学、人文鼎盛的文化传统村落

12、;4. 苕霅村是体现浙东山区民居村落选址和布局的“露天博物馆”。第十五条 现状分析1. 保护工作现存问题(1)历史建筑经年累月损毁严重,亟待抢救;(2)保护经费不足;(3)保护主体相对单一;(4)保护手段不当。2. 人居环境现状分析(1)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设施简陋,设备落后,公共空间缺乏;(2)道路设施多为土路,有待硬化;电力、通讯等市政设施多为露天设施,较为杂乱,或多或少存有安全隐患。3. 不利影响因素分析(1)工业化、城镇化对苕霅村带来的冲击;(2)新农村建设与旅游开发对村落保护的影响;(3)村民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需求对村落保护的影响;(4)公共基础设施薄弱对村落保护的影响;(5)

13、不利的气候条件对村落保护的影响。第三章 保护区划与保护框架第十六条 保护区划1. 核心保护围以围合苕霅村历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巷弄边界为主要围,面积约为0.83万平方米,详见规划图纸;2. 建设控制地带的围为核心保护围外约50400米,面积约为16.54万平方米,详见规划图纸;3. 环境协调区的围在建设控制地带之外,为最大限度保护苕霅村落的整体历史环境景观,划定的以保护自然地形地貌为主要容的区域,详见规划图纸。第十七条 保护要求1. 核心保护围保护要求(1)传统风貌保护地段围为法定保护区界,应严格保护历史形成的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各个要素(包括建筑、园林、庭院、街巷、河道、古井

14、、树木等)以与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2)对保护围文物古迹本身与其环境均要参照文物保护法与相关古建筑保护修缮的有关规定进行保护。不允许随意改变原有状况、面貌与环境。如需进行必要的修缮,应在专家的指导下按原样修复,“修旧如旧”,“新旧有别”。修复工作要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3)历史建筑在保护其格局和风貌、治理外部环境的同时,重点对建筑部加以调整改造,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和使用质量。(4)对保护区空间环境的整治以减法为主,慎做加法。对影响历史风貌的非传统建筑,近期对其进行整饬、改造,降低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远期拆除更新。严格控制保护区新、改、扩建项目,建筑形式、高度、体量、饰面材

15、料以与建筑色彩、尺度、比例上必须与传统建筑风貌协调,各建设项目必须经规划行政部门严格审批。2.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要求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是为了更好地传统风貌地段的整体风貌,建设控制地带的任何建设活动,应严格控制,对需新、改、扩建的建筑必须在建筑高度、体量、饰面材料以与建筑色彩、尺度、比例上与传统建筑风貌协调,以取得与保护区之间合理的空间过渡。建筑形式宜为坡屋顶,色彩以传统建筑的黑、白、灰等为主色调,体量宜小不宜大,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建筑密度。凡不符合此要求的任何现状建筑,必须加以整治,尤其加强与保护区邻近以与建设控制区周边地区的控制,以达到与整体环境的和谐统一。3. 环境协调区保护要求环境协调区

16、各种修建性活动应在规划、文物等有关部门指导并同意下进行,新建、扩建、改建建(构)筑物应当在高度、体量、色彩和空间布局等方面与古村的风貌特色相协调;注重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保育,禁止乱伐乱采,以保障村落外部环境的协调。第四章 整体格局和风貌保护第十八条 村庄整体格局保护1. 传统格局保护规划应重视保护苕霅村三山环绕,山、水、村相辅相依的“蝶”形溪谷盆地类整体格局,保护保育山林生态,保护苕霅村赖以生存繁衍、修养生息的外部环境。2. 村落形态保护规划应充分保护村落“蓖梳”型的“街巷院落”村落结构,在此基础上,对下四房、上四房、后阊门、前阊门、下阴沟等进行修复或者重建,并注重苕溪和苕霅江两岸的空间塑造,

17、以此强化和完善“梳”状村落形态,凸显苕霅村的传统脉络肌理。3. 自然生态保护(1)山林保护对村落周边自然山体实行严格的保护、保育,严禁乱砍乱伐和毁林开;注重绿化和美化工程,利用桃、竹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形成多样化的观赏林。(2)水体保护加强水体本身与周边植被的保护,注重整治、维护与水系息息相关的河床、堤坝、埠头、桥梁等环境要素,保障村落水体水质。具体的保护措施和手段详见第六章(历史环境要素保护规划)。(3)农田保护在本次规划保护围和环境协调区,严格依法保护基本农田和耕地,避免非法占用或破坏;在满足农田生产性功能的前提下,制定以本土作物为主的多样化种植方案,实现“四季皆有景,浓淡总相宜”,避免田地荒

18、置产生荒凉景象;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作,防止农业生产行为污染古村环境;提倡多种经营模式,实现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第十九条 传统街巷保护1. 保护传统街巷格局(1)加强对东街、西街街道主空间的整治引导,突出传统特色;(2)梳理现存的各巷弄,保证其与水潭长街、长街的相互贯通;(3)与时保护和修复各传统院落,并适当调整局部功能;(4)街、巷铺装整体协调并适当区别,以强化苕霅传统街巷格局。2. 街道功能与业态引导(1)长街功能与业态长街由两段构成,一段为苕溪水街,为滨水生活界面、生活服务界面;一段为苕霅江水街,为滨水休闲界面。各界面的风貌应与功能相都对应,并保证各功能之间的延续性;整体

19、形成以公共活动与滨水休闲为主的古街风貌;长街应对沿街建筑按传统风貌进行整治清理,整饬影响街容街貌的电线、店面与搭建的附屋棚户等设施。其中苕溪水街以沿街立面改造为主;苕霅江水街则在沿街立面改造的基础上,增加滨水绿化休闲空间的设置。(2)水潭长街功能与业态水潭长街是村落重要的公共休闲、信息交流、对外展示空间,规划建议引导配设商品零售类、餐饮类、住宿酒店类(客栈、民宿)、休闲娱乐类混合的业态;规划建议水潭长街结合中水潭、下水潭进行景观整治与业态重塑,形成滨水休闲街,协调界面功能与风貌的关系,保证空间特色的延续性,整体形成以公共活动与商业活动为主的街风貌。3. 传统街巷尺度控制(1)长街为单侧界面,其

20、风貌应结合村落整体进行控制,高宽比不小于1;(2)水潭长街界面街廓高宽比应当小于1;(3)其它巷弄高宽比应应控制在2-3与以上,规划建议局部空间可适当拓展与放大,设置小型公园与绿地,丰富村落景致。第二十条 空间景观廊道控制1. 结合环山步道加强景观翘望点的打造与建设。维持步道沿线与村落风貌,做精做细景观节点;2. 严格控制视线廊道的建(构)筑物高度,避免高大建(构)筑物对视线廊道造成干扰;3. 街道对景关系的保护,应当注重保持街道空间的通透和街道两侧建筑风格的协调统一,避免街道空间被建筑附属设施等遮蔽,同时避免在控制街道两侧出现风格迥异的建筑;4. 景观视点应与绿地和开敞空间塑造相结合建设;5

21、. 重视山间、滨水眺望平台的建设,提供舒适的观景空间。第五章 建筑保护规划第二十一条 历史建筑保护1. 保护原则(1)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已全部毁坏的不可移动文物应当实施遗址保护,建立标志说明,不得在原址重建;(2)对文物和保护建筑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等,要重视保全历史信息,在保护整治中应防止不合理使用与额外添加对建筑遗产造成真实性损害,任何修复工作都应力争做到最低限度的干预、使用与原来一样的材料,并采用可逆性技术;(3)集中体现传统风貌与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历史建筑,应单独申报文保单位

22、(点),并建立档案和标志说明,确定保护、抢救和修缮的具体方案和措施。2. 保护围保护建筑的保护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应参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保护建筑的类别、规模、容与周围环境的历史与现实情况合理划定。详见文物古迹保护分幅图。文物古迹保护围一览表序号名称保护围建设控制地带备注1宗熙旧居建筑本体与周边1-9米东至建筑外10米,北至建筑外5米,南至建筑外10米,西侧与其他建筑协调控制建议申报文保点2亨仁房建筑本体与周边1-8米东至建筑外8米,北至建筑外20米,西至建筑外11米,南至建筑外11米3龙泉庙建筑本体与周边2-34米东至建筑外10米,南至建筑外15米,西至建筑外36米东、北侧与其他建筑协调控制3

23、. 保护要求(1)保护围参照按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要求,以保存原物为重点,必须完整保留现存文物真实历史遗存,不得进行与之无关的建设项目;不得改变和破坏历史上形成的格局和风貌;任何为历史建筑修缮配套而进行的建设工程,必须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才能进行;对不合理利用历史建筑的单位和居民,应尽快迁出;对不利于历史建筑安全、对其环境造成破坏的建构筑物,应逐步拆除。(2)建设控制地带围应确保历史建筑的环境风貌不被改变,其保留、改造与新建建筑应在性质、形式、色彩、高度等与保护建筑相协调;在保护建筑的建设控制地带进行建设工程,必须保持原有历史风貌,不得破坏历史建筑的历史风貌;不得建设污染保护建

24、筑与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历史建筑安全与其环境的活动;工程设施方案应当根据文物古迹的保护要求,经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城乡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4. 保护措施(1)新旧交接的处理历史建筑增建空间往往会对建筑的传统风貌产生影响,因此应尽量避免保护建筑增建功能空间。但确有需要增加功能空间时,宜采用原结构体系,要考虑原来的结构荷载,在构造上注意预留变形缝,协调新旧交结带来的防水、开裂等问题,在风貌上使新旧建筑取得协调,在充分论证和校核的基础上,经有关部门批准形成可行的增建方案。(2)建筑整体的维护历史建筑整体的维护包括对保护建筑的日常监管、定期勘察等维护,从而与早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

25、,保持保护建筑的坚固、安全、整洁、美观。(3)局部构件的整治对历史建筑的屋顶、墙体、门窗等部位进行局部修缮、维修和整修,要考虑局部与建筑整体的关系,宜采用与原建筑一致的做法,在结构、构造、材料、样式等方面,维持建筑的历史风貌,具体可参考本规划历史建筑图谱进行建设。(4)建筑修饰的整治苕霅村的历史建筑拥有类型丰富、工艺精湛的建筑装饰,例如木雕、砖雕、石雕等,这些建筑装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传统民俗文化,是历史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村落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重要体现,需要对其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对这些建筑装饰进行修缮、维修和维护,应以其原貌为依据,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确保装饰物维持原有传

26、统风貌。(5)附属设施的设置历史建筑确需要增加附属设施时,应仔细论证设施的空间位置、风格、形式、材料、质感、色彩等,使附属设施与历史建筑有机结合,互相协调,形成整体。例如历史建筑增加的防雷、避雷设施、结构加固构件、空调外挂机、广告牌、泛光灯和夜景照明等设施,宜安排在隐秘的地方,并考虑主体建筑的特点,注意与主体建筑风格协调。5. 具体保护与措施针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利用措施如下表所示:序号名称级别保护措施展示利用1宗熙旧居尚未核定为保护单位1、全面勘察建筑安全状况,加固基础和结构部件,保持空间完整性。2、对外部环境进行清理整治,留出游览空间,加强建筑整体观赏性。3、对建筑装饰进行修缮、维修和维护,

27、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维持原有风貌。4、对外墙面进行重新粉饰,将门窗按照传统样式修缮回复。5、建议重建部分倒塌建筑,并修缮大门和围墙。列馆与旅游景点2亨仁房尚未核定为保护单位1、全面勘察建筑安全状况,加固基础和结构部件,保持空间完整性。2、对外部环境进行清理整治,留出游览空间,加强建筑整体观赏性。3、对建筑装饰进行修缮、维修和维护,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维持原有风貌。4、对外墙面进行重新粉饰,将门窗按照传统样式修缮回复。列馆与旅游景点3龙泉庙尚未核定为保护单位1、在加强日常清理维护同时,适当保留斑驳墙面与漆面,维持历史氛围。2、建议对建筑形式进行严格控制,最大限度保留原貌。旅游景点第二十二条 传统

28、与其他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根据苕霅村现状建筑风貌、质量、高度、形式、类型等五个方面评估,结合传统聚落风貌与传统空间格局保护要求,充分考虑现状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对村庄的传统建筑与新(改扩)建筑提出分级保护和更新的措施。建筑分级保护与更新模式表序号建筑类别保护与更新的模式1传统建筑修善整饬2一般建(构)筑物整饬拆除1. 修缮适用围:传统建筑。措施要求:对其进行不改变建筑立面外观、建筑高度和有特色的部装饰的修理维护,建筑部局部允许改变。将建筑按照保护类别和结构安全等级分类,遵循保护规划与修复导则,制定全面修复、加固的技术方案。对于结构缺损、欠安全、格局不完整的清、民国古建筑的结构加固、构件更新、格局修复

29、等工作是古民居建筑全面修缮工作的重点。建筑分级修缮措施表序号修缮等级对象修缮措施1一级格局不完整的建筑还原格局,全面修缮、完善部配套设施2二级结构缺损,欠安全的建筑局部结构加固,局部修缮,完善部配套设施3三级构建缺损的建筑构件更新、构件修缮、完善部配套设施2. 整饬适用围:传统建筑、一般建筑。措施要求:建筑整饬可分为净化和优化两个主要措施。净化清除影响视觉效果的信息,清理杂乱的空调机位、防盗窗、遮雨蓬、晒衣架、招牌和架空线缆,清除各类垃圾;恢复建筑“院落”空间,拆除院落搭建的建筑物、构筑物,把封闭院落打开,改善环境布局,创造适合公众交流的庭院空间。优化整理建筑立面,统筑群色调和风格、门窗融入传

30、统元素。更新建筑应基本维持传统街区平缓、朴实的面貌,与现状协调。建筑材料以清水砖、石材、小青瓦等来强化建筑原有的形态和工艺本色。建筑色彩以青色、灰色和白色为主色调,统一的历史色调引导人们感受朴实而深厚的传统文化。改造和更新建筑的如门、窗、柱雕饰等细部,应尊重与强化特有的建筑符号和构成元素。3. 拆除适用围:风貌极差、质量极差的不协调建筑和障碍建筑;措施要求:原址拆除,可辟为绿地或开敞空间;若原址重建要求必须与古村传统风貌相协调。建筑保护与更新统计表序号保护与更新的模式建筑面积(m2)1保护8312修善38883整饬526554拆除36525新建7501第二十三条 建筑风貌导控1. 建筑高度控制

31、(1)核心保护围新建或改扩建建筑高度应控制为二层,其中檐口的高度控制在7米以下。(2)建设控制地带新建或改扩建建筑高度应控制为三层,其中檐口高度控制在10米以下。2. 建筑体量控制(1)核心保护围在核心保护围,改扩建的建筑体量应保持原有的建筑布置格局,新建建筑的体量应与现状建筑体量取得协调,不宜超过周边建筑体量。(2)建设控制地带在建设控制地带围,新建或改扩建建筑应尊重原有建筑布置格局,建筑体量不应过大,宜化整为零,建筑布局宜采用传统院落式格局。其中新建建筑可沿用传统民居风格类似的建筑形式,采用小青瓦坡屋顶马头山墙或悬山,采用木质或仿木门窗与阳台栏板,门窗隔扇鼓励采用古式花格形式,庭院采用古式

32、瓦顶围墙。通过建筑立面处理和庭院围墙连接,以与平面组合的弄堂形式,体现传统民居建筑风貌和群体空间模式。3. 建筑色彩控制规划建筑色彩以灰色、白色为主色调,主要用于建筑外墙和屋面,材质主要为涂料和瓦;红黄色系为辅助色,主要用于建筑门窗、栏杆等,材质主要为木材,其他颜色可适当点缀。4. 建筑材料控制(1)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改造翻新或新建建筑必须与历史建筑的风格和色彩相协调,原则上采用坡屋顶黑瓦,木或仿木色门窗,建筑外墙鼓励使用传统石、木、泥等材料;(2)核心保护围的新建或改扩建建筑,规划要求根据当地传统的建筑样式建造,参考本次规划中的历史建筑图谱指导建设活动。5. 建筑构件引导建筑(含保护建筑

33、)的修缮、维修,须保持传统建筑风貌,应根据现状历史建筑图谱进行规划指引。第六章 历史环境要素保护规划第二十四条 苕霅江、苕溪、霅水等水系保护1. 水体保护(1)充分发挥现有橡皮坝的作用、分段蓄水,保证枯水季节苕溪、霅水和苕霅江等核心段的水面宽度和深度;(2)禁止擅自填塞河道、侵占水面,扩建、拆除埠头、汀步等改善亲水环境的设施,需符合国家与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同时满足保护围的保护要求。2. 水底保护(1)保持河床原生状态,避免河床硬化;(2)定期清淤。3. 水质保护(1)加强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禁止向苕溪、霅水和苕霅江等水体排放、倾倒油类、酸液、碱液、剧毒废液、放射性固体废物或者含有放射性物质

34、的废水、含热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工业废水或废渣、生活污水或垃圾;(2)生活污水须经处理,达到相关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3)禁止在河道洗涤衣服,防止洗衣液等化学污染;(4)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水体两侧山体、农田进行农业活动,必须经过环境影响评价,避免农药、肥料的使用对地下水与径流水对岩溪水质造成影响;(5)逐步调整岩溪周边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源;(6)上游水库定期放水,冲刷河道,改善水质。4. 水生生物保护(1)禁止打捞、捕捉水生生物;(2)加强河流生态涵养,保护河流生态系统;(3)严控外来物种,防止外来物种影响河流生态环境。第二十五条 岸线保护1. 一般措施(1)除改善

35、亲水环境的人为活动外,禁止人为改变岸线形态;(2)沿岸新建、改造建构筑物等行为,须经过环境影响评价,同时符合国家与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并满足保护围的保护要求;(3)加强滨水街道设计,可结合不同高差,采用青石铺地等传统铺装,形成滨水步行空间;(4)加强绿化节点、景观节点设计,美化滨水空间。2. 分类措施苕霅村三条水系的岸线使用功能与现实形态各异,故保护措施也应因地制宜:(1)苕溪规划应保持临河建筑界面的完整性,严控建筑高度,同时加强现有河堤的人行防护措施,并结合具体空间设置一定的带状景观绿地,使水和居民生活实现融合,凸显传统村落生活气息;(2)霅水规划应保留其岸线现实形态,保护岸线周边生态环境

36、,减少人为干扰,严禁岸线人工硬化;(3)苕霅江规划应部分恢复原有的河埠,展保护“水岸(街)屋”的格局,严控滨水建筑高度,强滨水建筑管理监督,拆除违章搭建的附属设施或是突出水面的新建房屋;维持滨水建筑质量,定期排查,确保其安全稳固。并强化生态,形成异质性滨水景观;加强与旅游服务结合,构建苕霅村重要的滨水景观空间。第二十六条 亲水空间保护1. 驳岸(1)禁止有损驳岸(含绿化)的人类活动;(2)定期对驳岸进行统一排查、加固、修整,在石料选择和修凿上,应与现有驳岸相吻合;(3)驳岸围禁止堆放物料、垃圾等物;(4)与时清理和清洗驳岸上的垃圾和污迹,保持驳岸整洁;(5)驳岸进行生态化、景观化等软化处理,改

37、善驳岸景观。2. 栏杆(1)对栏杆进行做旧处理,同时进行生态化、景观化等软化处理,增强栏杆历史感;(2)统一两岸栏杆的景观化改造。(3)护岸栏杆应该与桥梁的防护栏杆相协调。3. 桥梁(1)维护、改善桥梁与其周边风貌环境;(2)应定期组织巡查,并根据桥梁现存状况制定保护或维修计划;(3)严禁一切损毁、破坏桥梁的行为。4. 河中巨石(1)加强对苕霅江、霅江河道奇形巨石的管理、保护,避免其遭受开采、盗窃等人为破坏;(2)可结合现状水中的汀步,作为水上的步行线路。第二十七条 古树名木保护1. 建立完善的古树名木档案。采用一样的树木分类系统,明确位置、树种、树龄、立地条件、周围环境,并且附有照片、定期检

38、查,更新档案资料,实行动态管理。所有古树名木都需挂牌,但不准钉钉子、拴铁丝;2. 严禁攀爬古树名木,游路两侧与游览景点的古树名木应设置防护栏;3. 做好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发现病虫害与时处理,做好预防风雪雷电的保护工作。对处于衰老的古树名木,应在专家指导下进行古树复壮。第二十八条 上水潭、中水潭、下水潭保护1. 保留上水潭现有形态,拆除中水潭、下水潭现有人工铁棚,维护、改善水潭与其周边风貌环境;2. 保护和改善水潭水质,避免水质受到污染;3. 设立标志,严禁一切损毁、破坏水潭的行为。第七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第二十九条 保护原则1. “有形化”保护原则;2. 活态保护原则;3. 保护文化

39、多样性原则;4. 保护与利用并举原则。第三十条 保护围与对象1. 保护围苕霅村行政区域围的非物质文化要素都应该得到有效保护。尤其应做好“#布龙”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与其密切相关的文化遗产(文化遗迹、民俗实物等)、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2. 保护对象(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其代表性传承人;(2) 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3) 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三十一条 保护措施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 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培养专业保护队伍;建议成立苕霅“#布龙”保护中心,申请落实人员编制和专项经费,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加强保护工作专业队伍建设,培

40、养和发展一支专业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和较强组织能力的“#布龙”保护专兼职工作队伍。(2)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全面普查“苕霅龙舞”资源,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摸清家底。按照“全面普查、广泛采集、确立重点、建档立卡、分类制作、图文并茂”的工作要求和统一的格式,建立“苕霅龙舞”的文字、图片、音像档案。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妥善保管实物资料,防止损毁和缺失。(3) 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制定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的相关扶持政策,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

41、老艺人)政府补贴(助),扶持资助他们带徒传艺、举办相关传习班等形式培养新一代传人。扶持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教材,开办布龙技艺学校,建立布龙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传承基地,开设相关课程,形成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保障非物质文化的有效传承。(4) 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结合苕霅村的滨水广场,于水潭长街南侧、苕霅江沿岸建设#布龙非遗列馆,运用先进、科学的保护方法,将普查、收集、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和保护起来,采用数字化展示手段,结合实体模型、专题展览等各种形式,展示与“#布龙”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实物,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建立动态管理系统,

42、以与高效的保护监测、预警体系,使之成为一座信息丰富、展示手段先进、服务广泛的标志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设施。并在列馆旁建设#布龙展演片区,将#布龙制作、展演、培训技艺等融入其中,形成形成非物质文化展演、培训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生产性保护,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旅游景区和民间艺术产业基地,使之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第三十二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利用1. 遗产利用原则(1) 操作性强的原则;(2) 突出“布龙”文化主题的原则;(3) 整体开发的原则;(4) 生态、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 遗产利用策略(1) 旅游服务带动苕霅村有其独特的山水环境、丰富的古建资源,旅游可以以布龙的制作与展演为

43、依托,结合自身的产业与旅游特色,带动、开展村落其他相关旅游配套服务,如山水观光、农耕体验、竹园休闲等,将旅游容丰富化。(2) 教育培训增值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上具有丰富的涵,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历史教科书和文化教科书。许多西方国家在遗产管理中特别强调其教育功能,虽然自身并无经济效益,但是有着许多增值效应。苕霅村是#现留为数不多的历史村落,更是“#布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源地,保留有大量布龙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活生生的教科书,规划可以将这些历史文化引入中小学教科书,或建设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开设中小学生“非遗”历史、制作、展演等教育课程,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承。(3) 形象宣传提升良好的形象宣传是非物质

44、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前提,是增加非物质文化社会影响广度与深度的重要手段。通过形象宣传能够增加文化的凝聚力和知名度,进而带动投资的增加和交流的扩大,使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规划一方面可通过开展苕霅村落摄影、摄像比赛,展示遗产文化价值,带动村落保护与发展事业;另一方面可利用多媒体独特的实时性、共享性、参与性,跨越时空界限,有效提升苕霅村的知名度与关注度。(4) 文化旅游延伸非物质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有其自身的文化特性与延展性,规划可以引入包括表演艺术、出版、建筑、广告、影像、时装与产品设计等行业,结合并利用规划中的开敞空间,对非物质文化旅游空间进行延伸与

45、拓展,增强文化旅游的深度与厚度。文化展演游:规划可通过专题展览馆的形式,以实物为主,配以文字、照片、图画、模型、录音、录像、现场表演等,全面展示和介绍各种遗产的发展历程,同时注重学术性与观赏性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开展一些参与性活动,提高旅游者的兴致。文化生产游:文化生产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规划建议成立各类非物质文化产业工作室,开展非物质文化相关的创意产业,如布龙创意服饰、布龙文化竹用品等,实现非物质文化的价值挖掘与旅游延伸。文化节庆游:规划建议以“布龙”表演为依托,结合村落农耕收获、节庆庆祝、集会庆典等开展一系列节庆游,是“布龙”文化实

46、现产业走出去、引进来,在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为其传承人“氏”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为相关旅游产品打开销售渠道。第八章 发展定位与布局第三十三条 发展定位本次规划将苕霅村的发展定位确定为:中国具有“民间艺术(布龙艺术)之乡”的传统特色村;国家级龙舞传承基地与休闲养生旅游生态村;尚田镇基层行政村。第三十四条 人口与用地规模调控1. 人口规模努力发展旅游业与生态农业,留住原住民,并适当考虑部分旅游服务配套人口,至规划期末,苕霅村所在地将新增至1183人。2. 控制村庄新增建设用地考虑到对古村的保护以与土地的集约利用,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人。至规划期末,新村总建设用地控制在11.22

47、公顷。规划近期仅考虑新增的#布龙文化馆、旅游集散中心、幼儿园等少量用地;远期改造原有工业企业用地为居住备用地、旅游服务用地与农产品产、展、销用地。其中村东侧工业用地搬迁后主要用于旅游服务用地与农产品产、展、销用地,苕溪西侧工业用地搬迁后主要用于村居发展备用地。另外家滩村考虑原址整治梳理,村可下山并入家滩村址处,本次规划不作过多阐述。第三十五条 土地利用调整1. 村民住宅用地(1)现有居住建筑用地基本保持不变,远期规划在苕霅村苕溪西侧搬迁原有作坊企业,作为村居发展用地。(2)居住用地面积约6.5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58.47%。2.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约0.79万平方米,占总

48、用地的7.04%。(1)行政管理用地苕霅村村委会现状位于村南侧入口处,南望苕霅江,规划原址保留,另外其配建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2)文体用地现状老年活动中心紧邻水潭长街,位于中水潭与下水潭之间,规划原址保留;规划于村南侧,苕霅江沿岸新建一处布龙文化基地,包含布龙非遗博物馆、布龙文化展演馆等。(4)教育用地现状苕霅村幼儿园、小学与中学均在尚田镇予以解决,规划从服务距离与人口规模上考量,建议村预留一处6班幼儿园用地,在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后实现村民子弟就近入学。小学、初中建议依旧在尚田镇解决。(5)商业服务业用地水潭长街与长街之间区块现状空宅相对较高,加之其具有良好的区位景观优势,规划允

49、许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结合市场情况由业主或村委会自行改性为现代商业服务业用地,以为苕霅村相关旅游服务产业提供支撑。(6)旅游服务用地分两块设置,一块为村东侧入口处特色农蔬展销区北侧的游客服务中心用地,另一块为布龙文化基地旁的旅游服务设施用地。3. 工业生产用地考虑到原有工业企业对苕霅村整体风貌与未来旅游发展的影响,规划建议:(1)搬迁苕溪以西与村东侧的小五金厂等作坊式工业企业至集中工业园区,其用地可置换成居住用地或旅游服务用地与少量特色农产品加工与展销于一体的一类工业。(2)针对原来寄居在居住建筑特别是古建筑里面的家庭作坊,要逐一登记,建档立案,督促整改,全面消除家庭作坊存在的安全隐患。4.

50、绿地广场用地规划绿地广场约0.54万平方米,占总用地的4.81%;规划绿地主要为苕霅江沿线由现状广场改建的布龙文化主题广场以与村部结合街巷开放空间梳理而成的文化小公园、街头小绿地。规划用地构成表用地代码用地类型面积(万平方米)比例(%)E6E6-R村民住宅用地6.56E6E6-C1管理性、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0.79E6-C2市场性公共设施用地0.02E6-M1工业生产用地1.01E6-S1道路用地1.79E6-S4停车场用地0.17E6-U1公用工程用地0.01E6-G3广场用地0.18E6-G1绿地广场用地0.54H9旅游集散用地0.15建设用地11.22100.00 E1水域0.41E2耕

51、地4.91总用地16.54第九章 道路交通规划第三十六条 区域交通组织1. 到达交通的改善苕霅村现状对外交通联系主要依靠村庄北侧的尚界线,规划建议对其进行优化改善,尽可能拓宽道路路面宽度至9米,能保证旅游车辆的错车。2. 入口选择根据苕霅古村的交通区位特征和空间布局特点,确定苕霅古村1个主入口,即村东北侧出入口。第三十七条 部交通规划1. 交通模式选择相对可行的是一种“村外围通(进)车,中间集中区域步行化”的结构模式。规划在苕霅村北侧拓宽现状尚界线为过境交通,向东通往尚田镇,向西通往溪口镇;东侧旅游服务中心附近道路为对外交通主要转换道路,并在其沿线设置停车场,对社会车辆进行截留;村庄主要建设区

52、域东西两侧设置部机动车道,作为车辆辅助通行需要;水潭长街则为限制通行车道,主要用于后勤、消防车辆使用,并应设置通行时段,以保证步行环境的安全。2. 道路等级划分规划形成四个等级的道路系统,分别如下:(1)外围机动车道路:指村庄北侧的尚界线,规划路面宽度控制为6-9米;(2)部机动车道:规划部一条机动车道,为村庄东侧入口道路(红线宽度控制7米);(3)步行主街:步行主街指水潭长街、村部的重要通行街巷,根据现状条件,宽度按3-5米控制,并考虑应急情况下可作为消防通道;(4)步行次街:指与延伸至各个院落的多条步行巷弄,控制宽度不小于2米。3. 停车场设置(1) 旅游配套停车规划共设置两处旅游配套停车

53、,一处位于村东入口处的旅游服务区,用地面积约为0.15万平方米;一处位于村南布龙文化基地,用地面积约为0.17万平方米。(2) 公交停靠与村民停车公交停靠:规划调整现状公交停靠点至旅游服务中心北侧村庄出入口处。村民停车:一是错峰使用旅游服务区的两个配套停车场,二是可就近借助小场地临时使用。第十章 产业发展规划第三十八条 农业提升策略1. 规模化发展苕霅村应与自身产业与未来发展趋势相结合,集中有效山林,把村落建设与农业生产结构同旅游发展相结合,规模化建设竹园、曲豪茶园、有机农蔬,适量种植观赏性花木,将其作为旅游产业链的延伸。2. 合作化经营苕霅应成立各类经济合作社,如曲豪生产经济合作社、鳗笋生产

54、经济合作社等,通过村民合作,联合经营,提高村民组织化程度,摆脱个体农户农资需求与产品销售方面的压力,加入“大农业”运行轨道。同时,结合生态旅游产业契机,利用合作社扩大对外影响力,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推进市场化建设。3. 旅游化延伸苕霅村应主动抓住机遇, 把农业与非物质文化等旅游产业有机结合,通过策划开发旅游产品,让休闲农业成为传统农业的延伸,使农村第三产业在第一产业中孕育。苕霅乡村农业旅游产业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农业娱乐业,包括农业体验、科普教育与农业观光与农业加工、展示(原有工业区块企业进行搬迁,改为农产品深加工与展示区域,作为农业旅游业的重要一环)等;另一类为农业餐饮业,主

55、要为农家乐以与民宿等。第三十九条 旅游业提升策略1. 旅游策略分析产品多元化策略、主题形象强化策略、产业联动策略、节庆推动策略、区域互动策略、多方参与策略2. 旅游主题策划“布龙”非遗文化主题旅游、自然山水主题旅游、体验休闲主题游、漂流探险主题旅游第四十条 产业空间布局本次产业空间引导基于村庄中远期发展。规划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以传统保护为基调,以生态为导向,深入挖掘自身资源禀赋,构建以传统村落风貌和非物质文化展演为特色的旅游产业与有机茶(#曲毫为主)、竹(竹笋、竹工艺品为主)、花木、农蔬为特色的农产品生态农业产业。1. 非物质文化展演区在原村南广场一侧建设布龙文化基地(布龙非遗博物馆、布龙文化展演中心等),开展相关教育培训、文化展演等保护与旅游于一体的相关活动,并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