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昆虫分类学§ 1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自然界中的昆虫种类繁多,要正确地识别它们,就必须根据其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 物学特性、生态要求等加以分析归纳,找出其亲缘关系进行系统分类。昆虫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彼此间有亲缘关系和历史渊源的大小不同的自然类群。所以,昆虫分类的任务除鉴别种类和确定名称外,还要研究昆虫种的渊源及系统发生,以探讨物种的起源、种群的形成、分布、进化与变异以及整个昆虫区系的形成、发展与演替,建立符合客观的分类系统。在鉴定昆虫种类时, 通常须按分类系统, 依次(由高到低)鉴别所属阶元,以收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正确鉴定昆虫种类,对害虫防治和益虫的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
2、意义。因为在种类繁多的昆虫中,种间差异有时是极其细微的,若稍有疏忽,就会造成失误。此外,昆虫分类还是植物检疫、昆虫资源与区系调查、天敌昆虫的引进与利用等研 究的重要基础。一、分类的阶元:门、纲、目、科、属、种,另外还有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种、总目、总科、族、亚族。现以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为例,表示昆虫的分类地 位和阶元如下: 界(Kingdom):动物界(Animalia)门(Phylum):节肢动门(Arthropoda)纲(Class):昆虫纲(Insecta)亚纲(Subclass):有翅亚纲(Pterygota)目(O
3、rder):直翅目(Orthoptera)亚目(Suborder):蝗亚目(Locustodea)总科(superfamily) :蝗总科 (Locustoidea)科(Family): 蝗科 (Locustidae)亚 科(Subfamily):蝗亚科(Locustinae)属(Genus):飞蝗属(Locusta)种(Species):飞蝗(migratoria )亚种(Subspecies):东亚飞蝗(manilensis )二、昆虫的命名和命名法规1、学名(scientific name):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的动物名称和分类单元。双名法(binominal nomenclatu
4、re):属名、种名、命名人的姓氏或缩写,如:家蚕的命名 为 Bombyx mori Linne。三名法(trinominal nomenclature):属名、种名、亚种名、命名人的姓氏或缩写,如:东 亚飞蝗 Lon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重新组合:种错置在其他属中,更正后,原命名人的姓加括号,更正人置于后或不写。 如三化螟 Tryporyza incertula (Walker),即是由原来的 Schoenobius 属移至U了 Tryporyza 属的。一种昆虫经科学工作者第1次作为新种公开发表以后,既确定为科学上发现的新种,如果没有特殊理由
5、,不能随意更改其学名。一种昆虫只能有一个学名,凡后人将该种昆虫定为别的学名的,按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规定,应作为“异名”(synonym)而不被采用。同样一个学名,只能用于一种昆虫,如果用作为另一种昆虫(或动物)的名称,就成为“同名”(homonym),也不为科学界所承认。无论是异名还是同名,后入都有权修订。因此,科 学上采用最早发表的学名,这叫做“优先权”。 优先权的最早有效期公认从林奈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第十版出版的时间(即1758年1月1日)开始。学名的写法:学名的第一个字母及人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排版时学名要斜体, 命名人须正体;抄写时学名下要划一横线,以示与其
6、它文字的区别。昆虫学名中的属名,在前面 已经被提到的情况下,可以略写。例如上述的菜粉蝶东方亚种即可写作P.rapae crucivora。2、模式标本在发表新种时,第1次用于描述和记载新种所用的标本,叫做模式标本 (type)。在 一批同种的新种标本中,选出的其中1个最为典型的标本, 称为正模(holotype);另选出的1个与正模不同性别的标本,称为配模(allotype);而同时所参考的其余同种标本,统称为副模(paratype)。模式标本是建立一个新种的物质根据,通过模式标本可以提供鉴定昆虫种类的参考标准。在鉴定种类的过程中,如对原记载发生疑问,或记载不详尽时,若能核对模式标本, 可避免
7、误定。因此,模式标本必须妥为保存,以供长期参考使用。在发表新种时,必须指明 模式标本存放地点,以供需要时进行查对。模式标本是科学上的宝贵财富。各级分类阶元都应有其模式,建立一个新属,必须同时指明据以建立该新属的一个模式种的名称。同样,建立一个新科须同时指明其模式属。3、分类检索表分类检索表(identification key)是鉴定昆虫种类的工具,它广泛应用于各分类阶元的鉴 定。检索表的编制是用对比分析和归纳的方法,从不同阶元(目、科、属或种)的特征中选出比较重要、突出、明显而稳定的特征,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绝对性状,作成简短的条文,按 一定的格式排列而成。检索表的运用和编制,是昆虫分类工作重
8、要的基础,学习和研究昆虫分类,必须熟练掌握检索表的制作和使用。检索表的形式,常用的有双项式、 单项式(连续式)和包孕式(退格式)三种,其中以前两 种最为常见。现以弹尾目、缨尾目、直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和同翅目等6目昆虫为例,说明检索表的制作方法。目名口器其它恃征弹尾目咀口爵式无腹未朋谶缨尾目咀嚼式无腹未有1条中尾些和1对尾须直翅目咀喟式前翅皮质,后艘质后跳跃式,或前足瓶式鞘翅目一咀嚼式前翅鞘质,后翅膜质籁日刺财前翅为曙翅,后翅懒喙秘于头部醐®商翅目刺贬前后翅均膜质,或前翅略加厚喙融夜部麻后端1.无翅 2有翅2 .腹末有跳器 弹尾目腹末有1条中层丝和1对尾须缨尾目3 . 口器咀嚼式 4
9、口器刺吸式54 .前翅皮质,后翅膜质;后足跳跃式,或前足开掘式 直翅目前翅鞘翅,后翅膜质 鞘翅目5 .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喙着生于头部前端 半翅目前后翅均膜质,或前翅略加厚;喙着生于头部腹面后端 同翅目双项式检索表的特点是,每一天包含两项对应的特征,所鉴定的对象符合哪一项, 就按哪一项所指示的条数继续向下检索,直至检索到其名称为止,总条数为所含种类数减1.制作单项式检索表如下:1(4)无翅2(3)腹末有跳器 弹尾目3(2)腹末有1条中层丝和1对尾须 缨尾目4(1)有翅5(8) 口器咀嚼式6(7)前翅皮质,后翅膜质;后足跳跃式或前足开掘式 直翅目7(6)前翅鞘翅,后翅膜质 鞘翅目8(5) 口
10、器刺吸式9(10)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喙着生于头部前端半翅目10(9) 前后翅均膜质,或前翅略加厚;喙着生于头部腹面后端 同翅目单项式检索表的特点是,每一条仅含一项,与其后所指示的特征向对应 ,所鉴定的对象若 符合,就继续向下检索,若不符合,就检索其后号中的序号.总条数为所含种类数 2倍减。第二节昆虫纲的分类系统昆虫纲一般分为30余目,各专家有不同分法,但绝大多数相同。目以上的分类依据:变态类型、翅的对数和有无、翅的质地、口器类型、单眼的有无和 数目、足的类型、腹部的附器等。科和科以下的分类主要依据是翅的形状、脉相、骨板状、刚毛排列方式等。近缘种的分类主要依据是S外生殖器。昆虫纲分无翅亚纲
11、、有翅亚纲、共 30余目。无翅亚纲Apterygota :原始无翅,无变态或变态极微,成虫具腹部附器,有成对针形附肢或突泡。包括 4个目:原、弹、双、缨尾目。有翅亚纲Pterygota:有翅或后生无翅,有变态,成虫无腹部附器。包括 29个目。§ 2 与林业有关的主要目及其分类概述一、直翅目 Orthoptera中至大型昆虫。口器咀嚼式,触角多为丝状,前翅革质、直而狭长,后翅膜质。停息是 折褶于前翅之下。后足一般发达善跳跃,蟋蛀则后足不发达,前足特化为开掘足,渐变态。 如蝗虫、蟋蟀、蟋蛀等。(一) 头部多数种类为下口式,少数穴居种类为前口式。上颗发达,强大而坚硬。复眼大而突出,单眼一般
12、 23个,无翅种类缺单眼。多数种类触角丝状,有的长于身体,有的较短;少数种类触角为剑状或棒状。(二)胸部前胸特别发达,背板呈马鞍形,中、后胸愈合。前翅覆翅;后翅膜质,折扇状纵褶于前翅下。有些种类的翅退化成鳞片状。有的前翅较宽,雄性在肘一臀脉区特化成发音构造,两前翅相互磨擦发音(如蠡斯、蟋蟀、蟋蛀等)。前足特化成开掘足(如蟋蛀),或后足形成跳跃足(如蝗虫、蟋蟀、蠡斯)。(三)腹部腹部一般ll节,具尾须l对,短而不分节或长丝状。雌虫产卵器一般很发达,仅蟋蛀等无特化的产卵器。多数种类雄虫常具发音器,以前后翅相互磨擦发音(音锂和刮器),或以后足腿节内侧的音齿与前翅相互磨擦发音。能发音的种类常具听器,蠡
13、斯、蟋蟀、蟋蛀等的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或显露,或呈狭缝形;蝗虫类的听器位于腹部第1节的两侧,近似月牙形。(四)生物学特性:渐变态。卵生,雌虫产卵于土内或土表,有的产在植物组织内。蠡斯、蟋蟀等的卵为散 产,蝗虫则多产于卵囊内。卵囊是雌虫附腺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常杂有土粒等。本目昆虫多数为植食性,少数为肉食性,如蠡斯科的一些种。本目分三个亚目,12个总科和26个科,全世界已知近 3万种,中国已知1000余种。很多 种类是农业上的重要害虫。1、蝗科Acrididae :触角短,一般丝状。三对足跑节式3- 33。多数种类具翅两对,雄虫能以后足腿节摩擦前翅而发音,雌虫听器在第一腹节两侧,如东亚飞蝗。2、
14、蠡斯科Tettigouridae :触角至少与身体等长,跑节式 444,听器在前足胫节上,产卵 器刀状或剑状。如绿蠡斯。3、蟋蛀科Grhllotapidae :触角短,跑节式333,前足为开掘足。听器在前足胫节上。前 翅短,后翅似褶,产卵器不外露,如华北蟋蛀。4、蟋蟀科 Gryllidae :触角比身体长,后足适于跳跃,跑节式 333,产卵器细长。听器 在前足胫节上,如大蟋蟀。二、缨翅目 Thysanoptera本目昆虫通称蓟马,微小种类,一般体长只有 1-2mm,触角6-10节,口器为锂吸式, 翅膜质狭长,翅脉退化,翅缘具密而长的缨状缘毛。跑节 1-2节,有1-2爪,足端生一可突 出的端泡,
15、如烟蓟马、桑蓟马。三、半翅目 Hemiptera通称蜻象,体小至中型,大都扁平,触角丝状,3-5节,单眼2个或无,口器刺吸式,从头的前方向向后伸出。前胸大型,中胸小盾片发达,前翅基部加厚或革质,端部膜质,称 为半鞘翅。身体腹面常有臭腺。(一)头部头部多呈三角形或五角形,口器刺吸式,后口式,喙管通常34节,喙基部从头的前方伸出(与同翅目不同)。触角45节,多为丝状。复眼发达;单眼 2个。少数种类无单 眼。(二)胸部前胸背板发达,通常呈六角形;有的呈长颈状,两侧突出成角状。中胸小盾片发达,通 常呈三角形,或有半圆形与舌形者, 有的种类特别发达,可将整个腹部盖住。 通常有翅两对, 前翅基部加厚成革质
16、,端部为膜质,故称为半鞘翅。革质部又常分为革片、爪片、缘片和楔 片;膜质部分称为膜片,后翅膜质。跑节3节,偶有2节或l节者,具2爪。多数种类有臭腺,中、后胸各具气门 l对。(三)腹部腹部通常10节。无尾须。第l 一 8节的腹侧面各具气门1对,水生种类或具呼吸 管。雌性生殖孔开口于第 8腹节,产卵器由两对产卵瓣组成,缺第 3产卵瓣。(四)生物学特征卵单粒或成块,产于寄主体表、组织内或土中,负子蜻将卵产在雄虫体背。多数种类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少数种类 1年发生多代。以卵越冬。变态为渐变 态。本目绝大多数为植食性昆虫,但猎蜻、姬猎蜻、花蜻等科为肉食性,是一类重要的害虫 天敌。1、盲蜻科Miri
17、dae :触角4节,无单眼,喙4节,前翅分为革片、爪片、锲片及膜质部,在 膜质部有1-2个翅室,其余翅脉消失。2、猎蜻科 Reduriidae :中至大型,喙坚强,仅 3节,其基部不紧贴头下,弯曲成弧形,触 角4节或4节以上。跑节常3节,缺爪间突。3、网蜻科Tingidae:小型种类,体扁,缺单眼。触角 4节,第3节最长,第4节膨大。喙4 节。背板向后延伸盖住小盾片,前胸背板及前翅全部呈网状花纹。跑节 2节。如梨网蜻。4、蜻科Pentatomidae:小至大型,触角 5节,少数4节,通常有2单眼,喙4节,小盾片 通常呈三角形,较大,至少超过爪片的长度。跑节 2-3节,膜区上有许多纵脉,多从一基
18、横 脉分出。5、缘蜻科Coreidae:体狭长,两侧缘平行。触角 4节,喙4节,中胸小盾片小, 前翅膜区上从一基横脉上分出多条分叉的脉。6、猎蜻科Reduriidae :体中型,触角4节,喙3节基部弯曲。膜片基部有 2个翅室,伸出 两条纵脉。均肉食性,捕食害虫。7、长蜻科Lygaeoidea:小至中形,体狭长。触角 4节,着生在头部侧下方。喙 4节,有单 眼。前翅革质区无楔片,膜质区仅具45条简单的纵脉。足跑节3节。大多数种类植食性。四、同翅目Homoptera体微小至中型,触角刚毛状或丝状,口器质地一致,同为膜质或革质,休止时呈屋脊状盖于体背,也有无翅的。除粉虱雄虫经蛹期外,均为渐变态。同翅
19、目一般分为2个亚目:头喙亚目:喙着生在头的后方,着生点在前足基节之前胸喙亚目:喙着生在前足基节之间。我国目前多采用5个亚目的分类系统(周尧, 1964, 1980),其中蝉亚目相当于头喙亚 目,其余4个亚目都是胸喙亚目分出来的。(一)头部口器刺吸式,喙基部自头部后下方或近前足基节间伸出,喙3 4节,少数种类喙短,仅1或2节(蛤)。触角刚毛状,或丝状。复眼发达或退化,有翅种类有单眼2或3个,无翅种类缺单眼。(二)胸部前胸背板形状变异较大,角蝉前胸背板向后延长或形成各种形状的角状突起。中胸发达,前翅质地相同,膜质或革质,后翅膜质。有长翅型和短翅型(飞虱),有无翅型和有翅型(朗虫),雌虫无翅、雄虫有
20、翅 (蛤)。翅脉变异较大,翅脉发达(如蝉),或翅脉简化(朗虫、粉虱、木虱、雄蛤等 )。胸足一般较发达,有些种类后足胫节具刺或距,善跳。跑节 2或3节,偶有l节或退化者。 (三)腹部腹部常见8 ll节。有些种类基部两侧具发音器(如蝉),有的在某些腹节上具有瘤突腹管及蜡腺等。产卵器通常较发达,并可将卵产于植物组织内;有的无特化的产卵器。(四)生物学渐变态,少数种类为过渐变态 (粉虱和雄蛤)。繁殖力强,多数种类年发生世代多。雌虫产卵部位因种类不同, 用产卵器切裂寄主植物, 产卵其中或卵产于寄主表面。 有两 性生殖、孤雌生殖及有性与无性交替生殖等。 卵生或卵胎生。几乎全部为植食性种类,被害 处呈黄白色
21、斑点或刺激植物畸形生长,形成虫瘤。有些种类如叶蝉、飞虱、朗虫等,还能传播多种植物病毒病,造成更大的间接为害。蛤和朗虫等排泄“蜜露”,可导致煤烟病,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具蜡腺的种类,可分泌蜡粉、蜡丝于虫体背面,或形成介壳,以保护虫体,给药剂防治带来一定困难。有的飞虱有远 距离迁飞的习性,以扩大分布和为害。1、蝉科Cicadidae:体中至大型,复眼大,单眼 3个,排列呈三角形,触角短,7节,刚毛状,前后翅均为膜质,刺吸式口器。2、叶蝉科Cicadellidae :体小至中型,单眼2个,触角短鬃状,足跑节3节,胫节有刺两列。3、木虱科Psyllidae :体细小,形似蝉,触角常 10节,末节具刚毛
22、2根,单眼3个,跑节2 接,善跳跃,翅膜质透明。如梨木虱。4、粉虱科Aleyrodida e:成虫体纤弱而小。体及翅上常有粉状物,触角 7节,跑节2节,喙 3节。翅纤弱而较宽阔,翅脉简单,具1-2纵脉。5、朗科Aphididae :体细小,柔软,触角长,通常6节,第3-6节基部常有圆形或椭圆形的感觉圈,跑节2节,多数助虫腹部第 6节背面有一对“腹管”。6、蛤科Coccidae:体小,雌雄异形。雄虫体长形,触角长,念珠状,单眼很多,头侧和背 腹面都有,口器退化不取食,跑节 1节,有1对前翅,翅脉简单,后翅特化为小钩状,雌虫 一般圆形或椭圆形无翅,有发达的细长口针,初龄若虫能活动可分散或传播,一般
23、蜕皮1-2次后即丧失触角和足,固定不动并分泌蜡质介壳。卵产于雌虫的体后腹下、介壳下或蜡质囊 内。五、鞘翅目Coleoptera本目是昆虫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目,通称“甲虫”,体壁坚硬,前翅特化成角质,称鞘翅,后翅膜质,静止时折叠于前翅下,口器咀嚼式,全变态。(一)头部头壳坚硬,头式一般为前口式或下口式。象甲类的额与头顶向前极度延伸,形成象鼻状的“喙”,口器生于喙端。触角有丝状、棒状、锯齿状、彬齿状、念珠状、鲤叶状和膝状等,一般11节,少数16 节。复眼通常发达,圆形、椭圆形或肾形,有的退化或消失,多无单眼。上唇发达,有的隐 藏于唇基下或消失,上颗多发达。(二)胸部前胸发达,能活动,前胸背板自成一骨
24、片,背板与侧板间在肉食亚目中有明显的缝 分开,而多食亚目则两者愈合 (背侧沟的有无)。前胸腹板为一骨片, 其上有1对前足基节窝,该基节窝后缘若被骨片环绕,即称为“闭式”,反之则称为“开式”,此特征常用于分类。中、后胸愈合,中胸小盾片三角形,常露出鞘翅基部之间,中、后胸背板的其余部分为 鞘翅所覆盖。中、后胸基节窝的形式,也常作为分类依据。前翅由于角质化,后翅膜质,是飞翔的主要器官。3对足跑节的数目按前、中、后足顺序排列,称为跑节式,通常是分类的重要特征。如55 5则表示前、中、后足跑节均为 5节;554则表示前、中足跑节为 5节,后足为4节等。跑节的着生情况通常有两类,一种是跑节5节时,第4跑节
25、甚小并隐于第 3跑节之间,称为隐5节或伪4节;另一种是跑节4节时,第3跑节甚小并隐于第 2跑节中间,则称 为隐4节或伪3节。(三)腹部腹部变化较大,一般 10节,可见腹板通常为 5 8节。雌虫腹部末端数节变细而延长,形成可伸缩的伪产卵器。雄性外生殖器也多不外露,而是缩在第9或第10腹板之间。幼虫,头部发达,口器咀嚼式,无腹足,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体型一般分为躅型、蟒蟾型和象甲型等 3种基本类型。躅型幼虫体表坚硬,体形扁长;胸足发达,触角和口器发达,腹末有能活动的尾须;行动非常活泼,营自由生活。属该类型的主要有肉食亚目、隐翅甲类的幼虫及芫菁科的第1龄幼虫。蟒蟾型幼虫身体柔软,肥大而弯曲成“ C形
26、;月足 4节,行动迟缓;具触角,口器发 达,无尾须;生活于隐蔽和阴暗的场所。金龟甲类的幼虫属此种类型。象甲型幼虫身体柔软,粗圆,弓弯;触角退化,无尾须;胸足退化或完全消失。如象甲 类的幼虫等。(四)生物学特性完全变态。但有部分种类如芫菁科、步甲科、隐翅甲科、豆象科等均具有复变态,即幼虫各龄出现多种不同形态。雌虫产卵于土表、 土下、洞隙中或植物上。 幼虫一般3龄或4龄。成虫多具假死性。成、幼虫有腐食性、粪食性、尸食性、植食性、捕食性和寄生性等。本目种类多,食性复杂,有肉食性,植食性等。一般将本目分为二亚目:肉食亚目Adephaga:腹部第1腹板被后足基节窝所分割,左右各为三角形的一块,中 间不相
27、连。多食亚目Po1yptlaga:腹部第1腹板完整,中间不被后足基节窝所分割开。1、步甲科Carabidae:体小型至大型,体色暗黑或具有金属光泽。头前口式,比胸部狭。触 角丝状11节,跑式5-5-5。2、虎甲科Cicindelidae:俗称“引路虫”。体长形,有鲜艳的色斑及金属光泽;下口式,比 胸部略宽。触角丝状,着生于额区复眼之间,触角间距小于上唇宽度。复眼大而突出。上颗 很发达,长大弯曲而有齿。后翅发达,善飞,白天活动,常静伏地面或低飞捕食小虫。3、龙虱科 Dytiscidae:小至大形,体椭圆形,扁平而光滑,有光泽。头阔,与前胸紧密嵌合。触角丝状,11节。后翅发达。后足特化为游泳足。雄
28、虫前足为抱握足。水生,肉食性, 多以水生昆虫为食料,大形种类可加害鱼苗。常见种类如黄缘龙虱。4、水龟虫科Hydrophilidae :小至大形,外形似龙虱。但背部隆起更显著;触角短,69节,端部锤状;下颗须长,线状,与触角等长或更长;中胸腹板有1条长的中脊突。成虫和幼虫多数腐食性,少数捕食水生动物。有些种类有为害水稻的记载。5.隐翅甲科Staphilinidae :小至中形,体长形,两侧几乎平行,腹部末端尖。头大,前口 式。触 角10或11节,少数9节,丝状或棒状。跑节 5节,前足跑节有时减少 1 2节。鞘 翅极短,腹部大部分裸露。腹部可见腹板6 7节。多为腐食性,有的为捕食性。6、叩头虫科B
29、uprestidae:小型至大形甲虫,触角锯齿状,前胸腹板后缘中央有一强大的突 起向后延伸于中胸腹板的深凹窝之中,能弹跳;前胸背板后角明显后突,前胸与中胸衔接不紧密,能上下活动。跑节 5-5-5式。幼虫通称金针虫,体细长,体壁光滑坚韧,头和末节 特别坚硬,生活在土中,取食植物的根、块茎和地下的种子,是重要的地下害虫。7、吉丁甲科Buprestidae:体形与叩头甲相似, 但前胸后侧角无刺,前胸与鞘翅相接处不凹入,前胸腹板突扁平状,嵌入中胸腹板,不能活动。体常有鲜艳的金属光泽。触角锯齿状。幼虫俗称串皮虫”,体细长,前胸常扁平而膨大,无足,腹部9节,柔软,在树木的形成层中串成曲折的隧道,取食为害,
30、是果树和林木的重要害虫。8、瓢虫科Coccinellidae:小或中型昆虫,体背隆起呈半球形或半卵形,翅鞘上常有红、黄、 黑等斑纹。头小,一部分隐藏于前胸背板下,下颗须最后一节呈斧状。跑节隐4节。9、叶甲科Chrysomelidae :成虫外形呈卵形或长形。触角丝状,或末端稍膨大,11节,长不及体长之半,跑节隐 5节。10、天牛科Cerambycidae:中至大形,体狭长,触角 11-12节,鞭状,通常与体等长或长过 身体。复眼肾形,围绕于触角基部。跑节隐 5节。11、金龟子科Scarabaeidae:体中至大型,触角鲤叶状,前足有开掘作用,跑式 5-5-5,腹部 末端露于翅外。幼虫称蟒蟾,体
31、白色,体成“ C”形,胸足发达无腹足,如铜绿金龟子。12、花金龟科Cetoniidae :身体扁宽,体色美丽。上唇退化或膜质。鞘翅外缘凹入,中胸腹 板有圆形向前的突出物。鞘翅前阔后狭,背面常有 2条强直纵肋,后胸后侧片及后足基节 侧端于背面可见。成虫白天活动,常钻入花朵取食,故有 花潜”之称。常见的有白星花金龟。13、丽金龟科 Rutelidae :体色蓝、绿、褐、黄、赤等,具金属光泽。足的爪不对称,尤其是后爪更为明显。鞘翅往往有膜质的边缘。腹部前 3对气门位于侧膜上,后 3对气门位于 腹板上。幼虫肛门多为横裂状。多食性,常危害森林、果树。常见的有铜绿金龟子等。14、芫菁科Meloidae :
32、成虫体圆筒形,有细颈,鞘翅软弱,端部不合拢。黑色、绿色或棕黄色,跑式5-5-4。复变态。成虫吃植物的花、叶,最常见的为豆芫菁,绿芫菁。关节处能 分泌黄色毒液,皮肤接触后能起水泡。中医学上以斑螫、小斑螫干燥虫体入药,夏、秋二季 捕捉,闷死或烫死,晒干。性寒、味辛,外用攻毒蚀疮;内服破血消结,主治血积瘀块、疯 狗咬伤等症。但有大毒,内服微量,宜慎用。15、象甲科Curculionidae :微小至大型,头部延伸成喙,喙长过于宽,口器位于喙的前端,触角大多呈膝状弯曲,末端萨那节成锤状,跑 式 5-5-5。16、小蠹科Scolytidae:小型甲虫,是象甲的近缘科。喙短而宽,很不发达。体小卵形或圆筒形
33、,触角曲膝壮,端部膨大组成紧密的球状,胫节外侧有齿列,或其端齿延伸成1弯突。六、鳞翅目Lepidoptera本目包括所有的蝶类和蛾类,它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翅均被鳞片,翅上有斑纹和横线。触角有丝状、羽状、棒状等,口器虹吸式,下颗外叶延伸成喙,如钟表发条状,完全变态。(一)头部略呈球形或半球形。触角多节,呈丝状、棒状、栉齿状 (羽状)等。口器除小翅蛾等少数低等蛾类保留有上颗和下颗外,绝大多数种类为典型的虹吸式口器。下颗须发达或退化,下唇仅保留3节的下唇须,两下额外颗叶延长而合并形成的虹吸管 (喙管)。眼发达,单眼通常 2个,位于复眼后方,但也有一些种类(蝶类、尺蛾等)无单眼。(二)胸部胸部发达,
34、各胸节趋于愈合。前胸在低等蛾类中较发达,而高等蛾类一般较退化,呈颈状。中胸甚大,后胸背板小。 足细长,跑节5节,以第1节最长,爪1对。(三)腹部腹部呈圆筒形或纺锤形,10节。雌虫腹部形成伪产卵器。某些低等蛾类仅第9腹节有一生殖孔,称为单孔类;大部分种类第8腹节有一交配孔,第9腹节有一产卵孔,称为双孔类。(四)生物学特性成虫取食花蜜。但吸果夜蛾类成 虫能刺破果实;吸食果汁,导致落果, 成为柑桔、桃、李、梨等果树的重要 害虫。蛾类常有趋光性。幼虫绝大多 数植食性,是害虫。少数种类为捕食性,捕食助虫或介壳虫等,如食朗灰 蝶是甘蔗绵朗的天敌。常见的资源昆 虫有家蚕、柞蚕、蔗麻蚕等。虫草蝙 蝠蛾幼虫被真
35、菌寄生而形成的冬虫夏 草,是名贵的中草药。幼虫多足型,咀嚼式口器,胸足3对,一般5对腹足,位于第3-6节及第国11-睚舞双口动生谡足股物存珞种曙列方式L鼻中带库中需配巾帚九单行用九中购中整具苣状叶“步行吊T*双讲*球小二看看(酉*开大学10节上。腹足端部具趾钩。趾为此目幼虫特有,其排列有各种形式,有 1排的称单行,2排的称双行,3排或多于3排的为多行。一排中长 度相等的称单序;二种长度的称双序,3种长度为3序。趾钩的排列成环形、缺环、伪环、中带、二横带等。趾钩的形状是分科的重要特征。幼虫体上的刚毛,是分类主要的依据。幼虫的斑纹、线条有固定的功能名称。蝶类和蛾类区别:蝶类:白天活动;触角端部膨大
36、成棒状。前后翅无特殊联结构造,飞 翔时以后翅扩大的角区直接贴在前翅下。休息时翅直立在身体的背面。 蛾类:一般夜间活动;触角丝状,栉状或羽状,前后翅有连锁结构。翅在休息是伸展在身体两侧,或放置于腹部上 面。蝶类1、眼蝶科 Satyridae翅上多眼状斑,反面更明显。翅基有粗壮脉。2、凤蝶科 Papilionidae多为大形和色彩鲜艳的蝴蝶。翅三角形,后翅外缘呈波状或有一燕尾状突起。底色黄色(极少数白色)或绿色而有黑色斑纹,或黑色而有蓝、绿、红的色斑。前翅R脉分5支,在中室下与 A脉基部问有一小横脉相连,后翅 A脉仅1条,肩部有1钩状小脉。幼虫体光滑无毛,后胸隆起最高,前胸背中央有1可翻缩的分泌腺
37、(香腺),“Y"形或"V'形,红色或黄色,受惊扰时翻出体外。趾钩双序或3序,中带式。主要为害芸香科、樟科、伞形花科等植物。如柑桔风蝶3、岐蝶科 Nymphalidae中形或大形,翅面有各种鲜艳的色斑。雌、雄蝶前足都很退化,雄蝶跑节1节,雌蝶跑节45节。翅色鲜明,前翅 R脉分5支,A脉1条。后翅A脉2条。幼虫通常色深,头部常有突起或棘刺,体上常有成对的棘刺,趾钩中带式,多为3序,少数双序。幼虫主要取食野生或栽培植物的叶片。4、粉蝶科 Papilionidae多中型,翅面多为白、黄、橙等色,A脉1条,后翅A脉2条。幼虫体多环节。5、灰蝶科 Lycaenidae小型蝴蝶,
38、纤弱而美丽。触角有白色的环,复眼周围有一圈白色鳞片。通常翅表有灰、 兰、绿等色,并具金属闪光。前翅R脉分34支,后翅A脉2支,无肩横脉。翅反面灰色,常具眼点,后翅常具纤细的燕尾状突。雌蝶前足发达,雄蝶前足退化。幼虫姑蝠型,短而扁,头小,常缩入胸内,体光滑或具小瘤突,趾钩双序或3序,中带式,并有一匙状叶。6、弄蝶科 Hesperiidae小至中形,体粗壮,颜色深暗。头比前胸大。触角末端尖出,弯成小钩。前、后翅的翅 脉各自分离无共柄现象,由翅基部或中室分出,翅面上常具白斑或黄斑。幼虫头大,前胸细瘦呈颈状,趾钩双序或 3序环式,腹部末端有臀栉。 蛾类1、透翅蛾科Aegeriidae :小至中型,狭长
39、,一般黑色、暗青 色,有红、黄等斑纹,常有金属光泽,外型似胡蜂。触角棍 棒状,末端有毛。单眼发达。喙明显。翅狭长,除边缘及翅 脉上外,大部分透朗,无鳞片。后翅Sc十R1脉藏在前缘褶内。幼虫蛀食树干、树枝或树根,趾钩单序二横带式。如白 杨透翅蛾、苹果透翅蛾。体中形,黄蜂状,白天活动。2、螟蛾科Pyralididae :仅次于夜蛾和尺蛾的第 3大科。体细长,脆弱,体翅鳞片稀少,触角细长,下唇须伸出很长。前后翅 M2近M3,后翅Sc+R1和Rs平行,或合并至中室中部或 以外才分开。幼虫体刚毛稀少, 前胸侧毛L毛2根(螟2卷3)。多数螟蛾有卷叶、 蛀茎、干习性。3、 天蛾科SPhingidae:体多大
40、形,行动活泼,飞翔力很强。身体粗壮,末端尖削,纺锤形。头大,复眼突出,触角棍棒状,端部弯曲成钩状,喙 发达。前翅大而狭,顶角尖而外缘倾斜,R分45支, 有共柄。后翅较小,Sc+ R1与中室平行,在中室中部 有1小横脉与中室相连。幼虫身体粗壮,表面光滑, 腹部第8节背面有1个尾斗犬突(或称尾角),胸部各体 节分为68个小环,趾钩双序中带式。如葡萄天蛾。4、大蚕蛾科Saturniidae:大型或特大型蛾类。喙不发 达,触角羽状。翅面上多具透明的眼斑或色斑。前翅 仅34条R脉,臀脉(A)只1条。后翅Sc十R1与Rs不相连接,A脉2条,无翅绝。幼虫体肥大,多枝刺,趾钩双序中带式。如柞蚕、樗蚕。前翅多具
41、副室,M2不与M3接近,5、舟蛾科Notodontidae :又称天社蛾科。 与夜蛾科很相似。 中室后缘翅脉为 3支。后翅M3甚弱,Sc十R1与中室平 行靠近,但不接触,有时在中室近1/4或l/2处相连。 有些种类前翅内缘有显著的毛丛,后足腿节也有很多长 毛。幼虫体生较多的次生刚毛,但不具毛瘤,趾钩单 序中带式,臀足退化或变形为长突起。 有的特化成枝状, 向后伸,静止时头尾两端上翘,似舟形。幼虫食叶。卵 表面的刻纹呈多角形网纹,无纵脊,多聚产成堆。蛹表 面有细软的毛。如舟形毛虫、杨扇舟蛾。6、灯蛾科Arctidae :与夜蛾科体形相似,但体色鲜艳,通常为红色或黄色,且多具条纹或斑点。成虫触角丝
42、状或羽状。前翅 M2 M3与Cu接近,似自中室下角分出;后翅 Sc十Rl 与Rs自基部合并,至中室中部或以外才复分开。成虫具趋光性,多在夜间活动。幼虫体上具毛瘤,生有浓密的长毛丛,毛的长短比较一致,中胸在气门水平上具 2 3个毛瘤。趾钩双序环式。如美国白蛾。7、夜蛾科Noctuidae :最大的一科,包括 2万多种.体中至大形,粗壮多毛,体色灰暗。触角丝状,少数种类的雄性触角羽状。单眼 2个。胸部粗大,背面常有竖起的鳞片 丛。前翅颜色一般灰暗,多具色斑,中室后缘有脉4支,中室筐言三二;上外角常有R脉形成的副室。后翅多为白色或灰色, Sc十Rl艺三三三7"与Rs在中室基部有一小段接触复
43、又分开,造成一小形基室。幼虫体粗壮,光滑,少毛,色较深。腹足通常5 x其中的1对臀足发达),但也有少数种类仅为4对或3对,即第3腹节或第3、4两个腹节的腹足退化。 趾钩单序中带式。如小地老虎。4.8、毒蛾科Lymantriidae :中等至大型蛾类,体粗壮多毛。翅钝圆,后翅第 Sc+R1与Rs在中 室基部约1/3处连接。幼虫体多毛有瘤状突起,毛长短不一,有毒,第六、七腹节背面中央 各有一翻缩腺。如舞毒蛾。9、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 :中至大型蛾类,体粗壮,有毛,喙完全退化。雄虫触角为双栉 齿状。单眼退化。后翅肩角扩大,有肩脉。无翅缰。幼虫粗壮,多长毛,次生刚毛长短不等,如松毛虫、天
44、幕毛虫等。10、尺蛾科Geometridae:体小至中型,身体较细弱。翅宽大,质薄,鳞片细密,停息时翅平展体侧。有的雌虫无翅或翅退化。腹部细长,听器位于腹基部下方。前翅M3出自中室后角;后翅二:尸Sc十R1与Rs在基部弯曲或与中室有一段合并,A脉只1条。幼虫腹足2对,分别着生于第6和第10腹节上,趾钩一般为双 磔二序中带或缺环式。幼虫爬动时弓背而行,故称为“尺蟆”或“步区二二:二: j曲”;静息时腹足固定于枝条,身体前部伸直,拟态成枝条状。如春尺蟆。11、刺蛾科Eucleidae :中型蛾子,短而粗壮。触角雌虫为丝状,雄虫为羽状,口器不发达,翅上鳞片松厚,有黄色、绿色、褐色等简单的斑纹,前后翅
45、中室内有中脉主干存在。幼虫体短而肥,姑蝠形,头小,常缩入前胸,具3对不发达的胸足,腹足多退化成吸盘,体色盛鲜艳,体被分枝毒刺。如黄刺蛾,绿 刺蛾。12、木蠹蛾科Cossidae:中或大形的蛾子,口器退化,触角常呈双栉齿状。前翅狭长,有副室。前后翅中室内偶分叉的中脉,后翅 A脉3条,Sc+R1基部游离或在中室端部附近有一 短脉与Rs连接。如蒙古木蠹蛾。13、卷蛾科Tortricidae :小形,前翅近方形,静止时两翅合拢呈钟罩状。有单眼。后翅Sc+R1不与Rs接近或接触。臀脉 3条。14、蛀果蛾科Carposinadae:小形蛾子,本科与卷蛾科十分相似,与卷蛾科的区别是本科前 翅Cu2从中室下角
46、伸出。后翅无 M1 ,有时M2亦缺。七.膜翅目 Hymenoptera包括蜂和蚂蚁,体由微小至中等大小,主要特征为: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举膜质翅2对,后翅小于前翅,有翅钩。翅脉相当特化,纵脉往往很弯曲,邮递脉相非常减少,有的种类翅脉退化或无翅;腹部第1节多向前并入胸部,称为并胸腹节,第 2节常缩小成腰,称为腹柄;亦有一些种类腹部与并胸腹节相连处甚宽,所以分为细腰亚目和广腰亚目。全变态。广腰亚目:胸腹连接处宽阔不收缩;足转节2节;翅脉多,后翅至少有 3个基室;产卵器多为锯状。幼虫有胸足,多数有腹足。植食性,食叶、蛀茎或形成虫瘤。1、叶蜂科Tenthredinidae :成虫身体粗短,腹部没有腰;
47、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后缘深深凹入, 前翅有粗短的翅痣前足胫节有2端距,雌虫有锯状产卵器。2、树蜂科Sircidae :大型昆虫,体狭长,圆筒形,暗色或金属色,雌蜂有一粗长的产卵管。头阔大,翅狭长。幼虫白色,胸足不发达,在木质部中啮食,常引起真菌寄生,降低木材工艺价值。常见的有冷杉大树蜂、泰加大树蜂等。细腰亚目:胸腹连接处收缩如细腰,或有柄;足转节1节或少数2节;翅脉减少,后翅最多有 2个基室;产卵器锥状或针状。幼虫无 足。植食性,多寄生或居于巢室内。分锥尾组和针尾组。3、姬蜂科Ichneumonidae :体细长,触角丝状,常为 16节或多于16节。转节2节。前翅有 明显的翅痣,翅端部第 2列翅室中间一个特别小,四角形或五角形小翅室,它的下面与第2回脉。4、茧蜂科Braconidae:小或微小的寄生蜂,体长 2-12mm ,特征与姬蜂相似,但无第 2回脉 与前科区别。5、小蜂科Chalalcididae:小形,触角膝状13节,翅脉甚退化,仅留 1条翅脉,腹部卵圆形 或长形向末端收窄。6、赤眼蜂科 Trichogrammatidae :微小蜂类,体长 1mm以下,触角短,柄节较长,柄节与 梗节成肘状弯曲,前翅较宽,无后缘脉,翅面有纤毛,常排成毛列,跑节3节。7、蜜蜂科Apidae:多为黑色或褐色,生有密毛。头与胸部等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2025年小升初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橄榄球》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区重点中学2025届下学期初三化学试题期初联考考试试卷含解析
- 江苏省滨淮2025届初三下学期化学试题3月份考试试卷含解析
- 浙江省金华市2025届六年级下学期5月模拟预测数学试题含解析
- 湖南理工学院《基本乐理(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自然资源调查与评估》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财经大学《餐饮空间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商丘市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下期末大联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高等流体力学(全英文)》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不锈钢304焊接工艺评定报告PQR(全氩弧)
- 《专利法》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 安全事故案例图片合集事故警示
- 互联网+智慧校园解决方案(最新详细方案)
- CPK基本知识及实例
- 工程建筑给排水外文文献翻译1
- 200句话搞定上海中考单词(精华版)
- 船舶辅锅炉的自动控制系统分析
- 新员工培训考试【图书专员】
- 防伪包装技术
- 49000DWT江海直达成品油船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