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沈光文的遗民文学_第1页
明末清初沈光文的遗民文学_第2页
明末清初沈光文的遗民文学_第3页
明末清初沈光文的遗民文学_第4页
明末清初沈光文的遗民文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明末清初沈光文的遗民文学明末清初,当清军节节南下并占领福建、广东后,不 少人先后渡海来到澎湖、台湾,成为岛上的明代遗民。据估 计,从1661年(顺治十八年)到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 约有15万人从大陆迁居到台湾,台湾人口在22年时间内翻了一番。在当时去台的人民中,较为著名的文化人有朱术桂、 沈光文、卢若腾等。他们去台后,从大陆带去较为先进的科 学、文化、技术,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种子撒播在这片荒芜待 耕的土地上,还以中国传统的诗文形式,在台湾写下了第一 批文学作品。自此,台湾岛上文气顿开,台湾文学创作由现 了第一个繁荣时期。由于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从大陆去台得 明代遗民,反映的又是遗民的生活和

2、情绪,因此,人们称他 们的创作为遗民文学。沈光文( 1612-1688),浙江郸县人(刘登翰、庄明萱、 黄重添、林承璜主编的台湾文学史记为郢县人,误) 。 一些传记记载他为文恭公一贯的族孙。但也有学者对此提由 异议:”或以为文恭公之后,非也。或曰:布政使九畴之后(全祖望站亭集?沈太仆传)台湾大学教授盛成则 考证:九畴与一贯为族兄弟,光文为二人之族曾孙。沈光文原是明朝的太常博士,后晋升为工部郎。南明时,他与史可法一同抗清,南明福王朱由桧被擒后, 他随鲁王退守浙江, 鲁王兵败,他隐居于普陀山。1647年沈光文往广东肇庆依附 南明桂王永历政权,任太仆寺卿。当时郑成功已占据着福建、 广东沿海抗清,沈光

3、文于是渡海到金门,见桂王政权不保, 只得逗留在闽中。清军入闽,闽督李率泰投降清朝,并为清 朝招徒明朝的遗臣,“密遣使以书币招之。公焚其书,返其 币。”(全祖望站亭集?沈太仆传)1652年,沈光文想从金 门搭船到泉州,准备过“浮家泛宅”的生活,没想到路上遇 见台风,船飘到台湾的宜兰。关于沈光文到台湾后居住的地方,清史稿记载:“台湾为荷兰所据,光文受一廛以居”, “说文段注:古者在野日:庐,在邑日:廛,各二亩半。可见光文初来,乃寄寓于城市,再以荷人据台时,仅在台窝 湾(Tayowan)及赤嵌(Ssaccani)二地,设有城市观之,更 可断定,非居于安平,即居于台南。” 1661年,郑成功攻克 台湾

4、,得知沈光文在台湾,非常高兴,“令麾下致饰,且以田宅赡之。”(全祖望站亭集?沈太仆传)一些明朝的旧臣 随着郑成功入台,见到沈光文也颇为高兴。沈光文到达台湾只是意料之外的一场台风,原本只打算 在台暂居,“只说暂来尔,淹留可奈何”(山间第五)、“宁 不怀乡国,并州说暂居” ( 口奥草戊戌仲冬和韵第一)。 然而复国无望, 暂居成了久住,故?l成为遥远的梦,抒写乡愁便成为他作品的重要主题。沈光文到台湾虽是意外,但久居台湾则是他的选择。当 时台湾与大陆之间并不是无法来往,与沈光文同时代的王忠孝的侄孙坤观(及甫)在 1663年至1666年间曾三次往返于 大陆与台湾之间,足见当时台湾与大陆间可以自由来去。沈

5、 光文在诗中也称:“长安难得去,不是为途遥”(山间第三)。“却有机缘在,相逢意气同,来看云起处,共话月明中。去去程何远?悠悠思不穷。钱塘江上水,直与海潮通”(赠友人归武林)。武林是浙江杭州的古名,沈光文的家乡宁波 也在浙江,友人要回到自己的家乡,更是增添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而此时的家乡却在清朝的统治之下,他虽有家,却不 能归、不忍归,只能把满腔的思乡之情寄托于诗作中:“万里程何远,萦回思不穷。安平江上水,汹涌海潮通”(怀乡), “望月家千里,怀人水一方。每逢北来客,借问几时还”(望月),“闭门只是爱深山,梦里家乡夜夜还”(至湾匝月矣), “正作还乡梦,虚窗竹乱敲”(山间),“家乡昔日太平事,晚稻

6、香新紫蟹肥”(思归)。可见,沈光文久居台湾,更重要的原因是不愿接受清朝 的统治。因此,他在作品中抒写的乡愁,不仅仅是一般的思 乡之情,除了对家乡的思念外,更多的是对灭亡的明朝的怀 念,期待着有一天能够恢复明朝、 重回故里。如蛙声有序:寓居窄逼,庭草不生,时值秋霖,云深日暝,入夜至更 馀,雨声暂歇,残宿于天际,微月由于东方,忽有蛙声由自庭侧,仅仅孤鸣,或断或续,岂呼类而寡朋,抑离群而自咏, 欹枕听之,似为有致,不若池塘乱鸣,徒聒噪人,不成梦也。 披衣而起,挑灯咏之。时当默处懒争鸣,夜向空庭独发声; 低逐量号音不乱,高随蚓曲气还清。官私却混今谁问,豉吹 难齐部未成;雨后竹中空自怨,并无飞羽宿啼更。

7、他以雨后孤鸣的青蛙自喻,而“微月”则是有望重振明 朝的征兆。虽思念故国却又无力复国,他忠于明王朝,不愿 仕清,但是势单力薄,复国无望,只能空怀眷恋之情。沈光文到达台湾时,台湾还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农业还 很不发达,”草莱初辟,人口骤增,清廷令山东、江苏、浙 江、广东、福建五省沿海百姓内徙四十里,断绝对台粮饷、 油、铁、桅船的供应。”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百姓的生活也 是比较困苦的,何况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甑中生尘兴索然,餐风吸露望表天”(柬曾则通借米),这里的“餐 风吸露”并不是文人的闲情雅致,而是瓮中无米的实情。沈 光文曾经居朝为官,食国家俸禄,如今国家灭亡,退居异域, 尽管郑氏政权以礼相待

8、,然而其处境与从前毕竟不可同日而 语,为了生存,他甚至不得不躬耕南亩。然而就是这样,沈 光文仍然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在沈光文的诗中,“饥”、“饿”、 “穷” 一类的字由现的频率极高,如:“家亦有薄田,弃之来受饥”(大醉示洪七峰)、“年年送穷穷愈留,今年不送 穷且羞”(己亥除夕)、“饿已千秋久,人堪饭首阳”(山问第八)等。但是,除了物质匮乏、生活艰辛外,更值得 注意的是“饥”、“饿”二字所暗含的遗民心态。比起物质生 活的困乏,精神世界的苦闷、空虚更令诗人无法忍受,面对 灭亡的明朝,表示忠诚的最好的方式当然是自尽,在不能(或者说不愿)自尽的情况下,自虐便成了减轻心中负累的一个 方式。久居异地、生活

9、困苦都可以克服,然而理想破灭的痛 楚却让人无法忘怀。所以不能仅仅注意到沈光文诗作中的“饥”、“饿丁“饥”、“饿”后面的“恨不死”才表明了诗人 真正的心态:“所恨饿而不死,人情无怪其然!”(有感)、“苦节尤难在后头,一日不死心中忧” (柬曾则通借米)、 “却恨饿来还不死,欲添长命缕何为” (癸卯端午)。正如赵园在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中所说“一时遗民多有祈死、 待尽、以生为死者:明亡之际的不死,像是有待于无尽救赎 的一份罪业。”由此看来,沈光文诗作中常常由现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典故也就不足为怪了,如“调饥思饱德, 同?I喜分薇”(卢司马惠朱薯赋谢)、“难道夷齐饿一家, 萧然群坐看晴霞”(夕餐不给戏成

10、)、“荒岛无薇增饿色, 闲庭有菊映新缸。”(思归第二)等。沈光文避居台湾虽 属意外,但也可以称得上是“义不食清粟” 了,然而无论避 居何处,明亡清兴都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这正是任何一个朝 代遗民的无奈。正如黄宗羲所说:“太史公谓伯夷义不食周粟者,盖伯夷先时归周禄以养老,隐于首阳,始不受禄,故谓之不食周粟也。若以率土之粟即为周粟,则薇与粟何择 焉?”基于遗民心态这一思路,我们不能忽视沈光文诗作中对 由家为僧的描述。如:“磬音飘生半林间,中有茅庵隐白云。 几树秋声虚槛度,数竿清影碧窗分。闲僧煮茗能留客,野鸟 吟松独远群。此日已将尘世隔,逃禅漫学诵经文”(普陀幻住庵)、“但使身无累,毋令世有权,释名余

11、早定,不是爱 虚圆”(吴正甫忽欲为僧,以东寄赋答),写由遗民重气节 却无力扭转时局,致逃于禅的悲凉心态。“逃禅”也是明遗民常用的避世之法,在当时,“隐于禅”甚至成为遗民们的 一种时尚。“方外,当此乱世,每被视为人间政治伦理之外, 帝力之外。逃禅,其最简单的动机,即逃生,此亦其时人好 说的不得已。郑成功死后,郑经继位,沈光文因与郑经 政见不同,写台湾赋对郑经进行讽刺,招来杀身之祸, 只好离开台南,逃往目加溜湾、大岗山、罗汉门等地(一说 他在罗汉门、今内门紫竹寺由家为僧)。郑经死后,郑氏又恢复了对沈光文的待遇。1683年,郑克士爽投降清朝,闽浙 总督姚启圣招沈光文为清朝的官员,但被沈光文拒绝了。1685年沈光文与诸罗县令季麒光等清朝官员及明末遣老共 结“东吟诗社”,这是台湾的第一个诗社。1688年,沈光文辞世,葬在善化里东堡,今善化火车站前公路北,车站职员 宿舍的后面,墓迹已不存。沈光文寓台近30年,最终老死于台湾,历经荷兰、明 郑、满清等多个政权,第一个将中华文化带到台湾,是中华 文化在台湾的第一个传播者。在台近三十年间,沈光文并不 是没有机会回到大陆,然而他始终没有回乡。沈光文在台湾 遗民诗人中最负盛名、成就也最大,被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