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 谨以此论文献给求学路上所有支持、关心我的人 狄文秀 I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 20 世纪中叶后,产业内贸易这种新型的贸易形式正在逐渐占据国际贸易的显著地位,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共存己成为当今贸易格局的重要特征。汽车产品产业的国际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一个典型范例,美国、欧洲与日本之间的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相当高。产业内贸易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国家和地区汽车产业的发展,并且成为带动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目前对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多集中在发达国家,对中美间的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也较多,本文是在理论和实证的基础上,针对中
2、德汽车产品进行产业内贸易研究。近些年来,我国汽车业发展迅速,德国汽车技术实力相当雄厚,我国相对技术落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研究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对我国扩大对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及优化对德贸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中国汽车产品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总体发展水平。用 GL 指数对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测算,发现中德汽车产品总体上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中德汽车在主要载人机动车辆方面,产业内贸易非常少,而在机动车辆的零部件方面,贸易形式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又借鉴了Greenaway 提出的产业内贸易类型划分标准,以单位产品的进出口比价为基础,计算了 8703
3、 类、8704 类、8706 类及 8708 类中德汽车主要产品产业内贸易类型,分析出四类产品的出口质量低于进口质量,处于垂直产业内分工的低端,表现为下垂直产业内贸易。 其次,在把握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了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在深入分析影响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时,文章将这些因素按其性质分成了国家特征因素和产业特征因素两大类,并阐述了其作用机理。随后设定了一个分析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利用 2000-2011 年数据对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各变量对双边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具体影响。再建立可拓物元模型,评价中德汽车产业产
4、业内贸易的发展状态,还需要从各方面更好的发展产业内贸易。 最后,文章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个层面,针对如何提升中德汽车行业产业内贸易,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政府层面包括提升国内汽车产业规模经济,II重视我国汽车产业的外商投资以及营造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环境;行业协会层包括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规范汽车行业秩序应对贸易壁垒及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培训;企业层面包括实施规模化经营,注重技术创新,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及加强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实施合理的相关政策能促进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不断加强也必将使双方合作走向更深远的境界。关键词:产业内贸易;汽车产品;中国;
5、德国;G-L指数IIIEmpirical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of Automobile Products Intra-industr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Abstract After the middl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a new form of trade, is gradually occupying a prominent 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6、the coexistence between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industry trad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trade patter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automobile products industry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the degree of intra-industry trade of automobile products between the
7、 United States, Europe and Japan is quite highThe intra-industry trade has large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industry of these countries and regions, and become the motive force driv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se countries. At present, the researches of automobile products intra-
8、industry trade are more concentrated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 research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quite a few as well. This paper did some researches about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of automobile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both theoretically and empirically. In recent ye
9、ars,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rapid, but compared with German which has extraordinary technical ability of automobile industry, China is relatively backward in technology, and at a disadvantage i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The research of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of
10、automobile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has significant importance to enlarge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optimize the trade structure toward Germany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utomobile products industry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lev
11、el of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of automobile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According to the GL index, the level of overall intra-industry trade of automobile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is low.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of automobile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is the main part in
12、 the automobile parts while is rare in the main manned motor-vehicles.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typ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which was proposed by Greenaway,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import and export price ratio for a unit of a product, this paper calculated the intra-industry t
13、rade type of IVmain automobile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which are typed 8703, 8704, 8706 and 8708, got the analysis that the quality of exports of all the four categories is lower than that of imports and is in low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of the vertical industry, which manifesting as the
14、 performance of the sub-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Secondly, in the grasp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ra-industry trade of automobile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the paper has the further empirical analysisWhile in the thorough analysis of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intra-industry trade o
15、f automobile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this article divided them into two kinds which are country norm and industry norm according their nature and elaborate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Then this paper set an econometric model analyz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of auto
16、mobile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had regression analysis with the 2000-2011 data, and obtained the concrete impact of each variable to bilateral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products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then established extension matter-element model, evaluated the status of the intra-i
17、ndustry trade of automobile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which still needs better development from all aspectsFinally, the article, from the government, industry association and enterprise three aspects,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promote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o
18、f automobile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scale economies of domestic automobile industry, pay more attention to foreign investment about our automobile industry and create an environment of automobile indu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 industry associations shoul
19、d push technical innovation, standardize the order of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to deal with trade barriers and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and training between the enterprises; The enterprises should implement scale business, pay attention to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actively deal with trade barrie
20、rs and strengthen investment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talent cultiv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asonable relative policies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of automobile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rapidly, healthily and sustainably, and the constantly enhanci
21、ng intra-industry trade will make the cooperation more profound and lasting Key words: intra-industry trade; automobile products; China; German; G-L indexV目录 0 绪论. 1 0.1 研究背景1 0.2 研究目的和意义2 0.3 研究现状 2 4 0.4 研究的基本思路、技术路线图及方法6 0.5 创新点与不足. 8 0.6 汽车产品范围的界定. 9 1 产业内贸易理论概述. 10 1.1 产业内贸易的基本定义 10 1.2 产业内贸易的分
22、类11 1.3 产业内贸易的测算方法 13 1.4 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 15 2 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 20 2.1 中国汽车产品产业的发展现状. 20 2.2 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总体发展水平26 2.3 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32 2.4 中德汽车主要产品产业内贸易类型的测定34 3 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及发展状态实证分析 36 3.1 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确定 36 3.2 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检验分析 38 VI3.3 产业内贸易发展状态的评价分析 43 4 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提升对策 51 4.1 政府层面. 51 4.2 行业协会层面5
23、4 4.3 企业层面. 55 5 结论与展望58 5.1 结论 58 5.2 展望 59 参考文献 60 附 录. 63 致 谢. 65 个人简历 66 发表的学术论文 66 参与的科研项目 66 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 1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 20 世纪中期,科技进步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非常巨大,世界贸易模式相应的发生变化,由传统的产业间贸易模式发展为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模式并存的格局。产业内贸易作为新的贸易活动现象出现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有利于提升产业实施规模化和参加国际竞争的实力。在产业内贸易中,汽车产品产业的国际贸易是一个典型的范例,汽车产品在美、欧、日之间的产业
24、内贸易程度相当高,产业内贸易再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国家和地区汽车产品产业的发展,并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近 10 年来,我国汽车业发展迅猛,已经超越美国、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和汽车生产国,2010 年汽车销售量为 1806 万辆,稳居全球第一,2011 年我国汽车销售超过 1850 万辆,再次刷新全球历史纪录。我国应积极参与到产业内贸易的竞争中,提高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使汽车产业能真正得到发展,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并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德国的汽车业在全世界享有盛誉,是世界汽车行业的风向标,汽车技术实力相当雄厚,注重新型环保材料的应用,到目前为止,德国汽车世界领先的地位仍然比较稳定。
25、 1972 年我国同联邦德国建交,已建交 40 余年。作为主要出口市场,中国对德国的重要性与日俱增。2011 年,中国从德国第七大出口国跃至第五位,同时也是德国第二大输出国。2011 年,德中贸易额达到 1400 亿欧元,超过 2010 年 1300 亿欧元的记录,自 2000 年以来,德中贸易额已经翻了 5 倍。同期德国在华企业翻一番,约有 1200 多家,德国在华投资额翻了 4 倍,达到 220 亿欧元。目前,德国对中国出口最多的是汽车和机械,两者占德国对华出口总额的 60%。汽车业在我国发展迅速,但是研发能力较弱,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研究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及贸易类型,分析中
26、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及发展状态,对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优化对德贸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到目前为止,对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多集中在发达国家,对中美间的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也较多,但针对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较少,因此决定选择这一题目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 2 0.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回顾并梳理产业内贸易理论;借鉴来自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方法,结合数据计算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确定产业内贸易类型,明确我国在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中所处的位置;对影响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并评价中德汽车
27、产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状态;最终从我国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促进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论文的理论意义在于有助于提高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认识;同时,通过现有的资料和贸易数据,借助公式、计量模型、可拓物元模型分析研究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目的是了解我国在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中的位置,影响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以及中德汽车产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状态,有利于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制定合理的贸易、产业等相关政策促进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健康发展,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0.3 研究现状 对于产业内贸易,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前,要素禀赋相近的国
28、家是当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领域。西方学者 Verdoorn1(1960)、Michaely2(1962)、Balassa3(1963)、 Kojima4(1964等为产业内贸易理论作了大量的经验性研究。70 年代中期以后,人们渐渐认识到引起产业内贸易有多种原因。要素禀赋相异的国家之间也可以发生产业内贸易。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产业内贸易理论和经验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前沿问题之一是研究水平差异化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差异化产业内贸易。Kandogan5 2003分析了2 MIchaely. Multi-Balanc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29、Review, 1962, 52: 233241 3 Balassa. European Integr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3, 53: 301314 4 Kojima. International Trade among Developed Countries. Hitotsubashi Journal of Economies, 1964, 5: 177190 5 Kandogan. Intra-Industry Trade of Transition Countries: Tre
30、nds and Determinants. Emerging Markets Review, 2003, 4: 273286 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 3 22 个过渡性国家和 28 个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情况,并指出了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主要特点及产业内贸易中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主要特点。章丽群6(2011)梳理了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文章是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阐述产业内贸易理论,还指出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与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对象是最终产品。而随着 20 世纪 90 年代国际直接投资的深入发展,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从最终产品深化为中间产
31、品,即产品的零部件、半制成品的贸易,强调了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全球要素在各生产阶段或工序中的最优配置并拓展了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其中中国以加工贸易的模式参与了全球竞争,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获利发生了根本变化。 还有很多研究在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时强调实证分析方法。Jaimin LEE 、Sangyong HAN7(2008)研究了中韩的产业内贸易和税率问题,指出韩国的税率对中韩产业内贸易额起反作用。章丽群82009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方法,对中美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机理、发展现状与贸易的利益及其分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涉及影响中美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利益分配的因素时,结合了中国贸易与投资的现状和中
32、国长期以来的外资政策,从国内要素价格扭曲、外资优惠政策、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和中美贸易争端博弈等五个方面提出对中美贸易利益分配的影响。基于影响因素,强调应从要素市场的完善、加工贸易的升级、中国边际产业的对外转移、贸易与投资政策的调整等方面提出实现中国贸易利益的提升。姚阳、齐绍洲9(2010)收集了中国与欧盟 15 个发达成员国的相关数据,以 G-L 指数为被解释变量,以中欧人均收入差距、平均市场规模、研发水平差距、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额和规模经济为解释变量进行了长期稳定性检验和回归分析,得出结论:欲促进双边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由垂直型往水平型过渡,我国需提高人均收入的水平,加强技术研发的投入,积极应对
33、贸易保护主义,大力发展差异化产品,加强国际品牌培育。陈双喜、戴美虹10(2011)运用 G-L 指数分析和测度中日间电子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并进一步利用动态分类指标 HIIT 和 VIIT 分析垂直型和水平型发展特点,然后构建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 中日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规模经济、研发水平差距和人均国民收入平均水平,总的来看,产业内贸易的水平较高,呈现出由垂直型向水平型6 章丽群. 产业内贸易理论演进. 国际商务研究,2011(3):1421 7 Jaimin LEE, Sangyong HAN.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t
34、ariff rates of Korea and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8, 19: 697703 8 章丽群. 中美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与利益分配:博士学位论文. 世界经济研究所,2009 9 姚 阳,齐绍洲. 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稳定性检验与回归分析. 法国研究,2010,(1):8391 10 陈双喜,戴美虹. 中日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 内蒙古大学学报,2011,(5):8086 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 4 产业内贸易过渡的趋势特点。对策方面,文中提到中国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发展中日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宏观
35、上,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由垂直型向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过渡,在国际分工中争取获得更多利益并提升国民福利;微观上,从产业结构、产品差异化、企业品牌效应等几个方面提出促进中日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对策。 在研究我国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方面:陈秋云11(2002)提到我国汽车产业内贸易水平将会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内贸易的两国模式将会逐渐凸现;我国对发达国家的汽车出口将会增加;我国两国模式的汽车产业内贸易仍然是体现比较优势;引进外资和生产技术仍是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内贸易比较优势形成的主要途径。姚均芳12(2005)认为规模经济和产品的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提到的改变我国汽车产业内贸易现状和实现我国汽车产业
36、的跨越式发展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的。结论表明汽车行业要想在不远的将来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改变现在汽车行业落后和发展失衡的状态,必须采取以市场细分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并且走自主发展、自主创新和规模经济的道路。张先锋、张庆彩、程瑶在汽车产业经济研究系列丛书?汽车消费政策国际比较(2006)中提到我国汽车产业内贸易存在研发能力差,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迅速提升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技术水品、发展绿色环保汽车等建议。胡佩尔、杨丽华13(2007)提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动因之一是产品的差异性,产品差异性分为水平性差异与垂直性差异,指的是同一产业内的产品间的不完全替代性。水
37、平性差异产品在核心特征上是相同的,不同点主要是由产品的品牌、外观、地理分布、售后服务等因素引起的,体现了产品多样化。与水平性差异产品不同,垂直性差异则体现了产品间的不同档次,垂直性差异产品之间所含要素比例是不同的,产品在质量上有差异。因此,通过产品质量的差异可以区分产品差异性的类型。随后运用产品差异性的测量方法,测定中国汽车产品 1992-2005 年 14 年的产业内贸易类型,结果表明,中国汽车产品出口单位价格低于进口单位价格,体现了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导的格局,成本优势和品质劣势是开展汽车贸易的主要动因。进而提出建议:提高汽车产品生产技术及产品科技含量,优化产品品质,提高产11 陈秋云.
38、我国汽车产业内贸易比较优势实证分析. 服务贸易,2002,(12):1116 12 姚均芳. 中国汽车行业产业内贸易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005 13 胡佩尔,杨丽华. 基于产品差异性的中国汽车产业内贸易研究. 工业技术经济,2007,(5):114116 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 5 品的档次。杨烨、黄凯14(2008)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利用 GL 指数,揭示出我国汽车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整车出口滞后,汽车业内部产业内贸易发展极不平衡,并依据分析结果从产品差异化和规模经济角度,为更好地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内贸易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
39、议:发展差异化产品,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规模经济水平。王建15(2009)从国家和产业两个方面来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其中,人均收入、距离文化等都属于国家特征方面的影响因素,而产业特征方面的影响因素涉及产品的差异性、规模经济和市场化程度等方面。然后从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上分别对中国汽车整车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在研究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方面:Eric Pfaffmann 、Michael Stephan16(2001)研究了在汽车行业德国的直接投资。宋永辉、丛培飞17(2008)对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
40、的现状、特征以及发展态势进行研究,发现随中美双边贸易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的提高,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比重也有所提高,其中以垂直差异化产品产业内贸易为主要特征。最后,提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差异化中间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政策,这是中国贸易扩大、促进中美经贸合作的重要途径;鼓励技术开发与应用,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间和产业内分工的位次。丛培飞18(2009)分析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时,将影响因素分为国家特征和产业特征两大类,借鉴多位学者的研究方法,设定计量模型,并选取了人均收入差距、平均市场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三个因素作为解释变量,结果显示,平均市场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均正向推动了中
41、美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而人均收入差距对产业内贸易起到消极作用。文中还提到当前中美汽车零部件贸易的反倾销贸易摩擦事件频频发生。针对贸易摩擦,企业要遵循国际化生产标准,规范自身的生产秩序,要熟悉贸易环境,深入了解美国、欧盟汽车市场的准入规则和行业标准;政府需为我国出口企业出谋划策,这就要求政府建立出口市场预警机制,对应对贸易摩擦的机制及反倾销等贸易壁垒的措14 杨烨,黄凯. 中国汽车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实证分析. 科技金融街,2008,(11):2023 15 王建. 中国汽车产业内贸易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厦门:厦门大学服务贸易学,2009 16 Eric Pfaffmann, Michael S
42、tephan. How Germany Wins out in the Battle fo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Strategies of Multinational Suppliers in the Car Industry. Long Range Planning, 2001, 34: 335355 17 宋永辉,丛培飞. 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发展态势研究. 商业现代化,2008,(560):1314 18 丛培飞. 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沈阳工业大学国际贸易学,2009 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及对
43、策研究 6 施进行深入研究。邓黎19(2009)指出汽车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汽车工业能带动国家的发展。文章对影响中澳汽车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建立了多元回归计量模型,对规模经济、外资进入水平、经济规模的相对差异和产品差异化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这四大影响因素都对中澳汽车行业产业内贸易产生了正向作用。最后,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对如何进一步发展中澳汽车行业产业内贸易,提出对策建议。王梦婷、程哲20(2009)通过最小有效规模、市场集中度、成本产出弹性指标分析得出,我国汽车产业呈现出规模不经济性。根据Giuseppe Celi提出的计算方法得出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中,
44、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低于进口质量,存在着产品质量差异,产业内贸易类型为低端垂直产业内贸易。现阶段中国汽车产业未达到规模经济性,不是引起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原因,而基于中美两国资本?劳动比的产品质量差异,才是两国汽车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张建梅、李晓钟21(2011)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的数据,估算了中国与美国汽车产业GL指数,研究了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特征及发展程度。经研究得出:我国产业内贸易的总额超过产业间贸易,但产业内贸易水平仍低于美国,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产品的平均出口单价较低,平均进口单价较高。中国政府应引导汽车企业增大技术投入,引进国际领先技术,加强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提高汽车
45、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向高端零部件业及整车业发展,并通过跨国、跨区域并购以及生产布局的调整等方式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内贸易更好发展。 0.4 研究的基本思路、技术路线图及方法 本文的研究将按着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思路进行,先回顾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然后分析中国汽车产品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总体发展水平,借鉴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方法,在充分了解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和贸易类型的基础上,用计量模型分析影响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因素,用可拓物元模型评价中德汽车产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状态;最终从我国政府、行业协
46、19 邓黎. 中澳汽车行业产业内贸易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厦门:厦门大学国际贸易学,2009 20 王梦婷,程哲. 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研究. 经济经纬,2009,(6):2933 21 张建梅,李晓钟. 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 经济与管理,2011,(9):3438 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 7 会、企业三个层面提出提升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对策。图 0-1 技术路线图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多元回归法、 可拓物元模型法、归纳演绎法、对比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理论溯源 新张伯伦模型 兰卡斯特模型 需求相似理论 自然寡占模型 新 H-O 模型等 中德汽
47、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分析 进出口分析 整体分析产业内贸易理论基础 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总体发展水平 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确定 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及发展状态实证分析 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提升对策 政府层面 提升国内汽车产业规模经济 重视我国汽车产业的外商投资 营造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环境 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中德汽车主要产品产业内贸易类型的测定 产业特征因素 国家特征因素 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检验分析 产业内贸易发展状态的评价分析 行业协会层面 推动汽车企业技术创新 规范汽车行业秩序应对贸易壁垒 加强汽车企业间的交流与培训 企业层面 实施规模化经营 注重技术创新
48、 积极应对贸易壁垒等产业内贸易对策建议 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 8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本文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包括: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搜集和计算,得出中德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GL 指数;利用两国汽车主要产品进出口单位价值的比较确定贸易类型;建立多元回归计量模型,分析两国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各个影响因素;建立可拓物元模型,评价中德汽车产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状态。运用历史分析、图表分析、对比分析、归纳和演绎等方法进行多形式、宽视角的分析。 0.5 创新点与不足 (1)选题的创新。到目前为止,对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对中美汽车产
49、品产业内贸易研究的文献也较多,但在中德的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方面,文献却非常少。本文首先从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出发,计算得出产业内贸易指数和贸易类型,然后进一步对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做实证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建议。 (2)方法的创新。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对产业内贸易的基本理论进行回顾,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搜集和计算,实际得出中德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并确定产业内贸易类型,明确我国在中德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建立了一个多元回归计量模型,分析两国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各个影响因素,再建立可拓物元模型,评价中德汽车产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状态。 (3)对策的创新。在对策分析上,从我国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比较清晰,并结合贸易、产业方面,也考虑到中德双方的具体国情。 (1)文章写作时,需要运用许多相关贸易统计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和分析,由于统计数据可得性的限制,文章数据来源于不同的统计年鉴和数据库并汇总、计算得出,因此由于统计口径不同可能使统计数据存在一定偏差。由于部分中德汽车产品贸易数据有限,现状部分只对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装饰施工图范例》课件
- 2023年水处理剂项目筹资方案
- 危险废物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化管理培训 课件
- 机械制图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 东莞市长安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
- 养老院老人生活娱乐设施管理制度
- 养老院老人健康监测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 投资养殖合同(2篇)
- 2024年版:临时建设设施买卖合同规范
- 2025年阿克苏货运车从业考试题
- 水利工程建设汇报材料(通用3篇)
- 10篇罪犯矫治个案
- 中央企业商业秘密安全保护技术指引2015版
- 艾草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专升本学英语心得体会范文英语专升本范文10篇(9篇)
- 安徽省水利工程资料表格
- 留守儿童一生一档、联系卡
- GB/T 2007.2-1987散装矿产品取样、制样通则手工制样方法
- GB/T 19068.1-2017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第1部分:技术条件
- GB/T 1354-2018大米
- GB/T 10322.5-2016铁矿石交货批水分含量的测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