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_第1页
第6章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_第2页
第6章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_第3页
第6章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_第4页
第6章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在现代税制体系中,所有税种都影响经济行为。它们在把资源从个人和企业那里转移到政府的过程中, 会以某种方式改变各行为主体的决策和行为。当然,不同的税种将对不同的经济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不 同的税收政策所产生的激励效应也不会相同。本章主要考察税收对家庭储蓄、私人投资、劳动供给等微观 经济的影响。第一节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我们在详细分析税收对各种经济行为的影响之前,首先要理解经济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即收入效应 和替代效应。从某种程度上说,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是理解税收影响经济行为的关键。一、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一般含义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是微观经济学研究价格变动情况下商

2、品购买调整时使用的两个概念。当一种商品 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将会导致(1)你能以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比率发生变化;(2)你的收入的全 部购买力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如果商品A的价格下降了,这意味着你为购买商品A可以少放弃一些商品B;同时,还意味着你的货币收入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A。前者指的就是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后者指的就是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具体来说,收入效应是用来说明,一种商品购买量的增减,是因价格引起的某一固定收入购买力的变 化造成的。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收入效应就会使人们以既定的收入购买的商品减少了。简单来说,收 入效应是指因收入的购

3、买力下降或上升对商品消费所作的调整。替代效应是指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化,人们 用一种价格下降的商品替代其他价格保持不变的商品,增加对价格相对下降的商品的需求。换言之,替代 效应是指消费者因商品相对价格变化而对其开支结构所作的调整。二、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简要回顾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基本含义之后,我们用一种最简单的情况即一种税完全由消费者负 担的情况来说明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假定一个人的收入是固定的,他在衣服和食品这两种商品之 间作出选择。他的预算约束线是图61中的FC,给出了此人能够购买的食品与衣服的各种组合。倘若他把收入都花费在食品上,他能购买的数量是F ;倘若他把收入都花费在衣服上

4、,他能购买的数量是C。图61对衣服征税后的均衡假定政府对衣服征税,且消费者价格上升的幅度等于该税额,也就是说,消费者承担这种税的全部负 担(如果衣服和食品的供给曲线都是无限弹性的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对衣服征税使预算约束线向内转动至FC'。如果此人愿意,把他的所有收入都花费在食品上,他能得到F单位的食品。可是,衣服现在变得昂贵了,他用这笔收入能够购买的衣服数量减少了。最初,此人通过选择这条预算约束线上的E点来分配其收入,E点是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在对衣服征税之后,出现了一个新的均衡点E* ;在E*点上,此人消费的衣服比在 E点时的少。此人对衣服的消费量减少有两个原因。第一,对衣

5、服征税后,此人用这笔收入买不了原来那么多的衣 服了;如果要买原来那么多的衣服,就得多花钱。他因这种相对收入或购买力下降而减少课税商品的消费 称为这种税的收入效应。第二,这种税使衣服变得相对昂贵了。当一种商品变得相对昂贵时,人们就会寻 找其他商品取而代之。他因课税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而减少这种商品的消费称为这种税的替代效应。从E点变化到E*点(衣服消费量的减少)可以分解成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解方法有两种;一种是 先找到收入效应,后找出替代效应;另一种方法则相反,先找到替代效应,然后再找出收入效应。图62阐示了收入效应一替代效应分解过程。首先画出一条新的较低的预算约束线F 'C,F 

6、9;C 必须与原预算线FC平行且与新的无差异曲线 I相切,切点是E。由于F C与FC平行,两条曲线的斜率 相同,也就是说,他们代表的价格比率或相对价格没有改变,所以,从E点移动到E 点,与之对应的衣服消费量的减少就是收入效应。图62 对衣服征税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其次,E 和E*点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表明这两点分别代表的商品和衣服的组合对于该消费者来 *说是无差异的或者说效用是一样的,但价格比率或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因此,从E点移动到E点,完全由于相对价格的变化而产生的衣服消费量的减少就是替代效应。图63阐示了替代效应一收入效应分解过程。首先画出一条新的预算约束线F C ,F 'C

7、必须与原预算线FC'平行且与原无差异曲线I相切,切点是E。由于F'C 与FC'平行,所以,它代表的是新的价 格比率或相对价格(即衣服变得相对昂贵);同时,由于它又与无差异曲线I相切,表明此人获得同以前一样的效用。所以,从 E点移动到E 点,与之对应的衣服消费量的减少就是替代效应。可是,预算约束线实际上已经从 收入或购买力已经下降了。因此,从 少就是收入效应。图63对衣服征税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FC移至FC 此人不得不在较低的无差异曲线I '上消费,因为实际E 点移动到E*点,完全由于实际收入变化而产生的衣服消费量的减无论哪种分解方法,就对衣服征税这种情况而言,收

8、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作用方向是相同的。当均衡 点从E点移动到E点再移动到E*点时,衣服消费量不断下降。第二节税收的个人家庭储蓄效应国民储蓄由个人储蓄(也称家庭储蓄或居民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构成,其中,个人储蓄是国 民储蓄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据估计,我国目前个人储蓄占国内总储蓄85%左右。因此,本节主要研究税收对个人储蓄行为的影响。 个人把其收入在本期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分配,就好象在两种不同商品之间分配一样,只是现在说的 是把其收入在不同的时期之间分配一一是现在消费还是将来消费(储蓄)?政府征税特别是征收所得税对 个人的消费一储蓄决策有很大影响。一、储蓄的生命周期模型在最简化的生命周期模型中

9、,一个人的一生分为两个时期:在第一时期,他工作、消费和储蓄;在第 二时期,他退休了,消耗他在第一时期的储蓄。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定:(1)第一时期的储蓄在第二时期将完全消费掉;(2)第二时期的收入来源只有利息所得,没有其他任何收入;(3)政府课征所得税,税率是比例税率。既然个人在消费与储蓄之间的选择,目的是为了追求两个时期的消费效用最大化,那么决定现在储蓄 多少是至关重要的。假定个人的目标是使下式最大化:U 二U(G,C2)(6.1)式中,G代表第一时期的消费,C2代表第二时期的消费。对任何一个人来说,G和C2的增加都能提高他的效用,但要受到他在第一时期收入(治)的限制。他的预算约束条件式可以

10、写成:Y = G + 3(6.2)如前所述,个人在第一时期的消费取决于本期的收入,在第二时期的消费取决于第一时期的储蓄(S )和这笔储蓄所带来的收益(假定利率为i),即:C2 = Si(1 + i)(6.3)根据(6.3 )式,我们可以把个人的预算约束式写成:Y =G + S, = G +(6.4)(1 + |)(6.1)式是Ci和C2的效用函数,可用图 64中的无差异曲线来表示,即Ui、U2、U3,分别代表个人的不同效用满足水平。(6.4)式是个人的预算约束,可用图64中的AB线来表示,其斜率绝对值为(1 + i)。 A是如果放弃全部储蓄而能获得的现在消费的数量,但C2可能就是零了。图中的均

11、衡点是D点,其均衡条件是:?皿1=仆?U /?C2图64 个人效用最大化(6.5)式意味着第一时期消费每增加一个单位所放弃的第二时期消费等于(1 + i)时,个人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用满足。根据上面的个人消费行为模型,我们就可以利用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分析方法,考察所得税 对个人储蓄行为的影响。二、个人所得税的储蓄效应在对储蓄的利息所得不征税的情况下,个人所得税对个人储蓄的影响只有收入效应,即征收个人所得税会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迫使纳税人降低第一时期的消费和储蓄水平。在对储蓄利息所得不征税的情况下,对其他所有收入征税将直接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但不影响利率水平,也就是说,不改变个人预算线的斜率。因

12、可支配收入减少,预算线则从AB平行移至MN (如图65所示),与较低的无差异曲线 U2相切于E2。通过比较E1与E2两点,我们发现第一时期的消费从Cn下降到C12,第二时期的消费预期从 C21下降到C22。换言之,由于征收所得税,个人的消费与储蓄水平同时下 降了,这就是所得税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可见,对一般性收入征收所得税,在储蓄方面只产生收入效应。C21图65税收对个人储蓄的收入效应三、利息所得税的储蓄效应现在分析对储蓄利息所得征税的情况。对储蓄收益(利息所得)征税,既可以采用利息所得税的方式, 也可采用利息所得与其他一般收入合并综合征税的方式。对储蓄收益征税,使得第一时期消费与第二时期 消费

13、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第二时期消费的价格变得昂贵了,而第一时期消费的价格相对下降了,个人 将在第一时期增加消费,于是产生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因此,利息所得税对储蓄的收入效应是指在对 利息所得征税后,个人的实际收入(或购买力)下降,他会用他既定的收入减少第一时期的消费或第二时 期的消费。利息所得税对储蓄的替代效应是指征收这种税后减少了纳税人的实际税后收益率,使第二时期 消费的价格变得昂贵了,降低储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从而引起纳税人以消费替代储蓄。我们利用图66来分析利息所得税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图66利息所得税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个人预算线 AB是没有征税的状态,它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于E1

14、点。此时,第一时期的消费是C11,第二时期的消费是 C21。在对利息所得征税后,消费与储蓄之间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第二时 期的消费(储蓄)的价格上升了( i下降),个人更愿意增加现在的消费。因而,个人预算约束线的斜率发 生了变化,使其向内旋转成新的预算线AN。预算线AN与无差异曲线Uj相切于E3点,它所决定的第一时期的消费是C13,第二时期的消费是 C23。巳与E3点之间的垂直距离(C21 C23)就是第二时期消费(储 蓄)的下降程度。C21 C23的数额是对利息所得征税而对储蓄产生的总效应,其中,替代效应是C21 C22,收入效应是 C22C23。为什么替代效应是 C21 C22

15、 ?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替代效应的特点有两个:第一,个人的效用水平不 变,在此图中仍要保持在无差异曲线U 1上;第二,预算线的斜率发生变化,在此图中,由原来的(1+i),变成了 1+i(1- t) 。因此,我们要在原效用线 U 1上找到反映替代效用的点,可根据斜率已变化了的预算线 AN,再作一条平行于 AN的直线,与无差异曲线 U“相切于E2点。E2点所决定的个人可获得最大效用的两 期消费组合为C12和C22。可以看出,对利息所得征税后,第二时期的消费(储蓄)下降了,数额为C21C22 , 而第一时期的消费增加了(C12 > C11 ),消费替代了储蓄,这就是利息所得税对储蓄产生的替代效

16、应。对利息所得征税后产生的收入效应是多少?最简单的办法是把它看作是一种剩余效应。总效应是C21 C23,替代效应是C21 C22,则收入效应=C21 C23 C21 C22 = C22 C23。这是因为,在对利息所得征税后,第二时期的实际收入或购买力下降了,所以,从e2点到e3点的移动是收入效应的结果。四、税收对个人储蓄影响的简要评价 税收对储蓄行为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取决于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相对大小。然而,在理论上,无法确定它们的相对大小,只能从经验上来判断。 当然,也许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即在某些场合,个人储蓄水平的高低是由某个既定的目标而不是由 收益率决定的。例如,有

17、些人希望其退休前与退休后的消费水平保持不变,或在退休后消费水平还要有所 提高。那么,个人为了准备一定数目的资金,储蓄行为不会改变,则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表 现得很不明显。总之,所得税对个人储蓄行为的影响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1)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高低;(2)边际税率的高低决定了替代效应的强弱,所得税的累进程度越高,对个人储蓄行为的抑制作用越大;(3)高收入者的边际储蓄倾向一般较高,对高收入者征税有碍于储蓄增加;( 4)减征或免征利息所得税将提高储蓄的收益率,有利于储 蓄。正因为所得税直接减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和储

18、蓄收益率,许多人认为,在与所得税产生同样多的税收 收入的情况下,间接税可能更有利于提高个人储蓄率。其原因在于:第一,间接税虽然会相对减少个人可利用的收入,但它减少的主要是用于消费的收入。如果一个人没 有储蓄,或储蓄的数额比对他征的税少,他别无选择,只能降低消费(除非愿意临时借债)。结果,主要 对低收入阶层和把其收入大部分都用于消费的阶层征税的间接税会大大地降低消费。特别是在储蓄属于契 约性质(如保险费)的情况下,减少储蓄是不可能的,间接税最终只能限制消费。第二,可以证明,间接税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家庭的“储蓄能力”。一般都认为,间接税是累退性质的,至少比直接税缺乏累进性。基于储蓄能力和储蓄倾向都

19、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这一假设,可以证明, 对高储蓄者来说,税收的累进性越低,留给他的资金越大。因此,间接税有鼓励储蓄的倾向。第三,在间接税制下,“货币幻觉” (money illusion) 也是个重要的因素。人们可能对价格水平不怎么注意,在征收间接税后其消费行为不变。这样,在他的消费支出中,他承担了全部间接税,而他的储蓄 仍然保持不变。因此,间接税在减少消费方面的作用很大。如果我们从实际出发,现在需要研究的问题就是,在现行所得税制下,如何尽量减少所得税制对储蓄 的抑制效应?从理论上讲,可以设计有利于储蓄的所得税制。其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允许纳税人在其应 税所得中排除一定数量(部分或全部)的

20、储蓄;二是允许纳税人在其应税所得中排除一定数量(部分或全 部)的利息所得和股息所得。当然,这里所谓的储蓄,不仅指在金融机构的储蓄,还包括个人向各种社会保障机构的缴款等。第三节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人活着不能只工作,还要休息:经济福利不仅来自劳动取得的物质收入,还来源于闲暇获得的精神享 受。所以,工作一闲暇选择也是人们日常必须作出的决策。税收特别是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有很大影 响,因为个人所得税主要是一种对劳动所得课征的税种。我们首先在比较严格的限制条件下分析比例所得 税、一次总付税和累进所得税的劳动供给效应,然后再分别探讨不同情况下所得税的劳动供给效应。为了便于分析,我们首先假定:(1)劳动

21、力的个人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只有劳动收入(earned in come);(2)市场工资率比较稳定,不因课税而发生变化;(3)劳动力的工作时间相对固定。可以看出,这些假 设条件的限制性是比较大,这纯粹是为了简化分析,但不影响分析的结果。一、比例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假定个人在某一既定的工资率下,按照无差异曲线图所表明的一系列偏好,在闲暇与工作之间配置他 的时间。这是一个决定劳动供给的非常简化的过程。此模型没有考虑诸如职业选择、工作时间的制度刚性 以及跨时期影响等问题。这一抽象模型所表述的这个决策过程可用图67来描述。在没有所得税的情况下,个人所面临的预算线是DZ,其斜率是由放弃1小时闲暇而增加的

22、净收入决定的,即所谓的净工资率(用W表示),假定它是既定的。数量Z是个人所能占有的最大闲暇数量,即没做任何工作,也就没有任何收入。在这个无差异 曲线图中,个人的最大化效用点是无差异曲线U,与预算限制线DZ相切的E,点,该点所决定的闲暇时间是OA单位。既然工作就等于没有闲暇,这表明劳动供给的数量等于AZ。图67比例税的劳动供给效应假定对全部劳动所得征收比例所得税(proportio nal in come tax),税率为t,且没有免税。工资率固定为W。现在,预算线因征税而向内转动至CZ,其斜率为 W(1- t)。新的预算约束线与新的无差异曲线U2相交于E2点,该点所决定的工作时间为ZB;与巳点

23、相比,E2点表明劳动供给增加了,增加的数量为BA(=ZB-ZA),这是征收比例所得税的总效应。现在把从E1点到E2点的移动,分解成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指的是政府征税会使闲暇与劳动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闲暇相对于劳动的 价格降低,弓I起个人以闲暇替代劳动。它表明的是“纯粹的”价格变化效应。这种效应可用图6-7中的E3点来说明,该点是平行于预算线 CZ的新预算线与原无差异曲线 Ui相切的点。由于闲暇的价格已经下降了, 个人会占用更多的闲暇时间(劳动供给减少)。从图中可以看出,多出闲暇的时间或劳动供给减少量是AF ,这就是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税收对劳动供给

24、的收入效应指的是政府征税会直接减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使其为维持既定的满足程度而减少闲暇增加工作时间。它表明只减少个人的收入而不改变闲暇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由于说的 是效用降低,故也可以说无差异曲线Uj向下平行移动至U2,表现在图67中是从E3点移动到E2点。可见,收入效应是使闲暇减少(劳动供给增加)的数量为FB。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反向运动,前者激励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后者刺激人们减少劳动供给;前者使劳动供给增加的数量为BF,后者使劳动供给减少的数量为AF,其净效应是使劳动供给增加BA (= BF AF)。一般来说,闲暇是正常品(normal good),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将会减少闲暇

25、,增加劳动供给。当然,个人工作的数量(劳动供给)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最终取决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相对大小。在图67的分析中,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其总效应是促使人们增加劳动供给。但结论并非是惟一的, 这两种效应或许相互抵消,或许替代效应占优。二、一次总付税、累进税与比例税的效应比较下面我们将分析的是,在假定(1)产生某一相同的既定税收收入,(2)这些收入用于支出的方式相同的情况下,一次总付税、累进所得税与比例所得税相比,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将如何?(一)一次总付税与比例税的效应比较我们利用图68来比较分析比例所得税与一次总付税(lump-sum tax)的劳动供给效应。DZ是未征税的预算线。以比

26、率 DC/OD为税率的比例税引起预算线向内转动至 CZ,与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E2点,占 有OB单位的闲暇和供给 BZ单位的劳动。图68比例税与一次总付税的劳动供给效应比较一次总付税将引起预算线向内平行移动,形成新预算线FG。预算线FG与ZD平行,这是因为一次总付税是按固定数额征收的,与应税所得额大小无关,因此不改变收入与闲暇之间的替换关系,即不改变其 斜率(即闲暇的相对价格)。由于这两种税产生的的税收收入额相同,即E2E = E4F',所以预算线FG无疑要经过E2点。E2是课征比例所得税时预算线CZ与无差异曲线U2的切点,E4是课征一次总付税时预算线FG与无差异曲线U3的切点。因此,

27、在比较比例所得税与一次总付税的劳动供给效应时,我们只需分析 比较E2和E4这两点的含义即可。鉴于无差异曲线的几何性质,e4一定总是位于E2点的左上方(即较高的无差异曲线上)。这是因为,一次总付税制下的预算线的斜率大于比例所得税制下的斜率,即W>W(1-t)。e2点是征收比例所得税下的总效应点,个人占有的闲暇数量为OB,供给的劳动数量为 BZ。E4点是征收一次总付税下的总效应点,个人占有的闲暇数量为 0H,供给的劳动数量为 HZ。同E2点决定的数量相比,E4点决定的劳动供给量增加了,数量为HB。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同筹集等量收入的一次总付税相比,比例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阻碍影响较 大。(

28、二)累进税与比例税的效应比较现在假定对个人征收累进所得税。累进税的含义是平均税率(总税收收入除以应税所得)随着所得 的增加而提高。最简单的累进所得税形式是线性所得税 (li near income tax),即在某一固定免税额之上的 应税所得课征比例税率。如果政府为了照顾低收入纳税人而规定一个固定免税额E,这会对劳动供给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利用图 69来分析。D消费品CEUi、? E9#?V虚拟收入R Re闲暇图69比例税与累进税的效应比较在比例税制下,预算线是CZ,最大效用点是e。免税规定可以使纳税人的劳动所得中有E元不纳税,因而预算线变成了 CeEZ。我们假定纳税人的劳动所得高于免税额,故最

29、大效用点是eE。在比例税制下,e点决定的劳动供给数量是RZ;在线性所得税制下,eE点决定的劳动供给数量是REZ。显然,RZ> REZ。所以,同比例税制相比,线性所得税制使纳税人减少了劳动供给。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免税额的作用。计量经济学家在分析税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时,把免税额看作是 纳税人的虚拟收入(virtualin come)。免税额产生的虚拟收入等于免税额乘以税率,即图69中ZV的距离。言外之意,免税额相当于使纳税人增加了tE数量的收入。由于闲暇与正常品,纳税人因获得这种虚拟收入而实际收入增加,因此会占用更多的闲暇时间而减少工作时间。三、个人收入由多种收入构成情况下的所得税效应上述分

30、析隐含的一个假设是个人只有劳动收入。但比较现实的情况是:个人除了劳动收入外,还有一些非劳动收入来源,如租金收入或资本所得、福利收入等。在对劳动所得征比例税的情况下,个人的税后 预算线如图6- 10中的AOZ所示。这里,OZ是税前的资本所得,AO的斜率为(1- t) w。一般来说,闲暇 是正常品,非劳动所得的存在,会鼓励个人供给较少的劳动。收图6-10存在非劳动收入情况下的比例税效应但是,如果对非劳动所得也征税,比例所得税的劳动供给效应将如何?假定比例所得税的税率为t ,并且既对资本所得也对劳动所得课征。于是,预算线向内转动至BCZ。其中,CZ= (1-t) OZ, BC的斜率是(1-t) w。

31、可以看出,资本所得及其课税的存在,除了上面提到的影响外,还对劳动供给产生了收入效 应,使劳动供给比在只对劳动所得征税时多供给Z1Z2单位的劳动。这一结论表明,为了增加劳动供给,政府不仅要对劳动所得征税,同时也要对资本所得等非劳动收入征税。四、工资率因课税而变动情况下的所得税效应我们在上面的分析中,还作了一个不太现实的假设:税前工资率没有因课税而变化。所得税一般适用 于提供劳动的所有个人,它通过影响劳动的总供给,预期会影响市场工资率。简单的需求与供给曲线分析 将足以说明因课税引起的工资率变化对劳动市场的影响。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假定劳动力是同质的,对工资课征的所得税是比例所得税。在图6- 11中,

32、劳动供求曲线分别用 S和D表示。如果对毛工资 W课征税率为t的比例所得税,劳动力得到的净工资将是 W(1 -t),则供给曲线 S反映出在各种净工资下的劳动供给量。由于需求曲线是以毛工资率表示的,为了使这- - 1 一 两条曲线具有可比性,我们用毛工资率画供给曲线,即供给曲线S按比例提高成为S如果劳动力只能得到毛工资率的(1- t)份额,供给曲线S 就代表了在每一毛工资率下的劳动供(1-1)给量。市场均衡出现在b点,它所决定的毛工资率是 W2,净工资率是 W2(1 - t ),劳动供给从Li减少到L2。 如果工资率不变,仍为 Wi,劳动供给就会从 Li减少到L3而不是L2。可见,工资率的可变性的

33、确缓和了税 收对劳动供给的总体影响。五、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情况下的所得税效应我们在上述分析中得到的一般性结论是:所得税通常会减少劳动供给。可是,在有些特殊情况下,所 得税会导致劳动供给增加,其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这可能反应出收入效应要比替代效应强得多,引起劳动供给随着税收的提高而增加。图6- 12阐释了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情况下的所得税效应。图612 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曲线的这种形状表明,如果工资率的提高超过了某一点,人们就会减少工作。这可以理解为 人们选择以更多的闲暇来享受他们增加的一部分劳动成果。如果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课征所得税会使 工资率从 W1下

34、降到W2,工作时数就会从 L2增加到L1。可见,在这种情况下,课征(增加)所得税可能导 致劳动供给增加。六、税收对劳动供给影响的简要评价在上述分析中,我们分析的仅仅是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尽管在理论上有时能确定所得税对劳动 供给的影响,但在现实中,税收的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还是个经验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所做的种种研究, 其结论非常不统一。比如,对特定群体的调查结果表明,累进税制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工作抑制效应;可 是,对劳动供给曲线的计量经济估计结果却认为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增加所得税可能会使劳动供 给增加。一般来说,国外有关文献分析的重点主要是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抑制作用。在我国,税收与劳动

35、供给 的关系如何呢?基于我国目前的劳动力人口增长和税制状况,我们的基本判断是:税收几乎不影响劳动供 给。由于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增加劳动供给,而是恰恰相反, 是如何消化劳动供给过剩问题;又由于在短期内我国个人所得税不可能成为主体税种,纳税也就不可能成 为个人和家庭的主要负担,因此,在我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几乎没有影响。当然,其他税种也可能间接地影响劳动供给,比如商品税也影响个人的闲暇选择。就商品税的影响来 说,如果对商品 X征收一种特定税,那么,相对于其他所有商品以及闲暇来说,就会影响商品X的相对价格。因此,存在一种有利于所有其他商品

36、和闲暇的替代效应。第四节 税收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经济学家认为,税收制度不仅影响新投资的数量从而影响资本存量,而且还影响投资的类型,而资本 存量和投资率是影响一国财富量和经济增长率的决定性因素。此外,企业的投资行为不仅取决于投资收益 率的大小,还与投资的资金来源和投资风险有关,而税制对企业的融资决策和风险承担也有影响。本节首 先找到税收影响企业投融资决策的途径,然后再详细讨论税收的投融资效应。11一、税收影响企业投融资决策的途径从理论上说,企业为了使经济利润最大化,不断作出像生产多少产品、雇用多少雇员以及是否进行新投资等诸如此类的决策。经济利润或"纯”利(eco nomic profit

37、 or pure profit)等于企业的收入减去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成本,包括所有者股权的机会成本(opportu nity cost of own er equity)。所有者股权的机会成本等于所有者(股东)投资于企业的资金所挣得的实际利息。用数学公式来表示,经济利润可表 述为:n 二 R-W-C(6.6)式中,n代表经济利润,R代表企业的毛收入,W代表现时成本(currentcosts),包括工资和原材料成本,C代表资本的使用者成本(user cost of capital),包括利息支付和折旧。资本的使用者成本等于企业已投资本(invested capital)的年度成本,可表述为:C

38、= rAK + D(6.7)式中,D是经济折旧(economic depreciation), K是已投资本的数量,rA是企业融资的加权平均成本。在资产负债表上,K = B+ E,其中B是借入资金的数量,E是所有者(股东)投入资金的数量。因此,rA等于借入资金形成的资本存量占企业总资本存量的比例乘以借入资金的实际利率,加上所有者投入资金 形成的资本存量占企业总资本存量的比例乘以这些资金本应挣得的实际利率,亦即9?+弘?K9?(6.8)式中,rB是借入资金(borrowed fun ds)的实际利率,rE是所有者资金(ow ners' fun ds) 本应 挣得的实际利率。为简化起见,我

39、们假定价格是稳定的,所以,实际利率等于市场利率。我们现在分析对经济利润课征企业所得税。在图613中,企业的产量用横轴表示,经济利润用纵轴表示。开始,经济利润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上升,达到最大点后下降,毛利润曲线用 n标明。企业的产量为 Q*时,利润最大。如果政府对经济利润课征的税率是 u,企业税后的经济利润曲线是(1 u)n。这条曲线 的高度与毛利润曲线的高度成正比,所以,尽管对利润征税,但企业的税后最佳产量仍然是Q*。因此,对经济利润征税不影响企业的产量决策。经济利润n图613对经济利润征税的中性然而,企业所得税不是对经济利润征税,而是对企业所得或者说企业经济所得(eco no mic busi

40、n essin come,EBI)征税。企业经济所得等于企业的毛收入(R)减去经营企业的现时成本( W,如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和资本成本(C,如利息支付和折旧),但不包括所有者股权的隐含利息成本 (implicitin terestcost of own er equity) ,即所有者(股东)投入该企业的资金本可以挣得的利息(rEE)。因此,企业经济所得可表述如下:EBI = R - W - C + rEE = n + rEE(6.9)也就是说,企业经济所得等于经济利润加上所有者股权的机会成本。企业应税所得(taxable busi ness in come ,TBI)虽然也等于企业毛收入减

41、去经营活动的成本,但税法规定的经营成本是指企业从事贸易或经营活动的所有“一般和必要”支出。在计算企业应税所得时,首先 损益表(in come stateme nt)上的大多数成本都是可以从毛收入中扣除的,包括原材料、广告、工资和给予 雇员和管理人员的其他福利(如保健和养老金)、坏账、租金等。这些项目称为现时成本(W),可以列支,即它们在成本发生的当年可以扣除。其次,所有支付的利息(rBB )都可以扣除。再次,税法规定的折旧扣除(Dt)与经济折旧和公认会计原则规定的账面折旧(book depreciation)时常是不同的。这样,我 们就可以把企业应税所得定义为:TBI 二 R-W-bB- Dt

42、 = n +eE + (D- Dt )(6.10)从上述定义式可以看出企业应税所得与经济利润、企业所得之间的关系:企业应税所得(TBI)等于经济利润加上所有者股权的机会成本(二者之和是企业所得ebi ),再加上经济折旧与税法规定的折旧之间的差额。可见,企业应税所得(TBI)与企业经济所得(ebi )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税法折旧扣除和经济折旧扣除的大小。由于对经济利润征税是中性的,故税收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取决于最后两项rEE和(D - Dt)。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所得税对企业投融资决策的影响途径包括:(1)借入资金的成本可以扣除,鼓励企业用债务为投资融资,抑制企业用股票融资;(2)对公司支

43、付的股息重复课税(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鼓励企业保留收益用于再投资或用于回购股份,而不是把它作为股息分配给股东;(3)由于投资的部分成本(股本的机会成本)不能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企业所得税抑制投资;(4)获得加速折旧的投资比其他投资受到鼓励(或抑制作用小)。我们将在下面详细讨论这些影响。二、企业所得税对融资决策的影响企业在筹措投资资金时,要作出融资决策,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用借债还是用发行股票,另一类是以股息形式分配收益还是保留收益。一般来说,企业税制鼓励企业用债务融资和保留收益,如表61所示。表61部分发达国家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1970-1994 年,%资金来源英国德国0内部96.1 9

44、3.38069.9债务26.5 18.8 !).430.7增股-7.6 -4.6 023.5注:(1)(2) 德国的估计时期是 1970-1992年。(3) 表中的数字相加不是100%因为还有其他资金来源,如商业贷款和资本转让等。资料来源:Corbett, J. and T.J.Jenkinson. How is Investment Financed?A Study of Germany, Japan, UK and US'. Manchester School 15, 1997, p.69-93表6-1只列示了四个国家的情况,而实际上,在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公司投资都是用保留利润筹资

45、。 发行新股票筹措的资金占投资支出的比例一般都低于10%而且这部分资金常常因股票回购而被抵消,特别是在七国集团国家,增股融资的净贡献一般都是负值。13(一) 对债务和增股之间选择的影响债务利息支付可从应税所得中扣除,来自用债务融资的投资的收入,在债权人收到利息时,只缴纳个 人所得税。公司所得作为股息分配时,企业所得要缴纳公司所得税,股东在收到股息时,要缴纳个人所得 税。正因为利息支付可以从应税所得中扣除而股息不能扣除,所以,对公司股权所得(equity in come)重复征税,促使企业利用债务而非增股为投资筹措资金。增股融资在税收上的不利待遇(tax disadvantage) 提出这样一个

46、问题:公司为何不全部用债务为其投 资融资?债务在税收上的有利待遇是既定的事实,可是企业融资仍然主要依赖增股,这种情况有时称为债 务困惑(debt puzzle)。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债务不仅要承诺支付利息,最终还要偿还本金,而增股则不用。 销售收入一般是不确定的,而且如果企业不能支付利息或偿还到期债务,债权人就会诉诸法律,清偿它们 的资产。而企业不能支付股息则不会有这种结果,最糟糕的结果只是在股票市场上,该公司的股票会跌得 一踏糊涂。关于债务与增股之间的选择,有一种理论认为:公司把利息支付在纳税时可以扣除这种有利待遇与随 着债务一股本比率提高而出现的破产风险增大进行权衡。根据这一理论,公司所得税

47、率提高,引起企业更 多地依赖债务,但破产风险增大限制了企业利用债务的程度。绝大多数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债务股本比 率与公司所得税率之间不存在显著联系。例如,大公司的公司所得税率比小公司的高,而债务股本比率却 比小公司的低。可见,除了公司所得税率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影响公司的融资决策。(二) 对分配股息决策的影响尽管企业所得不管是作为股息分配掉还是再投资于本公司都按相同税率征税,但若考虑到个人所得税,分配的股息和再投资的股息所承担的税收负担就不同了。公司所得作为股息分配给股东之后,股东就要把 它们作为一般所得按个人的边际税率纳税。用于再投资或回购本公司股份的所得,将增加股东持有的股份 价值,不课征

48、个人所得税;只有股东把其股份卖掉并实现资本利得时才纳税。因此,公司税制和个人税制的综合作用,一般会抑制公司支付股息。公司的收益是投资资金的便利来 源,无需从企业之外筹措资金。即使没有适当的投资机会,公司还可以用其收益回购其股票市场上自己的 股票。这是传统观点。然而,股息分配在税收上的不利待遇是既定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何还分配收益而不是把它 们再投资或回购股份?金融专家称之为股息困惑 (dividendpuzzle)。一种新的理论解释是:股东对于收到股息和把所得再投资于公司实际上没有差异。因为股息缴纳的个人税不可能因为把收益再投资而避免,只 能是推迟。股息最终要纳税,不是现在而是将来。因

49、此,对股息征税并不影响是现在分配股息还是将来分 配股息这种决策。现在看来,企业税制是否真的抑制股息分配,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经验分析。三、税收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如果每年投资的边际收入大于或等于资本的边际使用者成本,也就是说,如果(6.11 ) 卩AKAK那么,企业就会增加投资,其中,代表变量的微小变化。如果经济利润被征税,投资的边际收入和资本的边际使用者成本都会减少1减去企业税率(即1-u)。因此,如前所述,企业的投资决策不受对经济利润征税的影响。然而,我们已经知道,企业所得税是对企业所得征税而不是对经济利润征税。更为重要的是,在确定 净所得时,企业不能扣除股权资金的机会成本;相对于税后边际收入而

50、言,资本的边际使用者成本提高了。 再有,按税法规定的折旧方法扣除的折旧通常与经济折旧不同。如果税法规定的折旧方法给予企业加速折 旧,相对于税后边际收入而言,资本的边际使用者成本降低了。可是,一般来说,加速折旧只能抵消一部 分股权成本,资本的使用者成本还是比股权成本可以扣除时的高。图614说明了这一点。在图中,已投资本的数量用横轴来衡量。在不征税的情况下,每单位资本的 使用者成本等于水平线 Co度。每单位资本的边际收入决定了对资本的需求曲线,用Do表示,它向下倾斜,因为企业投资得越多,好的投资机会就越来越少。在没有税收的情况下,企业通过投资Ko使利润最大,此时,资本的边际收入等于边际使用者成本。

51、边际收入和成本图614企业所得税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在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情况下,企业获得的所有收入都要缴纳所得税,投资的税后边际收入等于1减去企业税率乘以 Do的高度,资本需求曲线变为Du。资本成本的扣除也使资本的税后使用者成本减少到Cu ,但由于资本的使用者成本并没有完全从企业应税所得中扣除,Cu没有与Du同比例减少,所以利润最大化投资水平从Ko下降到Ku。四、税收对投资类型的影响税收不仅影响投资水平,而且还影响投资类型。对投资类型的影响取决于投资是如何融资的以及税法 允许的加速折旧程度。在图614中,用债务融资的投资份额越大,资本的税后使用者成本Cu越低(因为利息支付可以扣除);同样,加速折旧率

52、越高,Cu越低。对于大部分用债务融资且获得较大加速折旧的投资来说,如果税收使资本的使用者成本减少的程度大于使投资的边际收入减少的程度,企业将增加投资。为了估计企业所得税对不同投资的影响,一般需要计算不同投资所得的边际有效税率(margi nal effectivetax rate, METR)。边际有效税率中的边际是指企业额外投资增加的企业所得所适用的税率,有效是指考虑到影响应纳税额的各种规定(包括折旧方法)而计算出来的税率。比如,我国现行的企业所得税的法定税率是33%而计算出来的边际有效税率是15% (这可能是慷慨的折旧扣除和其他税收优惠措施所致),14那么,这意味着企业所得税对投资的企业经

53、济所得(EBI)减征18%(= 33%-15% 。显然,不同类型投资的边际有效税率不同无疑影响到企业如何配置它们的投资支出。具体来说,企业 会增加边际有效税率低的投资,减少边际有效税率高的投资。假定建筑物投资的税前边际收入大于设备投 资的税前边际收入。没有税收,企业会多投资于建筑物,少投资于设备。可是,如果设备投资边际有效税 率非常低,甚至是负值,15企业将出于税收上的原因而投资于设备。可见,由于存在各种税收优惠措施(包 括免税、纳税扣除、优惠税率、加速折旧、投资税收抵免等),使得企业所得税对不同类型的投资产生扭 曲效应。从全社会来看,这种扭曲效应造成的无谓损失的大小取决于一国当时的投资政策目

54、标。五、税收对承担风险的影响人们无论进行何种形式的投资,目的都在于获得预期收益;同样,投资也会有一定风险,即投资的结 果是损失而不是利润。那么,人们为什么要承担风险(risk-taki ng)?也许有人喜欢冒险,但这只能说明赌博行为。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们还是要尽量避免风险的。因此,投资者把当期资源用于投资,以取得未来收益的决策,通常涉及到在不同的风险或损失机会的 投资之间进行选择。如果投资者是风险规避者 (risk-averter),必定要求承担风险要得到足够的补偿。高 风险投资的先决条件是:高风险投资的预期收益大于安全资产(如政府债券)投资所获得的预期收益,并 获得“风险报

55、酬” (risk premium)。风险报酬被认为是对承担风险的机会成本的补偿。从表面上看,对投 资收益征税(如公司税或个人所得税)不仅降低正常收益率,而且还会侵蚀风险报酬,因而所得税不仅有 可能使投资者减少风险资产的投资,还有可能影响投资总量。不过,关于企业所得税对承担风险的影响,理论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所得税在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承担风险的积极性。其原因在于,在企业应税所得中,有一部分应视为股东从事风 险投资的报偿,因而企业税负中的某一部分就相应地理解为对承担风险的课税;企业税负越重,企业从事 风险投资的积极性就越低。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企业税负中有一部分是对承担风险的

56、征税,但由于企业 税制中存在着大量的风险损失扣除等规定,政府既分享了企业的利润,也承担了企业的损失。从这个意义 上说,政府成了企业承担风险的“隐匿合伙者”(sile nt part ner)。由于政府愿意承担风险,企业也愿意增加风险承担。16我们用一个极其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所得税为什么能增加风险承担。假定有两种资金资产,一种是既无 收益又无风险的安全资产(safe asset),比如现金;另一种既有收益率r又有风险程度s的风险资产(riskyasset),比如债券。如果用p表示债券投资的概率,则(1- p)就为持有现金(不投资)的概率。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口)为:口= p彳(6.12 )投资者的风险(入)为:入=p?s(6.13 )式中,Ow p< 1。根据上述方程可推导出预期收益与风险(或称预期损失)之间的关系:r口 =入(6.14 )s预期收益(口)与风险(入)之间的这种直线关系被托宾教授称为机会轨迹或机会线 (opportunity locus or line) 。17图6-15的上半部分描绘的是(6.14 )式,下半部分描绘的是(6.13 )式。上半部分的 0L曲 线就是机会线,其斜率为 r/s;下半部分的OR。曲线表明的是p与入之间的关系,其斜率是 s的倒数。u图615比例所得税对承担风险的影响理性的投资者不仅是风险规避者,而且也是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