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发展的两次过渡及其规律_第1页
人类社会发展的两次过渡及其规律_第2页
人类社会发展的两次过渡及其规律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类社会发展的两次过渡及其规律    【作 者】王满 【作者简介】王满青岛海军潜艇学院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次过渡 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人类所建立的最原始的社会是母系公社。母系公社是没有私有财产的无阶级社会。母系公社的一切社会财富都是公有财产,为全体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在全部社会财富范围内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即共产制。在母系公社,全部社会财富都作为公有财产按女系在氏族内继承。随着第一批私有财产的出现,这种按女系计算的财产继承制度就开始动摇了:部分社会财富开始作为私有财产按男系在个体家庭内继承。而一旦这种按男系计算的财产继承制度完全确立,母系公社就被父系公社

2、取代了。 家长制家庭公社是从母系公社中发展起来的父系公社的初级形式,属于父系公社前期。家长制家庭公社不再是一个没有私有财产的社会。家长制家庭公社的全部社会财富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公有财产,如土地(主要包括荒地、森林、牧场、耕地和园地)、房屋等,属于公社所有,对这部分财产实行公有制;另一部分是私有财产,如畜群、农产品、手工制品等,属于个体家庭或个人所有,对这部分财产实行个人所有制。在全部社会财富范围内公有制和个人所有制并存。 农村公社,或称农业公社,是家长制家庭公社发展的继续,是父系公社的高级形式,属于父系公社后期。随着家长制家庭公社向农村公社的过渡,在全部社会财富范围内公有制和个人所有制的比

3、重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家长制家庭公社,房屋及其园地属于公有制。而到了真正的农业公社,房屋及其园地已不属于公有制而属于个人所有制了。第二,在家长制家庭公社,耕地属于公有制。在农村公社,耕地虽然仍旧是公共财产,但定期在公社各个社员之间进行重分。这样,公有制就和个人使用权结合起来。而到了晚期农村公社,耕地已不属于公有制而属于个人所有制了。 公有制比重的不断减少和个人所有制比重的不断增加是父系公社时代不可抗拒的历史大趋势。在父系公社后期,农村公社内部各种利益和私欲的冲突首先破坏了耕地的公有制。随着私有制的出现,社会便分裂为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立阶级,阶级社会就这样从农村公社中

4、发展起来了。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所经历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是没有公有财产的阶级社会。阶级社会的一切社会财富都是私有财产,为单个的私人所占有。在全部社会财富范围内实行单一的个人所有制即私有制。 总之,人类蒙昧和野蛮时代的社会发展过程是从原始无阶级社会即母系公社出发,经过父系公社(其前期是家长制家庭公社,后期是农村公社)而发展到阶级社会。其中,原始无阶级社会实行共产制,阶级社会实行私有制,父系公社既不实行私有制也不实行共产制,而实行双重所有制公有制和个人所有制。由于父系公社存在着公有制,所以它区别于实行私有制的阶级社会;但又由于它存在着个人所有制,所以它又区别于实行共产制的原始无阶

5、级社会。它既区别于阶级社会又区别于原始无阶级社会,所以它是介于原始无阶级社会和阶级社会之间由前者转变为后者的过渡。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次过渡。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次过渡 如果说,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由原始无阶级社会转变为阶级社会要经过一次过渡,那么,由阶级社会转变为未来无阶级社会,是否也要经过一次过渡呢?答案是肯定的。未来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是没有私有财产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一切社会财富都是公有财产,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在全部社会财富范围内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即共产制。然而,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一个没有私有财产的社会。 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财产

6、占有状况作了初步分析。他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共产主义的“最初的形式”或“粗陋的共产主义”。他认为,这种“粗陋的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最初的积极的扬弃”。而“扬弃”,在马克思看来,就是“把否定和保存即肯定结合起来”。因此,它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指保存即肯定,另一方面是指消除即否定;全面地看,它是指既保存又消除,既肯定又否定。所谓“积极的扬弃”是相对于“消极的发扬”和“消极的抛弃”来说的,这两者都把保存即肯定和消除即否定截然割裂开来,前者只保存不消除,只肯定不否定;后者只消除不保存,只否定不肯定,因而都陷入了片面性。所谓“对私有财产的最初的积极的扬弃”是指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社会主义

7、社会对私有财产的既保存又消除,既肯定又否定:由于个体家庭仍旧是社会的经济单位,因此私有财产在个体家庭中被保存下来了,这是对私有财产的肯定;但又由于建立了以生产资料为主体的公有制,因此私有财产在一定范围内被消除了,这是对私有财产的否定。 尽管如此,社会主义社会和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的全部社会财富都是私有财产,私有财产独存,对私有财产只保存不消除,只肯定不否定,与此不同,前者的全部社会财富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私有财产,属于个体家庭或个人所有;另一部分是公有财产,属于社会所有,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并存,对私有财产既保存又消除,既肯定又否定。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社会即“粗

8、陋的共产主义”,“还不是真正的、从自身开始的肯定,而只是从私有财产开始的肯定”,即“否定的否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说来是必须的环节”。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否定的否定”作为“从私有财产开始的肯定”,则是指“对私有财产的最初的积极的扬弃”,即对私有财产既非全盘否定亦非全盘肯定,而是肯定和否定兼而有之对一部分私有财产给予肯定,因而在一定范围内保存了私有财产;对另一部分私有财产给予否定,因而在一定范围内消除了私有财产,使它成为公有财产。当公有财产在一定范围内出现时,在该范围以外私有财产并没有消失,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即“粗陋的共产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处于私有财产即

9、人的异化的影响下”,“还受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只有以此为中间过渡,人类才能完全消除“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影响”,彻底摆脱“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真正达到“人的解放和复原”,从而进入“下一段历史发展”即进入公有财产独存的未来无阶级社会。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只有通过扬弃这种中介,但这种中介是一个必要的前提,积极地从自身开始的积极的人道主义才能产生”。在他看来,共产主义的实现表现为“两次扬弃”:首先扬弃私有财产,这只是一种中介;然后通过扬弃这种中介而产生“从自身开始的积极的人道主义”。第一次扬弃是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即对私有财产既保

10、存又消除,既肯定又否定,从而达到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并存的中介状态;第二次扬弃是对这种中介状态的扬弃,即对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的并存既保存又消除,既肯定又否定:保存即肯定公有财产的存在,消除即否定私有财产的存在,从而达到在全部社会财富范围内公有财产的独存。在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只有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并存的“第一阶段”在先,才有公有财产独存的“高级阶段”在后。 既然社会主义社会既不象未来无阶级社会那样公有财产独存,也不象阶级社会那样私有财产独存,而是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并存,那么它也就既不可能象未来无阶级社会那样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即共产制,也不可能象阶级社会那样实行单一的个人所有制即私有制,而

11、只能分别对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实行两种不同的所有制。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两种所有制的构想,他写道:“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里所说的“否定的否定”就是通过“剥夺剥夺者”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它既不是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全盘否定,也不是对它的全盘肯定,因此它既不是重新建立全部社会财富的公有制即共产制,也不是重新建立全部社会财富的个人所有制即私有制,而是

12、重新建立部分社会财富(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其中既包括重新建立部分社会财富的个人所有制,又包括重新建立部分社会财富的公有制。也就是说,它对两部分不同的社会财富分别实行两种不同的所有制:对私有财产实行个人所有制;对公有财产实行公有制。在全部社会财富范围内个人所有制和公有制并存。 总之,人类文明时代的社会发展过程是从阶级社会(其早期是奴隶社会,中期是封建社会,晚期是资本主义社会)出发,经过社会主义社会而发展到未来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其中,阶级社会实行私有制,未来无阶级社会实行共产制,社会主义社会既不实行共产制也不实行私有制,而实行双重所有制个人所有制和公有制。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存

13、在着个人所有制,所以它区别于实行共产制的未来无阶级社会;但又由于它存在着公有制,所以它又区别于实行私有制的阶级社会。它既区别于未来无阶级社会又区别于阶级社会,所以它是介于阶级社会和未来无阶级社会之间由前者转变为后者的过渡。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次过渡。 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父系公社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中间过渡阶段,但它们的历史大趋势截然相反:前者作为由原始共产制无阶级社会向私有制阶级社会发展的中间过渡,其公有制的比重日益减少,个人所有制的比重日益增加,因而不可逆转地向着私有制阶级社会发展,最终公有制必然消亡而被私有制所取代;后者作为由私有制阶级社会向未来共产制无阶级社会发展的中间过渡,其个人所有制的比重日益减少,公有制的比重日益增加,因而不可逆转地向着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