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稳定系统吸收_解吸塔的单塔改造_第1页
吸收稳定系统吸收_解吸塔的单塔改造_第2页
吸收稳定系统吸收_解吸塔的单塔改造_第3页
吸收稳定系统吸收_解吸塔的单塔改造_第4页
吸收稳定系统吸收_解吸塔的单塔改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吸收稳定系统吸收 /解吸塔的单塔改造杜 翔 1, 吴少敏 1, 李长庚 1, 杜英生 1, 宋建中 2, 邢继光 2, 苏 宁 2(1. 天津大学 化学工程研究所 , 天津 300072; 2. 吉林松原炼油厂 , 吉林 吉林 138004 摘要 :针对某些中小型催化裂化装置存在的吸收稳定系统中吸收 /解吸塔单塔流程吸收效果不佳的问题 , 根据吸收 /解吸过程基本原理 , 从能耗 、 吸收效果和控制几个方面分析单塔流程与双塔流程各自的特点 , 提出 了与双塔流程吸收效果相当的单塔改造方案 。 结果表明 , 方案可行 ,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 关键词 :催化裂化 ; 吸收稳定 ; 吸收 ;

2、解吸 ; 单塔 ; 双塔 ; 改造中图分类号 :T E 645; T E 624. 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29954(2002 0320016206 吸收 2稳定系统 1是催化裂化装置的后部处理过程 , 目的是利用吸收和精馏方法将富气和粗汽油 分离成干气 ( C 2 、 液化气 (C 3、 C 4 和蒸汽压 合格的稳定汽油 。 其主要由吸收塔 、 解吸塔 、 塔 、 (进料流程 如图 1, 2解 吸部分的作用是使 C 2+3, 这对于降低干气C +3浓度 , 维持稳定塔正常操作起着重要作用 ; 从流程上可以看出 , 吸收塔与解吸塔关系十分密切 ,但两个过程操作条件要求不同

3、, 容易发生交互影 响 , 控制有一定难度 ; 因此吸收塔和解吸塔的操作 情况对于整个系统性能有重大影响 。图 1 吸收 2稳定系统流程图Fig. 1 A bsorb 2stabiliz ation system process chart 我国在 解吸过程是单塔流 程 , (低温 、 、 对操作条件要求不 , 50年代末开始采用双塔流程 , 我国在 70年代也开始设计双塔流程。目前石化系统大都已采用双塔流程 , 而石油天 然气总公司所属企业中仍有很多厂家采用单塔流 程 。 这些装置普遍存在着能耗高和轻烃收率低等问 题 , 若能通过正确的单塔流程改造方案达到双塔流 程同样的技术指标 , 可以节

4、省投资 、缩短改造周 期 , 因而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 1 工艺流程概述 1. 1 双塔流程为便于比较 , 将各种双塔流程概述如下 。 该流 程中吸收塔与解吸塔分别为两个塔 , 根据解吸塔进 料方式的不同 , 目前实际生产中使用的双塔流程可 分为冷进料 、 热进料和双股进料三种流程 。 图 2为冷进料流程图 , 特点是富吸收油 、 解吸 气和压缩富气经冷却后进入平衡罐 , 然后气相进入 吸收塔 , 液相直接进入解吸塔 。 该流程优点是干气 中 C +3浓度低 , 吸收效果好 。图 3为热进料流程 图 , 一些炼油厂为降低解吸塔再沸器热负荷 , 用稳 定汽油余热将凝缩油加热后进入解吸塔 。 这种

5、流程 由于进料温度较高 , 解吸气量大 , 使吸收塔液气比 下降 , 在双塔流程中吸收效果最差 。 另外 , 热进料 流程虽然能够利用稳定汽油余热 , 使塔底再沸器负 61 化学工程 2002年第 30卷第 3期作者简介 :杜翔 (1969, 男 , 硕士 , 讲师 , 联系电话 :(022 27891755, 27404923; 杜英生 , 通讯联系人 , 电话 :(022 27891755。 荷降低 , 但解吸塔上部冷却负荷是各流程中最高的 。图 2 冷进料流程 Fig. 2 Col d f eedi ng process 图 3 热进料流程Fig. 3 Heat f eedi ng pr

6、ocess 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受石家庄炼油厂委 托 , 对其吸收 2稳定系统进行改造 。若采用冷进料 流程 , 解吸塔再沸器热负荷不够 , 需增加一个辅助 再沸器 , 采用热进料则干气中 C +3含量过高 , 因此 我们开发了双股进料工艺 , 将凝缩油分成两股 , 一 股直接进入解吸塔顶部 , 另一股与稳定汽油换热后 进入塔中部 , 如图 4所示 。 冷 、 热进料流程少 , , 各项 由于双股进料流程将温度不同而组成相同的凝 缩液分别进入塔的不同位置 , 破坏合理的浓度分 布 , 存在轴向传质返混问题 。 为此 , 我们进一步提 出中间换热流程 , 其特点是 :冷凝缩油全部进入解 吸塔顶

7、部 , 在解吸塔中部设置一个中间换热器 , 如 图 5所示 。 中间换热工艺更充分地结合了冷 、 热两 种进料方式的优点 , 使吸收效果和上部冷却负荷与 冷进料工艺非常接近 , 解吸塔再沸器热负荷与热进 料几乎相等 , 各项指标均优于双股进料流程 。 后面 叙述中 , 以中间换热流程作为双塔流程的代表 , 若 无特别说明 , 双塔流程即指中间换热流程 。 图 4 双股进料流程 Fig. 4 Double f eedi ng process 图 5 中间换热流程Fig. 5 Inter mediateheat exchange process1. 2 单塔流程目前生产中使用的单塔流程如图 6所示

8、 , 其特点为 :富气经压缩冷却后 , 在平衡罐分为气液两 相 , 分别进入吸收段和解吸段 。 吸收段底部富吸收 油直接进入解吸塔段 , 解吸段顶部的解吸气直接进 入吸收段 。 这种单塔流程吸收效果最差 。图 6 典 型 单 塔 流 程Fig. 6 Typical si ngle tower process 与单塔流程不同 , 双塔流程将富吸收油和解吸 气都经过冷却 、 平衡分离 , 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平衡 级和中间冷却 , 因此解决了温度适当调节的问题 , 但压力高低的矛盾因阻力的增加反而有所恶化 。 综 合各流程的优点 , 结合单塔流程的特点 , 我们提出 一种新的单塔流程改造方案 , 称之

9、为新单塔流程 , 如图 7所示 。 该流程将富吸收油抽出塔外与富气混图 7 新 单 塔 流 程Fig. 7 New si ngle tower process71 杜 翔等 吸收稳定系统吸收 /解吸塔的单塔改造合 , 经冷却 、平衡分离后分别进入吸收段和解吸 段 , 为了利用稳定汽油余热降低塔底再沸器负荷 , 在解吸段增加一个中间换热 。2 工艺流程分析2. 1 工艺基础数据及指标为了比较各种流程方案的优劣 , 各工艺参数及 计算方法均保持一致 , 现将某厂提供的数据作为统 一计算依据分列于下 :某炼厂 M GG 催化加工量为 13. 5×104t/a , 压缩富气量为 3600kg

10、/h , 补充吸收剂量 1000kg/ h , 粗汽油量为 7000kg/h 。 吸 收 2稳 定 系 统 的 操 作 压 力 为 1. 05M Pa (表压 , 操作温度为 36 。压缩机出口压力为 1. 2 M Pa (绝 压 , 经 压 缩 系 统 换 热 后 富 气 温 度 为 70 。 冷却后平衡罐温度为 40 。吸收塔 (段 理论板数为 9块 (理论板数 与设计要求及原装置情况有关 。在第 5至第 6设有中间冷却器 ,解吸塔 (时 , 冷 、 1 212块板热进 料 , 热进料温度为 80 。中间换热流程时 , 在第 11至 12块设有中间换热 , 换热返塔温度为 80 。 吸收

11、2稳定系统的质量指标统一要求如下 :脱乙烷汽油 :C 2<0. 5%(mol 。液化气 :C 5<1%(mol , C 2<1%(mol 。 稳定汽油 :C 4<1%(mol 。2. 2 吸收效果比较本文以贫气中 C 3含量为指标考察各流程吸收 效果 。 由于吸收塔 (段 与解吸塔 (段 关系密 切 , 二者操作情况对吸收效果均有影响 。 对各双塔 流程而言 , 解吸气的量与组成直接影响吸收塔气相 进料量与组成 , 进而影响吸收塔吸收效果 。 即解吸 气量愈小 , C 3以上组分越少 , 则吸收塔吸收效果 越好 。 在单塔流程中 , 吸收段底部的气相进料包括 两部分 :

12、 由解吸段直接升入吸收段的解吸气。 富气或富气与富吸收油混合后 , 经冷却 、 平衡分离 得到的气相进料 。 因此 , 单塔流程的吸收效果 , 需 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典型单塔流程吸收效果较差 , 主要原因为 : 吸收段和解吸段之间缺乏有效的温度调节控制手 段 。 由于吸收 、解吸过程对温度操作条件要求不 同 , 应该采用有效手段 , 使吸收段 、 解吸段在各自 适宜的条件下操作 。 典型单塔解吸段的进料只是富 气的凝缩液 , 其流量仅为塔内液流量的 10%以下 , 无法起到调节温度和控制过解吸的作用 。 解吸段 的过解吸问题 。 为维持稳定塔的压力 , 解吸段一般 都在过解吸状态下工作 ,

13、 由于没有先进的控制手 段 , 单塔流程解吸段顶部温度高 , 解吸气中 C +3组 分浓度较高 , 解吸气不引出塔外而直接进入吸收 段 , 增加了吸收段的负荷 。新单塔流程将富吸收油引出塔外与富气混合 , 使解吸段进料量增加 7倍 , 与冷进料流程相近 , 因 此可以有效地调节温度 , 控制过解吸量 。 由表 1可 知 , 新单塔流程解吸段顶部温度较典型单塔流程降 低 15 , 解吸气量降低 14%。 另外 , 解吸气中 C 2浓度提高 , C 3浓度减小 , 也有利于改善吸收效果 ; 另外 , 新单塔吸收段的气相进料量比典型单塔降低 36%, C 2、 C 3浓度亦有变化 均有助于提高吸收

14、段效率 。 , 通过与富 , C +3组分 , 使进 , 新单塔流程能 , 同时使二者 C +3组分降低 , 因此可以显著提高吸收效果 , 其贫 气中 C 3浓度仅为典型单塔流程的 29%(此为计算 结果 , 见表 1第 2行 。与双塔流程相比 , 新单塔流程将富吸收油引出 塔外冷却 , 而解吸气直接进入吸收段 。 由于解吸气 量仅为富吸收油的 6%, 而且热容小 , 因此新单塔 的解吸塔 (段 冷凝缩液量比冷进料和中间换热的 双塔流程略小 , 大于热进料和双股进料流程 (见表 1第 12、 13行 ; 而且新单塔的解吸段顶部温度仅 比冷进料和中间换热流程高 0. 5 , 比热进料低 37 ,

15、 比双股进料低 8. 6 (见表 1第 11行 ; 吸 收塔段气相进料总量 (包括气相进料和解吸气两部 分 与冷进料和中间换热十分接近 。 所以其吸收效 果优于热进料和双股进料 , 较冷进料和中间换热的 双塔流程略差 。2. 3 能耗分析吸收 2解吸部分能耗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 上部冷却负荷 (包括平衡罐前冷凝器负荷和吸收 塔中间换热冷却负荷 , 后者数值较小 , 约为前者十 分之一 , 且变化规律与前者相同 , 因此本文能耗分 析中不涉及此项 ; 解吸塔底再沸器热负荷 ; 稳定汽油余热利用情况 (双股进料时 , 指热进料流 股与稳定汽油换热量 ; 中间换热时 , 则指解吸塔中 间抽出流股

16、与稳定汽油的换热量 。双塔流程中 , 上部冷却负荷与解吸气量直接相关 , 即解吸气量愈81 化学工程 2002年第 30卷第 3期 大 , 上部冷却负荷愈大 ; 单塔流程则与解吸气量无 关 。 、 项之间关系更为密切 , 即利用稳定汽油 余热 愈 充 分 、合 理 , 解 吸 塔 底 再 沸 器 热 负 荷 愈 低 。 由表 1第 21行可知 , 典型单塔流程上部冷却 负荷最低 , 新单塔流程将富吸收油抽出塔外与富气 一并进入平衡罐 , 因此增加了上部冷却负荷 , 但这 是提高吸收效果的必要手段 。 由于新单塔流程解吸 气直接进入吸收段 , 其上部冷却负荷比各双塔流程 低 。表 1 各流程吸收

17、效果对比表Tab. 1 Com porison of absorbtive ef f ect of dif f erent process序 号 项 目双 塔 流 程 单塔流程 冷 进 料 热 进 料 双股进料 中间换热 典型单塔 新 单 塔1贫气流量 /kg/h 920. 1956. 9933. 4920. 8991. 7928. 0 2贫气 C 3浓度 /%(mol 0. 672. 311. 270. 673. 681. 06 3吸收塔 (段 气相进料量 /kg/h 1803. 42286. 42016. 11804. 42080. 61333. 7 4吸收塔 (段 气相进料 C 2浓度

18、/%(mol 21. 7416. 8719. 2621. 7510. 5513. 98 5吸收塔 (段 气相进料 C 3浓度 /%(mol 19. 5431. 5526. 0919. 6425. 5219. 03 6吸收塔 (段 中间取热量 /GJ/h -0. 135-0. 208-0. 166-0. 135-0. 195-0. 10 7吸收塔 (段 底富吸收油量 /kg/h 8883. 29329. 49082. 68883. 69695. 28829. 9 8吸收塔 (段 富吸收油 C 2浓度 /%(mol 5. 864. 425. 125. 3. 575. 12 9吸收塔 (段 富吸收油

19、 C 3浓度 /%(mol 10. 88. 5514. . 16. 2611. 55 10吸收塔 (段 底温度 / 44. 0145. 553. 847. 0 11解吸塔 (段 顶温度 / 80. 42. 658. 043. 1 12解吸塔 (段 冷进料量 /kg/h . 5. 611427. 41519. 411087. 1 13解吸塔 (段 /0. 98095. 1000 14解吸塔 (段 2/6. 695. 315. 986. 693. 504. 30 15解吸塔 (段 /%mol 17. 6928. 7623. 5917. 7024. 4317. 31 16解吸塔 (段 /kg/h 7

20、46. 92545. 01471. 3748. 8606. 3524. 1 17解吸气 C 2浓度 /%(mol 48. 0113. 3226. 4847. 9330. 8340. 36 18解吸气 C 3浓度 /%(mol 25. 7250. 1350. 7225. 8135. 5226. 75 19解吸塔 (段 中间换热量 /GJ/h 02. 421. 1821. 02800. 98 20解吸塔 (段 再沸器负荷 /GJ/h 2. 0340. 9521. 1391. 0071. 4620. 879 由于采用中间换热方法 , 能够利用稳定汽油的余热 , 新单塔流程的再沸器负荷仅为典型单塔的

21、60%, 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 。 此外 , 由于新单塔流 程的压降小 , 解吸段压力低 , 有利于解吸过程 , 所 以其再沸器负荷是各流程中最低的 (见表 1第 20行 。2. 4 可行性讨论采用新单塔改造方案 , 需加大典型单塔的上部 冷却负荷 、 增加平衡罐容积 , 还需增加一个中段换 热 , 即增加一套换热器和泵 (采用热虹吸方法可省 去一台泵 。 若改为双塔流程中最好的中间换热流 程或双股进料流程 , 也要增加同样的设备 , 而且所 需设备的负荷与尺寸比新单塔方案大 。新单塔流程可以显著提高典型单塔的吸收效 率 、 降低能耗 ; 吸收效果和能耗与中间换热流程接 近 , 而且勿需建造新塔

22、 , 其他设备投资也较双塔流 程低 ; 因此若原装置为单塔 , 考虑到投资和建设周 期问题 , 采用新单塔流程改造方案最为有利 。 3 改造实例吉林松原炼油厂的原常渣催化裂化装置采用典 型单塔流程 , 年处理量为 15万 t 。该装置的吸收 稳定系统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 , 干气中含有大量 C 3以上组分 , 通常高达 12% 15%; 液化气 C 5含量过高 , 产品不合格 。 为解决这些问题 , 该厂委 托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对吸收稳定系统进行技 术改造 。 考虑到工期及造价等因素 , 决定采用新单 塔流程的设计思路 。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 最后实 施方案中 , 解吸段没有中间换热

23、, 采用中间换热可 降低解吸段底部再沸器能耗 , 但不会提高吸收效 果 。 另外 , 吸收段仅有一个中段冷却 , 而国内其他 装置大多有两个以上的中段冷却 , 因此对吸收效果 有一定影响 。 改造后 , 该装置概况及主要工艺参数 如下 :3. 1 装置概况及工艺参数 9 1杜 翔等 吸收稳定系统吸收 /解吸塔的单塔改造 表 2 装 置 工 艺 参 数Tab. 2 Processing parameter of plant压缩富气流量 /kg/h 3000稳定塔进料温度 / 120压缩富气温度 / 90液化气流量 /kg/h 1549系统冷却温度 / 40稳定汽油流量 /kg/h 11300系统

24、压力 (绝 /M Pa 1. 2稳定塔顶冷却温度 / 40入吸收塔富气量 /kg/h 1815稳定塔底再沸器温度 / 160粗汽油流量 /kg/h 6000稳定塔压力 (绝 /M Pa 1. 1补充吸收剂流量 /kg/h 3500稳定塔理论板数 25富吸收油流量 /kg/h 12870进料位置 (理论板 第 13块中间循环抽出量 /kg/h 12800稳定塔回流比 2. 8吸收段理论板数 10轻柴油流量 /kg/h 3000解吸段冷凝缩油量 /kg/h 14040贫气流量 /kg/h 1129脱乙烷汽油流量 /kg/h 13700干气流量 /kg/h 925解吸段理论板数 10再吸收塔理论板数

25、 5解吸段底部再沸器温度 /90因为该厂的主分馏塔换热条件不理想 , 稳定塔和吸收 2解吸塔的再沸器温度较设计值低。由于该厂原稳定塔直径很大 , 塔盘处于漏液状态 , 虽经调整 , , , 改善塔盘操作性 能。 在下次检修期间 , 可以换用填料 , 使回流比降至正常范围。3. 2 具体实施方案塔思路 , ,却后 , 。根据流体力学计算结果 , 对吸收段各层塔 盘进行适当调整 。解吸段改为填料 , 以增加理论板数提高解 吸和换热效果 。根据工艺及流体力学计算结果 , 对稳定塔 各层塔盘进行适当调整 , 以提高塔板效率 。 在稳定塔提馏段开一侧线 , 用以调节汽油. 3 改造效果改造后 , 干气中

26、 C 3以上组分含量小于 3%, 液化气中 C 5浓度小于 2%。 不仅改善了产品质量 , 提高了液化气和汽油收率 , 而且使装置的生产及操 作更稳定更灵活 。 另外 , 为验证新单塔对吸收效果 的影响 , 在厂方试车期间 , 我们检测了富吸收油全 部抽出 (相当于新单塔流程 和富吸收油不抽出 (相当于典型单塔 两种工况 , 具体数据见表 3。 由表 3数据可以看出 , 本次改造基本实现了新单塔 流程的设计思想 , 改造效果与设计基本相符 。表 3 两 种 工 况 的 比 较 3Tab. 3 Com parison of tw o f unctional mode项 目 富吸收油全部抽出 (新

27、单塔 富吸收油不抽出 (典型单塔 吸收 2解吸顶温度 / 42. 147. 3贫气流量 /kg/h 11291198贫气 C 3浓度 /%(mol 1. 733. 53吸收段气相进料量 /kg/h 18002978解吸段冷进料量 /kg/h 13000 15000极少 , 为 600 800 3 为收集贫气数据 , 停开再吸收塔 , 此时再吸收塔顶部气相出料 , 从工艺角度可视为正常工况下的贫气。4 结论本文从吸收 2解吸过程的基本原理出发 , 提出 了一种单塔流程的改造方案即新单塔流程 。 该流程 的吸收效果与双塔流程相近 , 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 (1 将吸收段的富吸收油全部抽出 , 并与

28、压缩 富气混合冷却后 , 分为气液两相分别进入塔内 , 相 当于增加一个中段冷却 , 同时又强化吸收段与解吸 段之间温度调控手段 , 有利于降低解吸段顶部温 度 , 控制解吸气 。(2 将富吸收油与富气混合使吸收段气相进料2 化学工程 2002年第 30卷第 3期 杜 翔等 吸收稳定系统吸收/ 解吸塔的单塔改造 21 量减小 , C2 浓度上升 , C3 浓度下降 , 有利于提高 吸收效果 。 ( 3 与典型单塔相比 , 吸收段底部温度下降 , 有利于提高吸收段效率 。 ( 4 新单塔能充分利用稳定汽油余热 , 解吸段 底部再沸器负荷比典型单塔流程低 , 与热进料和中 间换热流程接近 。基于现

29、场条件所限 , 脱吸塔中间 换热未能实施 , 但只影响能耗 , 不影响吸收效果 。 参考文献 : 1 林世雄 . 石油炼制工程 , 第 2 版 M . 北京 : 石油 工业出版社 , 1988 . 57 . 61 2 郑陵 , 杜英生 , 王颖昕 . 吸收稳定系统解吸塔双股 进料工艺的探讨 J . 化学工程 , 1995 , 23 ( 5 : 39 . 43 3 杜翔 , 王利东 , 杜英生 . 催裂化吸收稳定系统解吸 塔双股进料工艺的改进 J . 化学工程 , 1998 , 26 ( 4 : 46 . 50 【上接第 10 页】 L 液相质量流速 , kg/ ( m 2 h LW 液相喷淋密

30、度 , m / ( m h N OL 液相总传质单元数 3 2 参考文献 : 1 曹维 . 国外填料塔最新发展 J . 石油化工设备 , 2000 , 29 ( 2 : 34 . 37 2 Kister H Z. Chem ical Engi neeri ng How do t rays and packi ngs stack up J . Progress , 1994 , 90 ( 2 : High2pressu re distillation is dif f erent Engi neeri ng T rans A m Inst Chem Engrs , p d 单位干填料层压降 ,

31、Pa/ m p 单位湿填料层压降 , Pa/ m t 液相温度 , UG 空塔气速 , m / s U GF 泛点气速 , m / s x1 、x2 塔顶与塔底液体中氧的浓度 , m g/ L x13 、x23 塔顶和塔底平衡液相中氧浓度 , m g/ L Z 填料层高度 , m 23 . 32 3 B rierley R J P. J . Chem ical ( 7 : 68 . 77 Progress , 1994 , 90 4 费维扬 . 国外化工塔器的若干最新进展 J . 化工 进展 , 1996 , ( 6 : 40 . 44 Q H21 型扁环的研究和应用 J . 化 学工程 ,

32、1995 , 23 ( 3 : 24 . 27 6 费 维 扬 , 等 . 挠 性 梅 花 扁 环 填 料 P . CN : 95117866 . 0 , 1995 . 7 李阿娜 , 等 . 几种开孔填料的性能研究 ( 一 流体 力 学 性 能 J . 化 学 工 程 , 1984 , 12 ( 4 : 37 . 45 8 B ai n W A , Hougen O A . Floodi ng V elocities i n 5 费维扬 , 等 . Packed Col u m ns J . , , , , 关联式系数 G 气相密度 , kg/ m 3 L 液相密度 , kg/ m 3 填料

33、的空隙率 L 液相粘度 , Pa ( 1 cp = 1 m Pa s s 1944 , 40 ( 29 : 389 . 393 纳 米 材 料 的 概 念 纳米是一种长度度量单位 , 1 纳米等于 10 亿分之一米 ( 1 纳米 = 10 - 3 微米 = 10 - 9 米 , 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 10 万分之 一 。纳米表示符号为 n m 。 纳米材料 , 是指晶粒尺寸为纳米级 ( 10 - 9 m 的超细材料 。其尺寸介于分子 、原子与块状材料之间 , 通常泛指 1 纳米材料是一种既不同于晶态也不同于非晶态的第三类固体材料 , 它是以组成纳米材料的结构单元 晶粒 、非晶 100 n m 范

34、围内的微小固体粉末 。 粒 、分离的超微粒子等的尺度大小来定义的 。目前 , 国际上将处于 1 n m 尺度范围内的超微颗粒及其致密的聚集体 , 以 10 106 个原子 、分子或者离子构成的相对稳定的集团 , 其物理和化学性质随着包含的粒子数目与种类而变化 。 及由纳米微晶所构成的材料 , 统称之为纳米材料 , 包括金属 、非金属 、有机 、无机和生物等多种粉末材料 。它们是由 2 ABSTRACT 1 ( Chemical Engineering Depart ment , Tsinghua University , Beijing 100084 , China Abstract : Th

35、e hydrodynamic and mass t ransfer performance of <38 and <50 Q H22 mini rings were st udied ing and cont rol. A new single2tower process is presented , t he absorption efficiency of it is close to t hat of double2 tower. The new process calls for smaller invest ment s and yields faster result

36、s and higher economic ret urns. Keywords : catalytic cracker ; absorb2stabilization ; absorption ; desorption ; single2tower ; double2tower ; revamp performed. The result s proved t hat cont rol parameter2 Pe was important . in a 600mm2diameter column wit h air2oxygen2water system. By correlating t

37、he experimental data , equations for t ransfer characteristics t han t hat of Pall rings and Intalox saddle. Keywords : packing ; Q H22 mini rings ; hydrodynamics ; mass t ransfer calculating t he pressure drop , flooding gas velocity and liquid phase overall height of a t ransfer unit were ob2 tained. It was shown f rom t he experimental result s t hat t he Q H22 had much better hydrodynamic and mass Numeric S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