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大连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研究_第1页
题目大连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研究_第2页
题目大连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研究_第3页
题目大连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研究_第4页
题目大连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第五届学术研讨会题 目:大连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研究学 科:管理学单 位:管理系作者姓名:邱 瑛二九年十一月大连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研究邱瑛(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摘要:大连现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正面临着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难题。运用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理论客观分析大连环境、资源状况,找出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劣势,进而提出大连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对策建议和保障措施,有助于实现新时期全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护和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关键词:生态城市;大连;资源;环境Study On the Eco

2、-city Construction Countermeasures of DalianQIU Ying(L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Dalian 116052,China)Abstract: Dalian has entered a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a new stage and is facing a deal with the problem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

3、ent protection. It is Contribute to achiev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in harmony to protect and enhance the sustainability of urban development that using of the basic theory of building a Eco-city in objective analysis of Dalian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to fi

4、nd 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building a Eco-city and then propose the Eco-city construc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afeguards of Dalian.Keywords: Eco-city;Dalian;resources;environment城市是人类集中高效利用自然、土地、空间和智力资源,创造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己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力量。当前世界范围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在带来活跃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派生出一系列城市资源与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

5、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建立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有效利用环境资源、摆脱城市生态困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我国政府在十七大报告中指明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辽宁省政府也于2007年正式颁布辽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省80%以上的市、县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县建设标准”。大连现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正面临着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难题。此时加快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实现新时期全

6、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对于保护和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大连建设生态城市的优势条件(一)适宜的气候条件大连地处北半球暖温带,亚欧大陆的东岸,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又兼有海洋性气候的特点。表现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季风明显,空气湿润,降雨集中。全区年平均气温为8-10,全年无霜期 156-211天,年平均降雨量500-950mm。良好的气候条件能够满足各种花草树木对光、热、水、气的需要,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城市生态绿地的培育。(二)优越的经济区位大连地理位置优越,海陆空交通运输发达。从国际区位看,大连处于亚欧大陆桥东端,与日本、韩国、朝鲜和俄罗

7、斯远东地区相邻,是东北、内蒙古连通华北、华东以及世界各地的主要出海口。作为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大连是开展国际间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窗口,国际区位优势明显。从国内区位看,大连位于辽东半岛的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依广阔的东北腹地,素有“京津门户”之称。大连可充分发挥其地缘优势,增强自身经济实力,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同时,环渤海地区是目前中国国内经济发展最快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大连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圈首,具有经济依托优势。并且,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城市,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大连的空间优势进一步增强,城市建设必将会

8、向更高层次提升与发展。(三)丰富的生态资源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造就了大连丰富的生态资源,为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大连系东北长白山系千山余脉,森林覆盖率高。目前大连木材蓄积量为328.8m3,其中天然林占30.9%,人工林占69.1%。果树是人工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其次是庄河和金州区。森林、绿地是生态平衡的指示性标志之一,大连大面积的森林和果园为大连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大连三面环海,是国内海岸线最长的城市之一,具有显著的滨海生态特点,海洋资源丰富。作为海滨城市特有的生态区域,滨海湿地对大连环境净化、生物多样

9、性保护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大连目前拥有省级自然保护区12个(其中国家级4个),这些保护区分布广泛,风景优美,被保护生物种类众多,成为大连发展生态旅游业、建设生态城市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四)良好的建设基础多年来,大连坚持“环境立市”的方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到2008年末,大连已累计拆除市区燃煤锅炉4159台、烟囱3316根,节约燃煤32.9万吨,削减烟尘排放3991.6吨、二氧化硫3725.3吨。大连市在拆炉并网的同时,加大热电厂建设力度,大力推广使用煤气、电、液化石油气、油等清洁能源,积极推进建设LNG和核电,不断优化能源结构。经过不懈努力,大连城市空

10、气质量明显提高,2008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53天,优良率为96.4%。同时,城市气化率、饮用水质达标率、绿化覆盖率、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均有所改善。大连的生态环境建设现已成为辽宁省的“火车头”,并先后荣获了国家园林城市、亚太地区人居示范城市、环境治理先导城市、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世界环境500 佳”城市等多项殊荣,具备构建生态城市的良好基础。二、大连建设生态城市的阻碍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连的城市建设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巨大压力,经济发展的要素制约压力加大。(一)结构性制约因素尚未根本改变自2000年以来,大连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第一产业

11、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稳中有增,第三产业则基本稳定,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在20002008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但是,尽管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大连的结构性制约因素却并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仍为粗放型,局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严重阻碍着大连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1第一产业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落后,生产率较低。化肥农药农膜污染未能有效控制,区域农业面源污染与农村生活污染呈相对上升态势。2第二产业大连的制造业在全国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其中机械工业、运输设备、电器设备、电子通讯等发展较成熟,以电子信息、新医药、精细化工、节能环保、新材料为代表的

12、高新技术产业也以倍增速度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但是作为以化工业为基础的老工业城市,历史上形成的大连“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结构性矛盾一直未得到合理解决。目前,大连的支柱产业仍然是传统的重化工业,运用高新技术全面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技术结构的力度还不够,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工业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均处于较高水平,造成区域性行业污染严重。3第三产业金融、旅游、会展、信息、房地产开发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成为经济增长的生力军。但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层次较低,仍以传统的交通运输与餐饮服务业为主角地位,简单低层次三产竞争激烈,而高层次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较缓慢。第三产业的整体素质仍

13、有待提高。(二)环境问题依然严峻大连虽是著名的环境保护模范城、亚太地区环境整治示范城,但是水、气污染负荷总量仍居高不下,生态破坏现象未得到全面控制,生态环境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隐患。1大气环境污染甘井子工业区工业污染较为严重,少数污染企业超标排放回潮的现象时有发生,治理工作任重道远;煤烟与尾气混合型污染、建筑工地扬尘等依然威胁着大连的空气质量。2水环境污染近岸海域海水养殖无序无度,已超出水域的承载能力和循环自净能力,导致局部水域环境质量恶化;城市饮用水源与排污段混杂的不合理布局制约了城市的供排水;环保基础设施滞后、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偏低,目前市内四区约有10余万吨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经马栏河、

14、春柳河、凌水、泉水河等河流直接排海, 导致内河的有机污染比较严重,也造成近岸海域污染。3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突出表现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低下,中心城区外生活垃圾简易填埋、露天堆放现象较为普遍;医疗垃圾、有机废物、废旧电池、电子灯管、电子产品等专业处理设施缺乏,特别是废旧电子电器的无序收集和简单拆解造成严重生态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三)能源、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大连属于资源严重匮乏的城市,也是重工业和化工工业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资源供给不足形成了一对突出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大连的可持续发展。突出表现为:一是对外地的依赖性强。大连的能源和原材料基本上是从外地采购,能源短缺、局部紧张的情况时

15、有发生。如石化工业作为大连重要的经济命脉,其发展需要依赖大量原油进口,易受国际形势波荡、世界经济波及和原油价格波动影响。一旦石化工业脉络不通,就有可能导致大连经济摇摆。二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大连老工业企业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耗水量大;农业生产用水采取传统灌溉方式,使有限的水资源白白损失掉。目前,大连市人均水资源只有642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4。将来随着城市的扩张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连的资源环境将承受更大的压力,生态赤字将进一步加剧,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将受到威胁。(四)城乡发展不协调继续加剧生态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与周围相关区域紧密相连的相对开放系统。它不仅包括城市地区,

16、还包括周围的农村地区。近年来大连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比例在逐渐缩小。大连市环保局也从乡镇生活污水、垃圾综合治理入手,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大连长期形成的城乡发展失衡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除城乡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差距明显外,大连的农村环境建设依然比较薄弱。目前,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不高,卫生环保等设施严重缺乏,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问题比较突出,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五)观念性制约因素短期内较难改观城市生态化建设是一个需要各级多方密切配合、相互协作的系统工程,而各级

17、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广大群众对生态城市的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当前,大连生态城市建设的组织保障、政策保证的可靠性还远为不够,配套能力有待加强。尽管领导层面对生态城市建设和优化经济环境已形成了统一的认识,决心大、抓得紧,但是基层执行力度小、跟不上,一些地方部门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查处力度不大、处罚不严。并且,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尚不完善,数量型GDP增长仍然是重点考核指标,多数企事业单位单纯以经济效益衡量成绩,仍然存在重发展、轻环保的现象。此外,目前大连生态城市建设更多的只是涉及政府与企业,全民性参与力度明显不足。大多数居民仍没有生态危机感,其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消费方式都与生态城市建设

18、格格不入。铺张浪费的消费观还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扭转,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三、大连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建议(一)促进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转型,创建生态产业体系针对大连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大连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注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尽快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带动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升级转型的新格局。1壮大生态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改造步伐首先,逐步调整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构成比例。充分发挥大连的比较优势,以加快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基地建设,大力培育机车及交通运输装备、通用机械及基础部件、汽车及发动机等零部件、电子信息及软件制

19、造等产业集群为突破口,推动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大连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重型结构向轻型结构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次,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对钢铁、石化、重工、机车、造船、机床、轴承等一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大力开发石化中下游产品,支持炼油、乙烯、合成材料、海洋化工、生物化工、特种高分子材料等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和扩能升级项目建设;加快造船扩能升级建设,提高船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此外,壮大环保产业。坚决淘汰严重消耗能源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装置、电厂脱硫、海水淡化等

20、环保设备制造业。(2)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生态城市必选的经济发展模式,即通过建立生态工业链实现资源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推动物质的有效转换及再生,进而有效维护生态城市建设当中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平衡协调。大连要建设生态城市,必须改变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是企业的清洁生产,通过源头削减和全过程控制,提高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或排放。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大连要认真总结经验和作法,加大推广力度,逐步建立完善的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和实施机制。特别要在冶金、电力、石化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中大力

21、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先进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的原材料和少污染的生产工艺,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使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3)深入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提升区域经济运行质量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通过企业间互利共生,实现物质流的“闭路再循环”,达到物质的充分利用,并有望废物零排放。在城市中工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建立由共生企业群组成的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城市工业生态化的重要途径。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在制造业试点单位,今后大连应继续致力于将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

22、甘井子工业区、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为生态工业园区,将大连国家环保产业园区建设为循环经济、生态、环保产业园区。通过采用生态化布局和规划,依靠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对园区内企业进行能源流、物资流、废物流、信息流等的重新集成,合理构建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产业链条。通过产业链接项目把上游的废料作为下游的原料,使园区内各企业产生的废物得到有效的利用,提升整体经济运行质量,促进园区内产业升级,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2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 生态农业主要包括绿色农业食品和绿色食品原料,生态林业、草业、花卉业,生态渔业,观光农业,生态畜牧产品,生态农业手工业等方面。发展生态农业是大连保护和合理

23、开发农业资源,遏制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增强区域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1)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从农业科技机构改革入手,一要加强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农业科普、技术培训,促进基层农业科技的推广,引导发展节水农业、秸杆还田、施用有机肥等,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加工方式。二要推动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成果转化:鼓励大连现有农业科研院所与农业生产、农技推广部门合作,推进大连水产学院和水产品养殖加工企业、大连农科院和农业种养殖企业、大连工业大学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加强合作,形成校企联盟或院企联盟,由企业提出研究项目及课题,科研院所加以研究和开发,成果形

24、成后由企业进行转化和生产。(2)因地制宜,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模式依据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生态类型和生态功能,可将大连分为四个农业生态环境区域。对这四个区域,应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达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东北部低山丘陵区域:碧流河以西地区应重点运用生物和工程技术进行水土保持和泥石流的治理;碧流河以东地区应维护良好的山地、林地生态系统,加强水源保护,营造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林,既可利用天然山野资源建设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还可利用丰富的草场资源建设畜牧业生产基地。东南部台地区域:重点保护碧流河、庄河、英纳河等主要河流流域及库区周围的生态环

25、境,减少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加强林业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建设商品粮基地,重点发展滩涂和淡水养殖业。南部丘陵区域:重点加强工农业污染的治理,控制排放,提高植被覆盖率,并通过限制开采地下水、修建截潜工程、拦蓄地表水工程等有效措施控制海水入侵。西部丘陵台地区域:利用区域优势的气候条件和多样的土地类型开展多种经营,建立以水果为主的生产基地,加强粮食、油料作物及林业的全面同步发展,同时可重点开发以苗木、花卉、盆景栽培、果园为主体的休闲观光生态农业。(3)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以旅顺北路生态经济带、黄海大道生态经济带、金州生态科技示范园区为试点,进一步推进和完善“121”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发挥园区集

26、聚效应,重点围绕工厂化农业示范工程、农作物良种产业化工程、节水高效示范工程及农业信息网络工程项目进行集聚,把园区建设成为技术先进、效益突出、管理科学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重点发展生态型第三产业,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生态型第三产业包括生态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中介和信息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等。大连应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统筹协调发展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知识资本密集型服务业,构筑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商贸、金融、房地产、信息和文化产业为重点,产业层次明确、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今后,大连要加快发展信息

27、、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商务服务行业,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促进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同时,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加快发展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业、创意服务业、动漫服务业、会展服务业等;并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二)加强城区环境综合治理,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1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行大气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大气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和环境质量达标规划;继续调整能源结构,大力采用电能、生物能、太阳能、垃圾

28、能、海洋能等“绿色能源”;在城区创建无燃煤区,提高城市气化率和集中供热率;加大重点污染源监管力度,促进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加大汽车尾气治理力度,推广使用节能、低污染的交通工具;深入推行城市“公交优先”战略,发展快轨交通,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加强建设工地监督管理,实施封闭作业,严格控制建筑施工中产生的扬尘、粉尘等污染;加强对滨海地区、中心城区建筑物高度、密度的控制,合理布局城市建筑,形成气流通畅的城市大气通道,确保大气污染物的有效稀释和扩散,减轻“热岛效应”。2水环境综合整治从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三方面入手,建设节水型城市,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水环境污染,缓解城市

29、用水紧张问题。工业用水方面,要降低工业单产耗水量,利用循环用水、中水回用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以减少工业废水量、减轻水处理量和对水体的污染。农业用水方面,要调整作物结构和布局,培育低耗水、高产出的耐旱良种;建立健全农业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管理制度,大力推广集雨工程建设和管灌、喷灌、微喷灌、滴灌、涌泉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分期搞好渠道防渗工程,提高灌区的渠系利用系数。城市生活用水方面,要大力提倡节约用水,推广节水型卫生器具,推广生活污水“中水”回用技术,完善生活污水处理回用或分质供水设施。3固体废弃物处置实行工业固体废弃物申报登记制度,严格控制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排放,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后续管

30、理,不断提高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建设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程,严格危险废物转移审批制度,严禁危险废物随意排放和擅自处置。同时,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在目前已逐步实行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分类清运、中转集中箱化的基础上,加强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关闭对水体产生潜在污染的垃圾场,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大力开展“白色污染”治理,鼓励扶持兴建回收利用塑料资源的项目,进一步扩大资源的再利用;积极营造再生品消费市场,在政府部门中率先推广使用综合利用产品。(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城乡统一体,生态城市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区域的平衡协调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因此

31、,生态城市的建设特别要强调城乡间的分工合作、协调发展。1强化统筹城乡发展的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县域工业和县域服务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培植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构建产业集聚度高的县域服务业体系。争取形成产业互补、各具优势、共同进步、持续发展的大连生态城市大格局。2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农村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有机整体统一考虑,统一布局,统一推进,协调发展。重点实施好农村公路、生产生活用电保障、饮水安全、环境保护和农村能源等工程,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电力、通信、公交、饮用水、医疗救助、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服务网络体系。

32、3强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和畜牧饲养场周边的生态环境整治;加强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和水质监测;加大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造林、育林、封林计划,实现山河路屯绿化美化工程。将农村建设成为青山绿水、村容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态家园。4加快生态城镇建设在城区、城乡结合部、小城镇等建设中,增加生态保护指标,形成城区城乡结合部小城镇乡村统一的生态系统整体。深入推进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金州区、开发区、高新园区、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花园口经济区城市化进程,加强瓦房店、普兰店、庄河三个卫星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生态城市建设从市区延伸到农村,从沿海拓展到腹地。逐步形成以主城区为

33、核心,中心镇为纽带,一般集镇为基础,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新型城镇体系。(四)加强科技开发与创新,以科技进步带动生态城市发展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有利于突破制约生态城市建设的技术障碍,为大连建设生态城市的提供技术支持。1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围绕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从大连的具体情况出发,确立符合大连的科技发展路线。选择一批与建设生态城市有关的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与废弃物资源化、清洁能源开发、生态产业开发、生态工程与技术等领域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关键技术,设立专项基金,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企业的研究

34、人员进行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积极研发、推广应用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2引进和推广适合生态城市建设的科技成果利用大连的区位优势,加强国内和国际的交流与合作,有效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提高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科技含量。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生态产业项目和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适用技术,予以享受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技术的有关优惠政策。3培养建设生态城市的人才队伍全市各级政府特别是人事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制定更为积极的政策,建立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机制,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方面,大力引进与培养年轻的技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引进有相关生态城市建设成功经验的人才。

35、另一方面,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培养生态城市建设所需各级各类人才,充分发挥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大连水产学院、辽宁师范大学等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加强对生态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市民生态保护意识建设生态城市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市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更需要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大连应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态意识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为大连生态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软件环境。1开展多方宣传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与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法律常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

36、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公开揭露和批评违法违规行为,以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节约资源的责任感。2加强教育培训将生态城市建设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的教育内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法人、经营者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知识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教育部门要逐步把生态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生态理念,养成保护环境、维护良好生态的习惯;同时在成人教育、职业培训中增加生态教育的内容,普及环保知识和技能,在全社会形成珍爱环境,关注生态的良好氛围。3推广公众参与扩大公民对环境保护的知情

37、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加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决策透明度,促进生态环境领域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各级环保部门要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发布制度,组织专家和公民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拓宽公众参与和监督渠道;实行生态环境保护有奖举报制度,设立生态环境投诉中心和公众举报电话,鼓励公众检举揭发各种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4倡导绿色消费加强消费引导,弘扬节俭、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反对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减少一次性消费品的数量,使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和市民的自

38、觉行为。四、大连建设生态城市的保障体系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大政府管理力度,制定完善的实施保障措施,以保证各项建设对策落实到位。(一)法制保障法制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和根本保障。大连要切实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立法工作,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纳入市人大立法框架。根据大连的具体情况,研究制定大连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与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基本大法相衔结的环保、林业、水资源等具体法规和条例,形成完善的立法体系。使政府各项政令和措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将生态城市建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同时,要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服务意识和生态意识,强

39、化环境行政处罚和复议工作,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依法严肃查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和生态破坏行为,保证各项法律法规的落实。(二)组织保障生态市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广泛发动,合力推进。为此,大连首先应成立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各有关委、局负责人组成,负责对大连实施生态城市战略的领导、规划和协调工作。将生态城市的建设任务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把生态城市建设的成效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其次,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科、室,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精心组织好生态城市建设各项重点任务的实施。计划部门要统筹规划,综合平衡,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农业、林业、水利、环保、城建、国土资源等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分工明确责任、通力合作,加强行业指导和项目管理;财政、经贸、金融、科技、教育等部门要从资金、政策、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其它各相关部门也都要积极参与,全力配合。(三)经济保障政府应有意识的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补贴等经济杠杆调节城市的经济系统,对生态产业进行有力扶植。1探索制定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城市建设要求,克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