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_第1页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_第2页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_第3页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_第4页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适用学科高中语文适用年级高中一年级适用区域通用课时时长(分钟)2课时知识点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特点。2、学会辨析特殊句式,并懂得运用。教学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教学难点文言特殊句式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在前面两讲中我们已经讲解了文言实词和虚词,本讲当中我们讲解另一个和文言文紧密相连的内容,那就是句式。每一篇文言文都是由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构成的,充分掌握好句式对于我们理解文言文至关重要,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梳理一下具体有哪些特殊的句式。二'复习

2、预习孔子云:“何陋之有?”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属于哪种文言现象吗?三、知识讲解考点/易错点1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用“者”、“也”表判断。(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格式:者,也。(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格式:者

3、。(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格式:,者也。(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格式:也。(5)“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格式:,O2 .用“为、乃、即、则、皆、必、诚”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否定判断。3 .用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如:“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其中“是”表判断,而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

4、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考点/易错点2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格式:谓语+于。2 .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格式:见+谓语。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格式:见+谓语+于。3 .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格式:受+谓语。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加“于”。格式:受+谓语+于。4 .在动

5、词前边加介词“为",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格式:为+动词。5 .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格式:为所。“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格式:为所。6 .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格式:被+动词。7 .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例:兵挫地削,

6、亡其六郡。考点/易错点3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1 .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啰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2 .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

7、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3 .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4 .省略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5 .省略介词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

8、介词常常被省掉。(1)省略介词“于”。(2)省略介词“以“。考点/易错点4倒装句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倒装、宾语主谓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宾语前置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1 .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

9、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否、非】+宾【余、吾、尔、自、之、是】+动。(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2 .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

10、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cm刖置。(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3 .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格式:主+宾+之(是)+动。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

11、这种格式。(三)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这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1 .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格式:中心词+定语+者。2 .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3 .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煞尾。格式:中心词+而+定语+者。4 .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格式:中心词+之+定语。5 .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四)状语

12、后置(介词结构后置)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格式:格式:动(形)+于(“乎”,相当于“于”)+宾(名/代)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格式:动+以+宾语(名/代)四'例题精析U列题1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父母宗族,皆常痛于骨髓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群臣侍殿上者为戮没【答案】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解析】把握常见句式的种类。例题2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C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