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运转背后隐藏的力量”:薇拉·凯瑟小说中的多元文化情结_第1页
“机械运转背后隐藏的力量”:薇拉·凯瑟小说中的多元文化情结_第2页
“机械运转背后隐藏的力量”:薇拉·凯瑟小说中的多元文化情结_第3页
“机械运转背后隐藏的力量”:薇拉·凯瑟小说中的多元文化情结_第4页
“机械运转背后隐藏的力量”:薇拉·凯瑟小说中的多元文化情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机械运转背后隐藏的力量”:薇拉·凯瑟小说中的多元文化情结     内容提要:有些学者论及凯瑟与欧洲移民朝夕相处,乃至她与印第安文明接触的经历,却并未注意到黑人对她的影响。实际上这种影响以潜文本的形式存在于她的作品中,使其结构模式有一种不拘节奏的非裔美国文化格调,与主流文化的审美原则迥然不同。对黑人文化给予美国文学的贡献进行考察,按照托尼·莫里逊的主张寻找“机械运转背后隐藏的力量”,有助于我们洞悉凯瑟作品中的多元文化情结。从东欧、北欧移民的母语、印第安人的建筑到黒人音乐,诸多非英裔白人新教徒文化都对凯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她的作品呈

2、现出多元文化的风采。 关键词:薇拉·凯瑟 多元文化主义 非英裔白人新教徒文化 作者简介:孙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在华盛顿大学和印第安纳州立大学获得两个博士学位,目前从事英美文学、比较文学研究。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凯瑟研究的历史沿革与批评经验”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Title: “The Ghost in the Machine”: The Multicultural Complex in Willa Cathers Fiction Abstract: Some scholars comment on Willa Cathers clos

3、e association with immigrants from Europe, and even her contact with the Indian civilization, but scarcely notice the influence of the black people on her.In fact such an influence exists in her works as a hypotext, investing its structural mode with an Afro-American cultural ethos characteristic of

4、 its irregular rhythm, a feature which is vastly different from the aesthetic principle of the mainstream culture.An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that Black culture has made to American literature or, in Toni Morrisons words, searching for “the ghost in the machine,” enables us to gain an insig

5、ht into the multicultural complex in Cathers works.From North and East European immigrants native tongues and Indian architecture to Black music, diverse non-WASP cultures exerted their subtle influence on Cather, bringing forth the multicultural features in her works. Key words: Willa Cather multic

6、ulturalism non-WASP cultures Author: Sun Hong is Professor,Ph.D. supervisor, and Chair of the Academic Committee of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He obtained two Ph. D. degrees respectively in Washington University and Indiana State University.His majo

7、r academic areas are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This essay is part of the project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Critical Experience of Cather Studies” sponsered by the National Fund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Email: sunhong 路易·阿尔图塞指出,艺术可以使我们看到它“由之产生、在其中

8、沉浸、作为艺术从中脱身出来而又影射之的思想意识”(Althusser 152)。正是由于艺术往往影射而并不言明其中隐含的思想意识,薇拉·凯瑟作品中的多元文化情结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最近琼·阿科塞拉(Joan Acocella)提出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像凯瑟这样雄心勃勃的小说家为什么总是以雷德克劳德镇或者它的其他形式作为小说的背景呢?答案就在于那是一个异乡人的世界。据1910年的人口普查,内布拉斯加人口中在外国出生的人与在美国出生的人比例为31。而凯瑟作品的中心就是异乡人。这和她九岁时从弗吉尼亚移居内布拉斯加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凯瑟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客居他乡。1906年以

9、后她寓居纽约市,但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旅行,常常在旅馆的书桌上撰写她的作品。她去世以后再一次作了异乡之客。她生前决定自己死后葬在新罕布什尔的杰弗利村,因为有几年的秋季她曾在那里写作。 凯瑟在一首诗里直抒胸臆,怀念她在友人伊莎贝拉·麦克隆家里居住的日子:“在高地上,/在晨光中/世界是年轻的,风儿是自由的;/ 满园秀色/ 在荒原的空气中/邀请我作它的客人”(Early Novels 292)。 这首诗赋予异乡人身份一种豪迈的气魄,概括了凯瑟一生客居他乡的经历。命运使她早在童年时代就已经尝到了个中滋味。 一 20世纪20年代凯瑟被称作美国最杰出的地域小说家、中西部草原的女儿H.L.门肯等批

10、评家称赞凯瑟的小说是由她在内布拉斯加度过的童年岁月滋养而成的。但是多萝西·坎菲尔德(Dorothy Canfield)指出:“她在想象上和情感上对于从弗吉尼亚移居内布拉斯加这一重大变迁所做出的反应”才是其小说创作的“核心所在”(qtd. in OBrien 59)。1921年凯瑟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在我的生活中这片土地既是幸福的所在,也是苦难的根源”(59)。可见对凯瑟的写作产生深远影响的不是她在内布拉斯加定居的经历,而是她处于思想观念正在形成、对外界事物印象最为深刻的年龄时背井离乡的感受。 虽然离开了弗吉尼亚的家乡,凯瑟并没有陷入孤独寂寞当中,而是在内布拉斯加找到了新的亲情和友

11、谊。距离祖父的农庄只有几分钟的路程就是她以前从未见到过的邻居:他们来自斯堪的纳维亚、波希米亚和俄罗斯等地,是被内布拉斯加廉价的土地和肥沃的土壤吸引到这里来的。凯瑟在南方的家乡是一个陈腐、保守的社会,在那里“生活是按部就班,井然有序的,上流人是与生俱来的,而山里人是不可能有出息的”(Biographical Sketch 2)。但是在内布拉斯加,凯瑟摆脱了那种一成不变的社会观念,发现自己“落在了来自世界各地、为生存而奋斗的移民当中”(OBrien 60)。与老家那种平静的生活相比,这种经历更加具有吸引力。她曾写道:“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奋斗要比舒适安逸的生活和风光秀丽的环境更有感染力,因为它更富于

12、戏剧性。任何一个儿童,只要心中燃着一点儿豪爽的火花,都会热切地投身于移民们为掌握英语这种语言、征服这里的土壤、控制这片田野并且在世界上出人头地而进行的奋斗之中”(Biographical Sketch 2)。因此她自告奋勇将邮件送到各个移民村落,以便“有个借口进入那些邻居的家里”(OBrien 71)。  1923年凯瑟在为民族杂志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来自异国的邻居们“遍布在这一带青铜色的草原上,仿佛画家画板上那一块块的颜色”,将活力与色彩赋予这个“平淡无奇的新世界”(“Nebraska” 44)。凯瑟目睹了这些移民们怎样在一片新的国土上、一种新的文化中扎下根来,她从内心认同于这种

13、激动人心的经历。因为他们给予凯瑟的传统比她从自己的家庭沿袭的传统更加悠久从东欧、北欧的语言到那些遥远国度的习俗和文化,凯瑟最终将这些视为自己的传统,加以继承和发扬。她喜欢和外国移民妇女聊天,而语言根本不是障碍。据凯瑟回忆,“即使她们几乎不会说英语,这些老年妇女也能设法把许多关于她们祖国的故事讲给我听。她们对儿童讲起话来要比和成年人交谈更加自如,我总觉得她们对我说的每一个单词都顶得上二十个单词”(qtd. in Sergeant 449)。凯瑟记得她常常一个上午都看着一位女拓荒者烘烤面包或制作奶油,然后“怀着最不可思议的激动心情骑马回家去”,觉得“似乎她们给予我的远比她们说出来的多似乎我已经进入

14、另一个人的体肤之内”(qtd. in Slote 449)。凯瑟认为她们“理解我的乡愁”,“弥补了我在内布拉斯加失去的东西”(448)。通过与荒芜的土地和在那里拓荒的异国母亲们结合在一起,这个离开家园的孩子找到了情感的寄托。多年以后,无论是在匹兹堡还是纽约市,每逢圣诞节凯瑟都给她们寄去礼物,在大萧条期间还多次给她们汇款,帮助她们渡过难关。凯瑟在1929年的一封信里告诉多萝西·坎菲尔德,她之所以想保持这种联系是因为“她们是她一生中最早的亲密朋友”(qtd. in OBrien 72)。 凯瑟日后创作的小说记载了她们的生活,使她们的故事传诸后世。凯瑟讲述的故事与约翰·奥沙利文(

15、John L. OSullivan)提出的“天定命运论”恰好相符。奥沙利文认为,美国必须为这些来到新大陆的移民创造一个表现他们集体身份的故事。它讲述的是将他们作为一个群体聚集到一起来的一种观念、一个共同的承诺。这个故事要强化他们的群体,彰显他们的共同身份,使之“取代以国土或者血统为依据的身份”(qtd. in Wald 111)。由于凯瑟的文学作品有助于确立这样一种共同的身份,它们被认为“在当前的美国小说中,甚至在最佳小说中也完全是鹤立鸡群之作”(Mencken 140)。 但是美国主流社会对其作品的这种解读究竟是不是凯瑟的初衷呢?在她这种“政治上的正确性”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真实的创作动机呢?

16、据凯瑟在一次接受采访时透露,她的写作欲望产生于她对这些外国移民的认同与热爱。她试图通过文学创作成为她们的代言人,使这些尚未掌握英语的妇女们得以发出自己的声音。据她回忆:“我们的邻居几乎没有什么美国人,大部分人都是丹麦人、瑞典人、挪威人和波希米亚人。我渐渐地喜欢起他们特别是那些老年妇女,我总觉得她们被人们贬低了,就想为她们说话,代她们向邻居进行解释。在夜晚,她们的故事总是在我的头脑里萦绕,这就是我最初的创作冲动”(qtd. in Carroll 145-46)。 1901年,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在强调对外国移民的同化时指出:“作为一个民族,我们的各种社会公共机构和我们的生活

17、”毫发无损,而是那些移民“将他们的个性融入了我们业已形成的民族性,是他们受到支配,被改变,被吸收”(Wilson 183)。在主流社会看来,与凯瑟朝夕相处的异族邻居们所经历的正是这种被“造就成美国人”的过程。在这个进程中任何与美国化不符的经历都“被遗忘、被重塑、被压抑”(Wald 243)。凯瑟却对这种美国化表示怀疑,据她回忆:“星期天我们常常驱车到挪威、丹麦或者瑞典移民的教堂去听牧师用他们的语言布道。我们还到邻县法国天主教移民定居的地方去听法文的布道,或者到波希米亚乡去听捷克文的布道当然还有美国的教会”(“Nebraska” 237)。在对当地有着多种语言、多种宗教的文化详述一番之后,凯瑟只

18、是顺便提及“美国的教会”,似乎除了一句讽刺性的旁白之外,这些自以为是的英裔白人新教徒们是“不值得多说的”(Reynolds 16)。凯瑟的这种讽刺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不仅德裔美国人不被信任,而且所有的外语都成为怀疑的对象。著名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在1924年的一次讲演中宣称:让美国孩子在学校里学习外语是“善良到愚蠢绝顶地步的做法”。与此同时,内布拉斯加通过一项法令,规定该州的学校在八年级以前“禁止教授任何外国语言课程”(qtd. in Reynolds 79)。 但无论是在作品中还是在生活中,凯瑟都不肯苟同于这种狭隘的美国化。在我的安东尼亚(1918)一书中,来

19、自国外的移民总是用他们的母语进行交流,安东尼亚·雪默尔达一家人就“讲不了几句英语”(20)。凯瑟在1924年接受纽约时报书评版撰稿人罗丝·费尔德(Rose Feld)采访时说:“这种要把任何事物和任何人都美国化的热情是我们的一种致命疾病”(qtd. in Reynolds 73)。 二 由于凯瑟记述了外国移民和种族融合的历史,描写了由众多民族组成一个国家的过程,有些学者认为她的作品体现了多元文化主义。但是雷诺兹批评凯瑟笔下的多元文化主义基本上是白人移民的文化,尤其是东欧、北欧人后裔的文化,因此凯瑟表现的只是一种“有局限性的多元文化主义”(Reynolds 81)。 斯陶特认

20、为凯瑟对印第安人的暧昧态度也表现出这种局限性。在啊,拓荒者!(O Pioneers! 1913)中凯瑟这样刻画亚历山德拉的形象:“自从那片土地从地质时代的洪水中浮现出来,也许是第一次有一张人类的脸庞怀着爱面向它”(64)。针对这一刻画,斯陶特批评道:凯瑟俨然是个“以热情奔放的语言表现天定命运论的作家”(Stout 157)。斯陶特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在1868年,也就是凯瑟一家到达内布拉斯加之前五年,红云酋长在一次部落集会上发出作战的号召,决心“将白人从拉特河沿岸的这片土地上赶走”(Stout 157)。  雷诺兹和斯陶特对凯瑟的批评都有失偏颇,其实凯瑟对印第安人是心怀眷恋的,1913

21、年她在接受采访时曾自豪地提到她的家乡雷德克劳德镇(Red Cloud)“是以一位印第安酋长的名字命名的,红云酋长当年常常到这片土地上来狩猎,后来将女儿葬在小镇南边河岸的一座小丘上”(qtd. in Bohlke 9)。在我的安东尼亚中,凯瑟给小镇取名布莱克霍克(Black Hawk),对另一位逝去的美洲酋长黑鹰表示怀念。黑鹰酋长在19世纪30年代领导了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最后一场印第安战争。凯瑟显然读过他的自传,那部自传“成为白人认识各个土著美国民族不可或缺的材料”(Fischer 35)。 在1870年凯瑟一家移居雷德克劳德时,那里还是一个位于印第安人狩猎地区中心的移民村落。附近的印第安人来访时

22、,无论他们想吃什么,凯瑟的家人都毫不吝惜,只是有一次她的弗朗克伯母不肯把自己那把黑色的阳伞送给一个印第安人。凯瑟的祖母向他表示歉意,并解释说弗朗克伯母是她的papoose,那个印第安人没有介意,而是“慈祥地拍了拍弗朗克伯母的头”(Bennett 97-98)。凯瑟自幼对长辈和印第安人的这些友好交往耳濡目染,为她日后心仪印第安人文明奠定了基础。 1912年初凯瑟到西南部旅行,对印第安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当地的一位青年胡利欧常陪她去参加墨西哥人的舞会,带她深入佩恩蒂德沙漠,给她讲述印第安人的传奇和神话,例如关于阿兹台克族的克莉奥佩特拉的故事。凯瑟日后据此写成女王的四十个情人(“The Forty

23、 Lovers of the Queen”),放在中篇小说来吧,爱神!(Coming, Aphrodite!)里。她看到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保存在崖洞人的遗址中,也鲜活地存在于霍皮族人的舞蹈、仪式和民间艺术中。西南部使凯瑟拓展了眼界,多年以后有人问她梅伯尔·道奇·卢汉为什么嫁给一个印第安人,凯瑟反问道:“她怎么可能不这样做呢?”(qtd. in Sergeant 206) 印第安人的村落文明令凯瑟肃然起敬,她觉得印第安人这种社区性、仪式性的神秘文化是一种健康的文化,“与现代美国社会那种富于侵略性的个人主义、精神空虚和物质至上主义,那种将攫取与消费视为神圣的文化截然不同”(OBr

24、ien 414)。在日后提到崖洞人时,凯瑟写道:“他们的生活充满了仪式和象征性,以至于他们的日常行为都成为礼仪性的,从种植、收获、狩猎,到欢宴、斋戒,无一不是如此”(qtd. in Rosowski 85)。在这里,日常生活处处都渗透着秩序与意义。 在印第安人与土地的和谐相处中,凯瑟为她的创作过程找到了一种比喻性的表达方式。在“教授的毕业典礼”(“The Professors Commencement”, 1902)、“同名者”(“The Namesake”, 1907) 和亚历山大之桥(Alexanders Bridge, 1912)等小说里,凯瑟谴责了人类征服环境、控制自然界的欲望。在印第

25、安文明中,人类即使在土地上留下痕迹也是以适应其需要的方式,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它。凯瑟赞许地讲道:“印第安人不是为战胜他们的环境而奋斗,而是让自己去适应它,对它进行解释,使之具有个性、不失尊严,与之在这样一种关系中生活。他们不止在一种意义上使自己成为环境的一部分”(qtd. in Rosowski 85)。 正像东欧、北欧移民的母语使凯瑟受到熏陶一样,印第安人依山而建的房子使她受到启发,开始以同样的方式构建自己的小说。他们采用的不是像“在辛格大厦的背后”( “Behind the Singer Tower”, 1912)和亚历山大之桥等作品里凯瑟笔下的人物使用的那种白人男性艺术家的创作方式

26、,“不是把自己的设计强加在题材上面,而是因势利导,适应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种种形式,不是靠进口外国的材料(像模仿别人作品的作家那样),而是利用本地现有的材料进行创作”(OBrien 415)。 由此可见,真正使得凯瑟作品中的景色具有意义的是身体力行印第安人生活方式的人们,“他们是在想象中、在感情上而不是在经济上拥有这个世界,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标记的,正像作家在一页空白的纸上面留下自己的标记一样”(OBrien 61)。在教授的住宅(The Professors House)里,当汤姆·奥特兰见到印第安人留下的一些陶器的碎片和古代用于灌溉的水渠时,他不禁感慨道:“当你在一处空旷的乡间发现人类

27、的遗迹,表明他们曾在这里劳作过、经营过这片土地时,你心中会涌起一阵激动。它仿佛将某种信息降临到你的身上,使你对你每天走过的这片土地有了全然不同的感觉”(194)。 西南部之行使凯瑟汲取了印第安人注重吸纳而不是以独断专行为特点的创作方式。作为土著美国人艺术传统的代表,崖洞人和他们今天的后裔是凯瑟想在艺术上认祖归宗的先人和前辈。他们不是像她在白人的墓碑上面看到的那些孤傲名人的姓名,这些艺术家是社区性的、群体性的,是众多的无名氏,因此凯瑟丝毫没有感到自己被他们排除在外或者在他们的成就面前自惭形秽。汤姆·奥特兰在谈到崖洞人时说:“他们属于你我这样没有其他先辈可以让我们继承点儿东西的年轻人”(

28、242)。奥特兰此语道出了凯瑟认同于印第安人的心声。 三 凯瑟的多元文化情结不仅表现在她对美国中西部非英裔白人文化的眷恋、对西南部印第安文明的推崇上,而且表现在她对南方黑人文化的吸纳上。她出生在弗吉尼亚,南方一直存在于她的潜意识中,只是这种怀念隐藏得较深,因而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在她的最后一部小说莎菲拉与女奴(Sapphira and the Slave Girl, 1940)里,凯瑟终于坦诚地写到无论是黑人的生活还是他们的故事都对她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小说中的莎菲拉·科尔伯特是一个嫉妒心极强的白人妇女。她阴谋让侄子强奸她的黑人女奴南希·蒂尔。幸亏莎菲拉的女儿雷切尔

29、83;布莱克出手搭救,南希才得以逃脱厄运。凯瑟笔下的这个白人姑娘是她根据外祖母的形象塑造的人物。小说的尾声部分描写了凯瑟在弗吉尼亚度过的童年岁月中最了不起的事件:在她五岁时,“南北战争之前逃往加拿大的女奴南希回到柳阴庄园和她年迈的母亲团聚的情景”(OBrien 44)。凯瑟把南希的经历视为小说中最重要的故事,并且强调这是她自己真实经历的一部分:  自从我记事的时候,我就听说南希。我母亲通常唱着这样的歌谣哄我睡觉: 在甘蔗丛旁,紧靠那磨坊边上, 住着一个黑人女孩儿,她的名字叫南希·蒂尔。(Sapphira 281) 由此可见,凯瑟最早的记忆是来自黑人歌曲,在凯瑟牙牙学语的童年

30、时代,耳边回响着、催她入眠的正是这些曲调。所以凯瑟在我的安东尼亚里盛赞黑人音乐家参孙·达诺尔德并不是偶然的。正像理查德·詹诺涅(Richard Giannone)指出的,瞎子达诺尔德是这部小说“脉搏跳动的中心”,他是质朴乐观的化身,燃烧着一团“内心的火焰”(qtd. in Ammons 74)。他的音乐“标志着安东尼亚内心某种强烈而热切的感情苏醒了”(74)。 凯瑟写到小镇的冬天“使人感到陈旧、肮脏、衰老、阴沉”,只有一件事打破了这种沉闷、单调的生活:“那就是黑人钢琴家瞎子达诺尔德到镇上来了”(181)。小说中的叙述者吉姆觉得这是他离开南方以后看到的最快乐的面孔。达诺尔德的

31、声音引起他美好的回忆:“那是一种温柔、亲切的黑人嗓音,就像我在很小的时候听到过的那种嗓音”(180)。凯瑟将达诺尔德描写成一位音乐天才,对于她来说,“音乐代表着最高级的艺术形式”(Ammons 58)。达诺尔德在奴隶制度下出生于美国南方的一座种植园。凯瑟给他取名参孙,寓意深刻。据圣经记载,参孙是力大无穷的英雄,敌人施奸计将他捉住,他被挖去双眼,沦为奴隶,但他体内潜藏的力量终于爆发出来,摧毁了敌人。童年达诺尔德身上潜藏的音乐天赋同样是无法压制的。他总是从家里逃出来,朝着传来音乐声的方向跑,去听内莉小姐练习弹钢琴。这个站在窗外的黑人男孩引起内莉小姐的注意,她把小参孙领到钢琴那里,让几位教师对他做了

32、试验。他不仅把音的高低强弱分辨得一清二楚,而且记忆力惊人: 他小小的年纪,居然听了给他弹奏的任何乐曲就能大致不差地照样重新弹出来。不管他按错了多少琴键,却总能把握住这段乐曲的主旨,用一种不合常规的惊人方式表达出来他弹奏起乐曲来永远是一个粗野而惊人的黑人奇才。作为钢琴演奏,他的乐曲也许并不讨人喜欢,但是作为音乐,却是真实的,由于节奏感而充满了生命力,这种节奏感比他别的感觉都更强烈不但充满了他那昏天黑地的脑海,而且不断折磨着他的肉体。(My Antonia 188-189) 阿蒙斯批评这段描写“种族主义十分明显副词粗野(barbarously)以及对节奏(rhythm)和昏天黑地(dark)的强调

33、都是如此”(Ammons 58)。Barbarously一词在希腊文中确有贬义,但此处是指小参孙弹奏的乐曲粗犷。虽然“节奏”是黑人音乐的特点之一,“黑”是其肤色,但凯瑟只是在赞美黑人音乐家,仅凭这些不足以说明她是种族主义者。 小说中的瞎子达诺尔德是以历史上两个真实人物为原型塑造出来的,一个是19世纪末享誉美国中西部的钢琴家瞎子汤姆(Blind Tom),即托马斯·格林·白求恩。他1849年生于佐治亚州,父母都是奴隶。詹姆斯·特罗特在音乐及一些极具音乐天才的人(1881)一书中赞扬瞎子汤姆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出色的音乐家”(Trotter 141-42)。1894

34、年内布拉斯加评论刊登了一篇未署名的文章,30年后这篇文章被认定为凯瑟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凯瑟细致地描写了瞎子汤姆演奏钢琴曲的情景,赞美他卓越的音乐天赋(qtd in curtin 166-67)。达诺尔德的另一个原型是瞎子布恩(Blind Boone),即约翰·威廉·布恩,他1864年生于密苏里州。布恩经常访问雷德克劳德镇,凯瑟见过他多次。当时的海报称他为“第二个瞎子汤姆”(Ammons 70)。 这些有关瞎子汤姆和瞎子布恩的记载表明我的安东尼亚中的达诺尔德是一个有着现实主义基础的人物,他体现了小说中的非裔美国文化潜文本。安妮·琼斯认为这部小说深处有着关于南方的

35、寓意,如果我们知道如何对一些符号进行解码,如何解读重写的痕迹,就可以勾勒出往昔的轮廓,就会在这部关于内布拉斯加的小说里找到文本中潜藏着一个“未曾写出或者被删除的弗吉尼亚”(Jones 90)。而达诺尔德就是这些符号之一,他在我的安东尼亚中的出现暴露了非裔美国音乐对凯瑟文学创作的影响,但这个人物只是隐藏在小说中的黑人文化内涵的一个看得见的标志。非裔美国音乐对该书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这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上,而且以一种不易觉察的形式存在于整部小说中。这种影响的意义不容忽视,因为就创造性而言,黑人音乐,尤其是爵士乐在当时是“最重要的、最具美国特色的音乐”(62)。詹姆斯·科利尔指出,黑人音乐的核心

36、是“交叉节奏”(cross rhythm),其特点是“音符不是正好落在节拍上面,而是略微置于节拍之前或之后。于是词语被拉长,超过它们的自然长度,乐音提前跳入。其总体效果是将曲调从时间格式当中抽了出来,使它与节拍分离开,于是它仿佛在节拍之上来回漂浮”(Collier 43-44)。在小说中,如果说女主人公安东尼亚的故事是曲调,叙述者吉姆的生活就是时间格式,藉此凯瑟创造出一种叙述在时间之上来回漂浮的效果。于是不合节拍的旋律等音乐上的概念被转化成叙述的方式,形成这部小说在结构上的创新性。朱迪斯·弗赖厄批评我的安东尼亚缺少一条主导全书的故事线索,“各部分以半独立的方式存在,好像一些互不相关的

37、情节”(Fryer 274)。其实书中始终隐藏着一条黑人音乐的主线,它在形式上借用了非裔美国人的审美方式,其结构模式有一种不拘节奏的格调,与主流文化的审美原则格格不入。(11)从非裔美国音乐的角度解读这部小说,它就会从杂乱无章中呈现出清晰的结构。 托尼·莫里逊提出白人文本中为什么乃至于怎样将黑人抹去的问题:“一部作品的作者和他的批评家得运用多么大的智慧才能够把我从一个到处有我存在的社会当中抹去?如此做法对这部作品有什么影响?”她认为批评家必须考察“非裔美国文学的存在以哪些方式造就了选材、语言、结构等美国文学中的诸多意义。换言之,必须寻找机械运转背后隐藏的力量”(Morrison 11

38、-12)。据雷诺兹分析,由于凯瑟对非主流文化“潜在的聚合力和权威性具有敏锐的感觉”,她在笔下营造了一种“旨在理解和解释异种文化或他者的话语”(Reynolds 160)。在凯瑟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从东欧、北欧移民的母语、印第安人的建筑到黒人的音乐,各种非英裔白人新教徒文化都对她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探寻这些“机械运转背后隐藏的力量”有助于我们领悟凯瑟作品中的多元文化主义内涵。  注解 【Notes】 See Acocella 77-78. See Acocella 107. 1915年云雀之歌出版时凯瑟在卷首以此诗将该书题赠给伊莎贝拉·麦克隆(Isabelle McClung)

39、,但1931年以后的版本将这首诗删去。1987年出版的凯瑟早期小说集收录这部小说时恢复了该书第一版的卷首题赠。 爱德华·罗斯(Edward A. Ross, 1866-1951),美国社会学奠基人之一,曾在斯坦福大学、内布拉斯加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任教。 印第安语,意思是“幼儿”。 梅伯尔·道奇·卢汉(Mabel Dodge Luhan, 1879-1962),美国作家、凯瑟的朋友。她于1923年和普韦布洛族印第安人安东尼奥·卢汉(Antonio Luhan)结婚以后就一直居住在新墨西哥州印第安人的陶斯村落里。 See OBrien 24. See Sou

40、thall 146. See Bennett 155. (10)(11)See Ammons 78-79,77-79,78-79. 引用作品 【Works Cited】 Acocella, Joan R. Willa Cather and the Politics of Criticism. Lincoln: U of Nebraska P, 2000. Althusser, Louis. “A Letter on Art in Reply to André Daspre.”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Trans. Ben Bre

41、wster.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2001. 151-55. Ammons, Elizabeth. “My Antonia and African American Art.” New Essays on Cathers MyAntonia. Ed. Sharon OBrien.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99. 57-79. Bennett, Mildred. The World of Willa Cather. Lincoln: U of Nebraska P, 1961. Bohlke, L. Brent, ed.

42、Willa Cather in Person: Interviews, Speeches, and Letters. Lincoln: U of Nebraska P, 1986. Carroll, Larobe. “Willa Sibert Cather.” Bookman 53 (1921): 212-13. Rpt. Guy Reynolds, ed. Willa Cather: Critical Assessments. Vol. 1. Robertsbridge, East Sussex: Helm Information, 2003. 145-49. Cather, Willa.

43、Early Novels and Stories. Ed. Sharon OBrien. New York: Library of America, 1987. -. My Antonia.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 1988. -. “Nebraska: The End of the First Cycle.” The Nation 117 (1923): 237. Rpt. Guy Reynolds, ed. Willa Cather: Critical Assessments. Vol.1. Robertsbridge, East Sussex: Hel

44、m Information, 2003. 41-47. -. O Pioneers!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88. -. The Professors House. New York: Random House, Vintage Books, 1973. -. Sapphira and the Slave Girl.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8. -. Willa Cather: A Biographical Sketch. New York: Knopf, n.d. Collier, James L. The Making of

45、 Jazz: A Comprehensive Histor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78. Curtin, William, ed. The World and the Parish: Willa Cathers Articles and Reviews, 1893-1902. Vol.1. Lincoln: U of Nebraska P, 1970. Fischer, Mike. “Pastoralism and Its Discontents: Willa Cather and the Burden of Imperialism.” Mosaic 23

46、 (1990): 31-44. Fryer, Judith. Felicitous Space: The Imaginative Structures of Edith Wharton and Willa Cather. Chapel Hill: U of North Carolina P, 1986. Jones, Anne Goodwyn. “Displacing Dixie: The Southern Subtext in My Antonia.” New Essays on Cathers My Antonia. Ed. Sharon OBrien.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99. 85-109. Mencken, H. L. “Chiefly Americans.” Smart Set 63 (December 1920): 140. Morrison, Toni. “Unspeakable Things Unspoken: The Afro-American Presence in American Literature.” Michigan Quart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