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土楼与围龙屋_第1页
原创土楼与围龙屋_第2页
原创土楼与围龙屋_第3页
原创土楼与围龙屋_第4页
原创土楼与围龙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原创土楼与围龙屋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支独特的分支,他们以其特有智慧创造了丰富的建筑文化,中国“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围屋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之一。近来,笔者陆续考察了一系列客家著名的建筑,包括广东深圳地区的鹤湖新居、大万世居以及福建福州地区的承启楼等。在赞叹之余也产生了一些疑问,本文将通过对土楼与围屋的研究试图帮助对这此疑问进行解释。  振成楼  鹤湖新居 在客家建筑中,土楼与围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最经受时间考验的两种建筑形式了,如现存最早的土楼馥馨楼建于唐代中期,而最年轻的土楼振成楼则建于民国早期。现存最早的围屋则建于宋末元

2、初,现存最年轻的围屋万秋楼则也建于民国时期,两者都经历了千年。土楼与围屋又都以其规模宏大、特征鲜明为主要特点,土楼如振成楼占地近5000平米,而围龙屋如鹤湖新居则占地近1.4万平米。此外,两者均是群体居住性的建筑形式。 将土楼与围龙屋进行比较,必须先了解客家建筑的主要分类,一般认为:根据地区和建筑形制将客家代表性民居分为闽西土楼(简称土楼)、粤东围龙屋(简称围龙屋)和赣南土围(简称土围)这三大类,但是从建筑特征上看,土楼与围龙屋差异是最大的,而土围则介于二者之间,实际上,土围与土楼中方形土楼更相似,因此,本文将直接针对土楼与围龙屋进行探讨,而不对土围进行过多的讨论。 土楼与

3、围屋的种类繁多,而其中圆形的土楼与近圆形的围龙屋则可以认为是各自种类中集大成者,具有最好的代表性。因为圆形的平面能有效地加强建筑的防御性能,同时又能很好地强调祖祠的核心地位,此外,两者的建筑平面更是客家人对“阴阳八卦”理论理解的体现。 土楼与围龙屋分布地区相近似,在闽、粤、赣地区两者均有分布。本文在探讨土楼与围龙屋过程中将以闽、粤、赣地区圆形的土楼与近圆形的围龙屋作为研究对象。 客家人经过迁徒离开祖先的土地,进入闽、粤、赣多山地区,生存环境恶劣,同时又面对土著人的竞争,他们需要依靠团结来抵抗外来的生存压力,生存的需求将客家人的生活距离大大拉近,产生了其特有的具有收缩集中特性

4、的居住形式,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作为有共同历史的客家人何以在共同的地域发展出两种有着如此明显差异的建筑形式?或者说,他们何以用两种不同的建筑形式来解决共同的问题?如果这两种建筑形式其中有一种存在更好的合理性,又何以两种建筑都一直延续到民国时代?如果根据这两种建筑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来认定其有着共同的起源的话,那又何以向两种方向发展呢? 土楼与围龙屋建筑比较   土楼与围龙屋都是客家建筑中具有特色的建筑形式,在观察客家建筑时,会有一种很强的与其它建筑不同的感觉,朴实、特征鲜明、与中原传统建筑又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如果将其归类为客家建筑,又会发现这两种建

5、筑又有着很大的差别。实际上,这些差别一方面有着很强的相通性,又有着很强的独特性,两者的相通性和独特性可以归纳为下面的表。  土楼、围龙屋起源关系 学术界对土楼与围龙屋的先后关系看法不一,这与两种建筑形式的发展时间、客家人迁徒历史、建筑形式影响因素有关。一种观点认为,客家人的迁徒是从汉代末期开始的,围龙屋的建筑特征又与汉代豪强的“坞堡”非常相似,也就是说,围龙屋的历史是从客家人最早产生就开始了,可以想象,在汉末时期由于战乱,大量汉人向南迁徒,而其中不乏部分豪强,他们带入“坞堡”建筑形式并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产生围龙屋是合理的,同时,土楼的建筑形式又与古山寨比较类似,其发

6、展需要一个过程,同时也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围龙屋的一些建筑智慧并最终成为土楼的。但另一种观点认为,客家人迁至南方,早期建筑的防御性是最重要的,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更为稳定,防御性已从早期的防匪防寇变为后期的防贼防盗的需求了,土楼的防寇能力要明显强于围龙屋,而围龙屋的警界能力及隔离能力又强于土楼,说明土楼要早于围龙屋。但是,无论两者的先后关系如何,两种建筑都经历了千年的考验,而在这段历史时期内,和平与战乱往往交替而生,而客家人家族的兴旺与衰落也是此起彼落,我们可以认为,既然最早迁徒的客家人既有平民百姓,又有豪强贵族,两者均需要有其生存所需的建筑,从这点上来看,土楼与围龙屋发生的起源应该是同步的,至

7、少,可以说客家家族建筑与群居建筑的起源应该是同步的。  结论 由以上对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土楼是一种村居建筑,而围龙屋是一种族居建筑。 虽然土楼村民往往也有共同的祖先,有血统关系,但这种关系与围龙屋居民家族关系是有区别的。前者是若干有血统关系的各家庭的聚集,而后者更多的是一个家庭的发展。 可以认为土楼是中国古建筑史上的集体公寓,这对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那种非常松散的村落单元来说是一个特例,因为它对居住于内的农民而言需要很强的自律性、组织性和秩序性,这对农业社会人口而言往往是比较缺乏的。而围龙屋则是家族兴旺发展的产物,从这点上来说其与

8、乔家大院是一至的,但它具有更强的扩展性,对于客家人而言,经过战乱或社会动荡的洗礼,在新的、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开枝散叶往往是非常重要的,围龙屋的扩展与家族的扩展是同步的,对于一座围龙屋而言,内围是对历史的保存,而外围则是历史的发展,这是其与其它族居建筑不同之处。 2、土楼与围龙屋均是一种小型化的强调防御性的建筑综合体,而土楼更类似于“寨”,围龙屋则更类似于“城堡”。 “寨”指四周有栅栏或围墙的村子,它具有防御性及村居性。在福建,圆形土楼又被称为圆寨,一方面,其产生及演化与古代圆形山寨有一定的渊源,另一方面,其居住人口又以本村农民为主。对于其防御特征而言,土楼更强调防御面的连续性

9、和各防御点的呼应能力。 “城堡”指堡垒式的小城,而“城”与“乡”相对应,“城堡”也具有防御性和居住性,但其居住人口则不是以农民为主;同时,城的防御性除了城墙外还体现在其外城、闸门、护城河、箭塔等防御要素,这些要素与围龙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围龙屋具有碉楼、望楼、月池等,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围龙屋在强调建筑防御能力的同时,更加强调了建筑的预警能力和隔离能力。当然,由于土楼建筑往往较围龙屋更高,其防御力及预警力不会低于围龙屋,但土楼是没有月池的,所以说:如果说围龙屋的防御力相比土楼有所下降的话,其下降的那部分防御力转化为了预警能力和隔离能力。另一方面,围龙屋内围及外围的存在使其更加具有防御

10、的纵深性和选择性,这与土楼又有所不同,因为围龙屋家族的扩展与防御力的增加变成了一个自然结合的过程,这一点又与中国古城建筑内外城概念很一致,实际上,围龙屋内还具有在防御特征上类似于瓮城的院落,这些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巧合。 3、土楼是农业发展的建筑产物并一直延续至今,而后期的围龙屋则相对来说更倾向于是工商业发展的建筑产物。 这里对其进行区分主要是针对明清以来两者的区别,因为一方面,围龙屋的发展虽历千年,但其建筑的完善是在明清时期,而土楼则不同,其从早期至近代变化并不大,这一方面是因为土楼本身功能方面已经很完善了,同时由于土楼建筑特征非常鲜明,即使有一些变化也很难非常明显地显示出来

11、,而围龙屋平面相对改造空间较大,另一方面也由于明清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同时工商业发展及贸易较为发达,沿海地区产生了更多的富有的商户,这也为围龙屋的发展和进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中国古代社会体系一直是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工商业则属于比较边缘的行业,土楼往往地处更为偏僻恶劣,其居民只能以农业为生,而农业所能为村民带来的财富是有限的,这从客观上也决定了其建筑不能有过多的非实用性,如邻里视线干扰问题、建筑装饰问题等都是需要克服的。相对应的是,商业的发展往往更可能产生更多的财富积累,财富的积累、家族的发展、生存的危险、对祖先的敬重等因素共同影响了其建筑文化的发展方向,围龙屋选址往往更为讲究、

12、占地更大、装饰更华丽、各户居住空间更舒适、更利于扩建、更强调光宗耀祖的荣誉感等。这与以上提到的第二点也是吻合的。 4、土楼与围龙屋产生的起点是不同的,但两者的起源却是同步的,并且相互影响着的。 可以想象,客家人从北方进入南方,其人口组成显然是多元性的,有平民百姓,也有大户仕绅,他们都面对生存的挑战,有条件的盖起“聚族而居”的深墙大院,并结合北方的院落、“坞堡”、城池等建筑智慧,运用当地材料,由于其远离祖先故土,在建筑中强化其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创造出一种建筑形式;而没有条件的则在大山深处聚集集体的力量盖起“山寨”,他们继承中原建筑文化,也利用院落、城墙,又结合当地土著的建筑智慧,也运用本土材料,“山寨”表面尽量收缩,里面沿寨墙布置房屋,以获得其安全的、能够安身立命的场所,同样,由于其远离祖先故土,在建筑中强化其对祖先的崇敬之情,这样又创造了另外一种建筑形式。两种形式在发展过程中既相互影响,又由于各自需求的不同走向了不同的方向。一方面,土楼的内部院落、布局层次更趋于完善,另一方面,围龙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