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节(生物圈与栖息地)教案 济南版 教案_第1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节(生物圈与栖息地)教案 济南版 教案_第2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节(生物圈与栖息地)教案 济南版 教案_第3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节(生物圈与栖息地)教案 济南版 教案_第4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节(生物圈与栖息地)教案 济南版 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 生物圈与栖息地 教材分析生物圈与栖息地是生物的生活环境中的核心和基础,为解读非生物、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作用打下了基础和铺垫。"生物圈与栖息地"一节主要介绍了生物圈的范围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不同生物栖息地的特点,以及栖息地的破坏对生物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式,为了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国情教育。本节课的教学,还有助于加强有关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好生态环境,需要学好、用好多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

2、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建立起: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意识。教学目标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2. 举例说出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3. 通过生物栖息地类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4.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明生物栖息地的特征是本节的重点。 生物圈和栖息地是学生学习生物的生活环境时首先接触到的生物概念,能够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明生物栖息地的特征,有利于深刻认识生物圈和栖息地的含义,为以后有关知识的学习打下良

3、好的基础。教学难点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是本节的难点。栖息地是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对生物栖息地的类型进行分析,有利于认识不同生物栖息地的特点。由于生物的栖息地类型比较多,其栖息地内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所以各栖息地的特征比较复杂,为此把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作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教 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地球上优美的自然风景图片,森林、湿地、农田、城市四种栖息地的图片,环境污染录像片。另外,准备一个地球仪。学 生: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中各大星球及地球自然环境的有关资料。教学程序一、情景激疑 1.课件展示。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太空画面及优美的自然风景图

4、片,学生在欣赏美丽画卷的同时,设问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呢?从而引出课题:生物圈与栖息地。2.提出问题。地球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星球,在地球上,种类繁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我们人类,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为什么说地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二、探究新知1.地球透视,认识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根据课本中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相关链接,结合观察学生自己手中的地球仪,明确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概念,为理解生物圈的概念及范围埋下伏笔。2.巧妙设问,质疑生物的生存空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设问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生物)存在呢?学生通过思考可知,地球上有的地方就没有生物。比如:在天空的最顶部

5、、在海洋的最底部、在地球的最里面3.理解概念,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间是有一定范围的,如果把生物生存的这个范围叫做生物圈,怎样给生物圈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呢?学生认真读图1.3-1 (生物圈示意图),理解生物圈的概念,明确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做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并且相互间发生着复杂的关系。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4. 角色扮演,认识生物圈的范围学生分角色扮演生物圈的三个圈层,生动形象地描述生物圈三个圈层的特点,说出生活在三个圈层的代表动物,如雄鹰、鲸鱼、蚯蚓、微生物等。进一步明确适合生物生存的生物

6、圈,其实只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层,通常认为,生物圈的范围为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之间,但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厚的范围内。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足球大小,那么,生物圈就比一张纸还要薄!5.天体对比,解读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天上是否住着神仙?月宫中是否有寂寞的嫦娥?为什么生物圈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发言,然后师生共同总结。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等。那么,将来人类能否移居月球呢?科学家们正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知识,不断实践,提高能力,将来报效祖国。三、自主学习 教

7、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孔雀及野大豆的栖息地特点,然后,学生自主解答问题,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生物栖息地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突破本课的难点。1.出示问题(1).什么叫栖息地?(2).生物与栖息地有何关系?(3).孔雀与野大豆的栖息地有何特点?2. 自主研学根据以上问题,学生观察教科书第35页图1.3-2和图1.3-3,阅读、分析孔雀和野大豆栖息地的特点和主要生物种类,了解栖息地与生物分布的关系。3.归纳总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生物栖息地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明确决定栖息地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总结出孔雀栖息地和野大豆栖息地的特征。(1).孔雀栖息地的特

8、征: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温较高(2).野大豆栖息地的特征:四季分明,雨量适中,营养供给充足四、合作学习1.观察图1.3-4的图片,分析图中生物的栖息地类型,思考教科书中提出的三个问题。(1).图1.3-4所示4种生物的栖息地各有什么特点?(2).你能说出某一栖息地在中国的位置吗?(3).如果上述栖息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会对其中的生物造成什么影响?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全过程由组长组织,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成员的观点,小组的集体思想由小组发言人向全班汇报。 10分钟后,各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并得出结论。3.出示森林、湿地、农田、城市四种栖息地的图片,分析其特点,想一想,哪一种栖息地最

9、容易被破坏?从而了解城市生态的脆弱性,为知识的迁移深化做好准备。五、迁移深化 1.出示音像资料,播放一幕幕具体的栖息地被破坏所造成的生物大劫难资料,感受栖息地对生物的重要性,让学生关注生物的栖息地,关注生物圈,增强危机意识。2.分析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提出具体的环保措施,立志做一名环保志愿者,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六、实践创新 1.参考创新实例,设计一个栖息地的简易模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介绍天津一学生喜欢创新并申请生态球专利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说明自己的设计思路,展示创造性思维。2.课下收集有关生物圈保护的资料,结合学生自己生活的环境,制定保护栖息地的具体措施。一

10、周后写出研究报告,并进行评价,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推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设计说明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上课伊始,请学生观看太空画面及优美的自然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走进生物生活的自然环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出示森林、湿地、农田、城市四种栖息地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不同生物栖息地的特点。为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播放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录像片,以期震憾学生心灵。 二、探究新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依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和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德领导的“发展性教学”可知,“探究性学习”侧重在方法层面上发展学生

11、“掌握科学概念”的探究能力。在学习生物圈的概念、范围和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时,采用探究式学习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三、角色扮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角色扮演适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认知过程的规律,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的个性特长的了解。角色扮演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回归。四、启发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栖息地的有关知识时,采用了自学辅导法进行教学。生物栖息地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巧妙启发,积极引导,共同总结,这样既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又为下一模块-合作学习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五、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展示学生的才华,激发灵感,同时可以使学生发现别人的长处,激励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进行指导,力争做到每个学生都要有任务,而且分工明确,以免使合作学习成为困难生的避风港。六、加强责任意识,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课上通过对环境污染及资源破坏事例的分析,引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