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 . 21 / 2121世纪我国产业发展与政策选择 2002-03-02摘 要:21世纪初我国产业发展已进入了以数量扩为主转为以素质提高为主的新阶段,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由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由解决比例失调转为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压力。经济发展趋势对产业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对此,应确定未来产业结构政策的目标方向,选择适宜的政策,以促进21世纪产业发展。 一、21世纪初的产业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从少到多的转变。从“十五”开始我国将实
2、施第三步战略目标,我国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实现从低到高的转变,在整体素质和效率方面,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一)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的新特点 1产业发展己进入以数量扩为主转为以素质提高为主的新阶段。我国产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除少数行业外,已主要不是在生产能力和产量方面的差距,而是在生产技术水平、产品品种和结构、单位产品物质消耗、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差距。今后我国产业发展的任务已不再是追求数量扩,而是要在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和效率上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为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以数量扩为主转向以提高产业素质和产业增长质量为主。 2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
3、盾由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目前我国大多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已超出了市场需求而出现相对过剩,这是导致我国加工工业过度竞争,企业效益大幅下滑并造成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造成相对过剩的根本原因是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2l世纪初我国将全面迈进小康阶段,人们不仅要求商品数量的满足,更要求质量档次的提高,花色品种的增加,服务水平的上升。所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使之与需求结构的变化相适应是解决生产相对过剩问题的根本途径, 3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点由解决比例失调转为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从目前我国产业运行实际来看,各个产业之间比例失调的状况已不明显,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基本消除。当前制约我国产业
4、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发展水平上的矛盾。表现在: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附加值高的产业的比重低;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市场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低,产品结构落后。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一方面必须加大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力度,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另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此带动整个产业的结构升级。在21世纪初,我国的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将进入以高技术化、高加工度化的新阶段。 4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压力。随着外资企业纷纷涌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尤其是我国即将加入WTO,我国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竞争不仅存在于国际市场,也存在于国市场;
5、不仅是商品数量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技术、质量和效率的竞争。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弱化,而新兴产业领域尚未形成竞争优势,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提升我国产业的素质,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提高我国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维护我国民族产业发展的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安全。 (二)经济发展趋势对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影响 1市场化趋势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不断推进经济的市场化,是今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市场化趋势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市场将成为决定产业结构变动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主导性力量。但对于存在市场失效的产业如水利、交通等基
6、础设施以与公用事业、社会事业还要依靠政府予以扶持或由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对完全靠市场难以迅速成长的战略性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政府应通过实施产业政策与利益诱导机制,促进其高速超常规发展,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的发展。 2城市化趋势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在我国20年来工业化高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发展却一直相对滞后,城市化水平的滞后,造成了人口结构和资源占用结构的不合理,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农业现代化进程受阻,大大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协调发展是各国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在21世纪,我们要以产业素质提升为主,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实现生
7、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化,从二元经济走出,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使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其派生的非农产业群,由农村逐步转移到城市,城市化的发展程度将是我国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3全球化趋势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表现为资源配置国际化,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和带来新的国际分工。目前我国产业发展水平低,适应经济全球化能力差,高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目前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人口素质低使知识经济发展受阻,将对我国未来适应经济全球化产生深刻影响;投资环境也需要进一步改善。这些方面若不进一步改进,努力缩小差距,我国的民族产业将受到经济
8、全球化的巨大冲击。 4知识化趋势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经济知识化趋势主要表现在知识成为创造财富的资本,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技术密集、智力密集产业的就业比重显著上升,知识消费的需求不断增长。面对经济知识化趋势,如果我们不积极面对挑战,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可能会被进一步拉大,我们的产业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能够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发展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与其他相关知识产业,用现代化技术知识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尽快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就有可能极促进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迅速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实现经济的跳跃式发展。
9、60;二、21世纪初的产业政策选择 (一)未来产业结构政策的目标方向 21世纪初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不能分割开来,应将结构升级作为结构调整不可缺少的“配套工程”,强调以结构升级带动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有利于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减少导致经济波动的结构性因素,培育多极增长点,改变目前以扩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经济增长格局。产业结构调整要有利于改善供给对需求的适应性和反应能力,以增强产品开发能力而建立起相关的产业体系,延长产品加工链条,提高加工度,增强产业关联度。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即通过引入或开发新技术,推动产业发展的能
10、力。只有通过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的相互作用,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国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包括体制和技改政策在的外部环境上,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未来产业结构政策的方向是: 1.使已确定的主导产业尽快成长为对21世纪前10乃至20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起带动作用的产业。充分体现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和比较优势原则,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分工与合作基础上,努力培育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用主导产业带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新世纪初的主导产业群应是机械工业、汽车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石油化工产业、建筑和房地产业、环保产业。 2加快高新技术产
11、业的发展,高新技术领域主要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核工业、海洋产业等。我们要紧紧跟踪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前沿,在产业化前景广阔的领域,选择一批具有相对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如多媒体技术、通讯网络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环保技术、电动汽车技术、技术、基因技术等,集中力量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在重点产业领域中“跳跃式”发展。 3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并为传统产业的调整和退出创造必要的政策环境。我国的传统产业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市场条件的变化,必须以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高产品的水平、质量。对于将陆续进入衰退行列的夕阳产业,国家应
12、与时制定援助政策,帮助其调整和退出。当前要集中全力改造和提高钢铁、纺织、煤炭和轻工等几个重点工业,提高其技术水平、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构建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为了在产业政策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的产业政策干预面应集中在“市场失效的领域”。为了进一步增强产业政策的有效性,我国2l世纪初产业政策应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制订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的产业政策:二是在所有不具备自然垄断性质的产业领域,制订充分体现公平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性产业的产业政策;三是按照“鼓励创新”的原则,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技术领域和一些
13、重要的高新技术领域,制订有利于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自主研究开发的技术创新产业政策;四是面对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针对农业和服务业国际竞争能力较弱的现状,制定出既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框架,又能适度保护我国产业安全,又有利于加快我国农业和服务业发展的保护性产业政策。 (三)产业结构政策的制订与实施 1.缩小产业结构政策的干预围,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只需在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定相应的政策,如针对衰退的传统产业调整退出,制订援助政策;针对高科技产业制订加速产业化的扶植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应面向有关产业的全部企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把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作为产业结
14、构政策实施的基础。 2注意产业结构政策的科学性,发挥行业组织和大企业的作用。采取多种科学预测手段并发挥行业协会和大企业在政策制订过程中的作用,使产业结构政策更加科学化、规化。可由国家计委牵头由政府官员、企业家、行业协会负责人组成的产业结构政策审议会,负责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和拟定。 3继续支持提供“公共产品”的基础产业。国家除继续运用行之有效的设立专项基金、发行建设债券、财政支出等政策手段外,可以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既可以由政府组织负责投资、经营有关项目的财团法人,以经济方式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也可以吸引外资、私人、集体企业的资金共同组成股份制的
15、基础设施建设、经营公司。 4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成长。沟通产学研之间联系,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发展风险投资,优先安排高技术企业上市,建立高技术产业发展基金,造成一支宏大的高技术人才队伍,建立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机制。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加快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转移。 5把产业结构政策与区域经济政策结合起来。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差异巨大,产业转移的空间较大。因此,在制订产业结构政策时,要考虑某些传统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的转移,由大中城市向小城镇和农村的转移,国家在这方面的政策,主要是协助、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在自愿基础上,从经济利益出发进行合作,为产业
16、转移创造一些有利的政策环境。 6把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组织政策结合起来。我国主导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产业结构的升级,均要求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没有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生产效率就不会有国际竞争力,产业大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的水平和效率也不会有国际竞争力。政府应在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地去推动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只有加速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才能在国门大开的条件下得以实现。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产业政策处摘编 2004-12-10
17、一、国际生产能力转移步入新阶段 近些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据初步统计分析的数字,由发达国家生产能力转移而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的全球共享型生产的规模几年前已经达到8000亿美元。这大体相当于世界制造业贸易的30%。 主要发达国家中,生产能力转移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例如,日本的出口额中,出口给海外制造业子公司的中间产品所占比例已经从1994年的20%上升到1999年的29%。美国跨国公司的出口中,出口给国外子公司以进一步加工的中间产品所占比例从1989年的57%增至1999年的68%。90%的美国公司中,其公司部业务中至少有一项被外包
18、。在美国企业中,业务外包到海外的比例2003年为5%,2007年将提高到23%。同时,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之间的出口比例也在上升。 二、国际生产能力转移的发展趋势 第一,产业转移的重点由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服装、鞋和金属制品等产业和初级电子组装、测试活动,向电子、化学、运输工具以与机械等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活动转化。这几个产业是全球零部件和中间产品贸易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从1986年的27%增至1997年的43%。 第二,非股权参与的外包形式引人注目。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研发乃至非主要框架的设计活动,都分别包给成本低的发展中
19、国家的企业或专业化公司去完成,不仅减少了固定投入成本,而且达到了在全球围利用最优资源的目的。 第三,生产能力转移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在国际生产的网络或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领导企业为核心,全球围相互协调与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通过这些国际生产网络,生产能力的转移速度和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样,市场竞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生产体系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程度和影响围大大增强了。 第四,生产能力转移既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就机遇而言,生产能力的转移利用了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人口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以现有的能力水平
20、参与国际市场的可能。这种转移还有利于在发展中国家形成集聚效应,同时,在外国企业的帮助下学习工艺和产品创新技能,逐步升级制造能力,促使产业快速成长。 但是,生产能力的转移也带来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跨国公司只是希望利用东道国的静态比较优势,而不热衷于培育发展动态比较优势,因而有可能使比较优势固定化,难以升级。 (2)国外企业或本地关联企业与国的产业关联松散,容易变成出口飞地。 (3)在技术、零配件、市场和合作关系上,外国企业或本地企业严重依赖于所属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则对其活动强加限制,如阻止后者在其他市场销售等。 (4)对跨国公司的长期
21、依赖可能使得发展中国家失去经济发展的自主动力。研究表明,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国而言,依附于跨国公司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拉美国家经济发展的教训就是前车之鉴。 三、我国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生产能力的分布很不平衡。接受发达国家转移来的生产能力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非常集中。譬如,2000年,前5个最大的接受国吸收了这种生产能力的78%;前10个最大的接受国吸收了总额的92%。其中,我国是最大的受惠者,大体上吸收了这种生产能力的28%。据分析,我国出口增长中有65%是来自全球跨国公司和合资企业伙伴的外包。这10个最大的接受国主要是东亚国家,或者是与美国
22、、欧盟建立了区域性贸易安排的发展中国家。相反,那些与主要发达国家联系少、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素质差、政局动荡、政策多变的国家,则极少能够参与到这一进程中。 20多年来,不断适应新的形势,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我国能够积极有效地接受来自发达国家生产能力转移的关键。20世纪80年代末期,利用日元以与亚洲“四小龙”货币升值、许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转移出去的大好时机,我国积极吸收这种生产能力的转移,参与国际竞争。我国沿海地区因此而逐步形成了世界水平的加工贸易基地。 从国际生产能力转移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与影响来看,比较突出的有利影响表现在:第一,生产能力转移的接受企业生产技术档次不断
23、上升。如在半导体行业,已经有了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的10家芯片公司。我国自己的半导体制造公司的技术进步也很快。从贸易结构也可以看出这一点,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在总进出口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从1998年的20.8%提高到了2002年的28%。第二,有一些原先融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企业开始摆脱依赖的角色,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形象。这表明通过示和学习效应,一些国企业不仅仅满足于做生产能力转移的接受者,也在向自主性的国际生产努力。 从目前我国接受国际生产能力转移的现状来看,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我国所从事的这一段生产链,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或装配活动。即使是技术或资本密集型的产品,我国从事
24、的也是劳动密集型的工序。二是我国发达地区的人工成本也开始升高。这样,低成本的优势就不能充分体现。三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限制了一些不很依赖劳动和土地的产业扩大投资。这样,高技术产业更有可能投资于较发达的国家。四是跨国企业凭借着造型新颖、技术先进的产品赚取高额利润;而依靠贴牌定制的“中国制造”往往只有1%至2%的利润。这就限制了我国企业进一步升级的潜力。五是制造业配套能力差,出口加工区往往是出口飞地,与国经济关联差。 除了以上因素之外,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接受国和受益者,一方面,我国面临着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譬如,印度最近两年就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另一方面,
25、随着转移来的生产能力越来越多,新的问题也开始出现。譬如,对外出口,这些产品的销售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贸易限制和反倾销压力;对销售,这些产品将对国产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挤出压力等。 因此,如何将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的生产能力转移和自身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国经济尤其是外经贸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外国直接投资流向相伴随而建立的这种生产基地能否进一步整合出新的竞争优势。为了更多地利用国际生产能力转移的有利之处,促进产业成长和提高竞争力,应在制度环境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宋泓 (中国社科
26、院世界经济政治研究所):商务部政府转型与汽车产业发展摘编 2004-12-10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时期。从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来看,政府作用对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提出“政府转型与汽车产业发展”,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我国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政府的转型十分重要。由人均GDP 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既是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又是一个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也可以说,这是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是由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引发消费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变动的时期。在这样
27、一个时期,由于多方面因素形成的经济社会的严重失衡,很可能引发经济社会局部的、甚至全局性的危机。加快发展,规避危机,重点是实现政府转型,以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我国正处在转轨的关键时期,实现政府转型,重要的是按照新的发展观的要求,实现改革观的转变。我认为,改革观的转变有五个方面: 1、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发展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转变。 2、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效率与公平并重的转变。逐步实现全社会的 共同富裕将成为下一阶段改革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3、从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向城乡协调发展的一元制度结构的转变。 4、从经济改革向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
28、、社会改革在的结构性改革 的转变。 5、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已不再是经济建设的主体,政府要以搞好公共服务来保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目标。在新时期,公共服务不仅是转轨国家,也是世界公共行政改革、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 二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政府转型对汽车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 1、汽车产业是受我国传统计划经济影响最深、计划管理根深蒂固的一个产业。 2、经过25年的改革开放,汽车产业的改革有了重大进展。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完全打破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制和产业政策的基本格局。
29、60;3、在汽车产业发展向汽车社会迈进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市场体系、企业制度、政府管理体制都存在着一些严重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政府的管理也面临着重大的转变,以形成与汽车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安排。 从当前的情况分析,我认为政府在汽车产业管理方面面临五个方面的转变。 一、由行政审批向战略规划指导的转变 1、造成汽车产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建设的主要因素是行政审批。形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某些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行政审批是主要因素。到去年为止,全国的123家整车生产厂和500多家汽车零部件改装企业,大都是由政府相关部门尤
30、其是中央政府的相关部门审批的。客观地说,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中仍存在某种“乱”和“差”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是用市场竞争的办法去解决,还是走原来的老路子?此外,从某些政策导向来看,到目前为止,在某种程度上行政审批制度还有强化的倾向。 2、从目前的突出矛盾看,政府的战略与规划的制定同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有严重反差。行政审批不是不严的问题,而是不适应的问题。主要矛盾在于政府尤其中央政府的相关部门在汽车产业的战略制定、中长期规划方面同汽车产业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趋势有严重的不相适应性。由此,我们还没有提出一个富有远见的发展战略,还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这些年,我们对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31、估计不足。举例来说,本来预计到2010年机动车的保有量才能达到或突破200万辆,但没想到整整提前了7年就实现了,并造成交通堵塞的严重局面。由此看来,政府的战略预测严重脱离了汽车产业发展的客观趋势。我把它概括为“三个估计不足”:第一,对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估计不足。第二,对汽车的大众消费进程以与由此引起的消费结构、经济结构、城乡结构等的变化估计不足。第三,对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成本、社会成本估计不足。 3、由行政审批向战略规划转变是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趋势。汽车产业是影响我国消费结构、经济结构、城乡结构的大问题,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战略制定和规划制定起
32、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政府的主要职责应当是用具有远见的战略目标和科学的规划来指导和管理全国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2)地方政府要在中央政府严格的战略与规划指导下,对汽车产业进行有效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些年,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很有“积极性”,纷纷提出以发展汽车产业拉动GDP的增长,不少地方都把发展汽车产业作为本地的支柱产业。为此,争上汽车项目,争上汽车城项目。地方政府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我认为花都区人民政府在这方面的思想就比较明确,可以用16个字概括“制定规划、创新环境、改善服务、树立形象”,这是地方政府面对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形势
33、的正确行为。 (3)要把政府作用与行业协会的作用相结合,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整个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中的协调作用。 二、由政府为主导向市场为主导的转变 1、汽车产业是一个市场竞争性的产业,公平的市场竞争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能人为地限制竞争,而要努力改善竞争的环境。既不能限制竞争,又要为这种竞争提供好的服务、好的环境。从当前的一些情况来看,政府还没有很好地遵循汽车产业的竞争发展规律,还不善于自觉地依赖于市场竞争的路径去解决问题。 2、让各类企业自由、自主地发展,使各类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主体。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研究:第一,为什么要对汽车企业设立各
34、类门槛,例如规定新设整车厂的直接投资额至少15亿。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好办法,也不符合公平竞争的原则。第二,我国三大汽车企业的重组是遵循市场规律还是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值得我们很好的研究和反思。 3、打破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在汽车产业的发展中,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尽快改变这一局面,是我国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4、限制政府的直接投资。总体上说,要放开市场,搞活企业,改善服务,限制政府。这样,才能够遵循汽车产业作为一个竞争性行业的发展规律,才能够由原来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路子转向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方向。 三、由重视产业政策向重视社会政
35、策的转变 1、政府对汽车产业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大众汽车消费或者大众汽车消费对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的影响。由于大众汽车消费对社会结构、社会的影响远远超出汽车产业本身,因此政府对汽车产业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汽车产品,而是维护全社会的公共利益,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和由此带来的经济安全问题。 2、政府对汽车产业关注的重点应当是统筹汽车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均GDP已达到4000美元,应当具备了汽车社会或者初步具备了汽车社会的某些特征。在这样一个条件下,政府关注的重点是统筹汽车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也是政府在汽车产业管理方面的主要目标或者主要任务。现在,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汽车产业发展方面有两个不好的倾向。一是以GDP为中心拉动地方汽车产业的发展;二是热衷于争项目。政府关注的重点应当从汽车产业拉动GDP转向关注汽车产业发展引发的社会环境上来,从争项目转向改善投资环境上来。 3、目前,政府对汽车产业管理的突出矛盾是城市管理和规划与汽车产业发展不相适应。基于这样一个判断,我认为政府不应限制大众消费,而要从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出发,提高管理水平,在城乡管理特别是城市管理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做出新的部署。同时,用各种消费引导来实施有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