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村076山西临碛口镇李家山村_第1页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076山西临碛口镇李家山村_第2页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076山西临碛口镇李家山村_第3页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076山西临碛口镇李家山村_第4页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076山西临碛口镇李家山村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历史文化名村(076076)山西省临县磺口镇李家山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076076)山西省临县磺口镇李家山村李家山民居系明清时期李氏家族所建。整个建筑依黄土山坡而建,毗邻黄河,犹凤凰展翅。建筑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形式多以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依山就势,高低叠置,错落有序。街道高高低低,用条石砌棱,块石铺面。民居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目前,李家山村有百十来院、400400 多孔住舍,居住着 220220 多户人家。这里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蕴藏着黄土民情风俗和丰厚的黄河文化。据载:“始祖李端,明成化年间(1465-14871465-1487),由临县上西坡

2、村迁往临县招贤都三甲李家山村。”李氏家族经世代繁衍,到清中叶已成大户。时值磺口商阜繁荣,李家也插足于商业。 时李家山有东西两大财主, 东财主李登祥, 人称祥财主,在磺口开的“德合店”、“万盛永”;西财主李德峰,在磺口开的“三和厚”。此两家财路亨通、日进斗银,在磺口可以与西湾村陈氏比富。有了钱,就逐渐开始大动土木。因李家山村有两条向南流的小沟,在村南汇合,注入黄河,两沟之间的山觉,形似凤凰头,左右两山则是风翼了。于是,东财主家在凤身上修建,西财主家在凤的右翼上修建,凤的左翼依然是旧村。在几百米约 4040 度的高山坡上,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依山就势,高下叠置,从沟到顶,多达九层,其造型不同,风格

3、殊异。李家山村的建筑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且依山坐楼。侧房、 马棚多为一泼水和双泼水硬山顶瓦房。 街道高高低低, 用条石砌棱,用块石铺面。水路布局合理,沟心卷洞,送由村外。现在李家山村大大小小有百十来院,400400 多孔(间)住舍,居住着 220220 多户人家,760760 多口人。西面清代建筑群,多为李姓居住,却还基本保存完好。凤的左翼沟里,依然还称旧村或小村,住着陈和崔两姓人家,他们说在李姓迁来之前,这儿叫陈家湾。李家山村民居的形态在八种以上,这些无论豪华的清代建筑群,还是穴居生活的土窑洞,无不附着中华民族的灵

4、魂,它确系民族的东西。自然风光与人: 文景观交相辉映, 它蕴藏着黄土民情风俗和丰厚的黄河文化。黄土高坡上的“布达拉宫”建在黄土沟壑中的山壁上。山村的古朴与宁静仿佛是一架滤尘器,滤掉了尘世的喧嚣与浮华,将人们带进了一个单调但纯净的天地。李家山的建筑与山体结合之完美,人居环境之自然而然,窑洞层叠错落之谐调,尽在山村整体的建造中得到了完美体现。著名画家吴冠中19891989 年 1010 月到李家山采风时惊呼:“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就像是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子,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找到。”李家山那“立体交融式”的乡土建筑方式是其最大的亮点,全村的建筑以窑洞

5、为主,凭依着 7070 度山体因势利导,一气呵成又灵活多变,从山底一直漫到山顶,所形成的“立体村落”鸟瞰时有如布达拉宫般的壮观恢弘。从风水学角度讲,李家山村的地貌形似凤凰,民居依凤身及两翼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于 7070 度的陡坡上,构成了一种极具视觉震撼的效果。李家山的四面山坡倾角都在六、七十度,站在坡顶尚不觉陡峭,但从沟底仰望,山坡笔直如削,村中的条条小路有如蛇行,曲折盘旋于坡壁并通往家家户户。在几百米约 7070 度的高山坡上“高屋建令瓦”,精心设计施工, 依山就势叠置,从沟到顶的窑洞房舍多达九层。一层层的窑洞就这样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层叠而上,直至坡顶,看似是随意布局,却是完美结合了山

6、势的坡度与走向。400400 多孔(间)住舍,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且依山坐楼。街道高高低低,用条石砌棱,用块石铺面。8 8、李家山现在保存的高质量住宅有“东财主院”、“后地院”、“新窑院”、“桂兰轩”等民居的形态在八种以上,无论豪华的清代建筑群,还是穴居生活的土窑洞,无不附着中华民族的魂。正如专家们说,这儿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它蕴藏着黄土民情风俗和丰厚的黄河文化。李家山民居沿坡壁呈阶梯状分布, 下一层的窑洞就是上一层窑洞的前庭,有的窑洞甚至就直接建在下层窑洞的窑顶。李家山的祠堂和戏台,现今已经是破败不堪快垮塌

7、了,盛世如斯,何情以堪?近些年来,有不少海内外知名人士到李家山采风,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清华大学教授、全国著名古建筑学家陈志华先生看了李家山后对当地人说:“你们真有运气,你们的祖先给你们留下这样宝贵的遗产,是无法用金钱估量的,是走遍全世界也找不到的,是独有的一份。”李家山人骨子里还是具有“晋商”头脑的,送上门的商机是绝对不会错过的。村内窑院的正房多用于住人,厢房则可住人也可存放粮食,倒座房一般用作牲口棚和柴草房。村民都很热情, 家家户户都敞着大门.只要愿意可以信步去各家参观拍照.院中摆放着的生产生活工具、用品大多是手工制作的按照晋商的规矩,外由经商的人不能携带家眷,于是财主们赚钱后就回家盖房,逐渐地形成了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