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江津四面山效果监测总结报告_第1页
最新江津四面山效果监测总结报告_第2页
最新江津四面山效果监测总结报告_第3页
最新江津四面山效果监测总结报告_第4页
最新江津四面山效果监测总结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档精品文档总结报告重庆市江津四面山场镇滑坡治理工程效果监测监测报告2004年 7月 1 日2007年 6月 30 日)重庆市江津区地质矿产监测站2007 年 6 月 25 日重庆市江津四面山场镇滑坡治理工程效果监测监测总结报告项目负责:成庆编写:余科审查:李勤义提交单位:重庆市江津区地质矿产监测站提交时间:二00 七年六月二十五日目录1 前 言 11.1 任务由来 11.2 目的与任务 11.3 滑坡概况 21.4 交通地理位置 21.5 气象水文 21.6 水文地质条件 21.7 防治工程概况 32 监测执行的技术规范与依据 53 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工作量布设 53.1 监测内容 5

2、3.2 监测方法 53.3 监测时间 53.4 监测周期 53.5 监测的等级 63.6 布设监测工作量 64 监测工程实施64.1 主要技术要求 64.2 监测工作实施 84.2.1 全站仪观测作业要求 84.2.2 全站仪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 104.2.3 全站仪差分改正数的计算114.4.4 全站仪监测数据处理 141.5 拉裂缝监测技术要求 141.6 变形值的统计规律及成因分析 151.7 险情预警标准 161.8 信息反馈制度的建立 171.9 应急预案的制定 171.10 滑坡险情的应急措施 185 监测数据成果统计与分析 195.1 全站仪监测数据成果统计与分析 195.2 拉

3、裂缝监测结论 386 宏观巡查监测结论与分析 397 监测结论与建议 408 监测平面布置图 409 监测点布设特征断面图401前言1.1 任务由来重庆江津四面山场镇位于市区东南100Km的头道河右岸,四面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旅游区, 该镇旅游经济较发达, 常驻人口5000 余人。由于该镇建设在斜坡体上,98 年山洪水暴发引起四面山场镇整体滑移, 使通往四面山风景区的主干公路破坏, 危及四面山集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为掌握该滑坡进一步的变化发展趋势, 在出现险情时能够及时撤离疏散群众, 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特委托我单位对四面山场镇滑坡进行监测预警。1.2 目的与任务监测目的 :目的:通过对滑坡

4、体地表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的监测,从而获得滑坡体整体发展变化趋势, 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及治理提供依据。同时通过监测滑坡体实际变形及变形趋势,超前预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尽量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监测任务 :任务:对滑坡体进行地表的水平与垂直位移监测和地表、 建筑物拉裂缝监测;通过监测数据获得滑坡体局部和整体变形及变形趋势, 检验滑坡体稳定情况;与气侯变化相联系,分析滑坡体变形与气侯变化的相关性规律;提供滑坡体稳定情况评价报告,以及必要时的预警报告。1.3 滑坡概况滑坡前缘高程874.55m,后缘高程974.99m,相结高差100.44米,坡体冲沟不发育,整体坡

5、度经200。整体呈圈椅状,滑坡体纵长350m ,横长750ml平均厚度约25ml总体积约650 x 104m31.4 交通地理位置四面山滑坡位于江津市四面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地理坐标: 东经 106024',北纬 28039'。1.5 气象水文区内雨量充沛。年最大降雨量1267.2mm, 一日最大降雨量160.5mm (1980年 7 月 3 日)。头道河四面山镇以上的流域面积250km2 ,本段河流河床坡降3.5%,汇水面积4.5km2 ,沟内易发生山洪,并直接冲击头道河岸,易导致岸坡变形失稳。 四面山镇新滑坡就是1998年 8月区内普降大雨,头道河水猛涨,冲刷淘蚀库岸而引

6、起的。1.6 水文地质条件滑坡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和后坡地下水、 地表水补给, 沿基岩面径流,部分沿裂隙向深部运移。斜坡下部近河岸,接受龙潭湖水、降雨、地表水、斜坡上部地下水补给,向头道河排泄,在头道河东岸坡角普遍见湿地和泉水,泉水流量0.120.191/s ,流量受降雨影响显著。区内地下水不具腐蚀性。1.7 防治工程概况( 1)排水措施该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为大气降水, 因此, 地表排水对滑坡治理非常重要。 该滑坡地表排水措施主要为设置截水沟及排水沟。 截水沟分别设置于新滑坡、 滑塌体周界及主干道道路内侧, 以防止滑体外地表水进入滑

7、体。滑坡内根据现场地形设置若干条排水沟及支水沟。截、排水沟均采用柔性螺旋缠绕HDPE 管道,其中截水沟总长1238m, 净断面直径700mm, 排水沟总长485m, 净断面直径50(0 mm) 。截、 排水沟的设置尽量与四面山镇市政排水系统相结合, 最终排入头道河。( 2)支挡措施根据勘察报告及方案设计的验算,并结合城镇规划进行反复论证,采取以下治理措施对四面山镇滑坡进行治理。治理工程前缘剪出口后3m处设置后锚式抗滑桩及微型桩进行支挡,抗滑支挡后至公路段以 1:21:5 的坡度进行回填反压。在推力较大的滑塌体III区段内抗滑桩截面0.8x1.2m,桩心距5m,嵌入滑面下稳定地层不少于7.0m。

8、地面处设预应力锚索一道,锚索采用11束75环氧树脂涂层钢绞线制作而成,孔径170,锚 固深度 (指穿过不利结构面且进入中风化基岩面的深度) 不少于 10m。共设该型抗滑桩37 根, 锚索 37 根。 后锚抗滑桩间设置300 厚的挡板,板上每隔3m设一泄水孔,孔径100,呈梅花形布置,孔后设 300X 300砂卵石滤水层。回填土采用透水性好的砂砾石类土分层夯实。锚索材料采用环氧树脂涂层钢绞线,以提高锚索的防腐性能及耐久性。在滑塌体I设置微型桩,桩径200mm,桩心距0.8m,微型桩沿滑坡方向设4 排, 排距 0.5m, 桩垂直方向倾角 24°, 单桩内配纵筋为320,嵌入滑面下稳定地层

9、4.0m。桩顶设置压顶梁及每4m设置 一道锚索。桩顶承台截面 2000X 800。锚索采用6束75环氧树脂 涂层钢绞线,孔径130,锚固深度(指穿过不利结构面且进入中风化基岩面的深度)不少于7m。锚索应先进行抗拔性能试验, 以确定粘结强度等有关参数及该型锚索在此地层中的锚固效果, 为经济、 安全地治理该滑坡提供可靠依据。( 3)护坡措施抗滑桩后回填反压段坡面采用浆砌片石格构护坡。格构间距3mX3m,格构梁截面450X450,格构内采用生物工程(种植花草)护 坡以防水土流失。2 监测执行的技术规范与依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93)国家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

10、导线测量规范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 T8-97)重庆市地方标准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重庆市地方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143-2003)3 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工作量布设3.1 监测内容根据现场实际,确定此次监测包括地表大地变形监测,地表裂缝监测,巡视监测。3.2 监测方法各观测点的水平位移用光电极坐标法测量;垂直位移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地表拉裂缝监测用游标卡尺量测或钢尺量测的方法进行作业。3.3 监测时间监测工作从2004年 7月 1 日至 2007年 6月 30 日,共三年。3.4 监测周期大地变形观测一般每月监测一次,汛期增加

11、至二次,如因天气变化增加至每月 两至三次。地表变形拉裂缝观测与地表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同步进行。巡视监测与地表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同步进行。3.5 监测的等级按工程测量规范中导线测量5级精度执行(即:测角中误差 5,测距中误差15mm)。用于监测变形观测点所需的基准点,按建 筑变形测量规程三级精度执行(即:沉降观测时观测点测站高差中 误差w 1.5mm,平面位移观测点坐标中误差w 10mm)。3.6 布设监测工作量按现场踏勘后实际情况布设工作量,共布设地表变形拉裂缝监测 点共12个。共布设基准点、工作点共 4个。4监测工程实施4.1 主要技术要求监测点观测位移分量中误差不得大于士4.2mm

12、用全站仪观测按有关规程、规范的技术要求见表水平角测量方向观测法限差()(表4-1)仪器精度档两次照准目标半侧回归一测回内同一方向次读数差零差2C互差值各测回较差DJ14585DJ268138距离测量的技术要求(表4-2)每边测回数一测回读数间较差限值(mm)单程测回间较差限值(mm)温度最小读数(C)气压最小读数(mmHg)往返或时段间较差限值4340.20.52(a+bxDxppfu)表2-9垂直角及高差测量技术要求(表 4-3)测回数指标差较差()垂直角较差()对向观测高差较差(mm)符合或划、形闭合差(mm)37740 D20 EdD为测距边长度(Km)前方交会法观测技术要求(表4-4)

13、精度要求(mm)测角前方交会测边前方交会边角前方交会测角交会交会角测距中误交会交会角测角测距中误交会交会中边(0 )差边(0 )中差边角误长(mm)长误(mm)长(0 )差(m)(m)差(m)()()±3士 1<30120±2<70士±2<40士20060 5001101.85001401.8120±5士1.8<20040140±3<50060120士2.5±3<700401404.2 监测工作实施4.2.1 全站仪观测作业要求(1)角度测量a、角度测量应在目标成象清晰稳定的有利观测时间进行,最好在

14、可控环境中进行,视线距周围障碍物应超过 0.5m;b、观测过程中应注意始终保持照准部水准气泡居中,气泡居中若超过一格,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c、仪器的转动应平稳,匀称,照准目标时,应按规定方向旋转;d、为消除或减弱全站仪的度盘分划长短周期误差、测微器分划 误差及行差的影响,或为消除或减弱度盘分划误差的影响,在观测时, 应使水平角观测各测回均匀的分配在度盘和测微器的不同位置上;e、控制网观测应采用双照准法,在半测回中每个方向连续照准两次,并各读数一次;每站观测中,应避免两次调焦,当观测方向的边长悬殊较大、有关方向应调焦时,应采用正倒镜同时观测法,此时可不考虑两倍视准误差 2C 变动范围;对于大

15、倾斜方向的观测,应严格控制水平气泡偏移,当垂直交超过3°时,应进行仪器竖轴倾斜改正。( 2)距离测量a、测距前,应预先将仪器、气压表、温度计打开,使其与外界条件相适应, 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观测; 温度计宜采用通风干湿温度计,气压表宜选用高原型空盒气压表;b、在测回始末,分别在测线两端上测定温度和气压数据,温度读至0.2° C;气压读至0.5mmHg读取气象元素时,气压表应置平,防止指针搁滞,温度计须悬挂在离地面约 1.5m 左右或全站仪近似同高,不受阳光直射、受辐射影响小和通风良好的地方,所测气象元素的互差,温度不应超过1 C,气压不应超过3 mmHgc、测距仪应在呈象清晰、

16、气象条件稳定时进行,雷雨前后、大雾、大风、下雨、下雪和大气透明度很差时,不应进行观测,晴天作业时应对全站仪和反射镜进行遮阳,不宜顺光、逆光观测,严禁将仪器照准头对准太阳;d、 测线离地面或障碍物宜在1.3m 以上, 测站不应设在电磁场影响范围内;e、测距时严禁有另外的反射镜位于测线或测线延线上,对讲机暂时停止通话;f 、观测读数时,信号指示器指针应在回光信号范围内;j 、测距过程中,当视线被遮挡出现粗差时,应重新启动测量;h、每次作业后,作业人员应对仪器及附件进行清点,维护和擦拭,但注意手指不能触及镜头和反射棱镜。( 3)三角高程测量垂直角施测四测回。距离、垂直角均应往返施测。其测距技术要求按

17、技术要求表中相应等级执行。垂直角测回较差及指标差较差均不大于154.2.2 全站仪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1 )全站仪监测数据采集a、观测成果的重测与取舍水平角观测成果超限的处理:I、2倍照准差变动范围(简称2c互差)或测回间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零测方向;H、当归零差或零方向的2c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测回;III 、在方向观测法一测回中,当重测方向数超过所测方向总数的 13 时,应重测该测回;重测的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的13 时,应重测该测站;IV 、 基本测回成果和重测成果均应记入观测记录中, 重测与基本测回结果不取中数,每一测回只取一个符合限差的结果。距离测量成果超限的处理:I、当一

18、测回读数较差超限时,应重测整测回;II、当测回间较差超限时,可重测2个测回,然后去掉一大一小 取平均,如重测后测回较差仍超限,应重测该测距边的所有测回;III 当往返测或不同时段较差超限时,应分析原因,重测单方 向的距离,如重测后仍超限,应重测往返两方向或不同时段的距离。b、所有观测数据应采用电记方式进行记录,温度气压应按规定 进行记录;c、力口、乘常数的改正,应根据仪器检测结果进行,采用极坐标 法施测时,应进行距离和高差的差分改正;d、所有滑坡体监测过程中应有观测略图,观测应尽量按照预先 设计的观测方案进行观测。4.2.3 全站仪差分改正数的计算监测站(全站仪)基准点基准点监测点监测点121

19、2图4-5全站仪差分测量示意图如图4-5所示,每一个测量周期均按极坐标的方法测量监测站(基准点)至其他基准点和监测点的斜距、水平角和垂直角,将测站点至具有代表性气象条件的基准点测量值与其基准值 (即建立基准网时的平均成果值)相比较, 求出差值。由于滑坡采用同样的仪器和作业方法, 并且基准点是稳定可靠的, 因此这一差值可以认为是受大气压力、 温度及仪器等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每站观测基准点和监测点同时进行, 可以认为这些因素对基准点和监测点的影响是相同的, 可以把基准点的差异加到监测点的观测值上进行差分处理, 计算监测点的三维位移量。 由于观测条件相同, 利用基准点所提供的改正数可以消除共同的误

20、差,从而提高变形监测的精度。由于气温和气压对距离影响较大, 大气折光和球气差对垂直角影响较大,因此主要对距离和高差进行差分。a、 距离的差分改正设监测站至基准点1、2的已知斜距分别为S; S"在滑坡体监测过程中,某是时刻实测的斜距分别为S11、 S12 ,则按下式可求出气象改正比例系数s: s=(S11- S 01) / S 11+(S12-S02) / S 02/2实测测站至某监测点的斜距为S1P, 则经气象差分改正后的斜距为:SP=S1P(1- s)b、 高差的差分改正在极坐标的单向测量中, 由于大气折光和球气差的影响, 要对所测的高差进行差分处理。基准点与监测站之间的高差 h

21、是已知的,实测的监测站与基准点 1、 2 的高差分别为h11、h12:h1n= SnX shin % n+i n-1 n式中: n为垂直角,in为仪器高,1n为_标高。由于本工程监测采用强制对中装置,因此in-1n为一常数。根据下式可以求出高差改正系数 K:K= (h'-h*) / ( SiXshin % 1) 2+ (h1-h0i) / ( SzXshin % 2) 2/2利用两个基准点按上式求得的高差改正系数 K,由于测量时间较 短,可以认为K值对基准点与监测点的影响是相同的, 故按下式可求 出监测站与监测点间经高差改正后的高差 hp:hp= Spx shin % p+ ( SpX

22、 cos % p) 2+ i p-1 p求得监测站与各监测点间的斜距 &和高差hp后,其平距:Dp =c、监测点三维坐标的计算综合以上各项差分改正,按极坐标计算公式可准确求出每周期各 监测点的三维坐标式中:HZp+为监测站至监测点的方位角,X0、V、H0为监测站的三维坐 标值。由此可见,在滑坡体监测基准网的基础上,采用差分式测量方案,可以消除和减弱各种误差(外部条件和仪器内部的变化) 对测量成果的 影响,大幅度的提高测量精度;同时可以简化气压计、温度计等附加测量设备,减轻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4.4.4 全站仪监测数据处理a、观测成果计算分析时,应根据最小二乘和统计检验原理对控制网和观测

23、值进行平差计算, 对测量点的变形进行稽核分析与必要的物理解释。b、观测值中不应含有超限误差,观测值中的系统误差应减弱到最小程度。c、合理处理随机误差,合理估计观测成果精度,正确评定成果质量。d、按网点的不同要求,合理估算观测成果精度,正确评定成果质量。e、平差计算前,应核对和复查伟业观测成果与起算数据。f 、进行各项改正计算。验算各项现差,确认符合全部规定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g、平差方法应与所采用的基准相适应,并对计算的精度作评价,是否达到规定精度要求。若点位精度较差,除对观测资料认真检查外,还要对监测网点的稳定性作评价。h、平差结果出来后,要进行形变分析。变形的物理解释应确定变形体变形与变形

24、因子之间函数关系,并对引起变形的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释,以预报变形发展趋势。4.5 拉裂缝监测技术要求在地表变形拉裂缝稳固处设置对应的且便于量测的标桩。地表变形拉裂缝的量测采用游标卡尺直接量测,精度 0.2mm较宽时可采用经检验后的钢尺量测, 精度0.2mm。 每次量测时宽度要求记录, 绘出裂缝的位置、形态和尺寸并注明日期。4.6 变形值的统计规律及成因分析根据实测变形值整编的表格和图形, 可以显示变形的趋势、 规律和幅度, 在经过长期的观测,掌握了变形规律后,可以绘制观测点的变形范围图。 变形范围图,绘制时可先绘变形过程曲线,然后用两倍的变形值中的误差绘制变形值的变化范围, 变形范围图可以用来初

25、步检查观测是否有粗差, 同时也可以初步判断滑坡是否有异常变形。 但对异常情况,如违规加载、 坡底违规临空开挖等引起的变形值超过变化范围时, 再用变化范围图来判断滑坡是否正常就缺乏理论根据,这时,就需要进行变形分析。( 1 )变形的几何分析变形的几何分析是对变形体的形状和大小的变化作几何描述, 其任务在于描述变形体变形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 其主要内容包括参考点的稳定性分析、 观测值的平差处理和质量评定, 以及变形模型参数估计等内容。( 2 )变形的物理解释变形的几何分析仅对变形体的形状和大小的变化作几何描述,还不能对变形的原因作出解释。确定变形体和变形原因之间的关系,是变形物理解释的任务。变形

26、的物理解释应确定变形体与变形因子之间的函数关系, 并对引起变形的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释, 以预报变形发展趋势。 变形物理解释的基本方法有统计分析法、确定函数法和混合模型法三种。本工程采用统计分析法中的回归分析法进行物理解释。由于变形的物理解释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 已远不是测量人员所能够独立完成的,因此,但在监测过程中出现异常变形时,还需配备结构、工程地质、岩土工程等方面的技术人员。4.7 险情预警标准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以阶段和累计变形值作为监测报警的依据。 将阶段监测数据进行平差计算后, 与前一周期平差后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得出平差之差(阶段变形量) 。然后将平差之差与最大测量误差(中误差的两

27、倍,本工程为 10mm相比较,如平差之差小于最大测量误差, 则认为监测点在这一周期内没有变化或变化不显著; 如平差值之差大于最大测量误差, 则认为监测点在这一周期内由明显变动, 需要及时向业主提出监测预警报告并进行加密监测; 当变动大于预警信息系统设置的预警值时, 须立即向业主发出紧急预警,并应启动应急预案。累积变形:每期观测结束后,除对相邻周期间变形值进行比较分析外, 还必须对累积变形值进行分析。 尽管相邻周期平差值之差很小, 但变形呈现出一定的趋势时,也应该认为滑坡有变形。 当累计变形到一定程度时, 会影响滑坡体的稳定性, 累计变形的报警值以监测预警信息系统中设置的为准。4.8 信息反馈制

28、度的建立在监测期间,应将有关间监测情况以监测报表的形式及时向业主和有关部门进行报告, 并保持通信系统的畅通。 监测报表分为月报、半年报、年报和专报。月报:监测单位向区县监测站按月(或每期观测)报送监测结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年报:由区县监测站向重庆市滑坡体管理部门按时报送年报,重庆市向三峡办和中央信息管理中心报送年报。专报:对于紧急事件应及时报送,不受时间限制。监测报表的内容主要包括:监测工作量情况、主要变形情况、变形趋势分析和变形过程曲线、维护管理情况等。信息反馈不仅市监测单位和业主之间, 而且包括勘察设计和施工单位, 当出现异常变动并向业主报告时, 业主应及时将有关情况向勘察设计和施工

29、单位进行通报,必要时应共同会商解决方案4.9 应急预案的制定为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滑坡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 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各区县应根据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整体应急预案 等政策性文件制定滑坡体灾害防灾及应急预案。应在区县政府领导下,由区国土局负责,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在专业监测部门的协助下制定,并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当滑坡出现险情时, 单位单位应协助县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划定灾害危险区,设置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为应急抢险提供技术指导。 县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

30、急对策, 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 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避灾疏散。撤离时应从滑坡体危及区域向两侧转移,并坚持妇幼老少先撤离、青壮年后撤离、党员干部最后撤离的原则。4.10 滑坡险情的应急措施当滑坡变形量过大、变形速率加快,周边环境出现沉降开裂时,在预警的同时,应根据原因选择采取如下应急处理措施;( 1)坡脚被动区临时压重;( 2)坡顶主动区卸土减载,并严格控制卸载程序;( 3)疏通排水系统,做好临时排水、封面处理;( 4)支护结构临时加固;( 5)对险情加强监测,专业单位可采取加密监测或实时监测,时刻掌握滑坡体的变形破坏情况及发展趋势;( 6)开展勘察和设计资料复核,按现状工况进

31、行验算。5监测数据成果统计与分析1.1 全站仪监测数据成果统计与分析监测点JC1监测点观测数据成果表Jc1观测日期纵坐标横坐标高程次位移量次沉降量累计位移量累计沉降量天(t)mmmmmmmmmmm2005年9月1日60164.615167962.2463368.08410.00.00.00.02005年10月3日60164.614567962.2465368.08210.6-2.00.6-2.02005年11月5日60164.613567962.2477368.08211.60.02.1-2.02005年12月2日60164.615967962.2472368.08312.41.01.2-1.

32、02006年1月3日60164.615967962.2472368.08410.01.01.20.02006年2月2日60164.614767962.2474368.08211.2-2.01.2-2.02006年3月6日60164.605467962.2502368.08119.7-1.010.5-3.02006年4月2日60164.622967962.2520368.082117.71.09.7-2.02006年5月5日60164.614167962.2475368.08319.91.01.6-1.02006年6月1日60164.609467962.2494368.08215.1-1.06.

33、5-2.02006年7月6日60164.610867962.2502368.08411.62.05.80.02006年8月4日60164.611667962.2500368.08310.8-1.05.1-1.02006年9月2日60164.612067962.2500368.07430.4-8.84.8-9.82006年10月6日60164.607767962.2497368.07424.2-0.18.1-9.92006年11月1日60164.607467962.2494368.07330.5-0.98.3-10.82006年12月2日60164.606267962.2500368.07421

34、.40.99.6-9.92007年1月3日60164.608767962.2506368.07322.6-1.07.6-10.92007年2月5日60164.607867962.2503368.07630.93.18.3-7.82007年3月2日60164.609967962.2518368.08062.64.37.5-3.52007年4月2日60164.607067962.2527368.07653.1-4.110.3-7.62007年5月3日60164.605567962.2511368.07952.23.010.7-4.62007年6月4日60164.612867962.2503368.

35、07767.3-1.94.6-6.52007年7月1日60164.611867962.2517368.07861.71.06.3-5.5监测点时间位移曲线图15.0-5.00C年JC休平位移与垂直位移综合曲线图10.05.02007A 007 _ 0076 年8 年年年2 年4 年6 年8年22222移油.05 005 005 005 006 006 006 0 6 006 006 00果年8 月月月-10.0月 月1012 月 月月 月z1。犷年12-15.0水平位移曲线垂直位移曲线JC1变形矢量图从期间监测数据分析,监测点JC1的水平位移变形基本上比较稳定,没有呈现持续变形加速现象,到目前

36、为止基本稳定;垂直位移在 2006年8月有突然变形加剧现象,变形达到10mm左右,但在随后的监测过程中变形趋势没有持续发展下去,到目前为止变形基本稳定。监测点JC2监测点观测数据成果表JC2观测日期纵坐标横坐标高程次位移量次沉降量累计位移量累计沉降量天mmmmmmmmmmm2005年9月1日60161.052567931.5631357.55810.00.00.00.02005年10月3日60161.052067931.5632357.55810.50.00.50.02005年11月5日60161.052067931.5632357.55810.00.00.50.02005年12月2日6016

37、1.052167931.5642357.55811.00.01.10.02006年1月3日60161.053067931.5630357.55811.50.00.50.02006年2月2日60161.052167931.5642357.55611.5-2.01.1-2.02006年3月6日60161.049667931.5677357.55714.41.05.5-1.02006年4月2日60161.059767931.5699357.556110.3-1.09.9-2.02006年5月5日60161.045467931.5655357.558115.02.07.50.02006年6月1日601

38、61.044467931.5687357.55713.4-1.09.9-1.02006年7月6日60161.048867931.5720357.56015.53.09.62.02006年8月4日60161.050867931.5630357.55719.2-3.01.6-1.02006年9月2日60161.044467931.5717357.557110.80.011.8-1.02006年10月6日60161.044867931.5712357.55260.7-4.511.1-5.52006年11月1日60161.044467931.5733357.55292.20.313.0-5.22006

39、年12月2日60161.045867931.5721357.55331.80.411.2-4.82007年1月3日60161.045767931.5701357.55432.01.09.7-3.82007年2月5日60161.045167931.5712357.55731.33.011.0-0.82007年3月2日60161.046267931.5713357.55851.11.210.40.42007年4月2日60161.045467931.5732357.55962.01.112.31.52007年5月3日60161.044367931.5727357.55561.3-4.012.6-2.

40、52007年6月4日60161.046967931.5712357.55663.01.09.8-1.52007年7月1日60161.044667931.5705357.55762.41.010.8-0.5监测点时间位移曲线图60161.0650JC2电位变化矢量图60161.060060161.055060161.050060161.045060161.0400监测点JC2在整个监测周期中,除了个别监测周期中有变形加剧现象外,整个过程变形都比较稳定,变形量也很小,到目前为止,变形收敛监测点JC3监测点观测数据成果表JC3观测日期纵坐标横坐标高程次位移量次沉降量累计位移量累计沉降量天(t)mmm

41、mmmmmmmm2005年9月1日60106.250867842.1069371.49210.00.00.00.02005年10月3日60106.250267842.1068371.49010.6-2.00.6-2.02005年11月5日60106.250767842.1079371.49211.22.01.00.02005年12月2日60106.251367842.1079371.49210.60.01.20.02006年1月3日60106.250767842.1079371.49210.60.01.00.02006年2月2日60106.244967842.1102371.49316.31.

42、06.81.02006年3月6日60106.242567842.1120371.49212.9-1.09.70.02006年4月2日60106.248967842.1157371.49317.41.09.01.02006年5月5日60106.242067842.1109371.49218.4-1.09.70.02006年6月1日60106.241367842.1119371.49211.20.010.70.02006年7月6日60106.244167842.1112371.49312.91.07.91.02006年8月4日60106.244067842.1101371.49091.0-2.27

43、.6-1.22006年9月2日60106.242067842.1085371.49162.60.78.9-0.52006年10月6日60106.247367842.1102371.48905.6-2.64.8-3.12006年11月1日60106.248167842.1098371.48890.9-0.14.0-3.22006年12月2日60106.246867842.1093371.48961.40.74.7-2.52007年1月3日60106.247467842.1088371.49070.91.13.9-1.42007年2月5日60106.248167842.1104371.48931.

44、7-1.44.5-2.82007年3月2日60106.248567842.1111371.48900.9-0.34.9-3.12007年4月2日60106.249067842.1099371.49061.41.63.5-1.52007年5月3日60106.247367842.1100371.49171.71.14.7-0.42007年6月4日60106.248067842.1095371.48990.9-1.83.8-2.22007年7月1日60106.248767842.1088371.49100.91.12.9-1.1监测点时间位移曲线图JC冰平位移与垂直位移综合曲线图移 位T一水平位移曲

45、线 r垂直位移曲线JC3电位变化图矢量图6802468从数据分析,监测点JC3的垂直位移在整个监测周期中变形都比较小 ,水平位移在2006年初出现一定的变形加剧现象,在随后的监测过程中 又慢慢的呈现变形收敛迹象,到目前为止,变形发展基本稳定。监测点JC4监测点观测数据成果表JC4观测日期纵坐标横坐标高程次位移量次沉降量累计位移量累计沉降量天(t)mmmmmmmmmmm2005年9月1日60120.536567708.3113372.63560.00.00.00.02005年10月3日60120.536567708.3119372.63610.60.50.60.52005年11月5日60120.

46、536467708.3124372.63540.5-0.71.1-0.22005年12月2日60120.536567708.3117372.63590.70.50.40.32006年1月3日60120.536567708.3120372.63530.3-0.60.7-0.32006年2月2日60120.536467708.3124372.63460.4-0.71.1-1.02006年3月6日60120.536567708.3122372.63440.2-0.20.9-1.22006年4月2日60120.536467708.3125372.63440.30.01.2-1.22006年5月5日60

47、120.536267708.3146372.63312.1-1.33.3-2.52006年6月1日60120.536167708.3154372.63360.80.54.1-2.02006年7月6日60120.536367708.3149372.63400.50.43.6-1.62006年8月4日60120.536367708.3133372.63271.6-1.32.0-2.92006年9月2日60120.536167708.3153372.63542.02.74.0-0.22006年10月6日60120.536167708.3166372.63701.31.65.31.42006年11月1

48、日60120.536567708.3101372.63436.5-2.71.2-1.32006年12月2日60120.536467708.3123372.63432.20.01.0-1.32007年1月3日60120.536367708.3133372.63261.0-1.72.0-3.02007年2月5日60120.536467708.3123372.63221.0-0.41.0-3.42007年3月2日60120.536567708.3107372.63311.60.90.6-2.52007年4月2日60120.536567708.3111372.63370.40.60.2-1.92007年5月3日60120.536567708.3120372.63270.9-1.00.7-2.92007年6月4日60120.536467708.3130372.63361.00.91.7-2.02007年7月1日60120.536467708.3124372.63310.6-0.51.1-2.5监测点时间位移曲线图6.0-1.0-2.0JC冰平位移与垂直位移综合曲线图5.04.03.02007年1月20年05 2005 2005 2005 汪06 2006 2006 2002.0将0 立.00.0一水平位移曲线 垂直位移曲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