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_第1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_第2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_第3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08-03-03 15:47:00     作者:张爱军,侯明    编辑:studa20【摘要】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自身免疫病,其临床试验多建立于临床药物的应用,而非亚临床研究,有可能因为意外并发症被迫中止,因此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有助于加深对ITP发病机制和用药机理的理解。

2、本综述回顾了ITP模型的发展过程,总结了被动型和主动型造模方法在ITP研究中的应用,尤其是转基因小鼠可更好模拟人类疾病病理状态,有利于进一步探讨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rogress of Studies on Animal Model of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ReviewAbstract     Human ITP clinical trials have been performed based on observations of  clinica

3、l uses of drugs,other than  on  mechanism studies in preclinical models,many studies were stopped because of unexpected complications. So  there was  need to develop ideal animal model of ITP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physiology and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o

4、f therapeutics. In this  review,the history of animal models of ITP was retrospected,two modeling methods    inducing passive and active   models,especially transgenic rice model which can more accurately represent human disease pathophysiology,and their  applicati

5、on in study of ITP were summarized.  An animal model for human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allows detailed studies of the mechanism,kinetics,and therapy of human immune thrombocytopenia.Key words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autoantibody; animal model    目前人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

6、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临床试验多建立在临床药物应用的基础上,而不是亚临床研究。这样的试验有可能因为出现意外并发症而被迫中止1,2,因此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有利于加深对ITP治疗药物机理和发病机制的理解,并进一步探讨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一个理想的动物模型应该能复制出ITP的所有方面,如它的易感性、临床过程和组织病理,同时也应该容易建立、具有可操作性和稳定性3。数十年来,已有众多的造模方法应用于ITP的研究,为ITP基础和临床研究不断进展提供了平台。被动型的病理模型此造模方法是:将致病的抗体注射入受体动物体内,然后观察其效应。被动型的ITP病理模型建

7、立的早期,主要是通过体内给予多克隆抗血小板抗体,依赖抗体的剂量导致血小板数量的一过性减少。抗血小板血清(APS)造模方法1905年Marlno率先用兔血小板免疫豚鼠,制取豚鼠抗兔血小板抗血清,并以此抗血小板血清输入兔体内造成血小板破坏形成血小板减少模型,以研究紫癜形成与血小板减少的关系。1913年,LeSourd等开始用反复输注抗血小板血清(APS)的方法造模得到骨髓中巨核细胞数量增加的血小板减少模型,来研究巨核细胞与血小板的关系。1951年,Harrington等4将ITP患者血浆输给正常人造成受者血小板减少,从而揭示了ITP免疫发病学本质是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因子而引起血小板减少。 至此,用

8、免疫法造成的血小板减少动物模型开始应用于ITP的实验研究。    自上世纪80年代,造模动物多为纯系小鼠所取代,同位素标记技术、骨髓和脾巨核细胞培养技术以及流式细胞仪的应用,使人们对血小板产生的调节因素及其与巨核细胞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用有微环境损伤的S1/S1小鼠和有严重多能干细胞缺陷的w/w小鼠造模5,通过对该模型停止注射抗血清后,观察有无血小板反馈性增高。发现这种造血调节是发生在各系祖细胞水平而不是多能干细胞水平。利用I标记葡萄球菌蛋白A(SPA)测定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及ln标记血小板测定其寿命,均证实了免疫法所造动物血小板减少模型具有骨髓中巨核细

9、胞增多、PAIgG增高、血小板寿命缩短等特性,与ITP临床表现相符。Ebbe等6用缺乏胸腺细胞的裸鼠造模,试图揭示ITP发病与细胞免疫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刺激下血小板生成是正常的,巨核细胞大小和血小板的产生与Meg-CFC、GM-CFC和BFU-E均无关。补充正常T细胞并不影响血小板的生成,但能加强模型对APS反应。    APS免疫法造模除了通过加热灭活补体外,还需采用多种细胞和组织吸附APS来去除抗红细胞、抗白细胞和抗组织的抗体,使模型除血小板减少外其它细胞组织不受影响。免疫法造模具有造模原理简单、干扰因素小、有明确血小板抗体产生等优点

10、,曾一度被国内外广泛应用。虽然人们选择不同的动物种系设计模型,但终因该模型血小板抗体是外源性的,需不断输入APS才能维持血小板减少状态,维持慢性ITP稳定性相对要差,目前已较少采用7。多/单克隆抗体造模方法目前,多/单克隆抗鼠血小板抗体已经广泛应用于被动型的病理小鼠模型,它们引发与临床和病理表现相同或相近的反应,但多用于研究药物的作用机理,近年来也用于新药的开发及疗效的验证。    Teeling等8对雌性C57BL/6小鼠进行大鼠抗GPb/a单克隆抗体-MWReg30腹腔注射,单次大剂量注射后小鼠循环血小板数量在3小时内迅速下降,几乎为零,经眼镜蛇蛇毒因子预处理

11、也不能影响血小板的消耗,而给予抗FcR/单克隆抗体及IVIG预处理的小鼠则能够明显减少血小板的清除;连续小剂量输注的小鼠则在4天后下降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其血小板量约为正常对照组的25%,而这种下降在缺乏FcR链的小鼠(分别为FcRI、FcRIII和 FcRIII缺失)却没有观察到。    Song等9通过给SCID小鼠腹腔内分别注射大鼠抗GP-b抗体-MWReg30和抗GP-a 抗体-2C9.G2诱导产生ITP,未经IVIG预处理的小鼠在24小时即出现血小板减少,而经过IVIG 预处理的小鼠则明显受到保护,同时还验证了单克隆抗体anti-TER-119 和an

12、ti-CD24 (IgG2b)对小鼠ITP的治疗作用。在这项实验中,作者为了避免因IVIG及治疗性单克隆抗体引起的免疫反应而应用SCID小鼠,然而事实上在BALB/c和CD-1小鼠中也观察到了相同的结果。    目前尚无商品化的产抗大鼠血小板单克隆抗体的细胞,因此Hansen等10采用产鼠抗人血小板单克隆抗体-7E3的杂交瘤细胞给BALB/c 小鼠进行腹腔内注射,产生鼠抗人GPb/a IgG1抗体,其诱发的可重复的、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及出血,与临床表现一致,但这种急性被动型模型仍然是通过给予外源性抗体造成血小板减少,还不能十分精确地模拟人体ITP的状态。 

13、   此后Hansen等11又采用Sprague-Dawley大鼠以上述方法造模,观察IVIG的剂量依赖效应。在这一急性模型中,血小板减少仅在前24小时观察到,最明显的影响在最初3小时内,因此如果IVIG在慢性ITP中可加速抗血小板抗体的清除,那么可以考虑其中有其它因素在发挥作用,且可能更直接控制血小板破坏的其他方面,如干扰Fc或补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等。    应当说,这类特异性抗血小板抗体造模方法较之免疫法更能模拟ITP的病理状态,但仍不能揭示其完整的发病机制,而对于研究IVIG,anti-D等药物的作用机理,这种造模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可控

14、性强的途径。    总的来说,被动型病理模型的优点是,特定的抗体抗原关系是已知的,能够引起血小板数量的暂时变化;其缺点在于,不能较好地模拟人ITP的病理状况。人体中ITP发病机理是多克隆内源性血小板抗体不断地在体内生成和循环,并发生作用的,被动型动物模型难以达到持续产生抗体的要求,故不适用于自身免疫反应的启动及调节机制的研究。主动型的病理模型此造模方法是使动物的自身免疫系统产生致病性抗体。这种免疫反应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通过抗原产生。    日本学者12发现一种具有迟发红斑狼疮倾向的(NZW*BXSB)F雌性小鼠。成年后逐渐出现血小板

15、减少、巨核细胞增多,但形态正常,PAIgG升高,血小板寿命缩短,抗心磷酯酶抗体增高,这些表现符合ITP临床特点。利用此模型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发现对于血小板减少确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对该模型进行强的松龙重复注射后,血小板明显增多,血小板寿命延长,PAIg下降,这一研究证实了皮质类固醇治疗ITP机理或是抑制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或是抑制了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但此种模型缺陷是同时伴有狼疮肾及心肌梗死,且存在多种自身抗体,表现为多种自身免疫病,干扰因素大,这无疑增加了分析的难度。    最近Musaji等13用大鼠的血小板免疫CBA/Ht小鼠,使小鼠发生血小板减少,并在

16、其体内检测到抗血小板GPb的自身抗体,成功建立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模型。但该模型维持时间仍较短,约5周,且为异种血小板免疫,特别适用于输血后紫癜的研究,对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尤其是慢性ITP它仍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在20世纪90年代,主动型病理模型遇到了很多障碍。人类和小鼠各自都有吞噬细胞Fc受体,通过亚单位FcR 链的转导信号,可以调节抗体包被的血小板的清除14。小鼠被敲除了鼠类的FcR -链基因,接受抗血小板抗体注射后并不出现血小板减少15。试验证实,对于ITP来说血小板抗体是必需的,但是仅有它是不够的。功能性的吞噬细胞Fc受体也是必需

17、的16。然而,已经证实人类和小鼠的所有FcR -受体的组成有非常大的差别。特别是,人类具有的FcR -的基因组正是小鼠基因组缺少的,两者在Fc受体的最主要的不同在于FcRIIa,小鼠中没有FcRIIa基因。FcRIIa是表达于人类的血小板和粒细胞的,FcRIIa基因在灵长类进化中出现,FcRIIa基因的同源基因在其他哺乳动物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中是缺失的17。因此,在小鼠中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的详细机制能否正确反映人体内的情况尚无定论。转基因动物造模用动物模型研究人类疾病的有效性是动物模型选择的最重要的标准。因此应通过实验,对各方面因素进行合适的调整,建立一个理想的、稳定的、最大程度模拟人体的模型。模型同时也应该是容易建立且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啮齿类动物成为应用最多的动物。但人鼠毕竟存在遗传学的极大差异,所以可借助于实验手段来控制实验动物的特定基因组分及其表达等,使动物表现特有的遗传性状,运用此技术干预的动物称为转基因动物。    目前已有成功建立的FcRIIa转基因小鼠模型,在小鼠血小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