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意义与本质_第1页
课程实施意义与本质_第2页
课程实施意义与本质_第3页
课程实施意义与本质_第4页
课程实施意义与本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程实施:意义与本质首页>>人教期刊>>课程教材教法>>课程研究>>课程理论>>本页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李臣之 课程·教材·教法 2001年第9期 【摘要】研究课程实施,对于有效指导课程实践、完善课程理论、设计新课程方案、推广课程实施方案,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人们对课程实施的理解多取向于:将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课程实施就是教学,实质上,课程实施是在其现实性上,调和影响课程实施诸因素,平衡课程理想与实施情境的系列关系,创造教学新文化的过程。 【关键词】课程实施 实施取向 意义 本质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

2、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01)09-0013-05 课程实施是课程论和教学论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从课程论角度,可以将课程实施视为课程开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在教学论意义上的课程实施,至少包括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无论从何种角度理解,课程实施都是实现预期课程理想的手段。20世纪50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花巨资设计的课程计划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由此引发人们对课程改革过程的深入研究和系统反思,课程实施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相比之下,我国课程实施理论研究仍然是需要开发的“西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展开,这方面的研究将变得更加迫切。本文拟就研究课程实施的意义和本质作一

3、探讨。 一、研究课程实施的意义 国外课程研究者普遍认同:要想成功地推进课程改革,就必须深入研究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过程,以对方案进行及时调整、修订和完善。我国课程实施研究起步虽晚,也有学者开始注意到研究课程实施的意义。例如,我国台湾有学者指出,研究课程实施有助于发现课程计划在行动时产生了何种改变、了解教育改革为何失败、为了避免受到忽视或与其他概念混淆,有助于了解学习结果和各种影响因素间的关系。1就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整体而论,研究课程实施至少有下述三方面的意义值得注意。 (一)利于及时发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有效指导课程实践 课程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课程改革

4、方案究竟是如何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发展?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直接测量和界定,以便了解课程实施的真实过程,诸如实施程度、范围、水平、效益、影响因素等,发现课程实施中的实在问题。有研究表明,大多数课程变革方案付诸实施后并不像方案设计者所预想的那样乐观。国外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一项变革方案被采用后,研究者将方案所要求的行为模式分解为12种具体行为,用测量工具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观察测量,结果发现:方案实施的量非常之低,只有16%,也就是说教师的行为只有16%符合方案所要求的行为模式。2可见,如果没有对课程实施深入细致的研究,就不可能及时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自然也难以对课程实践进行适时

5、、恰当和有效的指导。换言之,不研究课程实施,“摸着石头过河”,即使能够“过河”,也很可能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纵观课程发展史上所出现的众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无一不与课程实施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也正因为如此,才引起人们对实施过程的高度关注。 (二)利于完善课程理论 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在课程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评价等领域进行了很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相比之下,对影响课程目标达成的过程却关注较少,出现课程理论系统研究的缺口。就课程改革的发生过程而言,至少有包括课程方案的研制、课程方案的采用、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课程方案的研制,重点在于设计有利于学生最优发展的“

6、精神食粮”配制良方,课程采用一般指做出使用某种课程方案决定的过程,是课程改革的首要步骤,而课程实施则较多地关注采用某种课程方案以后的实际变化程度,研究学生实用、消化甚至发展“精神食粮”的过程。课程实施不等于单纯课程采用,课程改革不是一个事件,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因此,研究课程实施有着美好的前景。 (三)利于设计新的课程改革方案 课程方案与课程实施之间存在着课程理想与课程现实、预期的结果与实现结果的过程之间的一系列关系,这些关系极其复杂、多元,甚至难以预料和控制,由此形成了制定新一轮课程方案的复杂性。要确立新的课程方案,就必须客观地解释这些复杂性,尽可能地清楚这些复杂性产生的过程和原因。譬如,课

7、程改革对学生发展价值的评估,包括有多大价值,在哪些方面有多大价值,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大的价值,等等,可以成为研制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的重要基础;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往往将采用新课程方案的学生成绩优秀的原因归于新课程方案本身,而对新方案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程度并未作出恰当的估计。实际上,采用了一项新方案并不意味着如方案计划那样进行实施。同样,一种好的教育效果,也绝非仅仅来自好的方案,即使是不太理想的方案,对于高水平的实施者,也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成效。一项研究估计,学习结果35%的差异可归因于实施过程的差异,也就是说,即使运用了同一方案的不同学校或班级的学生,其成绩的差异也有可能达到35%,3这种

8、差异来自实施过程的差异。如果不重视这种差异,很容易过高评价课程方案的价值,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估计不充分,使问题可能延伸到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进而导致新方案科学性和可行性不够。 (四)利于课程实施方案的推广 通过课程实施研究,可以知晓影响课程实施的真实变量,明确课程方案在不同情境中的运作的可能状况,确定哪些变量可能是制约课程实施的关键,哪些变量对课程实施没有多大影响,哪些变量对课程实施产生消极影响,明确众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可以及时正确地干预和控制无关变量,从而估测方案在不同课程实施情境中的不同状况。我国课程实施常常容易出现不加辨别和盲目的“借鉴”,甲地或甲校成功实施某课程方案,很

9、快可以在乙地或乙校找到类似和相同的方案,在近期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很容易发现类似的课程“复制”或“克隆”现象。4课程实施不是“任务”所使然,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为学生、为社会发展负责的责任和使命。尽责,意味着一切从学生和社会发展出发,一切从实施主体(包括地方、学校、教师)、实施环境或情境出发,科学地处理好影响课程实施的诸因素,谨慎运行实施全过程。研究课程实施,可以为采用实施方案的地区显示一个真实的过程,帮助其理解、修订、借鉴和再造。 二、课程实施的本质 (一)对现有认识的再认识 人们对课程实施的本质有着不同理解,归结起来,主要有下述两种观点。 1.课程实施是将方案付诸实践的

10、过程。 在有关课程实施的定义中,这是一种比较具有代表性且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观点。诸如,课程实施是把某项改革付诸实践的过程,它不同于采用某项改革(决定使用某种新的东西),实施的焦点是实践中发生改革的程度和影响改革程度的那些因素。5课程实施是指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课程实施的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是课程计划在实际上所发生的情况,以及影响课程实施的种种因素。6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78如此等等。 将课程实施理解为方案付诸实践的观点,基本上可以视为富兰(Fullan,M)等课程学界先驱在20世纪80年代对课程实施本质理解的转译。富兰在1977年认为,

11、课程实施是指任何课程革新的实际使用状态,或者说是革新在实际运作中所包括的一切。这种定义指出了课程方案与课程实施的区别。事实上,课程实施不仅包括把新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还包括课程制度化的过程。不管一个人采用的方法是什么,实施实质上由三个阶段组成:起始阶段、实施阶段和维护或制度化阶段。在起始阶段,计划者要提出诸如哪些人参与、所期望的支持程度是什么以及人们对革新是否准备就绪等问题;实施阶段是“做”的过程,它要求参与实施的人们在教室中或在其他适宜的教育场所试验它;而维护或制度化阶段则侧重于对革新的修改,如果制度化阶段未被计划到,被引入的革新计划将会“褪色”或停止存在,变革就会违背它的初衷。9这说明

12、,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理解为课程实施,尽管能够厘清部分相关概念,但的确难以反映课程实施的全部本质。 2.课程实施就是教学。 这是人们在处理课程与教学,或者处理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问题时出现的观点。坚持“大课程论”的学者,趋向于课程实施就是教学,认为,“站到人和儿童的本性是活动的高度,把课程看成是一段教育进程,课程将不仅仅是存在于观念状态的可以分割开的计划、预期结果或经验了,课程根本上是生成于实践状态的无法分解的、整体的教育活动”。“课程实质上就是实践形态的教育”,“课程实施实际上也就是教学”。10也有学者认为,“教学过程是对课程计划的实施过程”,认为凡是依照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进行的教学就是正常化

13、的教学,凡是未按照课程标准施教的都是不正常的,是应该加以改变的。11这实质上是将课程实施过程与教学过程等同视之。 “课程实施就是教学”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也是有内在联系的。20世纪欧美教育研究领域多以课程研究见长,而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则是教学论优于课程论。但在总体上,20世纪的教育研究领域是以课程与教学的分离为特征的,实质上也是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段的二元对立,认为课程即学习内容或教材,教学则是内容的传递过程与方法,内容与过程、教材与方法是分离的、独立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二元对立是将完整的教育或过程人为地割裂开来,不利于人的完整的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展开,毕竟,教学总是特定内容的

14、教学,它内在地包含着内容,课程作为内容,是教学的内容,脱离了教学的课程是“空置”的内容。从概念外延上看,课程实施内在地包含着教学,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只有教师把教学建立在已有的课程计划的基础上,把课程计划作为自己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并寻求能促使学生吸收课程内容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时,课程才可能得以实施。实施还需要教学活动中诸要素包括教师、学生、课程内容等的协同作用方能达成。12概而言之,教学与课程是内在统一的,课程实施就是教学。 课程实施就是教学的观点,的确能够解决课程与教学分离的困境,有助于教育过程的展开。但是,课程实施不可能与教学划等号,彼此都有不可以包容的范畴,有着来自不同方向的规定。

15、 (二)考察课程实施的本质,不能忽视人们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探讨 课程实施过程的本质具体表现为人们对课程实施取向的探讨。迄今为止,人们普遍认同的课程实施取向有三种:忠实取向(fidelity orientation)、相互适应取向(mutual adaptation orientation)和课程创生取向(enactment orientation)。 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根据这一取向,预期课程方案的实现程度就是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课程方案实现程度高,则课程实施成功;反之,课程方案实现程度低,则课程实施失败。显然,坚持忠实取向将课程实施的本质理解为

16、忠实执行,按部就班,不可能对课程方案作出变革。 相互适应取向强调课程方案的使用者与学校情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主张根据学校或班级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诸方面对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和改革,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课程计划为适应具体实践情境和学生特点而进行的调整、课程实际情境为适应课程计划而可能发生的改变。持这种取向的课程实施者,容易将课程实施的本质理解为“协调中的变革”,人们相信,课程实施不可能只是一个事件,更重要的是个过程,在过程中实施者不可能不对课程方案进行修订,甚至改变,以适合其自身的目的。 创生取向(有译缔造取向)则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师生在具体情境中联合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在

17、缔造过程中,已经设计好的课程方案仅仅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或实现“再造”的材料或背景,是一种课程资源,借助这种资源,教师和学生不断变化和发展。随着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课程本身也在不断地进步。 应该说,以上三种取向在对课程知识的产生、对课程变革的假设、研究方法以及教师角色的理解有着很大差异,三者各有其适用的条件和优缺点。由于教育和社会情境极其复杂,教育变革的需要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情境中三种取向的价值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也可以被视为从“过程论”角度对课程实施本质的理解。实际上,课程实施可以视为课程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程发展过程中,从课程实施者对待“课程”的态度、课程计划或课程方案在过程中的变

18、革或变化程度、课程实施在不同情境中的实际效果,或者从课程实施过程中重“内容”或重“方法”等角度理解课程实施,均可以产生不同的实施取向。这些尝试性探究,不仅对理解课程实施过程有帮助,而且进一步拓展了研究课程实施本质的思路,启发人们从不同层次,立足不同角度,在不同水平上研究课程实施。 (三)课程实施本质认识的发展 人们的认识始终在接近本质。研究课程实施可以从课程实施与外部关系研究,也可以从课程实施内部探讨。 从外部整体上看,课程发展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过程,是一项包括课程计划、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三个主要环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课程实施是一个关键的环节。从课程实施与课程计划的关系来看

19、,两者是理想与现实、预期的结果与实现结果的过程之间的关系。课程计划制定得越完善,就越便于实施,实施的效果也就越好;但课程计划制定得再好,若不付诸实施,也不会有实际意义。而且,即使将课程计划付诸实施也不一定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影响实施的因素极为复杂。从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关系来看,课程实施过程可为课程评价提供内容,课程评价要考察课程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等,而这些都要通过课程实施阶段才能获得;同时评价又可为课程实施提供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对各种课程要素进行调整。 从课程实施内部看,包括课程采用、课程调适、课程应用三个环节。采用不等于实施的完成,调适代表一种努力,“应用”的方案才是实际运

20、作的课程方案。这种方案与最初的课程方案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是一种发展了或者发展中的行动计划。 因此,课程实施是复杂的、系统的和整体的,整个实施过程有着许多不可预期性和不确定性,这与影响课程实施因素的复杂程度是明显相关的。譬如,课程实施价值取向、教师的支持程度及综合素质基础、地方教育当局的保障、新课程方案与原有方案冲突,课程实施附加利益,等等,都会使课程实施产生许多复杂性。在目标上,课程实施就是在众多复杂性中求得平衡,系统考虑影响课程实施的现实因素,最大可能地发挥每一个因素的功能,以期产生最大功效,或利用复杂性创造性地发挥。在操作上,课程实施是一种采纳、调适和应用的再创造过程。由于对复杂

21、性把握、利用程度不同,出现不同程度水平的课程实施。在效果上,课程实施是课程理想的落实、变革以接近区域教学文化的过程。因此,整体而论,课程实施是在其现实性上,调和影响课程实施诸因素,平衡课程理想与实施情境的系列关系,创造教学新文化的过程。下面是几点补充说明。 第一,“现实性”,指课程实施的现实情境性。“其现实性上”指在一定的具体的现实条件下,一切从课程实施的现实情境出发,包括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课程资源,尽有限的课程资源,做无限的探索。在课程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现实性”表现为“具体的课程历史条件”。在我国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条件下,“现实性”还包括不同层级之间的关系。如相对于国家课程管理,地方课程管理

22、需要充分理解和把握国家课程指导纲要和标准的实质,同时有责任依据地方课程现实情境,对国家课程指导精神作出“调适”,这实质上就是最大限度地最优化地实施国家课程纲要和标准。同样,相对于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在国家课程改革精神系统把握的基础上,对地方课程管理的精神实质进行最优化处理。正是因为这样,课程改革必须落到学校一级,才开始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换言之,课程改革不与学校联系,就不存在真实的课程实施。 第二,课程实施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调适的过程。教师最了解课程实施的情境因素及实施中所遇到的具体困难,最容易调适或最不想调适,或得过且过。如果教师对课程实施缺乏兴趣,担心新课程实施会影

23、响自己业已形成的教学优势(没有“安全感”),就不可能主动参与课程实施过程,不可能有效利用课程资源,不可能积极、有效地调适课程实施方案。我国学者对小学数学课程实施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对课程实施情况与有关文件课程的规定有很大差别,在目标、内容和方法方面都体现出教师的不同作用。就目标而言,教师只是部分地体现了文件中所规定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其他部分的目标,譬如,在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中表现出过多地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倾向,而忽视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13 第三,课程实施是一个再创造过程,教师是自己课堂里的课程决策者,是一个将现有材料转变为课堂里具体教学计划的设计者与开发者。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教师缺乏课程实施需要的知识和能力,那么课程实施最终只能是一句空话。譬如,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具有综合能力,然而现有教师基本是专门化的教师,对某一个专业知识掌握较多,对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则非常有限,教师的“再创造”程度有多高,是很容易想像的。因此,教师发展愈充分,按照实施的具体情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