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早期佛教的缘起观旅管院 2010级会展2班 许奥杰学号:2009221148缘起是佛教的的根本理论,佛教认为,缘起是从宇宙至人生本来的、普遍的法则。“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因为现观缘起而成佛,缘起并非佛陀所创造,佛陀只是发现了这个自然的法则,再将此宇宙人生的真理对众生宣说开示。” 佛教义理,佛光星云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页57可见佛家视缘起说为至高无上的法则,连释迦摩尼都不敢妄居“创造”之功。站在一个学习者的角度上,我自然不能将缘起说视为不变的真理,而应当将其定位为作为印度哲学一派之佛教的基本思想,从源头上探寻缘起观的思想基础和对其他理论的影响。本文即回溯至早期佛教时期,对缘起
2、观之产生、理论和影响进行梳理,并试图以此窥见早期佛教的理论特色。一、从有常到无常对婆罗门教的背弃任何一种宗教都要提出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现象的解释体系,印度诸宗教也概莫能外。“这些派别在提出或论述其基本思想时,通常都会对事物或现象的实质做一个基本判断,或认为其实有,或认为其虚无。” 印度宗教哲学概论,姚卫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页249不同派别对实有或虚无的不同看法,既构成了各派论述的核心,同时也构成了印度哲学中最基本的矛盾。而缘起观也是从佛教对有无的认识中产生的,所以有必要首先关注佛教有无观的脉络。婆罗门教是印度思想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宗教派别,佛教的理论受婆罗门教的教义影响很大,而婆罗门
3、教的六派哲学一般都持守“有常”的观念,即认为,世界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作为根基。早期婆罗门教的哲学观点主要表现在奥义书之中,众多的奥义书将世界永恒存在的根本因和最高实体称为“梵”,梵创造万物又居于万物之中,因此万物包含了同一性的一面。另外,奥义书中还有“阿特曼”的概念,即指人的生命的主体,人死身灭,但阿特曼则转生至新的生命形态中,而人从转生中解脱需要“梵我合一”的最高智慧,即阿特曼与梵合一。因此,奥义书中的阿特曼与梵经常是等同的。总之,在婆罗门教传统中世界中存在着恒常不变的根本实体梵或阿特曼,即世界是“有常”的,这种思想观念是婆罗门教的理论出发点,也是婆罗门教之后的印度哲学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4、婆罗门教由“梵”的理论为婆罗门种姓最高的永恒不变的社会秩序做了有力的辩护,而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建立在批判婆罗门教的基础之上的,佛教在创教之初就反映了其他种姓的诉求。佛教认为不承认世间存在恒常的最高实体,主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即认为世界万有并非永恒不变,而是变化流动的,同时事物也无主体性,否定了恒常存在的灵魂。这是早期佛教作为印度新兴宗教的立足根本,也体现了佛教信众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和相应的诉求。二、空与缘起观原始佛教的“无常”“无我”思想,已经包含了佛教中非常重要的“空”的概念。既然世界无常无我,那么我们经验到的各种现象就绝非真实的存在,虽然现象之物显示为真实,但在形而上的意义上则是空的
5、。这样,佛教就打破了婆罗门教关于世界生成和本质的理论,否定了世界根本和社会秩序的恒常性和不变性。从“无常”“无我”的基本教义出发,佛教构造了自己关于世界生成和本质的理论,即缘起说。所谓缘起,即认为世界上的万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产生,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那么事物本身也将归于乌有。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一有言:“若有此则有彼,若无此则无彼,若生此则生彼,若灭此则灭彼”,可谓缘起观的题中之义。早期佛教主要着眼于现世,其基本教义也多立足于对人生现象的解释,缘起观也如是。“它(指早期佛教)最终没有把缘起的观点完全应用到整个宇宙,而主要是把它限定在解释人生现象的范围内。”
6、 佛教思想与文化,姚卫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页8其中,“十二因缘”作为缘起观的主要理论表现形式,达到了佛教思想的一个高峰。十二因缘之说将人生现象描述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个有依存关系的发展序列,人不再具有婆罗门教所谓的“阿特曼”式的恒常的形而上主体,而是由精神要素和物质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了整体,永远处在流转变化之中。从以上梳理的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佛教的空观不是绝对的虚无,而是在缘起观上讲的空无。早期佛教仅否定存在一个不变的最高实体,佛教的终极实在是在形而上的意义上远离任何表象化和具体化的“空”;同时,却不否认有变化着的世间万物的形成条件
7、,也就是佛家讲的“缘”,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都是随缘而生,在经验层面上是真实的。可见,早期佛教对于婆罗门教的理论包含着批判和继承的双重态度,在教义中是有与无的观念都有所涉及、相互交融的,符合佛教“有无中道”的观念。三、以缘起观作为核心的早期佛教思想前面已经提到,早期佛教的主要理论,主要还是着眼于对人生现象的分析,而早期佛教对人生现象的分析,皆是由缘起观而生,可见早期佛教的思想体系是以缘起观为核心的。五蕴是佛法对于有感情的人的分析,人由色、受、想、行、识五种成分构成,不存在灵魂作为主体。五蕴是因缘所生,而非实有,这明显是佛教缘起观的非常具体的诠释。四谛包括苦、集、灭、道,用以说明众生的生死流转以及
8、解脱之道的道理,其中苦谛讲的苦,即使由于没有认清缘起,执着于不实在的表象而陷入痛苦。唯有灭除无明的状态,放弃对不实在的事物的欲求,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值得分析的是轮回和涅槃的理论,因为一般的理解,轮回和涅槃的观念是与缘起观有矛盾的。首先,佛教认为人因没有认清缘起而来的苦难是世世轮转的,那么轮回需要有一个主体,但缘起观由否认了这样实体型的主体存在,这样原始佛教体系就包含了一个内在矛盾。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前文已经说过,实体型的主体确实不存在,但是存在形而上意义上的“空”来承担轮回的任务。在“空”的领域里,不变的因缘重新和合,使得转世的人依然会有无法摆脱的苦难。总而言之,缘起观与空观是不可分开需要相互理解的。当我们拓宽了空与缘起的解释范围到了形而上的世界之后,早期佛教的各种理论则可以统合到以缘起观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之下而无矛盾。随着佛教的发展,空观与缘起观有了更多的解释和更广的领域,但可以说,都是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海科技大学《医学科研与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阳市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学业质量监测生物试题试卷含解析
- 四川文轩职业学院《生物医药产业分析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五校扬子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物理试题理)试卷含解析
-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59中学2025年初三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化工原理实验Ⅰ(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林芝地区米林县2024-2025学年三下数学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临床疾病概要》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合作伙伴优惠合同
- 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表格式
- 保险公司投保规划方案模板
- 喀什草湖镇发展规划方案
-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学习课件
- 中央性前置胎盘护理查房课件
- 风机运行记录
- 农村信用社服务外包(银行劳务外包)项目投标方案(技术标)
- 等差数列复习课课件(公开课)
- 园林植物识别与园林植物特点(第二版)课件
- 儿童天赋基因检测课件
-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