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基础抓提升重质量铸品牌_第1页
固基础抓提升重质量铸品牌_第2页
固基础抓提升重质量铸品牌_第3页
固基础抓提升重质量铸品牌_第4页
固基础抓提升重质量铸品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固基础 抓提升 重质量 铸品牌“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后阶段修订规划(2007年3月2009年10月)上海市闵行第五中学固基础 抓提升 重质量 铸品牌“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后阶段修订规划(2007年3月2009年10月)上海市闵行第五中学一、现状分析1、 优势分析:“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中期评估已经结束,从评估结果上看,学校的发展有跃迁,基本能按照设想完成期初制定的目标,学校有了很大的进步,学校各项管理也在逐步地走上正轨并在不断成长,但在工作的细度和深度上还有待改进,学校在管理上和品牌建设上要走的路还很远,任务还更艰巨,不能就此满足,要不断反思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基础教育”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

2、的新的要求,要把中期评估的资料用足,对评点的意见进行整理、对照和重建,找到突破点,建立长效机制,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建立运作机制,课堂和学生变了没有看这种机制是否促进了老师和学生的发展,根本是人,看在学校转型性变化中是否改变了人,是否以成人来成事。对于实践者来说要从更深层次上思考:为什么我没看到专家所看到的问题,自身和他人的距离。不仅要看平面上差异,还要看表层与深层的差异,粗疏于细致的差异,用心去思才能由启发,逻辑的力量不能就事论事,改变才有提升思维品质的自觉性、相关性、概括性、整合性,要提高领导和教师的思维品质,把校园的育人环境融合到一起,不要割裂开来,五中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有诚意

3、、要转型,要以成人为切入点。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实践和完善,学校一定会在“新基础教育”品牌学校的建设上有新的突破。(1)目标明确,进步明显。我校尽管加入“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比较晚,但经过广大教职员工们的奋力拼搏和共同努力,从思想上的统一,到理念的学习和课堂实践,从评课反思到主动发展,学校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办学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所在社区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2)教学管理从规范化向科学化发展学校行政领导直接参与教学、指导教学、深入教学第一线,直接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实施。“一个中心、三个抓手”已形成共识;即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抓学习,促观念转变;

4、抓队伍,树先进典型;抓科研,促学校发展,向课堂教学要质量。(3)教师成长迅速,教师能力增强,教学质量提高。我校现有中学高级教师1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1人,上海市园丁奖1人,上海市优秀辅导员1人,上海市优秀班主任1人,上海市名师后备人选1人,区园丁奖1人,区骨干教师7人,区优秀班主任1人,区“希望之星”1人,区智慧型教师4人。这些教师带头参与“新基础教育”的成型性研究实践,“新基础教育”的实践又反过来促进了这些教师的发展,在带动的同时对全体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新基础教育”在教师中的影响力。1)、教师开始走出传统教

5、育的模式,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新基础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积极实践“新基础教育”。学校开展“全员推进、梯队滚动”新基础研讨活动,临退休的老师和初三临毕业的年级都积极参与,“新基础教育”已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2)、在“新基础教育”中 ,从学校到中层到骨干教师,有一支引领队伍,目的明确,意志坚定,带领全体教师实践新基础。涌现出如陈友明、王志华等一批优秀教师,并在“新基础教育”实践中取得丰硕成果。3)、“新基础教育”重心下移,教研组开展丰富多彩的研讨活动。“新基础教育”从语、数、英扩展到理科、政史地、音体美组。教研组活动围绕新基础开展主题研讨、听课评教、外出取经、专家指导、校际互动、校内互动等向

6、日常化发展。4)、学校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在周边地区获得良好的声誉。如今年上海市学业考试,九年级五门学科成绩平均分都接近或超过区平均,合格率全部超区平均,重点中学录取率比去年又上升一点五个百分点。与入学时区摸底考试07级几乎处于垫底的位置,九年级成绩的取得,与开展“新基础教育”搞活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分不开的。(4)班级文化建设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 学校努力探索创建特色班级文化与学校德育的新途径。在“新基础教育”研究过程中,我校的班主任队伍在成长,涌现了一批代表性的优秀班主任队伍,这里有“中祥杯”优秀班主任铜奖获得者刘宝珍老师,也根据每年的工作实绩评选出的校级骨干班主任,此外还有学生、教师等

7、共同投票选出的校园丁。每年的德育工作会议上,都能看到听到班主任在管理班级和促进学生自主管理班级方面的好的经验。以学生成长为主线,以日常管理为抓手,以专题活动为契机有效地改变了班级面貌。1)、目前我校的班级管理中班干部和岗位管理在参与性和民主性上有创造性的突破。如建设两个或三个班委会,不仅为更多的学生参与管理、做班级主人创造了机会,而且营造了相互竞争、对比和学习、合作的氛围;岗位类型丰富,因事设岗、因人设岗,尽最大可能开发资源,如岗位走出班级,扩展到学校层面;学生不仅参与到各种管理领域和管理过程,而且参与到岗位的产生、职责的确定、命名等过程,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民主参与的精神和能力都得到锻

8、炼和提高。如:学校层面的“值周班制度”、“红领巾广播站”、“卫生督察员”、“星级班级评比”等活动为更多学生提供了走向校级层面的机会,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2)、在班级文化环境建设方面呈现丰富多彩的特征,主要有班级个性文化:班歌、班徽、班训、班旗;成长系列的有:“心愿卡”、活动日志、“我是班级小主人”、“争星活动”,另外还有生物角、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等,还有一块对外展示性的体现班级集体个性的“班级形象”栏。团队活动也涉及艺术、科技、体育、社会活动等多种类型。总之,富有个性的班级文化、年级(楼层)文化的教育效应都比较充分地发挥出来。3)、对班会课的研究初见成效,大多数班主任对于班会课

9、的功能有了新的认识。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实践,目前的班会课已经逐步摆脱了从形式上追求美感的弊病,很少有班主任为了准备一堂班会课而排练大量的节目,写华而不实的串联词,训练出几个只会照本宣科、背诵台词的“小主持”。而是转向挖掘思考学生的成长所需,开设符合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实效性的系列专题教育活动,尤其在八、九年段开展的青春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洋溢着青春的气息,焕发着勃勃的生机,师生关系更为融洽。4)、近两年形成了一系列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目前,每个年级都有一项或两项仪式教育活动,如六年级的“新生入学仪式”和“消防教育”,七年级的“红领巾换巾仪式”,八年级的“十四岁生日仪式”和“三

10、防教育”,九年级的“毕业典礼”等,活动的策划、设计、开展逐步明确到各年级组,并与班级建设有机结合,与德育课程有机整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各年级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年级不同的特色,发挥最佳活动效应。活动让学生每一学年都有值得记忆的经历;学校还成立了腰鼓队、合唱队、笛子队、篮球队、工艺丝花、车模队、文学社、健美操队等学生团队,让学生拥有了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每个学年,学校都隆重举行科技节、艺术节、校运会、庆祝元旦、庆祝六一等大型活动,使校园文化氛围十分浓郁。5)、从主题教育活动来说,学校层面对年级学生成长系列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加以完善。各年级已初步形成主题教育系列,六年级开展“良好行规养成教育”,

11、七年级“青春期心理生理教育”,八年级“迈好青春第一步青春系列主题教育”,九年级“争做一个合格初中毕业生”。各个班级根据年级主题,设计具有班级个性化的主题教育活动,每位老师形成了这样的认识,主题活动要针对学生发展特点、成长需求和基础,开发潜能,拓展空间;明确活动应是形式多样,对学生是递进式的提高;班会课是在整个班级建设,日常教育中逐步渗透,逐渐产生的自然状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真实的呈现。在校际互动和校内交流研讨中,给与班级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启发是不容忽视的。如:陆敏老师的青春系列主题班会在呈现递进性的同时,将语文学科与班队活动紧密渗透、有机结合,是一大亮点;王志华老师的(见中期评估的颁奖词)6)

12、、学生工作重心下移到年级组层面,进一步激活学校的“中间力量”,增强年级组长“第一责任人”意识。年级组逐步完善年级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成立学生年级组长制,与学校各部门协调合作,开展好本年级的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工作。工作重点是进行各项常规的检查管理、做好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校之间的桥梁。7)、学科资源和班级的组织建设、文化建设进行着无意识的有效渗透。学生发展工作中骨干班主任(尤其是担任语文学科教学的班主任)能有效利用学科资源促进学生的发展,潜移默化提升主题教育活动的品味和学生的生活质量。同时,学生在自主管理的十分钟队会中开展的活动内容往往与班主任所任的学科以及班级自身的文化氛围密切相关。十分钟队会

13、的长期运作又进一步推进班级文化向深度、广度发展,正是这种班级文化的形成、发展推动了班集体的发展。学生的责任意识、道德评判能力、自育能力在班级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逐步得以提高。如我校的九(2)班的学生正是通过十分钟队会、班会的自主管理中良性发展,目前该班级的学生表现得非常自信,在各项活动中都表现得很突出,成绩也是稳中有升。8)、从家庭、社区层面来说,成立了家、校、社共同体。把学校的“新基础教育”学生工作向社会、家庭作了宣传和辐射。每年教师节之前,形成了向社区开放的主题班会展示活动。各个班级以多样的形式向家长和社区展示班级活动的内容和成长的态势、汇报班集体建设的成果,让家长和社区老百姓了解学校教育、

14、支持学校教育。同时,学校利用家长学校这一平台给家长开设专题讲座,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对话、沟通与交流,努力通过学校的力量促进家庭的和谐。另外,学校整合社区资源,在寒、暑假让街道、社区的青保干部、江川社工人员协同组织学生假期活动,如:专题教育讲座、一日游活动、爱心送温暖活动等等来丰富学生假期生活。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引起学生对民族、国家、世界的关注,促进学生对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并使这些向外部的开放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2、问题分析学校方面对“新基础教育”基地学校的认识上。学校通过“新基础教育”的实验、探索、深化到基地学校的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可以说是深深打

15、上了“新基础教育”的鲜明烙印,但如何从真正意义上体现“新基础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的变革给学校基础教育带来的解放,实现师生发展的内在潜力、学校教育实践的成长性,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内化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校、教师、学生如何从有意识到无意识的转变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学校的近几年的转变比较明显,但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有更深、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需要更多在细节上的提高。另外如何处理好学习借鉴和自我创造之间的关系,在向兄弟学校学习,借鉴他们好的经验的同时,也要不断增加一些自我的建设创新,我们虽然有了很多具体的可操作的针对学校特点的做法与方法,但如何让这些方法和做法形成系统的特色,值得我们思考。我们的最

16、高目标是让教师在向新型教师的转变过程中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更新、自主发展,从“管理别人和别人管理”到“管理自我和自我管理”。教师方面 1)、“新基础教育”重心下移,教研组长起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六位教研组长在责任意识、策划能力、教学水平、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着不平衡,如语文组长在新基础理念及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上,由于毕业班的压力,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新任教研组长普遍存在意识、能力、素养需要提高的问题。 2)、“新基础教育”的理念,在部分教师身上停留在只言片语的理解上。一知半解,就认为掌握了“新基础教育”的理念,“魂”还未“附体”的问题在部分教师身上存在。另外,新基础“全员推进、梯队滚动”的有效

17、性,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头脑里用新理念有效的去指导教学实践,学科的课型研究和成型,及在前期目标“全、实、深”的基础上向“精、特、美”的高度发展,最终实现教育教学最高境界和谐的美,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3)、“新基础教育”的日常化推进力度不够。体现在搞活动时轰轰烈烈,活动结束就冷冷静静。自觉的在平时进行新基础的渗透,一遇大考就收兵课堂就不还给学生的返潮现象。在日常教学精细化管理上,如何发挥第一梯队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使新基础在各学科全面开花,不同层次教师在个体上有自己的特长,骨干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及教师教学目标有效的确定并与教学过程一致,评课教师的评课原则、层次如何掌握应用和评课境界的熏

18、陶,教研组长基本素养的提高等,都需在新基础发展性目标上落实和迈进。4)、教师队伍的研究实力并不强,有积极投入的也有消极被动的。教师的人生价值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第二个层次是形成了“新基础教育”独特的教学风格。第三个层次是为学校“新基础教育”基地学校的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目前学校里处以第一层次的教师尚可,达到第二个层次的很少,而第三层次的教师就更少。在日常教学管理上,如何发挥第一梯队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使“新基础教育”在各学科全面开花,不同层次教师在个体上有自己的特长,骨干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及教师教学目标有效的确定并与教学过程一致,评课教师的评课原则、层次

19、如何掌握应用和评课境界的熏陶,教研组长基本素养的提高等,都需在“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目标上落实和迈进。5)、 “新基础教育”全员推进、梯队滚动的有效性,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还不能用新理念切实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缺乏对学科的课型研究和成型,从而阻碍了在前期目标“全、实、深”的基础上向“精、特、美”的发展速度,加大了最终实现教育教学最高境界和谐的美的发展难度。学生工作方面1)、以班主任为核心由全体任课教师参与的班集体建设研讨制度尚未形成可行的方案,造成运作的随意性较大,很多时候依赖教师个人“觉悟”。而班主任的“建设”意识也比较欠缺,很多工作依赖“上面”布置,缺乏整体的思考和策划,不能很好地把握“第一时间

20、”和教育资源。2)、班级文化环境建设缺乏整体性的规划,功能还较多停留在美化上,部分版面功能交叉重叠,所关注的世界集中于校内、班内,没有开阔的视野,缺乏层次性,班级主动建设意识还不强,尤其不能根据班级学生的需要及时进行更新,较多依赖外来约束,进行任务式布置。3)、专题课程内容繁多,有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卫生健康教育、民防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禁毒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等等,一方面这些课程的内容交叉重叠,占用了不少时间、精力,使得教师只能“疲于应付”;另一方面不少内容又“蜻蜓点水”,无法深入。从课的安排上来说有午会课、班会课等等,但是由于对学生成长需要认识不足,往往造成班会课

21、等没有内容可上、主题挖掘不深甚至随意性大,个别班主任还将班会挪作学科教学使用。4)、班主任队伍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新进教师多,理念上的差距很大;学校缺少对骨干班主任群的培养,同时缺失骨干班主任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因为骨干班主任由于学校工作的安排不担任班主任,还有些骨干班主任各种原因调离学校了。投入积极的班主任对进行的研究工作缺少梳理和总结,缺乏对专题研究的总结和案例的撰写。学校文化方面一个优质学校品牌的形成和产生,不是一种行政的干预的结果,而是一种市场选择的结果,是通过社会知名度、社会信誉度、社会形象和社会效应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学校品牌是学校个性化的表现,是特性的浓缩。随着中国教育供给方式的日趋多

22、元和家长对学校选择性的增加,品牌已经成为学校赢得家长和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我们虽然已经做好了认真塑造和经营学校品牌的打算,但学校文化需要积淀,需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注意形式到强调内涵的发展过程。定位合理的学校特色可以推进学校文化的有效发展,成熟的学校文化也能促进学校特色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了“新基础教育”的品牌效应,如何创立“新基础教育”“精、特、美”的目标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如何带有“新基础教育”的鲜明特色,是我们不断追求的,品牌实质上是一种承诺,学校建立品牌的过程就是孜孜不倦实践其规划的过程。一个好的品牌学校的诞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革旧创新,在继承、开拓、

23、创新中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形成和造就自己的品牌。品牌既是质量、是信誉,品牌更是生命和事业,因此,如何做到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树立品牌意识,精心打造学校品牌需要进一步的考虑。面对品牌学校的建设,我们的不足表现在教师群体,如何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变“短期发展”为“长期发展”,努力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突出实行柔性管理,以“新基础教育”的魅力感召人,学校的发展目标激励人、事业的发展成全人、优厚的福利待遇吸引人、学校的文化造就人、纯真的感情维系人。如何追求管理从“规章制度约束”型管理走向“自我管理”,由思想去影响行为。3、应对措施学校的管理达到一定水平后,在稳固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通过管

24、理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按照学校发展的方向寻求新的突破口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从纵向看,我们学校是一所普通初级中学,在众多学校中没有优势;从横向上看,与其他基地校相比,由于研究上时空的差距和局限,从准实验到准基地,我们的步伐始终慢一拍;从学校历史看,我们缺乏传统的优势。尽管全校上下都有为“新基础教育”付出的思想,但我们清醒地看到这种在学校发展上的差距,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如何缩短这种与强手、高手、先手之间的差距,如何让人人都有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值得我们思考。时间过得很快,我们要静下心来,从细节上反思自己的管理环节,发挥教师潜在的能量,在向“精、特、美”方向努力的同时,不仅不能放弃“全、实、深

25、”,还要继续推进。(1)管理者队伍在学校的整体发展问题上还缺乏深刻的理解。一个好的方向一个好的目标如果不能为所有人从内心的角度的去接受的话,管理与参与只能是流于形式和表面,这就造成参与学校管理和与学校融为一体的主动管理有时还不够,理论的滋养未浸入思维深层,只是一味地碰到问题来解决问题,缺乏在学校整体目标下对本部门的针对性比较强的计划和策划的能力。应该加大基地学校领导综合推进的责任与能力。(2)加强专题研究,与各个学校专题组成员合作推进系列研究,争取07年底完成专题研究项目,参与成员强化创造和沟通,力争出精品,而学校领导却要做好人员质量和实践保障,提高每一次专题活动本身的质量和有效辐射的能力,从

26、学内容到学方法。(3)学校边创造边总结边推进,及时调整工作策略与重点,积极积累学校在新阶段中形成的新经验,为结题做准备。增加开放度,滚动式推进基地学校建设,专题式活动向面上开放。二、发展目标1、指导思想根据叶澜教授提出的“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后两年研究目标,在“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中期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反思学校在管理、教研组建设、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等方面的现状和不足,对照五年规划,进行修改和定位,在今后的两年内,力争按要求完成基地学校的建设,通过“新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实践全面呈现学校的基质与整体形态的转换,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创建基础教育品牌学校,成为更大范围内推广“新基础教育”的基地学校

27、,“生命实践”学派的基地学校。2、总体目标在学校“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实践前三年的基础上,通过今后两年的努力,实现能适应时代要求,符合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新型学校,成为突显“新基础教育”特色,在教育教学上保持高品质的基础教育品牌学校。具体表现为:“全、实、深”基础上的“精、特、美”。“精”:在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的基础上出一批精品项目:1、学校高质量的办学,学校管理在组织街头、体制、制度等方面体现当代特征,趋向协调完善、合理有效的运作,形成学校工作高品质的运行常态,使“新基础教育”研究成为推动,办学质量在市、区先进行列;2、在各项专题研究中,学校要出精品,要有比较高的“新基础教育”理论含量与广泛的

28、实践基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具有相关层面上普遍推广的价值,有创新内涵;3、学校工作不同方面具有多项区级以上的奖项,在区级以上报刊发表与“新基础教育”相关的论文;4、学校具有社会影响力,得到社区的高度评价。“特”:通过特色创建开发学生潜能,创造“新基础教育”的生存质量与方式。1、校长与领导团队有明确的办学思想,领导能力有明显提升,根据学校办学传统与实际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与风格;2、学校文化呈现个性特征,教师和学生社团开展积极丰富活动,形成有个性的学校年历,学校传统节日(校庆),体现特色的活动项目;3、教师的基本素养普遍提高,教师整体风貌、研究能力呈现新的高度,每个教师有自己的特长于长项,骨干教师

29、形成自己的教育与教学风格,富有特色的组室文化;4、学生具有良好的公民素养,健康的身心,积极进取的人格,富有探索创造和奋斗精神,形成主动策划和实现发展的意识,具备实现发展的知识与能力基础。“美”:1、学校的教育教学日常活动和大型活动中师生的言行举止、环境布置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积极双向沟通,达到和谐美的状态;2、学校各类教育产品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包含美的意蕴;3、师生的精神生活体现学习成长与创造之美,创设师生创造不同美的能力;4、学校整体生活显现优美的节律与韵味,朝气蓬勃与富有活力,呈现教育的独特之美。3、分项目标学校经过中期评估后,各层面对前一阶段的实验内容进行梳理,对

30、强项内容进行梳理,并且不断放大自身的优势,但对存在的问题要认真进行总结和反思,然后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策略,不断完善后阶段的学校建设方案。 学校按照调整过的实施方案,扎实地按如下奋斗目标实施,预定二年内实现。1、以品牌学校为目标,用“新基础教育”思想打造五中“乐业务实、和谐共进”的校园文化,总结出一套有效的现代学校管理经验。争取成为“新基础教育”优秀学校。2、在促进和提高教师“新基础教育”素养的基础上,从教育和教学两方面入手实现师生品德和能力的共同和不断进步。教师、学生能熟知并且能在教育教学领域广泛、充分、扎实的运用“新基础教育”理念指导各项工作。3、研究重心下移,体现校本化。教研组、年级组、以

31、“新基础教育”实践研究为抓手,积极探索如何提升教育实践中的人的健康、主动发展能力为核心,通过“成事”来“成人”,通过“变人”来实现“新基础教育”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形成“生命、实践教育学”的理念指导下的学校氛围,体现富有“新基础教育”特色的文化氛围。三、发展主要领域与任务一、学校整体发展目标:1、学校管理与部门管理的目标内化的一致性;管理有科学的组织、反馈、反思、重建措施;2、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要体现主动、能动、擅动、变动的特点,从“管理别人和别人管理”到“管理自我和自我管理”。管理要追求高质量、高效率;管理要实现互动,学会沟通、协调与倾听。措施:学校的整体思路体现在各个部门的思路与做法的细

32、化和具体化上,在管理层中要形成共识,进入有先后、投入不分先后,我们要做到奋起直追,在用“新基础教育”的理念确立新的学校发展目标后,我们的要解决的是管理层自身观念的转化问题,和自身的需要相一致,求成长、求发展才是根本。管理层要努力从行政事务型向职责型转化,逐步适应现代管理工作方式,重心下移强调管理层面上的主动、带动、行动在前的氛围,“愿做、会做、能做、敢做”、带头做。 第一、实现三个转变1)“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办学思想的转变。有效调动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教育创新的积极性。 2)“新基础教育”管理思想的转变。学校管理者必须坚信每一位教师都具有潜能,潜能的开发无年龄限制,只要教师更新观念、

33、改革方法、积极实践,就能取得成功,学校管理也就成功。3)全体教师的“新基础教育”教育思想的转变。“新基础教育”先进的教育理论仅仅被学校管理者和科研人员掌握是不够的,只有被广大教师掌握,才能成为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方法的锐利武器。第二、利用好中期评估的反馈1)对学校五年规划进行反思、修订,在如何做好自主管理上下功夫。2)提升管理层自己的整体策划能力,虽然现在各部门对一学期工作都有了整体安排,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整体策划,还是要设计与统整。3)利用好“新基础教育”各类活动中的资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进行信息分享。等4)加强“新基础教育”理念的内化工作:学习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真正做到新基

34、础“魂要附体”,把握住新基础的灵魂和核心。用理论指导实践,从做中学,从学中做。每学期开展“新基础教育”的研讨活动,倡导办公室沙龙研讨等灵活多样的研讨活动,撰写心得体会。根据现状,找出表层和深层方面的差距和原因,提升教研组长的综合素养,提高教研组长的决策和策划能力。二、课程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培养出一批师德好、能力强的带有鲜明“新基础教育”标签的教研组长和教师群体。1)、梯队建设:根据学校现状,多元化发展培养教师,使每位教师提升。后阶段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拓展中年教师的发展空间,学校为他们搭建成长的平台,使他们能脱颖而出。提高本校骨干教师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一支具有自己教学特色的有一

35、定影响力的品牌教师。2)、教研组长队伍建设:针对新教研组长的特点,在“教”和“研”上提高责任意识、策划能力、教学水平、人文素养,成为学科引领的带头人。教研组长在“新基础教育”引领教师教学目标有效的确定并与教学过程一致,评课教师的评课原则、层次如何掌握应用和评课境界的熏陶等方面,在指导、协调、评价、服务等基本功上都有所提高。 3)、品牌教师和品牌教研组:通过“新基础教育” 后阶段的教学建设,努力实现区“希望之星”4-5人(现阶段区“希望之星”2人);区“智慧型教师”10-12人(现阶段区“智慧型教师”7人);区“闵教论坛”2-4人(“现阶段区“闵教论坛”1人);上海市名师1人(现阶段上海市名师后

36、备教师1人)。品牌教研组1-2个(现阶段六个教研组为区合格教研组)。分阶段目标调整阶段(2007.7-2008.1) 在“全、实、深”的基础上,以“精、特、美”为发展目标,明确学校教学发展目标和整体改革方案,梳理完善各项制度,制定教研组后阶段计划,开展“新基础教育”品牌学校的创建工作。发展阶段(2008.2-2009.1) 进一步学习理解“新基础教育”的内涵,教师全员全程投入新基础研讨活动。以骨干教师为校内指导力量,形成“励志、修身、充电”活动的组室文化,开展“办公室沙龙”为特色的研讨。在后阶段教学积淀上努力使教师授课、说课、评课“三课”基本功达到炉火纯青之“精”;教师教学达到具有自己鲜明个性

37、之特;师生课堂交流互动达到自由王国的理想境界的和谐之美。并且,对前一阶段的发展进行梳理和总结,进一步明确发展的方向,做好下阶段的发展策划。反思提升阶段(2009.2-2009.7) 学校教学从教研组到备课组到每一位教师的改革富有成效,学校在市、区具有影响力的教师,学生达到健康成长的状态,全面凸现“新基础教育”以人的主动健康发展为本的特色。组室文化内涵丰厚,教研组组长成为学科真正意义上的带头人,教师队伍在精神面貌、业务水平、研究能力呈现新的高度,有自己的特色或强项,学校教学质量成为一所闻名的品牌学校。措施:(一)、“转变”与“改革”相结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1)把 “新基础教育”思想的转变与教

38、育方法的改革结合在一起,虚实结合,学以致用,提升理任素养,同时加强新基础理念的内化工作:1、学习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真正做到新基础“魂要附体”,把握住新基础的灵魂和核心。用理论指导实践,从做中学,从学中做。2、每学期开展“新基础教育”的研讨活动,倡导办公室沙龙研讨等灵活多样的研讨活动,撰写心得体会。3、根据现状,找出表层和深层方面的差距和原因,提升教研组长的综合素养,提高教研组长的决策和策划能力。2)把师德上的激励与业务上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学校认真制定和实施教师全员培训规划,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3)学校在实施"骨干教师工程"中,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分层

39、次分阶段的操作方案,让每个教师都感受到不同层面、不同角色的成功和欢乐。 (二)、建立管理保障机制,正确运用评价手段,把师德上的激励与业务上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学校认真制定和实施教师全员培训规划,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1)把良好集体舆论的保障,用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建立校级评比奖励制度。 2)有因人而异的综合评价。对全体教师进行横向比较,但更要注重教师发展的纵向比较,看到每一位教师的自身进步,并且让教师感到自身的提高。3)学校在实施"骨干教师工程"中,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分层次分阶段的操作方案,让每个教师都感受到不同层面、不同角色的成功和欢乐

40、。(三)、通过教师“新基础教育”化培养力度,建立五中现代教师的整体形象。以促进教师自身发展为目的,以教师动力系统开发为主要任务与手段,以不断帮助教师取得成功为主要途径开展专题化研究。1、通过教研组团队力量,加强课型的成型性研究。在管理上寻找转型突破点,建立长效机制,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在过程中推进。2、通过主题研讨实践活动,对课堂提问是开放还是束缚学生思维的设计,进行专题研讨。3、专题研究的策略:深化“新基础教育”学生、教师、学校的主动性发展的实践研究。4、学校为教师提供成长的平台,发挥好“新基础教育”引领在教师成长平台中的作用。如:“闵中杯希望之星”青年教师教学比赛、青年教师基本功比武、“智

41、慧型”教师评比、优秀教案评比、“励志、修身、充电”读书活动评比、“办公室沙龙”活动评比、优秀教研组、备课组评比、优秀教师参加区以上及出国培训进修等。三、学生工作与班主任队伍建设目标: 总结前两年“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中我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和逐渐形成的模式,客观分析现状,从宏观着眼,形成科学的德育工作体系,从微观着手,发挥每一项德育工作的综合效应,以此促进学生、教师的共同成长。1、学生各方面的成长:通过各类活动,整合教育力量,提升德育活动的社会性内涵,创造真实的育人环境,主动养成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品德人格,培养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意识的新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创造个性发展舞台,

42、为成长补充原动力。形成科学、系统的成长促进机制,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发挥自我、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发展各种才能,在真实的体验中促进可持续发展。2、教师队伍的成长:形成一个理念认识上较为平衡的班主任队伍整体;班主任对班集体“建设”的整体策划能力增强;教师深入研究学生、挖掘学生成长资源的意识和主动性增强;学生成长教育、激励手段的实效性增强。措施:(一)、学生工作改革与班主任队伍建设1、完善教师层面的合作制度,形成多渠道的班集体建设合力。1)、形成学校管理层学生发展和学生工作变革研讨会、年级组研讨会、全体班主任研讨会、年级组长研讨会等几种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学生成长交流活动或专题研讨活动;2)、改进班主任

43、例会,确立规范的班集体建设研讨制度和专题培训,每月开展一次,进行以下几方面的主题研讨活动:班级计划交流、班会课研讨、学生成长情况及个案分析研讨、班集体建设情况自评分析、专题教育课程整合研讨等。3)、建立班集体建设调研反馈制度,深入了解班级管理制度的落实及其效果、班级人际关系、班级日常行为规范、班级文化环境建设的机制和育人效果、班会课实施效果等,全面把握学生成长状态和班级建设现状。4)、开展不同梯队教师的培训活动,通过理论学习研讨、班会课研讨、实践分析、听取经验介绍等方式,缩短“新”“老”教师在理念上的差距。5)、学校管理层进一步强化校内的总结和反馈,同时借助班主任例会的时间或专门的研究时间,把

44、基地学校学生发展工作研讨会的信息和接下来要做的专题研究的内容跟学校班主任老师做一个及时反馈,使每位老师都能知道群体的状态,也使自己对全局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和把握。2、开展对专题教育课程进行整合的研究,形成既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特色课程。1)、以科研为抓手,将校本课程的制定作为年级组活动的重要内容,对本年级专题教育课程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将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交通民防安全教育、军事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禁毒教育、团队知识教育、时事教育根据年级特点进行整合,确立出单元主题、落实途径或实施方式。2)、重点研究本年级学生的成长需要,进行分年级学生成长过程记

45、录与分析,定期开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调查,有效整合学生成长的激励资源,了解学生成长的个性化需要,挖掘学生成长典型事例,形成各年级系列教育活动,尤其形成六、七年级系列教育活动。3、依托团队组织,发挥团队组织的学生自治功能,整体构思、策划学生活动,构建布局合理、多方联动的学生活动网络。1)、重新设计、精心策划“校园值周班制度”,要对各年级的值勤内容、形式、参与度、质量等分别提出不同要求,提高班主任对这一活动策划能力,强化师生职责,形成当家队员的培训方案,落实可操作的考核、评价、反馈制度。2)、每两年召开一次“少代会”和“团队会”,进一步完善学生团委和少先队大队部的选举制度。充分发挥学生团员和少先

46、队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增强他们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功能,由学生对整个活动进行策划,明确会议主题、意义,把“少代会”和“团队会”作为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契机,充分发挥这些活动过程中的激励效能。4)、与各部门、学科条线合作,开展学科主题月活动,在校运会、艺术节、科技节的基础上拓展其他学科节,每月开展一门学科的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对各学科的学习兴趣,营造浓郁的校园学习氛围。5)、成立以健康的兴趣爱好为前提的学生“民间”社团,营造快乐的自主交往空间,借助少先队“争章”活动,探索自主活动、自主管理、自主提高的管理模式。4、关注特殊学生的成长,及时分析探索各个层面学生的成长所面临的问题,探索特殊学生教育的有效机制,不断满足学生成长的特殊需要。1)、建立个案积累制度,为学生心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