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治理:一_第1页
跨国公司治理:一_第2页
跨国公司治理:一_第3页
跨国公司治理:一_第4页
跨国公司治理: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跨国公司治理:一个扩展的公司治理边界2003-01-23国研网内容提要:跨国公司组织边界的扩展引发了一系列公司治理问题。跨国公司日趋紧密的一体化,导致了母子公司界限的模糊化。这使得国际法律体系在确定跨国公司责任时面临种种冲突,其结果是公众舆论和公司信誉成为促进母公司承担子公司责任的驱动力量。跨国公司扩大了利益相关者群体,为了更好地处理与合资伙伴、联盟合作者、供应商以及东道国雇员之间的关系,跨国公司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谨慎抉择,并不断创新公司治理机制。关键词:跨国公司,公司治理,边界本文研究跨国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这些问题通常处于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视野之外。本文所关注的问题是:随着跨国企业组织边界

2、的扩展,它会带来哪些独特的公司治理问题?跨国企业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一、跨国企业组织边界的扩展对于跨国企业组织边界的研究,应将理论源头追溯到Ronald Coase(1937)的企业的性质一文。Coase认为,过去的经济理论一直未能清楚地陈述其假设,在经济学家眼中,经济体系由价格机制协调,社会不是一种组织而是一种有机体,经济体系是“自行运转”的,资源流动直接依赖于价格机制。然而,在企业内,经济学家们所描述过的这种经济体系根本就不存在。在企业内部,市场交易被取消,进行这些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主协调者所取代,企业主协调指导生产活动。显然,这是不同于外部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方法。那么,为什么在

3、一种情况下资源配置由价格机制协调,而在另一种情况下资源配置又依赖于企业主的职能呢?在资源通过价格机制进行配置的假设和资源配置依赖于企业主的协调的假设之间存在一些分歧,需要架设一座桥梁,来沟通这两个假设。Coase认为,在一个专业化交换经济中企业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价格机制在组织交易的过程中存在着某些成本,其中,最为明显的成本是发现价格的成本。虽然专业出售这类信息的人的出现可以降低这一成本,但这一成本是难以消除的。同时,为市场上每一笔交易进行谈判和达成一份独立合同的成本也是十分昂贵的,而且合同难以规范双方行为的细节,特别是在购买服务一一劳动的情况下。通过成立一个组织,允许某一权力(“企业主”)指导

4、资源配置,可以节省某些成本。Coase同时指出,企业在本质上是对价格机制的取代,但是这种取代是有边界的。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在企业内部组织生产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有市场交易呢?为什么不在一个大企业内进行所有的生产活动呢?原因是企业内部存在着组织成本。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为企业边界的确定提供了一套有效的工具:企业的扩张将会受到一条边界的约束,在这条边界上,企业内组织一项交易的组织成本等于通过市场交换的方式进行同一交易的交易成本。Coase的交易成本理论为跨国公司组织边界的确定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框架。自Hymer(1960)以来,跨国公司理论的先驱们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进

5、行了不懈的探索,到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以 Dunning(1977,1981)的折衷理论为代表的跨国公司一般理论。在这一过程中,英国里丁大学教授Buckley & Casson率先将Coase的交易成本理论引入跨国公司研究领域。Buckley & Casson(1976)在其合著的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的分析逻辑与Hymer的垄断优势理论有很大的不同。垄断优势理论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强调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导致了一部分企业拥有垄断优势,为了利用垄断优势,一些企业走出国门,成为跨国企业。而内部化理论则是以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强调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使得拥有

6、垄断优势的企业难以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其资产价值,企业不得不选择内部化的方式使用自身的核心资产,当这一过程超越国界便会形成跨国企业。内部化理论认为,中间产品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是导致企业内部化的根本原因。这些中间产品,不只是半成品、原材料,更为重要的是专利、专有技术、商标、商誉、管理技能和市场信息等知识产品。由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企业在进行知识产品的外部交易时,存在着泄密的危险和定价的困难,企业为了克服这些障碍需要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所以外部市场对于中间产品的交易既是昂贵的,又是低效的,企业不得不以内部组织机制取代外部市场,将知识产品的配置和使用置于统一的所有权之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加以利用

7、,以降低交易成本,使企业的技术投资获得充分的报偿。应该指出的是,虽然内部化理论在逻辑上与Coase的交易成本理论一脉相承,但在解释跨国企业的边界方面却存在明显的缺陷。这主要是因为内部化理论 (包括后来Dunning的折衷理论)对跨国企业的分析基本局限于企业走出国门的初始阶段,重点是要解释具有垄断优势(或所有权优势)的企业如何在出口、对外发放许可证和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选择问题。因此,可以说,现有的跨国公司理论主要是关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的理论。至于企业在走出国门之后,如何进行扩张或收缩,或者如何管理和协调全球生产体系,这一理论则很少涉及。另外,现有的跨国公司理论在界定企业的优势方面,仅

8、局限于企业已有的优势,强调企业拥有的优势(垄断优势或所有权优势)在确保企业成功进入国外市场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来讲,这是一种静态的观点,因为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不仅来源于母公司,而且来源于跨国公司的国外分支机构。跨国公司的国外分支机构通过同当地的顾客、供应商、政府等方面的紧密接触,都有可能开发出独特的能力。跨国公司可以通过自己的组织体系,把母公司和各分支机构创造和积累的独特能力整合起来,并运用于整个企业范围的竞争,这样可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因此,从动态的角度来看,跨国公司分散在全球不同地理区域上的母公司和分支机构都有可能对组织的技巧和知识的积累作出贡献,跨国企业对这些技巧和知识的整合状况决定了企业

9、的组织边界。当跨国公司体系将这些积累的技巧和知识内部化所带来的管理和协调成本低于通过市场的交易成本时,企业的边界将会扩大,直到两者相等。二、跨国公司母子公司的治理跨国公司组织边界的扩大,极大地拓展了公司的治理边界。原来国内公司股东董事会经理班子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变得愈来愈模糊。由于国外子公司往往由公司法人投资所形成,股东的地位逐渐由管理者所取代。加之技术、市场技能和管理经验在国外子公司的成功运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的管理层在对子公司的控制中开始居于主导地位。在公司的外部治理方面,跨国公司的网络体系使得单个国内的产品市场、证券市场、经理人员市场以及公司控制市场难以对公司整体的经营绩效作

10、出准确及时的反映,而且不同国家的市场发育程度存在巨大差异,这导致通过外部市场实施对跨国公司的治理变得越来越困难。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依其一体化程度的不同而存在重大差异。在独立子公司的情况下,母公司对子公司赋予了较大的权力,国外子公司更像是母公司的微型复制品,母公司除了通过股权、技术和提供长期资本等方式对企业进行控制之外,子公司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权来独立处理公司面临的各种问题。子公司可以大量地发展与当地供应商和分包商的联系,可以自主雇佣当地工人和管理人员,通过当地金融市场进行融资,产品也可以销往其他的国际市场。与此同时,子公司应对自己的经营绩效负主要责任。这种与母公司之间较少协调的独立子

11、公司状态,往往存在于跨国公司全球扩展的早期阶段。随着跨国公司国际生产活动的深化,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国外分支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协调不断加强,独立子公司结构开始演变成跨国公司的全球网络体系。由于跨国公司力图保护自己已有的竞争优势并开发新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开始从全球的角度考虑其价值链的构成,生产或供应可能转移到任何一个可以使公司收益最大化的地点,在任何地方运营的子公司都可以独立地、或与其他子公司或母公司一起,为整个跨国公司体系行使某些职能。这一趋势导致了跨国公司母子公司界限的模糊化。从法律意义上讲,作为整体的跨国公司并不具备自己的法人资格,母公司和每一个子公司都是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在母国或东道国进行运

12、营,公司组建国的法律对各公司的组织架构、权利和义务关系都进行了相应的限定。因此,跨国公司体系的各法人实体应分属于不同的国家,服从不同国家法律的管辖。然而,跨国公司体系受控于国外母公司的事实又意味着子公司具有某种“国外”性。事实上,跨国公司正在日益发展成为将特定工作的责任分属不同单位的网络体系,更为复杂的公司内分工带来的相互依存性正在日益降低所有参与实体的自主权。在管理与决策分散于同一跨国公司的若干部分的情况下,尽管每个单位属于哪个公司系统仍很清楚,但要说清“母公司”是谁却变得越来越困难。跨国公司的所有制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许多跨国公司拥有多级所有制结构,母公司拥有国外和国内子公司,而子公司又

13、拥有另外的分支公司。在成熟的跨国公司中,多级所有制结构是常见的。一些子公司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获得了必要的所有权优势、技能、技术和国际经验,它们也通过建立自己附属的海外企业而成为像母公司一样的“母公司”。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和子公司往往通过共同出资的方式组建新的合资企业,或者通过母公司和子公司交叉持股来实现对海外企业的间接控制。跨国公司日益紧密的一体化程度,使其“控制公司”和“受控公司”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在传统上由母公司进行的决策活动可能被赋予某一个或几个子公司负责,相应地,跨国公司不同组成部分之间责任和义务的分担也变得更为复杂。这使得国际法律体系在确定跨国公司责任时面临着种种冲突,那种试

14、图“揭开母子公司面纱”,明确母公司责任的努力在实践中也显得越来越困难,公众舆论与公司信誉倒成了促使母公司承担部分子公司责任的驱动力量。公众舆论和公司信誉作用的提高表明,跨国公司在全球经营中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虽然没有一个权力机构能为跨国公司颁发全球通行的特许证,也不存在一个就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进行全面界定的单一社会合约。但是,社会预期在一定程度上驱使着跨国公司以一种对社会负有责任的身份去行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76年制定了跨国公司指导原则,国际劳工组织(ILO)1977年颁布了关于跨国企业和社会政策的三方原则宣言,联合国1980年通过了UNCTAD关于限制性商业活动的准则;

15、OECD在1998年还专门制定了共同的公司治理准则。虽然这些宣言和准则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它们作为一种社会规范能够为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提供指导和建议。OECD公司治理准则提出,公司治理框架应当保证所有股东,包括小股东和外国股东受到平等对待。当他们的权利被损害时,所有股东都应当有机会获得有效的补偿。公司治理框架还应当确认利益相关者的法定权利,并鼓励公司与利益相关者在创造财富、就业机会和维持财务健全的企业方面进行积极合作。OECD跨国公司指导原则强调,信息披露能够帮助公众提高对企业结构和活动的理解,提高对公司关于环境、道德标准、与其所在社区的关系方面的政策和绩效的理解,公司治理框架应当保证对公司的重

16、大事件进行及时而准确的信息披露,包括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实绩、所有权和治理状况。许多跨国公司为了建立公司行为的自觉标准,也纷纷制定自己的公司治理准则或指导原则,如Caterpillar公司于1974年首次出版了“世界商务行为守则和经营准则”,成为跨国公司在处理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典范。该准则在1992年8月1日的再版文本中指出:Caterpillar的综合目标是促进拥有企业的股东们长期收益的增长,这决不削弱雇员、商人、顾客、供应商、政府和其他利益与我们的利益息息相关的各方权益,事实上也不削弱公众的权益我们相信,我们能够通过我们对所有顾客采取公平、诚实、明智的行为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为实现企业长期利

17、润服务。皇家荷兰壳牌集团公司在1990年6月出版的“一般经营原则论”中把公司的责任划分为四个方面:(1)对股东,保护股东的投资,并提供一个可接受的收益。(2)对雇员,为所有雇员提供良好安全的工作条件、良好的竞争条件和服务条件;促进人类智能的开发并充分利用,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在制定计划和工作指导方面鼓励员工介入,承认企业的成功取决于所有员工的全部贡献。(3)对顾客,以必要的技术和商业技能为后盾,开发和提供在价格和质量方面都具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不存在确定的未来:壳牌公司依靠成功和顾客的支持。(4)对社会,处理经济事务要本着一个有责任心的社会企业成员的身份,遵守经营国家有关安全、环境标准的社会准

18、则和法律。世界最大的玩具生产厂商之一的Mattel公司1997年11月宣布制定了适用于自己全部生产设施和世界各地的一级契约商的行为守则,即全球生产守则。全球生产守则强调,公司的产品不论产于何地,都必须符合全球质量标准;产品生产的条件要符合人道的要求;所有参加Mattel产品生产的员工都应得到公平和公正的待遇,并遵守适用的国家法律和习惯。Mattel公司还采取了一个对跨国公司来说非常新颖的行动:即公司自愿同意成立一个独立的监督理事会,该理事会将检查和核实公司遵守全球生产守则的情况,并将结果在不受公司任何限制的情况下公之于众。这些措施可以看作是Mattel公司对公众和媒体对该公司在某些地方存在的违

19、反人权、血汗工厂、雇佣童工以及不卫生的工作条件等批评的一种反应。三、扩大的利益相关者边界相对于国内企业而言,跨国公司组织边界的扩展和演变,导致了利益相关者边界的扩大。一般的国内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工人、经理、顾客、供应商、当地社区和政府。股东是企业无可争议的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但股东利益不是排他性的,不应优先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目标。跨国公司的规模、范围和影响扩大了其潜在利益相关团体的范围,超出了国内公司的正常活动的领域。跨国公司的就业效应、技术转移效应、贸易创造效应以及税收效应都会极大地影响到各利益相关团体的利益,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于经济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其影响更为深远。

20、但是,任何一家跨国公司的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对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影响有的是已知的,而有的则是未知的,一些未被体现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跨国公司的全球运营构成了挑战。跨国公司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和组织国际生产。除了对外直接投资之外,跨国公司还广泛利用企业间的合作协议、非股权参与、分包安排等形式整合全球价值活动。国际战略联盟和广泛存在的跨国公司分包网络创新了国际生产的组织方式,提高了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但同时也模糊了传统的公司界限,引发了一系列新的公司治理问题。国际战略联盟是来自于不同国家的潜在的或现实的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可能发生在从研发到销售和服务的企业价值活

21、动的任何结点。国际战略联盟既包括涉及到股权参与的国际合资企业,也包括非股权形式的国际合作联盟。由于竞争的需要,国际战略联盟变得越来越普遍,但这种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治理成本高昂,联盟失败的风险性随时存在。当联盟的一方为接触到对方伙伴提供的技术而感到欣喜时,不应忘记联盟的成功运作是有条件的。国际合资企业在成立之初就需要就合资期满的终局安排达成协议。非股权战略联盟也需要对联盟结构进行精心设计,以防止机会主义行为对联盟关系的侵害。降低联盟伙伴机会主义可能性的措施包括:把保护性条款写入合同,把关键技术隔离起来,同意互相交换有价值的技能和技术,要求伙伴做出承诺。跨国公司与其组织结构外部

22、企业建立的最重要的联系就是从供应商处获得生产投入。分包是最常见的合同安排,通过这种安排,供应商可从跨国公司提供的后勤服务、营销经销、规格设计中获得好处。分包安排为跨国公司外部的一大批企业提供了扩大市场和增加出口的机会,但同时它们也被纳入了跨国公司的全球纵向一体化生产体系。分包合同使跨国公司能集中于全球价值链的某些部分,而分包商则集中于其他部门,通常为劳动密集部门的生产。通过分包安排发展的企业难以独立存在,它必须与跨国公司建立某些职能上的联系,使自己的价值活动一体化进入跨国公司的价值链。跨国公司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正常交易关系,另一种则是伙伴关系。一些跨国公司通过培养供应商

23、之间的有力竞争并保持正常交易关系的方式来节约成本;而另一些跨国企业则通过对供应商的未来业务做出隐含保证来发展长期伙伴关系,从而降低成本,改进质量,加速产品开发。这涉及到跨国公司对供应商安排的制度选择。正常交易型的供应商关系在许多关键方面不同于伙伴型的供应商关系,如在合同期限、关系连续性、信息分享程度、关系特定性投资以及信用水平等方面,正常交易型的供应商关系的特征表现为短期合同、经常性再投标、低水平的关系特定性投资以及低水平的信用。伙伴型供应商则有高水平的信息分享、面对面的合同、高的“重新赢得率”和更大的关系特定性资产投资。跨国公司需要针对投入品的战略特性来建立与供应商的关系,并在正常交易型供应商和伙伴型供应商之间发展出一些新的供应商形态。为了应付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跨国公司对于那些生产标准化和独立产品的供应商,往往采取较低合作程度和较低依赖性的正常交易模式;而对于提供具有高附加值,并在区分跨国公司最终产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投入品的供应商,则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同时,对于那些具有潜在的规模经济价值、并可最小化采购成本的供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