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开明版_第1页
《怀疑与学问》开明版_第2页
《怀疑与学问》开明版_第3页
《怀疑与学问》开明版_第4页
《怀疑与学问》开明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怀疑与学问一. 根据词义写出成语。 1. 谦虚使人受益,自满招致损失。( ) 2. 比喻做事非常顺利,没有阻力。( ) 3. 多次看到并不新奇。( ) 4. 比喻首先受到攻击。( )二. 基础知识:1. 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程颐(í) 启迪(dí) 腐草为萤(yín) B塾师(sh) 墨守(mò) 生也有涯(á)C愚昧(mèi) 异端(dun) 辨伪去妄(wàng)D大儒(rú) 停滞(dài) 不打折扣(zhé)2. 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盲从 锻练 步骤 妄自非薄 B流俗

2、严谨 启迪 自爆自弃C虚妄 造诣 借鉴 不攻自破 D评判 治学 修证 勇往直前3.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有误的是( ) A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 墨守因循守旧,不肯前进。 B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他人。 C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 流俗指一般的风俗习惯。 D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不曾学没有学到。4. 对下面空缺处的关联词语依次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 我们_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_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_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_是自己的学问。 A. 不论 都 才 才 B. 无论 都

3、 可能 可能 C. 无论 全 才 才 D. 不论 全 可能 可能5. 对课文理解错误的是( )A课文标题是一个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的论题。 B课文先后从积极、消极两方面论述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C课文第五、六段都运用了对比论证法。D课文开头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话,既是论点,又起论据的作用。6. 依次填入下列空格处的比喻,最恰当的一项是( )春联,是文学殿堂里的一枝奇葩,它发自千人之心,出自万人之手,各展其才,各显千秋,豪放_,婉约_,粗犷_,细腻_,洋洋洒洒,蔚为大观。A如旭日喷薄 似风拂扬柳 如小桥流水 若大江东去B若大江东去 如小桥流水 如旭日喷薄 似风拂杨柳C如小桥流水 似风拂杨柳 若大江东

4、去 如旭日喷薄D似风拂杨柳 如小桥流水 如旭日喷薄 若大江东去7. 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这样的态度都是不足取的。 因此,发展的机遇,要从解决难题、克服困难中赢得,而抓住机遇也正是解决难题、克服困难的过程,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正像运动员到奥运赛场拼搏,既是机遇,也蕴含着挑战,既是挑战,又孕育着机遇。把两者割裂开来,以为机遇就是天上掉馅饼的时运;消极等待;或以为挑战就是数不胜数的难题,唉声叹气。机遇与挑战是密不可分的,加快发展离不开机遇,也避免不开挑战。A. B. C. D. 8. 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1)仙人掌啊,_你果真是有情有爱、有血有肉

5、的生灵吗?可是,你又为何脉脉含情不语呢?我在你的身旁,久久凝望着,思忖着(2)被细雨浸润、滋养的苏堤苏醒了。新柳夹道,枝头舒展,一片鲜嫩的绿色。这可爱的年轻的垂柳,像妩媚倩巧的少女,温柔轻盈;_ 你果真是带着绿色的梦,在遥远的海涯安家吗? 你难道是带着绿色的梦,在遥远的海涯安家吗? 婆娑起舞,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万般风流,像凌波微步的仙子。 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婆娑起舞;像凌波微步的仙子,万般风流。A. B. C. D.9. 选出下列句子在特定的语言场合使用不得体的一句A. 某图书馆在墙上挂了一幅标语:“求知使人进步,知识就是力量。”B. 某中学有一个教室贴了一幅标语:“人生求痛快

6、,先痛而后快。”C. 某中学校门处立了一块告示牌:“同学,进出学校请佩戴校徽。”D. 某体育馆内挂了一幅横标:“冲出亚洲,走向世界。”10. 将下列内容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4个字。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的汪松教授上月在英国爱丁堡市接受了世界著名的爱丁堡科学奖。1998年起设立的爱丁堡科学奖,每年颁发给一位世界上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汪松教授是中国获得这一奖项的第一人。_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

7、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1. 文中的冒号所起的作用是 。2.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是( ) A尽管有好书但不用,等于没有书; B尽量相信书,不要无视书的价值; C完全相信书,不如没有书; D书还是要信的,不能不读书。3. 引用孟子名言的作用是( ) A使论点突出; B使论证严密; C使道理鲜明; D使论证有力。4. 不属本段论证方法的一项是( ) A例证法; B对比论证法; C引证法。5. 本段“怀疑”“思索”“辨别”这一论述顺序不能颠倒,为什么? 答: 6. 概括本段大意 答: (二)怀疑不

8、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考,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

9、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1. 这段文字所论述的主要观点是_2. 指出加点词指代的内容“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样:“那是思想上的懒惰。”那:3. 文中举出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读书的事例,直接证明的句子是_4. 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多选)A.例证法 B.引证法 C.对比论证法 D.比喻论证法5. 第9句中加点的“一切”和四处“常常”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是:_(三)世纪之交

10、的科学随想(节选)杨振宁 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可以看到。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这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成长,念完了中学、大学,还拿到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然后做研究、教书,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这两个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 到底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这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用辩证的方法来仔细了解。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

11、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30%40%的学生是有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有益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学生竞争;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这方面我有亲身的体验。 记

12、得我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念研究院,两三天后就看见很多同学都非常聪明,随便讲什么题目好像都知道,当时我觉得美国的学生很厉害。可是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连问他三个问题,他就回答不上来了。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们的分数比他们的高得多。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着重哪一种教育哲学?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美国的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1. 文中两处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各是什

13、么?甲处:                                                  

14、           乙处:                                      

15、60;               2. 选出对第选段中的两个“相当”理解正确的一项。    A前者表示程度深,后者表示差别大。    B前者表示差别大,后者表示程度深。    C两者都表示程度深。    D两者都表示差别大。         

16、60;                                   3. 杨振宁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           &#

17、160;                     4. 作者在第选段中写自己“亲身的体验”,其目的是:                         

18、;   5. 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既要                                           &#

19、160;        ;又要                       。6. 对中国式和美国式的教育,你更喜欢哪一种?用一句话说明理由。              

20、                                                  

21、               (四)阅读让心灵站立一文,回答13题。罗伯特·科赫是德国著名的医生。有一天,他被召去为国王看病。“你为我看病,不能像看别的病人那样! ”国王说。“请原谅,陛下,”科赫非常平静地说,“在我眼里,病人都是国王。”        在某些人眼里,罗伯特·科赫真是一个傻帽儿,就算你平时真的对病人很好,心里认为国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此刻国王站在你

22、面前,你也要说点假话哄他高兴才是,比如,你可以说:“那当然,陛下这么尊贵,我怎能像对待一般人一样对待您呢?”国王高兴还会少了你的好处吗?然而,科赫没有这样做,他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在权势面前坚持自己让心灵站立的原则。       我们需要让心灵站立,在权势面前如此,在金钱、荣誉面前也同样如此。金钱可能使我们屈服于物欲;一次性使用的荣誉可能让我们忘记生命的最终目标。你要想坚守自己,就必须牺牲这些被世俗看重的东西,并且在这种牺牲中高扬自己的人生信念。    让心灵站立需要一种胸怀。一个胸襟狭隘,只知道为自己计算的人,一

23、定是一个喜欢见风使舵,时刻准备让自己心灵下跪的人。因为他追求的是利益,追求利益必须懂得识别天时地利人和,懂得利用谁、团结谁、孤立谁、打击谁。只有那种心怀大众,把自己的生命自觉地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的人,才会宠辱不惊,把坚持自己的灵魂作为生命的最高目标。他们追求的是真理,真理从不察言观色,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他都以自己独特的面貌存在着。    让心灵站立也需要底气。悬崖上的松树不惧外界的压力和诱惑,只是以本质的执著,坚守在别人无法坚守的地方,它令人敬佩。然而,不是每一棵树都可以跻身于悬崖。悬崖上少土,需要一棵树拥有刺穿岩石的力量;岩石上少水,需要一棵树用心灵浇灌自己。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有的人要本事没本事,要品质没品质,他不投机,不选择一种风险最少的途径,又怎能讨到自己的饭票呢?当一个人拥有了在世上立足的一切,要显露自己才华的时候,他是才华最出众的;要显示品质的时候,他是品质最优异的。他要做到让心灵站立,也就顺理成章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