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体系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_基于工作动机理论的分析_第1页
激励体系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_基于工作动机理论的分析_第2页
激励体系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_基于工作动机理论的分析_第3页
激励体系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_基于工作动机理论的分析_第4页
激励体系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_基于工作动机理论的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1年第2期 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 echno l ogy M anage m ent R esearch 2011N o2收稿日期:2010-06-11,修回日期:2010-09-16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项目 面向区域创新的创新型人才激励体系研究 (2008C35006,2008-2010文章编号:1000-7695(201102-0151-06激励体系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工作动机理论的分析阮爱君(台州学院,浙江临海 317000摘要:基于工作动机理论,把内在激励、薪酬与奖励、组织创新氛围进行整合,作为整体激励体系探讨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在浙江省高新技术

2、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得到353份有效问卷。分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内在激励、薪酬与奖励、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内在激励、薪酬与奖励对促进员工的创新行为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在高内在激励条件下,薪酬与奖励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在低内在激励条件下,薪酬与奖励对员工创新行为关系没有显著影响;当内在激励取高水平值时,薪酬与奖励和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更加强烈。关键词:总体激励体系;内在激励;薪酬与奖励;组织创新氛围;员工创新行为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Em pirical Study on t he I m pact ofM otivation Syste m

3、 s on Em ployee Innovative BehaviorB ased on the T heo ry o fW ork M otivati onRUAN A ij un(T a iz hou U n i versity ,L inhai 317000,Ch i naAbstrac t :In t h i s st ud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w ork mo ti vation ,w e deve l oped and tested a m ode l of tota lm oti va ti on sys te m s by i ntegrati n

4、g i nterna lm otivati on ,awa rds and re w ards ,organ izati onal i nnovative cli m ate to analyze t he effect of these syste m s on e mp l oyee i nnovati ve behav i or .A surv ey questi onnaire w as m ade to three hundred and fifty three e m ployees from h i gh techno logy i ndustr i es o f Zhe jia

5、ng prov i nce .A s hypo t hesized ,the resu lts of hierarch i ca l mu lti ple reg ressi on ana l ysis s uggested t hat i n ternal mo ti va tion ,awa rds and re w ards ,organ i zati onal innova ti ve cli m ate w ere s i gnificantl y and positi ve l y re lated to e m ployee i nnovati ve behav i or .A

6、nd t he resu lts sho w ed that t here was a positi ve and si gn ifi can t i nte raction effect bet ween i nterna lm otivati on and a w ards and rew ards for e m ployee i nnova ti ve behav ior .I mp licati ons are discussed too .K ey word s :tota lm oti v ati on syste m s ;interna lmo ti vation ;aw a

7、rds and rew ards ;o rganiza ti ona l innova ti ve c li m ate ;emp l oy ee i nnova tive behav ior1 前言创新是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的核心。员工创造力及创新行为是组织创新的源泉和起点1,是组织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为了实现目标就必须依靠其员工来创新他们的工作流程、方法和手段等2。有效的激励体系能够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创新,相反,无效的管理措施或不当的激励将阻碍创新。研究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主要因素一直是学术界与企业界关注的重点,研究者们积累了许多有关提高员工创造力和创新力的个体特征方面的知识3

8、,也有学者从动机理论的角度及创新氛围的角度提出如何鼓励员工的创新行为3-7,但就如何通过总体激励体系来影响员工个体创新行为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如何建设和完善有利于积聚、引导并且充分激发员工创新潜能的激励体系,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工作动机理论为基础,探讨总体激励体系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并进行了实证研究。2 理论与研究假设2 1 员工创新行为有关创新的研究有不同的切入点,本文着眼于阮爱君:激励体系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工作动机理论的分析组织中员工个体所实施的创新性行为。Jassen8把员工创新行为定义作 有意识的创造或创新,即把新的概念引入、应用于个人、团队、组织的工作中,并且这

9、些新概念能够给个人、团队、组织带来好处 。这里的员工包括组织高层领导、研发人员、技术工人和一般员工,因为每一个员工都有可能发动他们自己任务范围内不同类型的创新。一些学者进一步提出了更加具体的个体创新过程,如Jassen8认为创新行为应包括新想法的产生、推广与实现,K anter、Sco tt和Bruce将个体创新行为分为三个阶段: 问题的确立以及构想或解决方式的产生; 寻求对其构想的支持; 藉由产生创新的标准或模式,使其可以被扩散、大量制造,进而被大量使用,最终完成其创新的构想9,7。Zhou与George10认为个体创新行为的表现程度,不应该单指创新构想的本身,应该包含创新构想的产生、内容、

10、推广与发展执行方案,如此才能确保创新的构想可以被有效的执行。K leysen和S treet11则更详尽地发掘了个体创新行为的主要维度,他们通过对28篇文献中提及的289项创新活动的回顾与总结,归纳出个体创新行为应包含寻找机会、产生构想、评估构想、支持以及应用五个维度。在实证研究方面, Jassen12开发了包含9个项目的创新行为量表,A l pha系数达到0 98,具有很好的可信度。Scott与B r uce7开发了包含6个项目、3个维度的个体创新行为量表,但是实证研究的结果则表明个体创新行为是个单维度的构念。Zhou与George10在Scott与B r uce量表的基础上发展出具有13个

11、项目的量表, A l p ha系数达到0 96。K leysen与Street11依据他们的五维度理论编制了相应的测量量表,但是其构念效度的检验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研究遵循Jas sen等的观点,认为员工个体创新行为包括创新构想的产生、推广与实现三个过程,并采用单维度的构念。2 2 总体激励体系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国内外学者构建了不同的模型来研究如何激励员工的创新行为。基于工作动机理论的分析是研究员工创新行为的一个重要视角。工作动机是工作激励的心理基础,是指一系列激发与工作绩效相关的行为,并决定这些行为的形式、方向、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内部与外部力量13。目前在创造性和创新领域的研究中,研究者们

12、大都采用内在动机(i n tri n sic m oti v ation和外在动机(ex tri n si c m oti v ation的划分方法,如Dec i和Ryan以及Am abile等3,4。大量研究表明,员工的内在工作动机对他们的创造性和创新行为有很好的预测和促进作用4-6,14-15。内在动机关注个体深层的成就需要,通过激发自我的兴趣、成就动机和内部精神动力来表现出积极的心理和行为4。当一项活动能满足人们对胜任感、控制和自主的需要时,就能激发人们的内在动机14,Am ab ile15根据以往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理论研究成果,确定了五种内在动机的要素,分别为自我决定、胜任、任务卷入

13、、好奇心和兴趣。但内在动机是个体的一种内生状态,它的产生并不依赖于管理策略的实施,工作环境和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对内在动机仅仅具有削弱或促进作用,内在动机不能充分解释我国企业员工工作的实际原因。而激励是一种管理职能和管理行为,必须以员工的工作动机为作用基础,内在激励(inter na lm oti vation主要通过改变员工内在的心理和认知水平或倾向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其作用基础较内在动机更为宽泛。在实际工作中,工作的内在激励不应仅仅局限于以兴趣为主的内在动机的激发,而应该重视包括认同和整合在内的自主动机16。因此,本研究采用内在激励这个基于内在动机但比内在动机更为宽泛且更能为组织所控制的概念

14、来进行研究。H ebda等17也认为自己的新想法变成现实、任务的挑战性、用户反馈等内在激励要素对创新者的创新行为有激励作用,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和资源、设定创新目标、对成就的兴趣和赞赏、人际沟通等经理们的行为对创新者的创新行为也有激励作用。Janssen18认为当员工感知到上级对员工创新的支持时,对员工的创新行为有激励作用。H ackm an和O ldha m19在分析工作设计时发现工作中的自由和自主有利于员工的创新行为。Am ab ile3认为有挑战性的工作、对创新想法的支持、自由或自主、足够的时间和资源、适当的反馈等对创新工作有利。国内学者也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包括设置创新目标、评估和认可创新、

15、绩效沟通、工作弹性化、维护人际关系融洽等内在激励对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0。这些要素都可以激发员工的内动力,因此,本研究把这些要素都归为内在激励要素,并将通过实证研究来加以验证。由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H1:内在激励对员工的创新行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外在工作动机是指从事该活动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达到工作自身之外的某种目的,如获得奖励、认可或权威15。典型的外部激励包括付给此项活动的货币报酬和外部的绩效评价。有些学者指出对创新人才来说内在激励比外在报酬与奖励更有激励效果21,但也有学者认为外在报酬与奖励比内在激励对创造力所起的作用更大22。一些实验环境下的研究也发现,在创新性的工作任务中

16、基于创新行为支付的报酬与奖励会显著地发挥积极作用,报酬与奖励水平越高,人员体现出的创新行为就越明显23,24。Abbey25等的研究发现报酬与奖励体系及绩效与薪酬的关联对创新行为有影响。E isenberger152阮爱君:激励体系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工作动机理论的分析等人在近年的一系列研究中指出,与绩效挂钩的、可预期的工资增长与货币奖励对员工的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都有着积极影响23,24。H ebda17等指出薪酬、奖励与认可对创新者有激励作用。Am ab ile等提出了动机协同作用观,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外在动机会与内在动机互补,外在报酬与奖励、认可会对人员的创造性工作起促进作用1

17、,3,26。蔡启通与高泉丰27基于Am ab ile动机协同作用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员工的外在动机会对内在动机与创新行为之关系产生干扰效果,当员工的外在及内在动机均高则其更会积极表现出创新行为。国内学者曾湘泉等20通过研究也发现内在激励和外在报酬对促进人员的创新行为有互补的交互效应。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H2:薪酬与奖励对员工的创新行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H3:内在激励、薪酬与奖励对促进员工的创新行为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沿着关注内在动机的路线,更多激励方式在近年的研究中获得了讨论和检验,组织创新氛围的研究是研究促进员工创新行为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学者研究发现支持创新的组织氛围可以保持

18、个体和团队较高水平的创造力和创新行为7,10,27-30。Scott 与B r uce7研究发现,组织的创新支持与资源提供等 创新的心理气氛 与员工的创新行为与创新绩效具有高度相关。Am ab ile3认为,组织鼓励创新的文化、上级鼓励、工作团队支持等对创造性和创新行为有利。其他学者认为交流、合作及相互支持的团队或团队关系会影响创新行为7,10,28。一些学者认为适合创新的组织结构9,29、支持创新的文化31对个人创新起促进作用。组织中对持续教育和培训的承诺能够帮助员工提高技能和动机,能够在组织内部形成一种永远不停止的学习和实践气氛32,一个支持学习的氛围有利于提高创新33。H ebda17等

19、通过对企业创新人才的访谈归纳出,双阶梯晋级制、培养机会、培训、支持创新文化、团队氛围、组织结构、关键性创新人才等因素对个人创新起促进作用。蔡启通与高泉丰27研究发现员工外在动机对于内在动机与创新行为的关系之干扰效果会受到组织创新气候高低的干扰。但在国内有关内在激励、薪酬与奖励、组织创新氛围对创新行为的综合作用研究不多。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H4: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的创新行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H5:内在激励、薪酬与奖励、组织创新氛围对促进员工的创新行为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总之,以往的研究更多的是分别就动机取向或组织氛围展开的,本研究把这些要素整合起来,作为总体激励体系来加以综合考虑,以

20、探讨员工的动机取向及组织创新氛围分别与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创新行为的影响有无交互作用,并在组织实际工作情境下对以上假设进行检验。3 研究设计3 1 研究样本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数据,抽样对象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与管理人员。企业规模以1000人以上为主,占53 3%,其次为200-1000人,占29 4%。所属行业包括生物医药(41 6%、机械制造(13 4%、运输设备(10 8%、化工塑料(9 3%、电机工程和电子工业(8 5%、服务业(7 3%等。企业性质大多是民营企业,所占比例达80%。以信函或电子邮件方式间接发放和现场访谈并直接发放回收的方式相结合,共发放

21、问卷480份,回收398份,其中有效问卷35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3 5%。从性别来看,男性占68 6%,女性占31 4%。最高学历以本科和专科为主,分别占45 0%和29 7%,硕博士占15 3%。任职年限上,3-5年的占34 8%,1-2年的占31 7%,6-10年的占17 3%。在年龄分布上比重最大的为25-34岁,占61 5%,其次为小于25岁,占20 4%,35-44岁的占12 2%。从职位来看,高层管理人员占3 5%,中层管理人员占22 0%,基层管理人员占19 7%,普通员工占54 8%。工作性质以技术岗位为主,占66 9%,管理岗位占18 7%,其他为生产和市场岗位的。本研究的

22、个体大部分是技术人员,但并未限定于技术岗位,因为各类岗位的人员都可以表现出相应的创新行为。3 2 变量和测量(1总体激励体系(自变量的维度和测量。本研究依据国外学者所使用的问卷,通过讨论对问卷进行了一定的修正,以适应中国企业的背景,并形成包含20个项目的问卷。依据研究假设,本研究把总体激励体系分成3个维度,分别是内在激励、薪酬与奖励和组织创新氛围。量表采用L i k ert五点量表, 1 表示非常不符合, 5 表示非常符合。对样本(N=353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的结果表明,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有3个,总方差累计贡献率为64 188%(表1。内在激励(F1:包含7个项目、薪酬与奖励(F2:

23、包含6个项目和组织创新氛围(F3:包含7个项目三个维度的C ronbach 系数分别为0 87、0 92、0 90,总体激励体系量表(包含20个项目的Cronbach 系数达到0 95,这表示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内部一致性。153阮爱君:激励体系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工作动机理论的分析表1 总体激励体系因子负荷矩阵旋转结果与变量共同度(N=353项目F1F2F3共同度 系数内在激励1 创造机会使员工的想法变成现实0 720 652 分配给员工的工作任务本身具有挑战性0 530 593 给员工反馈用户的意见建议0 640 534 给员工提供足够的弹性、自由空间和资源0 660 60

24、5 对员工所取得的成就表示兴趣、赞赏和认可0 730 636 对员工提出达到的目标而非具体解决方法0 750 627 注意倾听员工的想法0 680 550 87薪酬与奖励8 提供使员工满意的专利发明奖0 660 699 提供使员工满意的创新奖0 670 7410 员工对工资收入水平表示满意0 690 7211 员工对红利或奖金水平表示满意0 780 7612 建立绩效评价系统对员工进行评价0 720 6813 提供使员工满意的期权激励0 820 730 92组织创新氛围14 为员工提供双阶梯晋级制0 520 5515 为员工提供各种培养机会0 530 5516 有浓厚的支持创新的文化0 770

25、 6717 能提供与其他创新者和志趣相投者交流、合作的团队氛围0 720 7018 拥有一群关键创造性人才0 690 6319 具有适合创新的组织结构0 720 6720 重视员工的培训0 620 590 90方差解释量(%20 55522 29521 33764 188本研究进一步对总体激励体系变量的样本数据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CF A。因子分析前对样本数据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以判断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研究样本数据KMO检验值为0 934(p=0 000,表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总体激励体系的三因子结构能较好地拟合样本数据( 2/df=

26、1 792, GFI=0 933,AGFI=0 903,RMR=0 039,RM SEA=0 047,TLI=0 968,CFI=0 975,I FI= 0 975,P NFI=0 727,PGFI=0 648,说明问卷结构效度较好。(2员工创新行为(因变量的维度和测量。创新行为量表来自于Jassen12开发的包含9个项目的量表,如:本人在工作中常常为创新的想法去获得企业认可,本人在工作中常常使用独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量表也采用L i k ert五点量表, 1 表示非常不符合, 5 表示非常符合。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只有1个,总方差解释量为54 453%,与Jassen

27、等认为的创新行为单维度构念的观点一致。量表的C ronbach 系数达到0 90;对样本数据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 球度检验,得到KMO检验值为0 907(p=0 000。这表示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3 3 统计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6 0和SAS9 1进行基本统计和分层回归分析等。以AMOS7 0结构方程建模软件进行量表的效度检验。4 实证研究及其结果分析4 1 相关性分析结果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内在激励、薪酬与奖励、组织创新氛围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总体激励体系各维度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P<0 01的水平上。这为进一步检验其

28、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奠定了基础。表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N=353变 量M SD1231 内在激励3 910 712 薪酬与奖励3 630 960 61*3 组织创新氛围3 810 840 69*0 77*4 员工创新行为3 790 720 49*0 59*0 55*p<0 05,*p<0 01,*p<0 0014 2 假设验证为了检验假设,我们以员工创新行为为因变量,以内在激励、薪酬与奖励和组织创新氛围为自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H ierarch ica lmu lti p l e stepw ise re gressi o n analysis。第一层为自变量内在激

29、励、薪酬与奖励和组织创新氛围的主效应,第二层为二维与三维交互作用。采用Stepw ise逐步回归的方式。经过逐步回归过程,内在激励、薪酬与奖励和组织创新氛围三个主效应都进入了回归方程,但只有内在激励、薪酬与奖励的二维交互作用进入了回归方程。结果如表3。154阮爱君:激励体系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工作动机理论的分析表3 内在激励、薪酬与奖励和组织创新氛围与创新行为关系的回归结果变 量员工创新行为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薪酬与奖励0 59*0 47*0 38*-0 40内在激励0 21*0 15*-0 35*组织创新氛围0 15*0 16*薪酬与奖励X内在激励1 16*调整的R20 3

30、5*0 37*0 38*0 40*F188 14*105 32*72 37*60 09*p<0 05,*p<0 01,*p<0 001经过回归检验,模型1、2、3证实了假设H1、H2、H4,这说明内在激励、薪酬与奖励和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结果还表明,薪酬与奖励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大于内在激励和组织创新氛围,三者的回归系数分别是0 38 (p<0 001、0 15(p<0 01和0 15(p<0 05。对于假设H3来讲,模型4结果表明,内在激励、薪酬与奖励的交互作用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这验证了假设H3。同时结果也表明,当加

31、入两者的交互作用后,内在激励、薪酬与奖励两者主效应的系数均为负( 前者显著,后者不显著,这可能是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导致了不完全多重共线性。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两者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 61091(p<0 001,spear m an相关系数为0 60432(p<0 001,可以说两者具有较高程度的正相关。这说明两者是相互依赖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不是独立对创新行为产生影响。为了进一步显示内在激励、薪酬与奖励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交互作用,分别以内在激励和薪酬与奖励平均数正负一个标准差为标准区分为高/低内在激励和高/低薪酬与奖励,交互作用如图1所示。结果显示,高内在激励条件下,薪酬与奖

32、励、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为:Y=1 4003+0 6421*X,低内在激励条件下,薪酬与奖励、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为: Y=2 9653+0 1104*X;在高内在激励条件下,薪酬与奖励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且相关系数显著(结果如表4(p<0 001;但在低内在激励条件下,薪酬与奖励和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的相关系数不显著(p>0 05;当内在激励取高水平值时,薪酬与奖励和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更加强烈(图1中的实线比虚线更加倾斜。这表明,内在激励和薪酬与奖励之间的交互效应是互补的,即两者都以同向(正向的方式来共同影响员工创新行为,假设H3获得了支持。而对于假设H5来讲,结果表

33、明,内在激励与组织创新氛围、薪酬奖励与组织创新氛围及三者的交互作用对员工创新行为没有显示出显著的交互作用。假设H5没有得到验证。图1 内在激励、薪酬与奖励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交互作用表4 内在激励、薪酬与奖励对员工创新行为交互作用的回归分析结果因变量调节变量水平自变量系数t值员工创新行为高内在激励薪酬与奖励0 6421*4 24低内在激励薪酬与奖励0 110351 08*p<0 05,*p<0 01,*p<0 0015 结论与启示本文基于工作动机理论的视角,尝试把内在激励、薪酬与奖励、组织创新氛围进行整合,作为整体激励体系探讨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员工的内在激

34、励、实际的薪酬与奖励越高,越会表现出创新行为;组织创新氛围越高,其员工也越会表现出创新行为。整体激励体系的综合效应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行为,这一结果与蔡启通等27的研究结果一致。这个结果说明,企业不仅需要重视一系列强调成就动机和自由自主等激发员工内动力的内在激励措施;还要重视建立和完善报酬模式,特别是与报酬相关的绩效评价系统;同时,也应创建适合创新的组织氛围,包括组织结构、创新文化、创新团队等。其次,薪酬与奖励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比内在激励和组织创新氛围更大。这一结果支持了Staudt 等22学者的观点。但与国外内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不同。这一结果肯定了在中国企业背景下薪酬与奖励对员工创新行为

35、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这可能与中国企业实际情况有关,说明在当前企业发展阶段,员工的收入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员工首先考虑的还是金钱的激励作用;另外可能与本研究的取样中企业性质大多是民营企业有关。第三,内在激励、薪酬与奖励的交互作用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这一结果与Am ab ile 等1,3,26、蔡启通等27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内在激励、薪酬与奖励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依赖性和互补155156 阮爱君 : 激励体 系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工作动机理论的分析 性。同时, 结果还显示, 交互作用进入回归方程后, 两者主效 应的 系 数均 为负 ( 前 者 显著, 后者 不显 著 , 这不

36、仅表明内在激励、薪酬与奖励对员工创新 行为的影响是相互依赖的, 也显示两者的交互作用 是两者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中介变量, 这个结果也 印证了主效应的结果, 更加证明两者的平衡对激发 员工创新行为的重要性。这个结果也说明, 对于现 阶段的我国企业来讲, 薪酬与奖励是激发员工创新 行为的基础, 如果一个 企业薪酬 与奖励没 有做好, 再怎么强调内在激励对促进员工创新行为都是没有 什么效果的; 同时, 高内在激励可以使薪酬与奖励 对员工创新行 为产生更 加显著的 积极影响, 因此, 企业一定要重视内在激励, 只有在高水平的内在激 励下, 提高实际的薪酬与奖励, 员工创新行为才能 得到最大的激发。 本

37、文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例如 可引入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 探讨内在激励、薪酬 与奖励、组织创新氛围各因素对促进员工创新行为 的具体作用机理; 另外, 本研究样本局限于浙江省 内, 并且大多是民营企业, 今后可尝试在更大范围 内进行调查以作进一步的验证。 参考文献: 1 AMAB ILE T M. M otiva tiona l synergy: tow ard new conceptualiza tions of intrin sic and ex trinsic m o tivat ion in w orkp lace J. H um an R esource M anagem

38、ent R eview, 1993 3 ( 3: 185- 201 , . 2 RAMAMOORTHY N P, FLOOD C, SLATTERY T, R S ARDE SSA I D eter . O rganizational Psy cho logy 2005 78 573- 579 , , : . 13 P INDER C C. W ork m o tivat ion in o rgan izational behav ior M . N ew Jersey: P rentice- H a l,l Inc Asi on & Schuster Com pany, 1998 .

39、 m . 14 DEC I E L, R M RYAN. The " w hat" and " w hy " o f go al pursu its H u an : m needs and the se lf- determ inat ion of behav ior J. P sycholog ica l Inquiry, 2000 11 ( 4 : 227- 268 , . 15 AMAB ILE T M, H ILL K G, H ENNE SSEY B A, E M T IGH E. The w ork preference i vento r

40、y: Assessing intrinsic and ex trinsic m o tiva tiona l orientat ions n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 ia l P sychology, 1994 66 ( 5 : 950 , - 967 . 16 杨红明, 廖建桥. 企业员 工内在工 作动机研 究述评 J. 外国经 济与管 理, 2007 29 ( 3 : 33- 39 , . 17 HE BDA J M, VO J B A, GR IFF IN A, R L PR IC E. M otivating techn ica l AK v

41、 isionaries in large Am erican companies J . IEEE T rans On Eng inee ring . M anagem en,t 2007 54 ( 3 : 433- 444 , . 18 JAN SSEN O. The jo int i pact o f perceived i fluence and superv iso r suppo rt m n iveness on em ploy ee i nov ative behav iour J . Journal o f O ccupational and n O rganizational

42、 Psy cho logy 2005 78 573- 579 , , : . 19 HACKMAN J G OLDHAM. W ork Redesign M . A ddison - W esley, , Reading MA. , 1980 . 20 曾湘泉, 周禹. 薪酬激励与创新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 J . 中国人民大学 学报, 2008 ( 5: 68- 78 . 21 CONNOLLY T. Sc ientists Eng i eers and O rganizat ions M . M onterey, , n CA: B rooks /C ole 1983. , 22 STAUDT

43、 E, BOCK J MUH LEMEYER P, , B KR IEGES MANN. Incent ive system s as an i stru ent of com pany innovation m anagem en:t R esults o f an n m em pirica l i vestiga tion in the R&D sec tor J. Interna tiona l Journal o f T ech n no logy M anagem en, 1991 6 ( 3- 4 : 395- 413 t , . 23 E ISENBERGER R, J

44、 CAM ERON. D etri ental effec ts of rew a rd Rea lity of m : m yth J . Am erican P sycholog is, 1996 51 1153- 1166 ? t , : . 24 E ISENBERGER R, HASK INS F, P GAM BLETON. P rom ised rew ard and creativ ity: E ffects o f prior experience J . Journal of E xpe ri ental Soc ia lP sy m chology 1999 35 308

45、- 325 , , : . 25 VABBEY A, JW D ICKSON. R D w ork c li ate and innovation in sem icon & m ductors J . A cadem y o fM anag em ent Journa,l 1983 26 ( 2 : 362- 368 , . 26 AMAB ILE T M, H ENNESSEY B A, B S GROSS MAN. Social influences on crea tiv ity The effec ts o f contracted- for rew ard J . Jour

46、nal o f Persona lity : and Social P sy chology 1986 ( 50: 14- 23 , . 27 蔡启通, 高泉丰. 动机取向、组织创新气候与员工创新行为之关系: Am abile动机综效模型之验证 J . 管理学报, 2004 21 ( 5: 571- 592 , . 28 MATH ISEN G E, E INARSEN S. A review of instrum ents assessing creat ive and innovativ e env iron ents w ithin organizat ions J . C rea ti

47、v ity R esearch m Journa, 2004 16 ( 1: 119- 140 l , . 29 W OODMAN R W, SAW YER J E, R W GR IFF IN. T ow ard a theory of organ izational crea tiv ity J . A cadem y o f M anag e ent R eview, 1993 m , 293- 321 . 18 ( 2 : m inants of innovativ e w ork behav iour Deve lop ent and test o f an integrated :

48、 m m odel J. C reativ ity and Innova tionM anagem en, 2005 14 ( 2: 142- 150 t , . 3 AMAB ILE T M, CONT I R, LAZENBY J M H ERRON. A ssessing the w ork , env ironm ent fo r crea tiv ity J. Acade y of M anagem ent Journa , 1996 m l , ( 5: 1154- 1184 . 39 4 DEC I E L, R M RYAN. Intrinsic m otivation &am

49、p; se lf- determ i at ion in hum an n behav ior M . N ew York P lenu : m, 1985 . 5 H ENNESSEY B A, T M AMAB ILE. Rew ard, i trinsic m o tivation, and crea n tiv ity J . Am erican P sycho log is, 1998 53 ( 6: 674- 675 t , . 6 AMAB ILE T M. Mo tiva ting creat ivity in organizations On do i g w hat you

50、 love : n and lov ing w hat you do J. C a lifornia M anag e ent R eview, 1997 ( fa ll : 21 m - 35 . 7 COTT S G, R A BRU CE. De term inants o f i nov ative behav ior A path m odel n : o f indiv idual innovation in the w orkplace J . Acade y of M anag e ent Jour m m na, 1994 l , 37 ( 3: 580- 607 . 8 JAN SSEN O. Job dem ands percept ions o f e ffort- rew ard fa irness and innova , tive w o rk beha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