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性别角色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综述_第1页
青少年性别角色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综述_第2页
青少年性别角色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综述_第3页
青少年性别角色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综述_第4页
青少年性别角色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青少年性别角色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综述【摘要】性别角色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在综合中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性别角色的概念演变、测量工具的发展以及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等方面对青少年性别角色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和总结.【关键词】性别角色; 测量工具; 影响因素1性别角色的概念演变在有记载的人类历史上,性别一直是决定个人身份及其与他人交往关系的主要因素.角色一词英文中作role,原来是一个戏剧专门名词.20世纪30年代,西方社会学者开始将其引入社会学领域1.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谱诺认为角色就是对群体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某种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并明确指出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

2、的是角色2.性别角色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社会心理学家已经对性别差异,尤其是近些年来对性角色(Sex role或者说性别角色(Gender role做了相当广泛的研究.但是,对于性别角色这一概念的界定,却一直没有公认的定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西方学者对性别角色概念的界定大体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起初,性别角色被定义为 Sex Role,即男女的性别角色分工是由性的差异决定的把两性的角色分工归结为男女两性生理构造和生理功能决定的3.Constantinople曾对20世纪70年代前的性别角色研究作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综述,并试图对它进行了理论性定义,他的结论是男性气质和女性

3、气质似乎是心理学家的词汇中最含混不清的概念那些被M-F测验的编制者所使用的最概括的定义看起来是认为,性别角色特征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历之中,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别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4.这一定义不仅过于宽泛,而且饱含着浓郁的两性生理含义的Sex一词,遭到了其他研究者的反对,并开始使用Gender这一原本表示词汇属性的词来取代Sex,成为Gender Roles.主要有两类不同看法,一类是注重个体的人格特质.如Spence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5.Hampson认为,性别角色是指一性别的个体参与的活动,包括人格特质和行为

4、.另一类是注重社会性和社会文化的作用6.如Lerner与Shea认为性别角色就是社会一群既定性别之人所界定的一套行为规范7.Gilbert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动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8.看起来,前后概念的差异,不仅是词汇选择的变化,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强调的是性别差异决定角色,而后者则强调文化和社会期望对角色的影响和塑造.当下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如2000年出版的心理学百科全书中这样定义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作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

5、基本的态度和情感9.我国学者对性别角色一词的定义也像国外一样经历了两个阶段.刘达临认为所谓性别角色,就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性别不同而造成的角色差异10.直至1995年第四届妇女大会后Gender一词传入我国,性别角色也被重新定义.著名学者张春兴认为性别角色即是指在某一社会文化传统中,众所公认男性或女性应有的行为.因此性别角色乃是经由行为组型来界定,而行为组型包括内在的态度、观念、以及外向的言行服装等 11.时蓉华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团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其被社会和团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是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了男女两性所持有的

6、不同态度、人格特质和社会行为模式12.罗慧兰认为性别角色是指社会所赋予某一性别的一套稳定的行为模式13.赵东玉认为性别角色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围绕着男女生理性别的差异,而逐步形成的一系列行为态度、动机、礼仪规范和行为举止以及社会的期待和愿望等两性之间的种种差异和区别的模式14.2性别角色测量工具的研究现状自从1936年Terman与Miles发表了第一个男性气质-女性气质测验(masculinity-femininity test,简称M-F测验以来,在心理学摘要中,以关键词性别角色、男性气质、女性气质和(自1981年以来双性气质为题目的文献引用数目,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从1927-19

7、60年的62次,1961-1971的215次,1972-1980的447次,直至1981-1986的760次 15,可见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性别角色的这一研究课题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前,各种有关性别角色的测验就建立在一个假设基础之上,即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相对立的两极,这两种特征在个人身上有必然相反的关系.这种单一维度的测验设计,常被称为M-F量表,它仅将受测者评定为属于两极之一,即具有男性或女性气质,而分数在这两极之间者,被认为是具有一定程度的M 和F的混合体.并在这一假设的成立的前提下,认为个体具有适当的性别特征,即性别典型化(sex-typed,有益于心理的健康与适应.所以有男性气质

8、的男人和有女性气质的女人被认为在心理上优越于他们那些具有较少性别特征的同类16.在20世纪70年代,来自三个方面的影响引发了性别角色研究领域里的一场革命.首先是有的学者假设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相互独立的,认为已有的M-F测验人为地把这两个概念置入一种相互对立的关系中,如Constantinople引用了大量有说服力的证据,说明M-F量表人为地约束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之间的关系17.其次,各种文献中的实证数据已构成对性别典型化有利于心理健康这一观点的挑战18,Bem随后提出了男女双性化理论.在这理论中,Bem首先反对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同处于一个连续体的两极,认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相对独立的特

9、质,个体的心理行为特征可以是双性化的,即可以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适应最好的人是同时具备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人,即双性化.双性化理论模式假定,男性化和女性化是两个独立维度,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可以用不同的分量表来测量,并按照测量所得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水平,可将其归为不同性别角色的类型:男性气质、女性气质、双性化气质、未分化气质.Bem在1974年发表论文,以社会期许量表为基础,制定出了Bem性别角色调查量表( Bem Sex Role Inventory,简称为BSRI使之成为第一个用来测量相互独立的性别角色的测验19.该量表包括男性气质分量表、女性气质分量表和中性掩饰量表.BSRI的

10、计分方法可以有几种方法,如平衡式分类法、中位数分类法和t 比值法.目前,最常用的一个方法是用中位数分类法.一般来说,研究中使用的样本数最好取自具体的研究样本本身.利用中位数分类可将受测者归入不同的性别角色组,即男性化类型、女性化类型、双性化类型和未分化类型.男性化类型的人格特质表现为支配、进取、自立、操纵的,女性化类型的人格特质表现为人际敏感、热情、顺从、害羞、有女人味的.双性化是希腊语Androgyny 的词根andro(男和gyny(女的结合,这一类个体往往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心理特征,如独立、进取、热情、忠诚等.Bem曾报告在1975年,以Stanford大学的375名男生和290名女生为

11、样本的研究中,由中位数分类法所得的具有女性气质者、未分化者、双性气质者和男性气质者的百分比,在男性中为16%、27%、21%、37%,在女性中分别为34%、20%、29%、和16%20.在测验中,BSRI 均被报告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Bem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别图式理论,认为性别角色典型化的个体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对与性别图式内容一致的信息加工最快,对与之不一致的信息加工最慢,对无关信息加工速度介于两者之间21.因为性别图示化了的性别典型化者与没有性别图示化的双性化者相比,前者在组织加工信息上利用了更多的性别信息.Bem认为个体在使用性别图式理解和评价他人并指导知己行为的程度上有所不同.也就

12、是说,具有强烈性别图示的人认为每个性别的个体(包括他们自己而言,只有很窄范围的活动是可以接受的.如,与不把数学看做是性别相关的同学相比,认为数学是男性领域的女大学生是不可能去选修高等数学课程的.最后是Spence,Helmreich & Stapp以两性间的社会刻板印象为基础制定了性别角色刻板印象问卷,即PAQ.由于意在使PAQ只测量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方面,Spence及其同事明确指出,PAQ测量的不是一般性的男性气质,而是自我坚持-工具性特质;不是一般性的女性气质,而是人际-情感性气质22.他们采用中位数法分割法来做性别角色的分类.Bem的BSRI与Spence的PAQ几乎同一时间设计,但两者

13、是独立编制的.Bem 的性别图式理论在当时有广泛的影响,众多的研究者纷纷利用来进行性别角色领域的研究,继而提出了对这一理论的一些批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Spence及其同事的观点.他们基于以下两个原因,认为BSRI和PAQ 不宜用于性别图式理论的验证研究,一是在评鉴个人性别图式化程度(或与此相关的性别典型化程度这种单维概念时,使用BSRI或PAQ这类双维测量存在逻辑上的矛盾;二是BSRI、PAQ主要测量的是工具性和情感性特质,因此它涉及的范围很有限,无法测量性别图式这样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23.并且Spence使用PAQ 测量,得出与Bem性别图式理论预言相反的结论.Spence提出了性别认同(

14、gender identity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性别角色的研究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性别角色概念的复杂化,二是测量工具多样化,三是跨文化研究.在这些研究中,性别角色研究中的许多问题存在争议,如:(1有关单维、双维及多维性别角色的观点和双性化气质为理想性格的讨论及批评,可参见Spence,198524;(2对于现有的各种性别角色测验是否充分掌握了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的基本内涵的讨论,可参见Jackson,198525.(3有些关于性别角色与自尊、心理健康状态相关性研究,表明,与女性气质和双性气质相比,男性气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更密切,Bem的双性化类型个体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程度最佳的假设

15、并没有得到证实,可参见Bassoff与Glass,198226.与西方的大量研究相比,我国的性别角色研究处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对性别角色测验进行本土化的研究.参照Bem的研究方法,李美枝编制了一个性别角色量表27.卢勤、苏彦捷则对Bem性别角色量表进行考察和修订28.崔红、王登峰对中国人性别角色形容词评定量表进行了建构29.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是钱铭怡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该量表综合Bem和Spence的方法,以社会赞许性和社会刻板印象为基础,制定适合中国大学生的性别角色量表.对380名大学生的测试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四种类型大学生所

16、占比例分别为27.9%,23.5%,22.4%和26.2%30.3 性别角色发展的的影响及相关因素研究概述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儿童从刚出生时的混沌不清,男女不分的状态,在先天因素、社会文化、家庭教养和认知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下逐步学会扮演其所生活的社会期望性别角色的过程.首先,生物遗传素质是性别角色形成的自然基础,性染色体决定着男女差异的遗传基因,Yong认为性染色体决定着男女性腺的形成和性激素的分泌,性激素的差异则影响性别之间或同一性别内部的社会行为差异.弗洛伊德也提出了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他的基本理论的轴心是无意识和本能过程, 或者说是由于男女两性所具有的不同的生理解剖结构而决定的心理成熟过程.这一理论在后来的实验研究包括对双胞胎人格特质遗传性方面的研究中收到严峻的挑战31.其次,社会文化是影响性别角色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学家和跨文化研究的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表明,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集群社会化理论也为性别角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32.此外,家庭教养方式也是影响性别角色发展另一个重要因素.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时,对子女的性别期待和性别偏爱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性别角色观念 33 34.性别角色发展的认知理论在几个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