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论文--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_第1页
高中生物论文--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_第2页
高中生物论文--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_第3页
高中生物论文--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_第4页
高中生物论文--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 山东临朐二中 沈洪美【摘要】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相整合,就是在生物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提供课程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以及支撑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课程整体。【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多媒体 计算机模拟【正文】 一、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主要指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代表,具有“信息高密度、传递高速度、交互高强度、反馈高

2、效率”的特点。 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 而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相整合,就是在生物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提供课程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以及支撑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课程整体。生物学科知识是学习的载体,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去,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生物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3、。二、整合的主要目的 中学生物课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课程,同时它又是一门极具动态性的课程。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并不能充分的体现这一特点,这样不仅使整个课堂显的呆板、枯燥,而且更不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久而久之,学生学的无味,教师教的无趣,严重的影响了该课程目标的实现,产生让人痛心的后果。而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需要人们不断的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另一方面更要积极探索,努力的去体现和活化其实验性强、动态性强的特点,以便不断的提高教学的效益。眼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便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探索。“整合”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整合”使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使用信息技术,

4、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是通过“整合”使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在整合学习过程中的示范功能及终身学习过程中的辅助功能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三、整合的主要方法 二者的整合绝不是简单的叠加,更不是单调的排列,必须要以生物课程内容及所要达到的目的为基础,然后,再把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机的结合,为这些内容和目的服务。下面笔者浅谈一下整合的方法: 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合理使用媒体选择要表现的教学内容,这是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第一步。这一步必须建立在把教材钻透的基础上,只有钻透了教材,才能找出媒体的最佳作用点。不是任何学科

5、任何环节都能由多媒体来实现的,也不是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这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而定。如果整个教学过程都由多媒体来完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而抓不住知识的重、难点。一般来讲,多媒体应使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结论性的板书内容或以训练为主的内容应充分使用屏幕,以节省时间,增大课堂容量。如 “细胞的有丝分裂”一节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很抽象,用传统的教学手法不能充分体现出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如果用多媒体的动画来表现,既直观,又形象,且能充分展示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重难点迎刃而解。又如光合作用这个难点,主要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即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植物体内的叶绿体把根吸收的水分和从气

6、孔吸进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需要的养料,同时放出氧气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难想象和理解的。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我们营造一个形象的光合作用过程,设计成一个动画,将这一个过程可视化、拟人化。把叶绿体描述成一个“工厂”,水和二氧化碳是这个“工厂的原料”,当这些“原料”欢快地进入“工厂”加工后,出来的是“工厂的产品”:氧气和养料。学生通过这个贴近他们生活的动画,很快就能理解光合作用,认识光合作用对于植物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前串后连,突破时空局限,使学过的知识瞬时再现,大大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2.创设情境,适时适量使用媒体适时呈现媒体,切忌喧

7、宾夺主选准了多媒体的表现内容,还要设计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的时机、方式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根据教学内容所要求的不同的学习水平层次,不失时机的发挥媒体的作用,使媒体在最佳时机、以最佳方式呈现,从而帮助学生解决“掌握知识与形成能力”之间的矛盾,切不可喧宾夺主,随意呈现。 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在上课前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起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传统课堂上仅仅靠简单的挂图,色彩变幻等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显然是很不够的,有了现代信息技术,课前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画、录像、图片

8、、声音等,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植物的激素调节中,教师播放一些植物向性运动的有关实例及产生原因,如基因的表达时,播放“人体的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通过这些短剧或影片的播放,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情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其献身科学的精神。但要注意,短剧播放要短而精,切不可占用太多时间。但要注意在课堂上避免一味地利用课件,课堂中应把握好声音、图象、文字、动画的合理使用,切忌过多过滥。必须恰到好处地、灵活地使用多媒体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件的画面应简洁、明快,高度突出主题,使学生能迅速抓住要

9、点。适量的图、文、声、像的使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反之,过分夸张的声音、动画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3.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试验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由于有些实验结果不够清晰或受到时空条件限制的原因,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需教师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再模拟予以补充。例如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教材上的叶绿体色带分布是自下而上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而我们在实验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和其它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实验结果不清。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明原因,并用计算机模拟获取准确的实验结果,纠正实验中的

10、误差。对于中学不可能做出的实验,完全可以用模拟实验进行教学。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够观察到的,一般中学根本就没有这种条件,但我们使用多媒体系统来进行模拟,可以很清楚地说明侵染细菌的过程,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提高教学效率。但生物科学毕竟是以真实的实验、学生自己探索为主,强调“现象教学”的一门实验科学,计算机模拟只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4.课程复习,高效迅捷在生物复习课中,教师借助计算机网络和投影技术,把预先准备好的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投到大屏幕上或是投到学生计算机的屏幕上,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加大了课堂的容量,而且便于教师精讲。在复习中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知识网络体系,可以使

11、学生在瞬间勾起学生对以前所学大量知识的回忆,省时高效,而且还利于分层教学、自主复习。实际上每位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不同的,教师把知识网络交给学生以后,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水平对未掌握的知识有侧重点地复习或重新学习,有的放矢,新旧结合,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率。例如,变异与育种的复习,由于教学内容多,学生水平不同,教师采用课件的形式将知识进行整合,如三大可遗传变异的区别,有关育种方式地比较,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不同等,呈现给学生知识体系以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有重点复习,这样所有学生都可根据自己已有水平自主学习。在复习课中,一个较好的课件,既对基础较好的同学起到提纲挈领、高效系统复习的作用,又可照

12、顾基础薄弱的同学起到“新授”、重新学习的作用,从而保证了每个同学都“有的吃”,“吃的饱”。 5.课程评价,反馈调节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给教师提供交互性和智能化很强的人机对话系统。利用这个系统,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快速的智能分析,以取代传统的评价手段中相当繁琐重复的工作。例如:开发即时测试系统。利用一些计算机软件的交互性,制作一些可以自我测试的网页,学生可以自我测试,根据系统反馈,及时发现问题,自我调节学习。再如:开发网络考试系统。集组题、测试、阅卷、成绩分析等功能的考试系统,可以根据教师设置的组卷参数(如试卷标题、总题数、满分值、考察的知识点,平均难度、平均区分度、题型结构

13、),自动组出一份符合要求的试卷,利用网络系统对学生进行即时的联机考试。教师依据考试系统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反馈,实现快速准确的教学评价。当然,整合的方法还很多,关键是合理、适时、适景的运用,运用好了其效益远不至于事半功倍,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样的好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不管如何的整合,实事求是仍然是第一原则,如若不顾实际,一味的只求整合,往往事与愿违。因此,在进行整合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各种实际,如理解能力、观察能力、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协作能力等,也要注重学校、学生的其它有关实际,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四、整合的意义 1、生物的细胞结构极其微小,肉眼无法直接观

14、察,通过挂图和语言描述,往往使学生难以理解。将微观世界或宏观现象,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提供由形象信息到抽象(理论)思维的桥。 2、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更为广阔的探讨空间。学生可以通过学科整合来领略世界的博大、生物精彩,掌握自然科学的最新、最前沿的知识,能在瞬间表现那些用一般教学手段所不能表现的许多生物现象 3、“整合”使教师提高备课质量和效率,在教学中创设逼真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实现因材施教。实践证实,在学生人数很大的今天,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只有使信息技

15、术成为学习的工具、创新的工具,才能得以实现。 五、整合于生物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工具或教学手段,如果教师观念先进,它就可以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教师的观念很传统,那么也可能素材、课件就会变为教师“电灌”的工具。如何科学、高效地使用这些教学硬件设施,这是一个与传统教学法一样重要的问题,需要有一个不断积累素材、不断总结筛选、优化与提高的过程。首先,教师要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娴熟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会制作网页,并具有上网收集资料的能力。 其次,教师教学要突出重点、难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 “网络教学”要注意展示的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味地追求使用计算机,过度使用视频图像,或频繁地玩转媒体,都会成为教学的干扰。 其三,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教师应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有成效地进行。 只有当教师使用计算机就象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学生使用网络象使用钢笔一样得心应手,才能够达到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目的。我们相信,将来的计算机就和今天的挂图、模型、标本一样,成为生物学课堂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和学习用具。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