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科门类(二级类): 化工与制药类 2009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本科)团队名称:反应工程课程教学团队团队带头人: 吴元欣教授 所在院校: 武汉工程大学 推荐部门: 湖北省教育厅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二九年四月填 表 说 明1. 本表用钢笔填写,也可直接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字迹要求清楚、工整。2. 推荐表由推荐部门通知拟推荐的教学团队填写。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如发现虚假信息,将取消该团队参评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资格。3. 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教材,截止时间是2008年12月31日。4. 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5. 各级单位意见务必加盖公章,否则推荐无效。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团队建
2、设的背景武汉工程大学(原武汉化工学院)是一所以化工和相关学科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有机化工、无机化工、制药工程是学校最早开办的专业之一,2005年化学工艺学科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高校有突出贡献的创新学科”,2007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被评为湖北省本学科领域中唯一的优势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专业分别于2007年、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校与化工相关的专业由最初的无机化工、有机化工和制药工程专业拓展到现有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生物工程、生物技术6个本科专业。有关反应工程的课程在化学工程方向、化学工艺方向、工业催化方向、精细化工方
3、向、生物化工方向和制药与制剂方向分别设置了“化学反应工程”、“催化反应工程”、“聚合反应工程”、“生化反应工程”和“制药反应工程”课程。为了适应了大化工人才培养的需要,按照“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于2006年3月将上述五个方向的反应工程课程进行模块化整合,组建了反应工程课程团队。本团队在课程建设方面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反应器是工业生产过程的核心设备,被誉为化工厂的“心脏”。反应工程课程是大化工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内容为反应动力学基础、理想反应器、非理想反应器和反应器的设计、优化与放大等。为了适用于我校大化工各专业反应工程的教学,课
4、程教学团队修订并编写了新的反应工程课程教学大纲、反应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和反应工程实验教学大纲等。新的教学大纲以均相反应动力学和理想反应器为共性基础知识模块,以各专业方向涉及的反应器的设计、优化和放大为专业知识模块,强化了反应器的设计在各专业方向中的工程应用,促进了反应器设计的工程理念在大化工各专业领域的渗透,充分体现了我校大化工人才培养的特色。本教学团队依托“绿色化工过程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新型反应器及绿色化学工艺重点实验室”,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化学工程与工艺特色学科建设经费,在重点实验室开设反应工程系列创新实验。重点实验室学科平台为本团队教学与科研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同时
5、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团队的组成团队带头人吴元欣教授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湖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湖北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湖北省百名跨世纪优秀青年人才,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 “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EI 、ISTP收录论文100篇,论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200多次;获得授权专利7项;出版专著2部,参编“化学工程设计手册”系列工程手册1部,主编主审教材7部。获中国石油和化
6、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及省部级科技奖励三等奖3项。主持的教学研究项目“化工类专业“三实一创”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反应工程课程体系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团队教师队伍由讲授化学反应工程、催化反应工程、聚合反应工程、生化反应工程和制药反应工程的骨干教师7人组成。教学团队成员中,有教授5名,副教授2名,其中50岁以上教师3名,占团队教师总数的43;40 50岁教师3名,占教师总数的43;40岁以下教师1名,占教师总数的14。团队成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为5人,
7、具有硕士学位的为1人,学缘结构合理,成员的学习经历多元化,主要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以及天津大学等知名院校,其中有2名教师分别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和美国明尼苏达州州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并学成回国。曾讲授本团队课程的老教师伍沅、李定或、黄士英等教授也为反应工程课程团队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反应工程教学团队在湖北省高校整体实力较强,在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团队成员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有利于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传承与创新。团队成员中有校级教学名师2名,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名,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团
8、队的教学改革团队自成立以来,通过对我校化工类毕业生跟踪调查,针对社会对“扎实的化工理论功底、熟练的工厂操作技能、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埋头苦干的工作态度”人才的需求,分析毕业生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大化工专业的实际情况,团队从反应工程课程模块化教学入手,为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构建开辟了新的思路。1.反应工程课程体系模块化建设结合我校大化工的专业特色,将反应工程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建设,建立了新的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大纲,既满足了大化工的要求,又具有学科方向特色,适应了大化工人才培养的需要。2. 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化学反应工程基本原理的教学基础上,增设催化反应器
9、、聚合反应器、生物与制药反应器和新型反应器等内容,根据专业方向的特点,着重选讲相关反应器内容。针对现有反应工程教材两类主要的教学组织方式,一类以反应器流动状态为线索,一类是以反应器结构为特征,团队将其进行有机的组合。在授课学时上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基本理论模块30学时,反应器专业方向模块24学时。针对反应工程课程内容抽象和工程特点,辅以计算机模拟教学。利用SIMSCI公司PRO-自带的平推流模型、全混流模型以及ADPF模型进行反应器的设计演算,让学生了解反应器的设计及优化的原理。利用购置的仿真软件模拟间歇反应器、连续反应器的操作,让学生分析反应器操作参数控制的方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
10、。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的教学手段,采用双语教学方式,保证了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补充,将教学扩展到24小时,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桌面。3、探索了基于反应工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了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大化工人才。在反应工程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中,坚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反应器的仿真模拟和单元课程设计为工程能力培养的基石,以“研究创新实验”和“大学生校长基金”为创新平台,探索了“课堂强化理论-仿真模拟实训-单元课程设计-实践能力培养-工程应用实践”的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培养了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大化工人才。.团队的建设成果(一)团队的教学成果 1. 教学获奖 团队成员获得湖北省高
11、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一项。 “反应工程课程体系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经湖北省教育厅组织鉴定,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建议课题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广应用,为该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示范作用”。该研究成果已获得第六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化学反应工程”获湖北省精品课程称号。 2. 教材建设本团队共出版了教材与专著13部,其中化学反应工程为省级精品课程“化学反应工程”配套教材。制药设备与工艺设计为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系列教材,制药工程工艺设计为国家精品课程“制药工艺设计”配套教材。3. 教研与论文团队成员承担省部级以上教研项目15项,2001年以来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研
12、讨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以及大化工人才工程理念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4. 学生获奖20042008年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项、三等奖各3项;获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46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25项;学生发表论文22篇。(二)团队的科研成果近五年来,本团队先后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横向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3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子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得了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项5项,其中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学
13、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四大检索收录35篇。.团队成果推广与应用团队成员根据反应工程课程模块化整合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在我校化工与制药学院2003级、2004级和2005级共计2400余人中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踊跃提出问题,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成绩明显提高。培养的学生较好地适应了磷化工、有机与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制药以及相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了强化学生素质的培养,革新了反应工程实验教学大纲,并增设了反应工程课程方向的“研究创新实验”,让学生直接参与各种科研活动。探索出了一
14、条基于反应工程的“课堂强化理论-仿真模拟实训-单元课程设计-实践能力培养-工程应用实践”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反应工程各专业方向特色实验的改革,在保留部分验证性实验教学的同时,自行开发了停留时间分布在线测试装置、乙苯脱氢综合设计实验装置,将原有的验证性实验改造为设计型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能力。接纳了湘潭大学、长江大学、武汉科技大学、黄冈师范学院、襄樊学院等10余所兄弟院校的参观与反应工程特色实验的学习,并受到同行的好评。因此,反应工程课程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对于我国大化工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二、团队成员情况1.带头人情况
15、:姓 名吴元欣出生年月1957.7参加工作时间1982政治面貌党员民 族汉性 别男最终学历(学位)博士授予单位天津大学授予时间1997高校教龄27专业技术职务教授行政职务联系地址、邮编武汉市雄楚大街693号 邮编430073办公电话移动电话电子邮件地址获奖情况(省部级以上)1化工类专业“三实一创”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排序第一。2. 反应工程课程体系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排序第二。3化学反应工程基础理论及多相反应器的工程应用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02,排序第一。4. 云南中低品位胶磷矿选矿技术开
16、发与产业化,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排序第一。5. S116型耐砷二氧化硫氧化制硫酸催化剂研制与应用,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8,排序第四。6. 多糖与茶多酚提取分离技术,湖北省技术发明三等奖,2007,排序第五。7WHDF混凝土增强密实剂的研制及其在水工中的应用,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排序第五。8多功能混凝土外加剂WHDF在防洪大坝中的应用 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排序第三。9. PF-8胶磷矿浮选机放大方法研究,化工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 排序第二。主要学习、工作简历起止时间学习工作单位所学专业/所从事学科领域2001-2008武汉工程大学
17、教授化学工程与技术1999-2000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后化学工程1996-1998武汉化工学院教授化学工程与技术1995-1997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化学工艺1992-1995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化学工程1986-1991武汉化工学院讲师有机化工1983-1986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生物化工1982-1983武汉化工学院助教有机化工2.成员情况:成员人数 6 姓 名丁一刚年 龄46参加工作时间1985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 业化学工程高校教龄24专业技术职务教授行政职务姓 名张珩年 龄53参加工作时间1976最终学历(学位)学士专 业制药工程高校教龄27专业技术职务教授行政职务姓 名陈金芳年
18、 龄52参加工作时间1975最终学历(学位)硕士专 业化学工艺高校教龄16专业技术职务教授行政职务姓 名朱圣东年 龄42参加工作时间1989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 业生物化工高校教龄15专业技术职务教授行政职务姓 名刘生鹏年 龄40参加工作时间1994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 业化学工程高校教龄15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行政职务姓 名杨昌炎年 龄39参加工作时间1997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 业化学工程高校教龄12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行政职务三、教学情况1.主要授课情况:(2005年以来)课程名称授课人起止时间总课时化学反应工程吴元欣20052008120化学反应工程丁一刚20052008216制药反
19、应工程、制药工艺设计张 珩20052008350聚合反应工程陈金芳20052008216生化反应工程朱圣东20052008216催化反应工程刘生鹏20052008216生化反应工程杨昌炎200520082162.教材建设情况:(主要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情况)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年入选规划或获奖情况化学反应工程伍沅大连理工出版社1992新型反应器与反应器工程中的新技术吴元欣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2008年石化优秀教材二等奖Impinging streams fundamentals,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伍沅Chemical Engineering PressEl
20、sevier Science2007撞击流反应器-原理、性质、应用伍沅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滴流床与填充鼓泡床的性能比较研究 吴元欣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撞击流反应器-原理与应用伍沅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化学工程设计手册吴元欣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制药设备与工艺设计张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系列教材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张珩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制药单元操作与制药工程设计张珩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规划教材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张珩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十一五规划教材药物制剂工程张珩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十一五规划教材精细化学品配方设计原理陈金芳化学工
21、业出版社2008精细化工概论陈金芳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教指委推荐教材3.教学成果获奖情况: 项目名称奖励名称奖励级别时间化工类专业“三实一创”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制药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反应工程课程体系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工科大学生毕业实习工程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全国化工高等教育学会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20054.教学改革项目:(省部级以上、2000年以来,如精品课程、教学基地等,限15项)项目名称经
22、费/万元项目来源起止时间化学工程与工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20教育部2007制药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20教育部2008“制药工艺设计”国家级精品课程10教育部2007“化学反应工程”省级精品课程1湖北省教育厅2008湖北省化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20湖北省教育厅20032004绿色化工过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70教育部20072009湖北省新型反应器与绿色化学工艺重点实验室建设2000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教育厅20022008化学工程与工艺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教学研究型与教学型培养规格指导性化学工程与工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72009化工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
23、学技术改革的进一步研究与实践-技术型、应用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指导性化学工程与工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72009化学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1.5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20072009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5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20072009化工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的建设探讨0.8湖北省教育厅20072008工科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0.8湖北省教育厅20032004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模式优化与实践0.5湖北省教育厅20062007创新实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0.5湖北省教育厅200420065.教学改革特色:(团队设置
24、特色,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等)1. 团队设置特色(1) 凝炼教学思想,融合专业理念,形成大化工类反应工程的教学特色团队以“质量立校、科技强校、人才兴校、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为指引,确定了“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根据大化工不同专业方向的特点,融合化学工程方向、化学工艺方向、工业催化方向、精细化工方向、生物化工方向和制药工程方向工业反应器的特点,将反应工程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整合,形成了大化工类反应工程的教学特色,培养了具有基础厚、口径宽,适应大化工需求的工程应用和研究创新人才,也充分彰显了我校化学化工、制药工程优
25、势学科专业的特色。(2) 团队依托学科资源优势,目标明确,对象鲜明团队以大化工工程应用和研究创新人才培养为发展目标,以我校化工与制药各专业的学生为教学对象,最近3届学生约2400人,受益面广;始终坚持以均相化学反应和理想反应器为基石、以各专业方向工业反应器的设计与放大为教学重点,以重点实验室开设“研究创新实验”和“大学生校长基金”创新平台,依托学科资源优势服务于反应工程的教学。(3) 科研促进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团队成员注重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如吴元欣教授将超重力反应器等研究成果编入新型反应器与反应器工程中的新技术教材。伍沅教授将撞击流反应器的研究成果编写出版了Impinging strea
26、ms fundamentals,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和撞击流反应器-原理、性质、应用等3部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著。这些有关反应工程论著作为反应工程课程的参考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教学质量。2. 创新性改革措施(1) 反应工程课程模块化教学立足大化工工程应用和研究创新的培养目标,在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等专业的反应工程教学过程中采用模块化方案。根据大化工不同专业方向的特点,结合我校反应工程课程的专业特色,将反应工程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整合。将“化学反应工程”、“催化反应工程”、“聚合反应工程”、“生化反应工程”和“制药反
27、应工程”课程整合为“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革新了反应工程各专业方向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新构建的反应工程课程体系更适应于我校大化工各专业方向的教学。反应工程课程体系按专业特色合理地设置课程教学结构,课程结构更趋合理。第一部分均为反应动力学基础和均相反应器。第二部分按各专业的特点进行设置,如催化反应工程内容为:“气固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气固催化固定床反应器”和“ 气-液-固三相反应及反应器”等;生化反应工程内容为:“固定化酶催化反应过程的动力学”、“ 生化反应器的设计与分析”和“生化反应器的传递过程”等;聚合反应工程内容为:“聚合反应工程分析”、“ 非均相聚合反应”和“
28、聚合过程的调节与控制”等;制药反应工程内容为:“制药工业中反应器的应用进展与应用实例讲解”等。反应工程课程体系的改革体现了建设以巩固书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与锻炼学生工程观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构想。使我校化工人才的培养适应了化学工业生产与技术创新的需要,满足了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适应了面向社会的需求,促进了反应工程课程教学与化工生产操作进一步融合。(2) 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转变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强化课堂教学探究性和学术性,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互动研讨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在化学反应工程基本原理的教学基础上,增设催化反应器、聚
29、合反应器、生物与制药反应器和新型反应器等内容,根据专业方向的特点,着重选讲相关反应器内容。针对现有反应工程教材两类主要的教学组织方式,一类以反应器流动状态为线索,一类是以反应器结构为特征,团队将其进行有机的组合。在授课学时上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基本理论模块30学时,反应器专业方向模块24学时。针对反应工程课程内容抽象和工程特点,辅以计算机模拟教学。利用SIMSCI公司PRO-自带的平推流模型、全混流模型以及ADPF模型进行反应器的设计演算,让学生了解反应器的设计及优化的原理。利用购置的仿真软件模拟间歇反应器、连续反应器的操作,让学生分析反应器操作参数控制的方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根
30、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的教学手段,教学中融合“螺旋式”、“程序式”和“启发互动式”教学法,采用双语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补充,将教学扩展到24小时,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桌面,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3) 依托学科资源优势,探索反应工程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团队依托“绿色化工过程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新型反应器及绿色化学工艺重点实验室”学科资源优势,在反应工程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中,坚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反应器的仿真模拟和单元课程设计为工程能力培养的基石,以“研究创新实验”和“大学生
31、校长基金”为创新平台,探索了“课堂强化理论-仿真模拟实训-单元课程设计-实践能力培养-工程应用实践”的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培养了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大化工人才。(4)工程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反应工程课程的课外科技活动充分利用本专业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可以提供良好的条件的优势,让学有余力的同学积极投入课外科技活动,强化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分析能力的培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结合本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在科研活动中,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情况,设计好课外科技活动的课题,在课题的研究小组中,同学根据课题要求,通过研究讨论,参与科技活动。同学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实验结果分
32、析,研讨研究方案,在完成了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要求同学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研究报告。这是一个相对完善的实践过程,同学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参与的科研项目的基本化学原理、实验原理、实验方案及实验方法等都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通过分析实验现象,锻炼了专业理论知识利用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研报告的编写中,同学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如张钊同学“一种新的双核大环双核配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获得湖北省第五届“挑战杯”弘博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黄泽洲同学“紫外光(UV)固化防潮树脂的研究”在第九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二等奖。 锻炼学
33、生工程思维能力,强化反应工程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活动工程应用训练不仅是理论联系实际,吃苦耐劳的思想作风的训练,也应该是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的训练;它不仅有操作技能、实践能力的训练,也应该有经济、质量、市场意识培养的训练。如江汉油田“10000T/a漂粉精合成反应器放大研究”项目中,针对一次反应器是对两种碱性物质和二碱式次氯酸钙进行氯化的反应设备,由于反应是放热的,因而需设置冷却器移走热量。在整个氯化过程中伴随着次氯酸钙的生成和其它结晶,氯化浆液粘度增加,良好的搅拌是必需的问题,杨杰等6位同学积极参与反应器的设计、冷模实验的调试以及生产应用环节,针对该反应器为气液固三相多级搅拌串联反应器的特点,
34、较好地完成了工程设计、放大以及应用实践,深化了课堂教学中的反应器知识。周春平等5位同学从反应动力学分析缩合反应器、氧化反应器对反应结果不同出发,在湖北中天化工集团公司成功完成了年产100吨热压敏材料的工程应用,并通过生产调试,验证了实验室的结果,企业获得了良好的效益。(5)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互访每年聘请国外反应工程研究方向的专家到我校进行学术交流,为本科生介绍国外反应工程研究进展。如曾邀请美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反应工程专家Levenspiel教授 ;化学反应工程资深专家、塞尔维亚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化学反应工程威廉奖得主、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M.P. Dudukovic教授
35、等来我校访问讲学。同时,团队成员吴元欣教授和杨昌炎副教授曾分别到美国华盛顿大学和美国明尼苏达州州立大学进行反应工程研究方向的学术交流,使我校反应工程的教学与研究保持较高的水平。3. 改革实验教学反应工程课程实验分为课内实验与课外实验。课内实验分为各化工专业方向必须开设的共性实验与按专业设置的特色实验。专业特色实验包含部分设计型实验,既满足了社会对不同化工人才的需求,又培养了学生工程意识。团队依托“绿色化工过程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新型反应器及绿色化学工艺重点实验室”等实验和实践性教学平台,在反应工程课外实验教学中开设“撞击流反应制备纳米磷酸锌”等“研究创新实验”和“固体催化剂催化制备生
36、物柴油的动力学研究”等“大学生校长基金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反应器的研究、开发与设计、应用,强化反应工程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活动。学生根据所学的反应工程基础知识,从查阅文献、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处理和撰写实验报告与研究论文等诸方面得到了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训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4. 资源建设、网络教学(1)依托新型反应器与绿色化学工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绿色化工过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建设反应工程研究创新实验资源共享平台。(2)建设了“化学反应工程”省级精品课程和“制药工艺设计”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教学网站。(3)建设了仿真中心。计算机仿真模拟反应器中平推流模
37、型、全混流模型和一维轴向扩散模型,进行反应器的设计演算,实现了理论知识与操作模拟的有机结合。利用学校质量工程和精品课程平台建设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网站,充分发挥了精品课程在教学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通过课程网站的师生互动栏目、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堂和自测考试等平台,使单向的课堂教学被丰富多彩对话、互动、和谐的网络课堂所延伸和拓展,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既能满足学生专业知识需要,又能拓展学生素质教育。6.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1.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化学反应工程”和“制药工艺设计”在创建省级、国家精品课程中,通过教材、教研、论文和网站等手段,进
38、行全面课程建设。研究成果在西安举行的“2008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中作了专题报告,并发表专题论文。2. 教学模式的应用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中,利用创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从2006年至今,在我校化工与制药各专业进行实训,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计算机模拟教学单元课程设计实验教学创新实验”循序渐进式、理论到实践教学模块的全面训练,使工程能力得到提高,受益人数达到2400余人。在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凸现了对工程实践特色教育的引导作用。3. 在教研与论文发表中的应用 本团队承担省部级以上教研项目多项,发表了一批大化工专业工程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与的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成果得到专家学者好评。4. 学生
39、培养的效果 我校化工类毕业生在以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特色的教学模式培养下,在全国化工行业突现了工程优势,以湖北宜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远华等为代表的一批武汉工程大学化工精英已经成为湖北乃至全国化工行业的中坚和骨干,武汉工程大学大化工专业已成为化工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7.教学改革论文(限10项)论文(著)题目期刊名称、卷次时间化学反应工程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化工高等教育,第5期2008多媒体组合教学与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改革探讨化工高等教育,第5期2008再论工科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中的理论课程与毕业设计实践化工高等教育,第6期2008关于构建教学研究型和谐大学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
40、育,第8期2007以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化工高等教育,第3期2006制药工艺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药学教育,第6期2006工科大学生毕业实习工程能力培养实践化工高等教育,第2期2003计算机在化学工程和工艺类学生毕业设计中的应用黑龙江科技信息,第7期2003论毕业设计工程素质培养模式的转变化工高等教育,第4期2002产学联合进行毕业环节的一次有益尝试化工高等教育,第3期2000四、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工作1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高教学与研究实力,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实行专家指导制度,课程组指派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负责青年
41、教师的教学指导,青年教师担任助教,完整听课。同时实行试讲制度,专家对青年教师教学进行细致分析,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帮助指导青年教师教学技巧,传授讲课艺术,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刘生鹏在吴元欣教授的指导下迅速成长,现已成为教学骨干教师。2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请和参与省级、校级教学改革项目,促进青年教师对教学进行思考和研究,积极撰写并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如青年教师刘生鹏参加教学研究项目后发表相关教研论文2篇。通过参与教学研究,总结教学经验,提炼本科教学规律,提高了教学效果。3近年来,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材和讲义编写,一方面促进课程的教学,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青年教师编写
42、教材的写作和总结能力。4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要求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并重发展,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科研团队,并组织青年教师争取科研课题,承担和参与项目研究,增强教学的后劲。目前本专业全部中青年教师均加入到了方向明确的科研学术团队。5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加强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2002年杨昌炎到中科院过程所攻读博士学位,于2007年到美国明尼苏达州州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刘生鹏老师到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努力提高学术水平。鼓励教师如丁一刚、杨昌炎等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五、科研情况1.科研项目(限5项)项目名称经费项目来源起止时间窑法磷酸和建筑材料联产的生产技术示范工程(2007BAB0
43、8B10)200万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72010混酸法分解中低品位磷矿湿法磷酸净化工艺技术示范工程(2007BAB08B09)465万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72010超重力反应器的混合及传质性能研究(2006AA030202)30万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子课题20072009超临界二氧化碳反胶团络合反应分离过程的基础研究(20776116)28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72009用介观可视化方法研究乳液分离净化磷酸的传质动力学(20876118)35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820112.科研转化教学情况根据教育部教字20051号文中强调的“积极推动科学研究性教学,提
44、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的精神,团队加强了“抓科研促教学”的教学实践。本教学团队科研成果众多,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稳定、卓有成效的科研促进教学格局,建立起科研促教学体系。1. 科研成果促进教学平台的构建经过多年的办学经验,为培养研究创新的人材,提高学生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开发能力,教学与科研训练不可分离。通过实践,总结了如下的科研促教学的体系:科研成果构建教学体系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 创新教育 工程实践反应装置的设计与制造创新实验大学校长基金校求实杯课外科技活动开设专业实验,指导本科生论文讲稿,课件,教科书,讲座2. 科研成果促进教学的方式方法科研成果促进教学
45、的方式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 反应工程专著作为教学的参考教材如吴元欣、伍沅等老师将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反应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吴元欣教授等将超重力反应器、撞击流反应器等研究成果编入新型反应器与反应器工程中的新技术教材,作为反应工程课程的参考教材;团队其他教师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实际,既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又开阔学生的视野,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2) 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的内容依托学科平台,如新型反应器与绿色化学工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绿色化工过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构建反应工程实验与学科资源共享平台,强化学生的工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吴元欣教授的立式超重力反应器
46、研究成果等列入反应工程方向的研究创新实验,使实验教学内容得到了更新与充实。(3) 科研项目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课题团队教师将自己的科研课题作为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真题真做,课题涉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包括工业催化、生物无机材料、膜分离技术、化工过程强化、环境友好绿色精细化学品合成、石油化工、磷资源的综合利用等前沿技术。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课题直接相关的占学生毕业论文总数的80%以上。(4) 科研项目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提供丰富课题资源团队教师将科研项目作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课题,通过采用特色班的形式,让学
47、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科研成果融入教授(博士)论坛讲座近5年来,有6名团队成员为本科生开设教授(博士)论坛讲座,介绍了最近的学术研究成果。3. 科研促教学的效果通过多年“抓科研促教学”的实践,效果是明显的,可归纳为下列几点:(1) 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丰富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被学生视为“枯燥”的专业课“活化”,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加了教学效果。(2) 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深度,让学生对相关专业及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学科前沿有初步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学生对今后从事的工作和自身的发展目标
48、及定位也可从中得到启迪。(3) 科研成果对实验教学的促进不仅能更新实验内容,而且能改善实验条件。如吴元欣教授的课题Pd、Cu双金属负载催化剂氧化羧基化合成碳酸二苯酯(湖北省重大攻关课题)的研究成果进入实验室后,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总结,建立12套用于工业催化方向的学生实验课件和实验装置。(4) 科研促教学是有效培养学生能力的成功之举。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不仅能学到不少新知识,而且能通过动手加强自身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包括科学的思维能力,收集、整理、筛选和运用实验数据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基本功。(5) 团队成员指导学生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湖北
49、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项、三等奖各3项;获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46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25项;学生发表研究论文22篇。六、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1.团队队伍建设的组织保障(1)通过外聘国内外著名反应工程专家、学者,引进国内外留学人员,逐渐形成有核心竞争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团队。(2)注重团队的建设,优化创新队伍结构。注重教学团队的协调和发展,选送中青年教学骨干国内外知名的反应工程研究室培养,不断优化教学队伍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与研究专长。(3)制定教学团队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保证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公开化。2.团队建设的制度保障(1)进一步完善团队负责人制度,团队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团队的教学、科研以及学术队伍建设。(2)发挥团队特岗政策优势,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根据“培养、引进、优化组合人才”的要求,优化团队结构,提升团队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3)健全团队学术交流合作管理办法。大力资助团队教师和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了解国内外反应工程领域的学科前沿,开拓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年级数学(小数加减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汇编
- 自愿加入保安协议书(2篇)
- 购销协议书(2篇)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数字电子技术》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成都某招商会展中心装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方方圆圆说课稿
- 独无的我说课稿
- 肝硬化失代偿期
- 《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说课稿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教研课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复习ppt
- S曲线和技术进化法则TRIZ专题培训课件
- 小学数学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好玩 数图形的学问 省一等奖
- 运算放大器知识介绍课件
- LIS检验信息系统课件
- XRD结构解析基础课件
- CW6180C卧式车床说明书
- (完整版)内部控制风险评估表
- 未带有效居民身份证考生承诺书
- 《大海》 教学课件
- 木结构防腐措施及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