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宽带匹配网络的设计与计算方法_第1页
天线宽带匹配网络的设计与计算方法_第2页
天线宽带匹配网络的设计与计算方法_第3页
天线宽带匹配网络的设计与计算方法_第4页
天线宽带匹配网络的设计与计算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999 年 12 月第 26 卷第 6 期西 安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学 报JO URNAL O F X ID IAN UN IV ERS ITYD e c. 1999Vo l. 26No. 6天线宽带匹配网络的设计与计算方法孙 保 华, 周 良 明, 肖 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天线与电磁散射研究所陕西 西安710071)摘要: 讨论了宽带匹配 CA D 技术中常用的两种方法 直接优化法和实频数据法, 并设计了计算软件, 着重研究它们在天线宽带匹配中的应用. 提出了综合使用两种方法的思 想, 结合实际天线进行了宽带匹配网络的设计和计算, 并与实验测试结果进行比较, 得到 满意的匹配结果.

2、关键词: 天线; 宽带匹配网络; 直接优化法; 实频数据法中图分类号: TN 8221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2400 (1999) 0620793205On the de s ign of broa dban d m a tch in g n e twork s f or an tenna sS U N B a o2h u a , Z H OU L ia n g 2m in g , X IA O H u i(Re se a rc h In s t. o f A n te nna a nd Ele c t rom a g ne t ic Sc a t te ring , Xi

3、d ia n U n iv. , Xia n710071, C h ina )A bstrac t: Tw o m e tho d s fo r th e b ro adband m a tch ing ne tw o rk CA D , D irec t O p t im iza2 t io n M e tho d and R ea l F requency M e tho d , a re d iscu ssed, w ith em p h a sis o n th e ir app lica2 t io n s to th e an tenna b ro adband m a tch i

4、ng p ro b lem s. So f tw a re s a re de signed and a new tech n ique w h ich u se s bo th th e tw o m e tho d s sequen t ly a re p re sen ted. T h en , by u sing th em ea su red inp u t im p edance da ta o f an an tenna g iven in th is p ap e r, th e de sign o f a b ro ad2 band m a tch ing ne tw o r

5、k is accom p lish ed. A com p a r iso n o f th e th eo re t ica l and m ea su red re su lt s ind ica te s th a t th e m a tch ing re su lt s a re sa t isfac to ry.Key W ord s: an tenna; b ro adband m a tch ing ne tw o rk; d irec t op t im iza t io n m e tho d; rea lf requency m e tho d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

6、短波和超短波波段, 自适应快速跳频、选频等先进技术已被广泛采用. 在这种情况下, 利用“天调器”进行调谐匹配的窄带天线往往不能满足要求, 因此迫切需要性能优良的宽 带天线.获得天线宽带特性有多种方法, 如采用宽带振子、天线电阻性加载等技术. 在天线尺寸限制的情况 下, 采用天线宽带匹配网络就是实现天线宽带特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必须指出: 任何一种获得天线宽带 特性的方法, 都要以某种代价来换取, 或者是牺牲增益, 或者是采用较大的天线体积尺寸.始于 60 年代的宽带匹配网络 CA D 技术 1 3 应用于天线设计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4 6 . 其中直接优化法和实频数据法可以根据给定或实测的负载阻

7、抗离散值进行网络优化设计, 这对天线宽带匹配网络 设计和计算尤为适用, 因为天线的阻抗往往难以解析表示, 但可以实测得到.1基本概念天线宽带匹配网络一般指的是在较宽的频带内, 能够实现信号源到天线转换功率最大的一种耦合收稿日期: 1998212209基金项目:“八五”国防预研项目 ( 19121513)作者简介: 孙保华 ( 19692) , 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79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第 26 卷网络. 对于这样的网络, 必须具有如下特点: (1) 输出端与负载端有良好的匹配; (2) 输入端的反射尽可能小; (3) 网络本身无耗或低耗. 图 1 所示即为包含宽带匹配网 络的

8、模型. 图中 rg 为信号源内阻, Z a 为天线输入阻抗, N 表 示天线宽带匹配网络, 它一般是由电容、电感和理想阻抗变 r g.换器组成的无耗互易二端口网络研究天线宽带匹配网络, 通常使用的能够表征匹配的参 U g量主要有转换功率增益和电压驻波比.Z cZ 11 1宽带· 匹配网络Z aNZ q2转换功率增益定义为负载得到的平均功率和信号源能 够给出的最大平均功率之比 7 , 公式表示为图1 天线系统模型G = P ,(1)P av式中 P 为负载得到的平均功率, P av 为信号源能够给出的最大平均功率, 即信号源资用功率.工程中通常使用的信号源阻抗和馈线特性阻抗为 50 8

9、. 图 1 所示的天线系统, 在端口 1 有1 +#1 -#R =,(2)式中# =Z 11 - 50 .Z 11 + 50图 1 所示天线系统中, 考虑到宽带匹配网络是一个无耗互易二端口网络, G 和 R 存在如下关系:12R = 1 + (1 - G ) .(3)1 -(1 - G ) 122直接优化法和实频数据法211直接优化法实用当中, 宽带匹配网络的元件个数一般不超过 6 个 5 . 对 6 个元件以内的 L C 网络可分为 T 型和0 型两种结构形式, 对每一个支节约定如下: (1) 短路不作为并联支路.(2) 开路不作为串联支路.(3) L C 串联不作为并联支路. (4) L

10、C 并联不作为串联支路.这样, 6 个元件以内的网络形式总共有 78 种.参看图 1, 在端口 1, 有1 +# (i )1 -# (i )R (i ) =,(4)Z 11 (i ) - 50其中# (i ) =Z 11 (i )+ 50 , i = 1, 2, ,M .(5)i 为选定的带内M 个频率点, Z 11 (i ) 为馈电端口看去的阻抗值.由式 (4)、(5) 可看出, R (i ) 和 # (i ) 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 即为了使得带内 R 最小, 可以通过优 化带内 #最小得以实现. 而使用后者较为方便, 故目标函数选为ME (p 1 , p 2 , p 3 ) = W (i

11、) # (i ) 2 = 最小 ,(6)i= 1其中 p 1 , p 2 , p 3 分别代表 T 型或 0 型网络各个支节上的电容、电感元件值; W (i ) 为加权函数, 可以使 用指数加权、平均加权等多种形式, 也可以自由选定或简单地设定为 1. 指数加权函数为1R (i ) < v ,W (i ) =R (i ) e R (i ) v ,(7)v 和 e 为指定的两个常数. 这里使用加权函数的目的是: 不同问题选择合适的加权函数, 可以改善优化计第 6 期孙保华等: 天线宽带匹配网络的设计与计算方法795算的收敛速度和优化结果.由于目标函数 E (p 1 , p 2 , p 3

12、) 是可导函数, 优化计算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计算表明, 采用B F GS优化算法, 收敛速度快, 且稳定性也较好.T01K在直接优化法设计的网络中, 引入一个给定变换比的阻抗变换Z a器, 如图 2 所示. 图 2 中的 1K 表示阻抗变换器的变换比. 这样,依据以上原理编程, 通过一个程序即可完成 78 种网络的直接优化宽带·· · 匹配网络设计.212实频数据法参看图 1, 从端口 2 看去的阻抗函数记为 Z q (s) , 称为策动点阻 抗函数. 在复平面内有图2 T型和0 型网引入阻抗变换器Z q (s)s= j = Z q ( j ) = R q ()

13、 + j X () .(8)若 Z q (s) 为最小虚部函数, R q () 和 X q () 满足 6 R q () = R q () -1 X q ()d ,X q () = 1- - R q () d,(9)- - 上式称为 H ilbe r t 变换对. 利用此式, 求解 Z q (s) 只需要找到 R q () 和 X q () 中的一个即可.在端口 2, G 可以表示为G = 4 R q () R a () .(10)R q () + R a () 2 + X q () + X a () 2实频数据法 (R FM ) 的基本思想是: 利用优化算法, 寻找待求的 R q () ,

14、使得带内G 最大最平坦; 再由 找到的 R q () 求解 Z q (s) , 最后根据 Z q (s) 综合出网络元件值. 为此优化计算中目标函数选取为ME = (G 0 - G (i ) ) 2 = 最小 ,(11)i= 1式中的 G 0 称为参考 G , 为 0 1 之间的常 数. 计算过程中, 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 G 0 可以得到最佳的优化结果.R FM 具体实现步骤如下:q(1) 用折线 R () 逼近待求的 R q ().尽 管式 ( 9) 给出了 R q () 和 X q () 的 相 互 变 换 关 系, 但 由 于 积 分 限 由- 到+ , 利用式 (9) 对任意的 R

15、q () 和 X q ()q进行相互换算很困难. 为此, 用折射 R ()逼近待求的连续策动点电阻函数 R q (). 如 图 3 所示, 设 1 , 2 , , N 为频率轴上的N个间断点, 简称断点频率.NR() = R 0 + a k () rk , (12)k = 1图 3折线 R () 和待求 R q ()q (式中 R 0 = R(0) , r1 , r2 , , rn 为断点之间 R )的代数差值. 利用插值公式求系数 ak() , 有q1, k , - k - 1 a k () =k - k - 1,k - 1 < k ,(13)q利用式 (9) 计算 X () , 得0

16、, < k - 1 .79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第 26 卷系数 bk () 为bk () = 1 (k - k - 1 )NX () = bk () rk ,(14)k = 1 ( + k ) ln ( + k ) + ( - k ) ln ( - k ) -( + k + 1 ) ln ( + k + 1 ) + ( - k + 1 ) ln ( - k + 1 ) .(15)将 R () , X () 及天线阻抗 Z a ( j ) = R a () + j X a () 代入式 (10) 得q qN4R a ()R 0 + a k () rkk = 1=G N N2.(16)

17、2R a () + R 0 + a k () rkk = 1+X a () + bk () rkk = 1频带内取M 个频率点 (i , i = 1, 2, ,M ) , 并使这些频率点对应于给定的或实测的阻抗数据频率,q称作抽样频率. 利用最小二乘法, 以式 (11) 为目标函数进行优化计算, 得到对应于最佳 G 的 R ().(2) 有理函数 R () 拟合折线 R ().q q折线表示的 R () 往往不能用有限元件组成的网络实现, 为此还需要寻找这样的一个 R () , 满足q qq(a) R () 能够用有限元件组成的网络实现;(b ) R () 拟合 R , 从而保证该网络 G 接

18、近步骤 1中 R 所能达到的最佳 G.q q ( )R( )q ( )q () 可以采用有理函数形式, 即R A 2 k.(17)q () =1 + B 12 + + B N2N该函数对应于工程上采用的 T 型网络结构. 设计结果发现: k = 0, 得到的网络为低通形式; 0 < k < N ,得到的网络为带通形式; k = N , 得到的网络为高通形式. (3) 计算 Z q (s) 并综合网络.q由 R () 求解 Z q (s) 可以采用盖维茨方法 6 ; Z q (s) 综合网络采用分式连除法. 以低通网络为例, 有Z q () = 1 .(18)j C 1 + 1 j

19、L 1 + 1 + 1R直接优化法和实频数据法相比较, 直接优化法原理简单、方法直观. 但针对预设的网络拓扑优化设 计, 如果网络拓扑选择不当, 可能导致最优解被排除在可行域之外. 笔者介绍的直接优化法, 可以枚举78 种工程常用的网络结构,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 实频数据法中, 待设网络用其策动点阻抗函 数表示, 从根本上克服了直接优化法的缺陷. 但由计算过程不难看出, 实频数据法的计算比较复杂, 且设 计得到的网络包含任意的比阻抗变换器, 往往会给实用带来一定的麻烦. 为此, 在实际设计时, 可以综合 使用两种方法, 即 利用实频数据法设计宽带匹配网络, 该匹配网络包含一组抗变换器

20、, 变换比为 1K 0. 选定阻抗变换器, 其变换比为 1K , 且 1K 与 1K 0 较为接近, 同时工程实用中易于制作, 再 利用直接优化法进行二次设计, 网络形式与实频数据法相同.RL3设计与计算L 2aZ C一套筒天线, 在 f = 9 27 M H z 频带内 R 3, 具有良好的 宽带特性. 且在f = 3 9 M H z频带范围内其驻波值很高, 实测时 一般 R 10. 其电阻值很小、电抗很大, 为了覆盖整个短波频段, 就要求在f = 3 9 M H z范围进行匹配. 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采用 宽带匹配网络.附加网络C 1 T ·L 1图4 网络结构第 6 期孙保华等

21、: 天线宽带匹配网络的设计与计算方法797由套筒天线在 f = 3 30 M H z 阻抗实测值, 可以看出天线阻抗在f = 3 9 M H z具有小电阻、大容抗的特性. 根据测得阻抗直接设计宽带匹配网络难以达到 R 310 的要求, 为此需采用一附加网络以利 于匹配 (见图 4). 利用实频数据法设计宽带匹配网络, 网络L 1 HC 1 FL 2 HT实频数据法211310917417311731直接优化法11611531031741151结构如图 4 所示, 元件值如表 1. 可以看到, 该网络中使用 了 11731 的阻抗变换器. 考虑到该阻抗变换器制作较为 困 难, 而7550 8 阻

22、 抗 变 换 器 已 被 广 泛 使 用, 两 者 差 别 不 大, 故选定 K = 1151. 利用直接优化法设计宽带匹配网 络, 结果见表 1. 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结果, 参看图 5, 直接优 化法设计的网络 R 特性略差于实频数据法, 但已满足设计 要求.表 1元件值表图 5 R 曲线按直接优化法设计结果制作网络, 接入天线的底部,测试其驻波, 结果如图 6 所示, 图中“·”表示计算值. 实 测值和计算值相比较, 其变化规律一致性很好, 其数值也 较为接近. 实测值低一些, 这是因为网络计算时, 假设元 件为无耗, 而实际 L , C 都是有耗的, 存在附加电阻造成 的.4结论

23、直接优化法和实频数据法作为宽带匹配网络 CA D技术的两种常用方法, 因其具有不需要负载解析模型, 而 直接根据给定或实测阻抗数据优化设计网络的特色, 应 用于天线宽带匹配网络设计当中显得尤为方便和实用. 另外综合使用两种方法, 取长补短, 能够改善设计结果.同时必须指出: 宽带匹配网络的设计和计算与负载阻抗图 6测试 R 曲线有密切关系, 并不是任意的天线阻抗都可以实现宽带匹配, 此时必须对天线采用适当的电阻加载或是设 计一个附加网络, 使天线阻抗在频带内的变化相对均衡一些, 这样才能得到满意的匹配效果.参考文献: 1 B and le r J W . O p t im iza t io n M e tho d fo r Com p u te r A id D e 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