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环境岩土工程学概论-3ppt课件_第1页
4.环境岩土工程学概论-3ppt课件_第2页
4.环境岩土工程学概论-3ppt课件_第3页
4.环境岩土工程学概论-3ppt课件_第4页
4.环境岩土工程学概论-3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3章 地下水污染运移模型水循环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地下水的补给、排泄q降水入渗、土壤蒸发、地下水蒸发入渗、作物生长、污水灌溉、渣滓淋滤、污水土地处置系统等等都与饱和非饱和水流运动有关。q准确地描画及预测饱和非饱和水流运动规律,求出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以此来预测地下水污染的瞬时动态与扩展范围,为制定合理有效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选择最正确治理方案提供科学根据。 q 为寻求定量描画地下水污染运移的规律,我们必需研讨污染运移的模型。q 土是三相多孔介质,溶质在地下水中运移。这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q 研讨土壤水势能实际和土壤水运动规律建立相关的地下水和污染运动方程(运移模型)。 q水流模型

2、q水质模型q耦合 3.1饱和非饱和土层水流运移模型3.1.1非饱和水流根本方程的导出q 非饱和渗流(理查兹公式) 饱气带非饱和渗流的微分方程 总土水势q 总土水势土壤水分势能是指土水系统在各种要素综协作用下所具有的总势能。q 总土水势由基质势、溶质势、压力势、重力势和温度势五部分组成。Tgpsmq基质势:土壤基质的吸附力和毛管力所产生的土壤水分自在能变化。q以纯自在水的势能为0作为参比,土壤基质势是负值q土壤含水量越低,基质势越低,土壤含水量越高,基质势越高。q土壤水分完全饱和时,基质势最大,接近0。q对基质吸力而言,土颗粒越小,吸力越大。q包气带中各处基质势不同,是呵斥水势能差的缘由。q基质

3、势对非饱和土壤的水运动有极重要的作用。m1、基质势2、浸透势(溶质势)q由于溶解在土壤水分中的溶质所引起的土壤水分自在能变化。q以纯水的势能为0作为参比,浸透势是负值,大小主要取决于溶质的浓度,浓度越低,浸透势越大,也就是越接近规范形状水的自在能,浓度越高,浸透势越小。q浸透势在土壤水分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很微小,但是它对植物吸收水分有重要影响,假设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土水势低于植物根细胞的水势,植物根系就不能吸收水分,甚至引起植物反浸透而导致植物萎蔫。s3、压力势q 由于遭到压力作用而产生的自在能变化。q 压力势是土水系统中任一点接受超越基准压力的静水压力, = gwh,为水容重w和地下水面以下的

4、深度h之积,在包气带非饱和土壤中, =0。ppp4、重力势 q 重力势是由重力对土壤水作用的结果q 土壤水由于其所处的位置不同,因重力影响而产生的势能也不同,有此而产生的水势称为重力势。q 重力势可正可负,它是与参照面相对而言的。参照面以上的土壤水重力势为正值,参照面以下的为负值。q 通常选择剖面内部或底面边境。gq 由于土壤中不存在半透膜,溶质势可以为是零,在恒温条件下温度势也为零,因此总土水势普通为基质势、压力势、重力势三者之和,通常称为水力势。 pgm张力计构造表示图以基质势为因变量的根本方程 定义 比水容量 mmC)(假设研讨一维垂直方向流动,方程可简化为 3.1.1.2以含水量为因变

5、量的根本方程 定义非饱和土壤水的分散率D( ) 垂直一维流动,方程简化为 模型1以基质势测压水头为因变量模型。 00以土体含水量测压水头为因变量模型3.2 吸附作用q 吸附是土壤中固、液相之间物理化学作用的外在表现。它参与了溶质在土壤中的运移过程,对溶质运移有着重要的影响。 q吸附是指固体从水溶液中吸附某一离子(分子)的作用q具有吸附才干的物质称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称之为吸附物。q吸附作用可使地下水中的某些元素向固相外表转移,因此阻止元素的迁移。q解吸作用可使被吸附的元素从固相外表转移到地下水中继续迁移。q吸附和解吸的相间转移的本质是固液界面上发生的化学平衡问题。q 粘土(大多数是由胶粒组成的

6、)、有机物,因其单位体积内有较大的外表积,有较强的吸附才干。q 土壤胶体可以分成三大类:无机胶体、有机胶体和有机无机复合胶体。q 离子交换(替)吸附作用可使某些元素发生相的交换。吸附作用对以下物质迁移影响较大:q 重金属离子中的Ca、Pb、Zn、Hg、Ni、Cd、Co、Mn、Fe2+q 有机物中的NH4+,C6H5OH(甲酚)、氧化苯、石油等。影响离子吸附的要素q 1.吸附体的种类、被吸附物的种类。q 2.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主要是离子半径和离子价,对大多数粘土来说,一些一价和二价主要阳离子的选择吸附次序为:q 二价阳离子的吸附亲合力比一价强。q 3.吸附才干的大小还决议于吸附物在迁移过程中存

7、在的方式。q 常量组份的吸附主要呈自在阳离子的方式,如Ca2+、Mg2+,Na+、K+、NH4+等q 重金属离子常呈络合物的方式,如MeOH+、MeCl+、MeF+、Me-Org+q (Me-Cu2+、Pb2+、Zn2+、Na+、Hg+、Mn2+;Org+-有机物)。q 4.各组份的浓度(浓度大的离子比浓度小的离子易被吸附)、水溶液的pH值、温度等。q无论是物理吸附,还是化学吸附以及物理化学吸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污染物质与固相介质一定的情况下,污染物质的吸附和解吸主要是与污染物在土层中的液相浓度和污染物质被吸附在固相介质上的固相浓度有关。q液相浓度和固相浓度关系的数学表示式称为吸附方式,其相

8、应的图示表达称为吸附等温线。q吸附方式能够是线性的,也能够是非线性的,其相应的吸附等温线为直线或曲线。在不同的吸附过程中,又表现为动态吸附、平衡吸附等方式。3.2.1 可逆非平衡过程的动态吸附(1)亨利(Henry)吸附方式q线性吸附方式q式中:qS单位介质体积上被吸附的污染物质的质量或称固相浓度;qk1吸附系数(速度);qk2解吸速度;qC污染物质液相浓度。环境岩土工程学(2)费洛因德利希(Freundlich)吸附方式幂函数吸附方式 式中 m常量因子。(3)朗缪尔(Langmuir)吸附方式渐近线吸附方式式中 Se极限平衡时的固相浓度。一级反响方式 (4)一级反响方式Langmuir 吸附

9、方式式中q (5)指数型吸附方式q (6)抛物线型吸附方式(7)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的吸附方式q式中 q 平衡吸附量;q 初始吸附量;q a 阅历常数,与介质、离子成分有关。q该方式比较符合土壤吸附的根本特性,吸附量的添加率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减少,而随着吸附饱和差的增大而增大;吸附量在短时间内添加较快,一定时间以后变化很小,而渐趋于饱和,到达平衡吸附量。eS0jS3.2.2当到达平衡时的吸附方式q 亨利吸附方式q kd分配系数q 费洛因德利希方式q 朗缪尔方式q q Sm-最大吸附量CkSdmCkS1mmSkSCSC环境岩土工程学q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的吸附方式0|)(0cmSSSCbCS)1 (2c

10、bmeSS吸附量随浓度的变化率与吸附饱和差(Sm-S)成正比,而与浓度的平方根成反比。 吸附量随着浓度的增大而添加;添加的趋势在低浓度时较快,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减缓,到一定浓度以后,吸附量实践上不再添加而趋于最大值(Sm)。 b为与土壤和溶液性质有关的常数。 该公式可以比较全面而正确地反映土壤吸附的根本规律,且不受浓度大小范围的限制。 3.2饱和非饱和土层溶质迁移模型一、弥散迁移两个实验模型模型1:在一口井中瞬时注入某浓度的示踪剂,在附近观测孔中,可以察看到示踪物质不仅随地下水一同运移,而且逐渐分散开来,超出了仅按平均实践流速估计到达的范围。示踪剂不仅沿水流方向纵向分散,还有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横向

11、扩展,不同时辰示踪剂的浓度分布,不存在陡峻的突变界面。模型2:装满均质砂的圆柱形管,用水饱和,在某时辰(t=0)开场注入含有示踪剂浓度为c0的水去驱替砂柱中不含示踪剂的水(原状水),在砂柱末端丈量示踪剂的浓度变化。这是一维稳定流动。绘制示踪剂相对浓度 对时间t的曲线(称穿透曲线或传播曲线),曲线呈S形而不是图中虚线所示外形。0)(ctc以上现实也阐明弥散景象的存在。由于假设没有弥散,示踪剂应该按水流的平均流速挪动,含示踪剂的水和原状水的接触界面应该是陡峻的、突变的,即有一个以平均实践流速挪动的直立峰面,曲线呈图中虚线所示外形。实践上,由于水动力弥散的结果,曲线呈“S形。q 上述两个模型阐明,在

12、多孔介质中,两种不同成分的可以混溶的液体之间,存在一个不断加宽、浓度由高至低的过渡混合带,这种景象称为(水动力)弥散。q 这是一个非稳定不可逆过程。q 由弥散作用引起的地下水中元素(组份)的迁移,称为弥散迁移。q 弥散迁移主要是分子分散迁移和机械弥散迁移。1分子分散迁移分子分散是由于液体中所含溶质的浓度不均一,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引起的溶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定向分散,以求浓度趋于均一的景象。分子分散也可由温度差或压力差而产生。当温度、压力一定时,由浓度梯度引起的纯分子分散,可用斐克(Fiek)线性定律描画: Im= - Dmgrad c式中:Im-溶质在单位时间内经过单位面积的分散量;grad

13、 c-溶质在溶液中的浓度梯度;Dm -分子分散系数,表征该溶质在静止介质中分散迁移的才干,其值相当于gradc=l时的分散数量。式中右边的负号,阐明溶质向浓度减少的方向分散。grad C分子分散方向20015010050分子分散方向cgradDImm环境岩土工程学不同溶质的分散系数各不一样,其值取决于分散介质的物理形状和性质、分散溶质及存在于系统中的其它溶质的性质和浓度、温度和压力。据C.P.克拉依诺夫的资料,Dm的取值如表3-l。温度对分散的影响在于随温度增高,分散系数增大。物态与扩散系数的关系 液体 孔隙介质中的饱和水 固体物质 Dm(cm2/s) n10-6n10-5 n10-6 n10

14、-8n10-5 物态 扩散系数 分子分散不仅在液体静止时有,在液体运动形状下也有。不但有沿运动方向的纵向分散,还有垂直于运动方向的横向分散(见图35)。q 分子分散迁移在地层中进展得很缓慢,特别在粘性土层或浓度梯度很小的情况下更为缓慢。q 据鲍切维尔等的资料,在粘土或捣实的亚粘土组成的防护幕上做实验,其分子分散引起的溶质迁移(防护幕的厚度为12m):q 当相对浓度c/c0=0.01时,要经过525年;q c/c0=0.001时,也要经过414年q (c0为防护幕上面液体中某溶质的浓度;c为防护幕渗出的水中同一溶质的浓度)。由此可见,元素在地下水中,由于分子分散作用使溶质迁移的速度是很缓慢的,迁

15、移的间隔也是有限的。因此,假设研讨近期的元素迁移问题时,分子分散所起的作用是不大的,甚至可以忽略。但当研讨的过程延续的时间以地质历史时期来衡量时,那么分子分散对地下水中元素的迁移,将起到重要作用。2.机械弥散迁移由于地下水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速度很不均匀,流速大的将溶质迁移得远,流速小的那么迁移得近,这种由于实践流速(u)和平均流速( )的差别而引起的溶质分散迁移景象称为机械弥散。u由图可见,由于机械弥散作用,使示踪剂质点群不断向周围扩展,超出达西定律所表达的按平均流速估计的分散范围。经过对多孔介质中溶质迁移的理想模型研讨证明,机械弥散也服从斐克(Fick)线性定律:式中:If溶质在单位时间经过

16、单位面积的弥散量; c溶质在地下水中的浓度; u、 实践流速和平均实践流速; Df机械弥散系数,表征该溶质在运动介质中弥散迁移的才干;cgradDuuCIff)(u机械弥散迁移可分为微观机械弥散迁移和宏观机械弥散迁移。(1)微观机械弥散迁移从微观上看,机械弥散的机制可有以下三种情况:a在多孔介质的单个孔管中,由于水溶液具有粘性,受介质孔壁的摩擦阻力的影响,使得接近孔隙壁部分的水流速度趋近于零,向轴部流速逐渐增大,构成抛物面的实践流速分布图37(a)。管的中轴线处流速最大,溶质迁移得远。b由于空隙体积的大小不同,呵斥不同孔隙沿孔轴的最大流速各不一样,使溶质迁移的间隔发生差别图37(b)。c由于空

17、隙本身的弯曲,使质点的流线在沿水流方向上弯曲起伏的情况不同,从而呵斥溶质在流向上速度和迁移间隔的差别图37(c)1。环境岩土工程学 实践上这三种情况是同时发生的,综合起来构成微观机械弥散的机制。在引起横向机械弥散迁移时,除上述三种情况外,还与流线绕过岩石颗粒时,分支一合并有关(图38)。 图38的模型阐明,随着水的流动,由于点状物质源的分支合并作用,水中所含溶质的浓度有规律地继续降低(图中用数字清楚的阐明了这一点),在峰面上各流束所含溶质的总和不变,构成中间浓度高,边缘浓度低的横向弥散。假设有几个流束或部分断面上含有溶质的流束进入时,同样可以构成分支合并的横向弥散。 微观机械弥散迁移主要发生在

18、均质岩石中。(2)宏观机械弥散在非均质岩层中,由于各部分的浸透速度不同,而引起的溶质迁移间隔的差别,称为宏观机械弥散迁移。宏观机械弥散迁移的机制,原那么上与微观机械弥散一样,仍是流速不均一所致,只不过研讨的单元更大而已。 宏观机械弥散迁移的景象在自然界常见,例如,在浸透性不同的层状含水层中,溶质便沿浸透性好的岩层迁移得更快更远;在裂隙或溶隙宽度大小不等的岩层中,溶质沿宽大裂隙或溶隙迁移很快,而且迁移的间隔也很远。 现实上,多孔介质中液体流动时,分子分散和机械弥散常是同时出现,是不可分的。以上的划分,带有某种人为性。由分子分散迁移和机械弥散迁移呵斥的溶质在单位时间经过单位面积的弥散通量可用下式表

19、示: 式中D=Dm+Df,称为弥散系数,量纲(L2T-1)。cgradDcgradDDIIIfmfm)(二、渗流(或对流)迁移 物质随运动介质(地下水)一同的迁移称为渗流(或对流)迁移。在这里地下水起载体的作用。在运动的地下水中,物质可以随着水流一同迁移到很远的间隔,故渗(对)流迁移经常是自然界引起物质迁移的主要方式。但在静止的地下水中,只需分子分散迁移,没有渗流迁移和机械弥散迁移。 物质渗(对)流迁移的数量与物质的浓度和介质(地下水)的运动速度有关,可用下式表示: Ik=cV式中: Ik溶质在单位时间内经过单位面积的渗流迁移量,量纲(ML-2T-1); c溶质在地下水中的浓度,mol; V运

20、动介质(地下水)的浸透速度,量纲LT-1)。三、迁移方式判别 以上分析了元素(组份)在地下水中的三种迁移方式,在运动的地下水中均同时存在以上三种迁移方式,只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各种迁移方式所占的比重不一,各种迁移方式在迁移中所起的作用可用贝克莱特(Peclet)数来判别:贝克莱特数 式中:Pe贝克莱特数;V浸透速度;d表示多孔介质特征的参数,可取介质颗粒的平均粒径;Dm分子分散系数。meDdVP 在一定的水一岩系统中,Dm普通近于常数,介质一定时,d也近于常数,此时贝克莱特数Pe与浸透速度V近于成正比。当V很小时, Pe 也很小,阐明以分子分散迁移为主,机械弥散迁移可忽略不计,当V很大时,Pe也

21、大,那么以机械弥散迁移为主,分子分散迁移相对来说很小,可忽略不计。1963年帕金斯(Perkins)和约斯顿(Johnston)经过实验得出: 当Pen10-2(n5)时,以分子分散为主。 当n10-2Pe10时,机械弥散迁移占优势。 JJ弗里德在实验室做了松散多孔介质纵向弥散实验,根据实验资料,把迁移方式划分为五种弥散形状(图39)。 弥散系数(D)可经过室内实验或野外实验测定。室内实验普通借助干示踪剂溶液在砂柱或槽中进展。野外测定普通借助于示踪剂注入实验来实现。也可根据多孔介质特征,选用阅历数据。溶质在地下水中迁移的根本微分方程 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所含溶质的浓度是不断变化的,是空间和时问

22、的函数,可记为c(x,y,z,t)。思索到以上所述的不同迁移方式,运用斐克定律、达西定律和质量守恒原理,可导出溶质在地下水中迁移的根本微分方程,即对流弥散方程(或水动力弥散方程):假设设Dx=Dy=Dz,同时思索到化学反响、抽水与注水、放射性衰变、或其它缘由所引起的不同相间元素的转移,那么上式变为:第一项表示由于弥散呵斥的溶质运移,称为弥散项;第二项由于渗流所呵斥的溶质运移,为渗流项;第三项W称为源汇项。)(222222zcycxcDtc)(zcuycuxcuzyxW源汇项当元素从固相转入地下水中时称源,W取“+号,当元素从液相转入固相时称“汇W取“-号。机械过滤、生物吸收、化学沉淀、物理化学

23、吸附、化学吸收、氧化复原如:地下水在岩石土壤空隙中赋存和运动时,常发生固相物质的溶解(溶滤)和水溶液中物质的沉淀。溶解(溶滤)可以使岩石、矿物中的某些元素从固相转移到地下水中。沉淀可以使地下水中的某些元素结合构成固体,从水中沉淀出来,使元素从地下水中向固相转移。溶解(溶滤)和沉淀的相间转移,可用饱和指数(Si)作为判别规范:当Si l时,溶液是过饱和的,发生沉淀当Si =1时,溶解与沉淀处于动平衡形状。平衡时的溶度积溶液的活度积iS假设思索吸附与解吸,那么溶质在地下水中迁移的根本方程为:)(222222zcycxcDtc)(zcuycuxcuzyxWts弥散项渗流项吸附项源汇项环境岩土工程学用

24、该根本方程可以定量研讨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运动。但是,这是一个二阶三维偏微分方程,其解比较复杂。经过合理简化可以得出适用的近似解,计算污染物迁移时浓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和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一维弥散方程的解析解这是最简单的情况污染源是稳定源,污染地下水在半无限的均匀介质中流动,假定平均浸透速度V是常数(稳定流,Vx=V=常数, Vy=Vz=0),只需纵向弥散,弥散系数也是常量(Dx=D=常数, Dy=Dz=0)。污染水进入以前,研讨区含某污染物的浓度为零,即C(x0,t=0)=0,污染水中某污染物的浓度为C0 ,由起始断面以同样的流速注入,C(x=0,t0)=C0,其物理性质与干净水根本一样(即不思索

25、粘滞性和密度的变化)。开场时两种液体的分界面明晰,随着时间发生弥散而构成混合带,在无穷远处物质浓度一直为零, C(x=,t0)=0,并假定无相转移,w0。那么弥散方程可大大简化,改写成:这是个二阶齐次偏微分方程,可用拉普拉斯积分交换法求解。00, 000,0, 0022txCtxCCtxCntCxCVxCD解:)/2/(20ntDntVxerfcCC)/2/()exp(20ntDntVxerfcDxVC假设: 鲍锲维尔以为解析解的第二项可忽略 或erfc( )为余误差函数005. 0DxV)/2/(20ntDntVxerfcCC)/2/(5 . 0ntDntVxerfcC具有某一相对浓度的点的

26、运动速度公式为:由上式可见,当 =0.5时,后一项为零dx/dt=V/n 即相对浓度为 =0.5的点以常速运动,它相当于“活塞式锋面的推进。)21 (/CerfarctnDnVdtdxCC弥散带长度(相对浓度从1到0的地带)B为取决于相对浓度的系数,当 为0.9990.001时,B=8.8;当 为0.990.01时,B=6.6;当 为0.90.1时,B=3.6。弥散带长度是随时间而增长,但其大小取决于系数Dn或K(浸透系数)ntDBLCCC二维平面弥散方程的解析解q 含水层是单层、程度均质层,水的实践流速u是常数且平行X轴。弥散系数也是常数且与流速成比例(动力弥散体系)。q 污染源为点状源,其

27、浓度为C0,以流量Q进入,地下水中含该污染物的初始浓度为零。这时既有纵向弥散(x轴方向又有横向弥散(y轴方向。即DxDy0,Dz=0,Vx0,Vy=Vz=0q 解:xCVyCDxCDtCnxyx2222),(), 0()2exp(4),(0btWbWxDVDDQnCtyxCxxyxyxxxxDDVyDVxb44222222函数为汉土什)(),(HantushyxW3.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模型q3.4.1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q对于固体废物平安填埋场工程,本质上就是维护地下水、控制污染的环保工程,因此,原那么上不允许它对环境产生任何潜在危险。所以,假设场址条件优良,简单地对地下水环境影响作普通

28、性的定性评价那么可满足要求;但为了预防万一,也有必要作风险评价预测,并且要求尽量作定量评价。两种评价预测方法q一种可称之为类比法,这种方法较简单,假设拟建填埋场与已运转的填埋场同处类似的水文地质和水文地球化学条件,那么可进展量比对比处置,从而对拟建工程的环境影响范围和程度作出评价,并概括出数值目的或类比系数,作简单的运算结果或者作出定性的环境影响评价预测结论。q另一种方法就是建立数学模型进展评价预测。数学模型主要根据水文地质学实际和数学方式,对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增量、衰减等变化规律用数学模型来描画,而模型中所采用的参数要进展大量水文地质调查、现场实验和室内实验来获取,最后可以得到污染预测向

29、定量的数值解或解析解,假设参数采取比较准确,这种预测也是非常可信的。 3.4.2.l污染源负荷评价模型q 污染源负荷是表征污染物排放的严重程度如何,也可以为是要使所排放的污染物到达评价规范所需求的水流量。污染负荷计算模型qPi第i种污染物的污染负荷,m3s;qqi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速率,mg/s;qCsi第i种污染物的评价规范,mg/L;q10-3L与m3之间单位换算系数。qqi=CiQi103q式中 Ci第i种污染物排放浓度,mgL;q Qi-含有i种污染物的废水排放流量;q 103-m3与L之间单位换算系数。 310siiiCqP某个污染源负荷q 为该污染源中各种污染物负荷的总和q q 式

30、中 PJ第J个污染源的污染负荷,m3s;q Pij-第j个污染源第i种污染物的污染负荷,m3S。 iijJPP某种污染物的污染负荷q 在各个污染源中的总负荷为q q 式中PI评价区内第I种污染物总污染负荷,m3s。 jijIPP评价区内一切污染源的点污染负荷q q 式中P评价区内总污染负荷,m3s。IIJJPPP污染相对严重程度q 为了对比不同污染源与不同污染物相对严重程度,可用污染负荷比表征,即污染物负荷占总污染负荷的百分比,可用如下几种表达式:%100PPKijij%100PPKiI%100PPKJjqKij第j个污染源中第j种污染物的污染负荷比;qKI评价区内第I种污染物的污染负荷比;q

31、KJ评价区内第J个污染源的污染负荷比。q将上述计算结果列成表,并按大小排成顺序那么可一目了然定出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这样可为水质评价模型的建立和污染治理提供目的与方向。 地下水水质受污染评价模型q 为了评价地下水的水质好坏与污染程度,多采用单项水质指数进展评价。水质指数是指某种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浓度与评价规范值的比值,其比值越小那么水质越好,反之比值越大那么水质越差,如其比值大于1就阐明地下水已蒙受污染,如小于1那么地下水无污染。q 表达式中q Ii第i种污染物的水质指数(污染指数);q Ci第i种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浓度,mg/L;q Coi第i种污染物的评价规范值,mg/L。oiiiCC

32、I q对于pH值的评价,可以给出一个规范值范围,如在其内,阐明地下水的pH值为正常值。q式中IpHpH的水质指数(污染指数) ;q VpH地下水的9值;q Vd地下水中pH值规范的下限值;q Vu地下水中pH值规范的上限值。q普通地下水的水质评价以我国已公布的作为评价根据。0 . 70 . 70 . 70 . 7upHdpHpHVVVVI综合水质指数q I-综合水质指数q Wi某污染物的权值q Ii-某污染物的水质指数niiiIWI1权值普统统过因子分析、客观判别(毒性)、居民反映确定。 某地水质污染指数计算表 点号 pH 氨氮 氰 酚 铬 砷 耗氧量 溶解氧 累计污染指数 平均污染指数 最大污染指数 综合污染指数 1 0.5 4.80 0.36 1.00 0.52 0 1.22 1.71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