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磁场与地震新知识_第1页
地球磁场与地震新知识_第2页
地球磁场与地震新知识_第3页
地球磁场与地震新知识_第4页
地球磁场与地震新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球磁场与地震新知识(全文)一、地球为何会有磁场? 各种不同物质形成的“岩浆潜流”在地壳下绕地心运行可以形成一种线圈作用,会对太阳和月球引力产生一个切割角,使得岩浆潜流可以切割太阳及月球引力磁力线而产生地球磁场。 岩浆潜流为何会绕地心运行呢? 这是因为岩浆潜流受到二种力的作用:一是地球自转时产生的离心力,二是因为地球自身存在磁场,地球转动时会产生旋转磁场,这种旋转磁场可作用于岩浆潜流而产生一种“电磁搅拌”力,使得岩浆潜流跟着这种“电磁搅拌力”运行(如同异步电动机的运行原理)。注:“电磁搅拌力”由网友“若比邻60”提出。 二、为何地球北极与北磁极会产生位置偏移? 地球北极的“极地”是因为地球自转

2、时产生的“陀螺效应”而产生的。 北磁极的产生是因为很多岩浆潜流在此处集结交叉运行而产生的。岩浆潜流集结交叉点为何不会在北极而会产生位置偏移呢?我认为这可能与极地地壳下面的地貌有关,因为地貌结构的原因,岩浆潜流都集中到了北磁极那个位置产生集结交叉运动而造成北极与北磁极位置产生偏离的现象。 三、地球为何会出现板块漂移现象? 因为地壳受到二种力的作用所以出现了板块漂移现象: (1)受到岩浆潜流运行的推力作用。 (2)受到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 四、为何地球南北极历史上会出现过南北倒置现象? 地壳在岩浆潜流的推动下除了出现板块运动外,有时也会“生病”,会在地壳内壁产生非常不和谐的“肿瘤”,岩浆潜流

3、一旦碰上这种“肿瘤”就可能会使多种不同物质构成的岩浆潜流都混到了一起,严重时会使岩浆潜流运行方向发生改变,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地球磁场的方向性改变。 五、为何会发生地震? 主要有二个原因: (1)地壳板块漂移产生的断层或挤压活动造成地震。 (2)岩浆潜流在运行中有时会出现不同的潜流物质胶合在一起,相当于线圈之间的“短路”现象,此时“短路”部位就会出现地下的“雷电”放电现象,并使局部磁场出现不规则变化,导致地壳局部失去引力平衡而引发地震的发生。局部出现磁场的不规则变化现象同时可导致“地震云”与“地光”的产生。 强烈的地下“超极雷电”放电现象可直接以接近光的速度撕裂局部地层,产生强大的爆炸冲击波(纵波

4、),持续的放电过程还可产生“扭波”,从而产生极其强烈的地质灾害。 六、为什么有些地方会形成地震多发地带,而有些地方会相对平静呢? 除了板块漂移产生的断裂或挤压原因外,如果地壳与岩浆接触层的地方接触面不平滑,凹凸不平,地质结构相对松散,岩浆潜流在这些地方摩擦通过时就容易产生不同物质构成的岩浆潜流产生融合现象就容易发生地震,如果地壳与岩浆接触面相对平滑,地质较硬,则发生地震的机会就相对较少。 七、为何强地震发生前会出现“地震云”与“地光”? “地震云”与“地光”的出现与地球局部出现地磁的不规则变化有关,强地震前因地壳下面不同物质构成的岩浆潜流出现交融现象,相当于地球内部线圈发生局部“短路”,使局部

5、地磁出现不规则变化导致“地震云”与“地光”的出现。 已经证实大地震前震区上空的电离层厚度会出现往下压缩的现象,这种压缩会使“太阳风”的高能带电粒子沿着被压缩的电离层向下沉降,太阳风高能粒子可达1万电子伏,这种高能粒子进入震区上空电离层沉降区后,会轰击电离层中含有的高层气体,这些高层气体受轰击后就被激发而发出可见光。 八、“地震云”的实质是什么? “地震云”实际上是一种聚发光电子流,出现在震区上方大约50公里至200公里(最高可达400公里)的电离层高度。 “地震云”在太空电离层中不跟随地球的自转而移动,一旦震区下面的岩浆潜流恢复正常并使局部地磁也恢复正常,“地震云”与地震中心的位置就会因地球的

6、自转而产生位置偏移,但之前因为局部地壳引力已失去平衡,所以局部地震仍可随时发生九、为什么地震前震区上空会出现电离层被压缩现象? 在地球100公里至400公里高空,空气极其稀薄,这个高度的空间称为“电离层”。电离层的气体元素都呈游离状态出现,当地磁发生不规则变化时,高层气体元素的核外电子出现丢失或整合现象,空间占用减少,因此出现了电离层的向下压缩现象。 十、地震云有何特点? 地震云是一种有自发光特征的“云”,这种“云”根据电离层被轰击的高层气体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颜色,大多数为日光灯样苍白色,看似在云中装有千百万支日光灯。 强地震往往是地震云与地光同时伴随出现,地震的震级愈高,地震云的色彩往往愈鲜

7、艳。 (1)“地震云”出现时如果没有“云彩”就只能看到“地光”,七级以上大地震前均会产生“地震云”或“地光”。 (2)当“地震云”或“地光”出现后,将在120小时内发生6级以上强地震,震级愈高,“地光”愈强。 (3)直接处在地震中心看不到“地震云”地光”现象,只有在相距地震中心数百公里的地方才能观察到“地震云”或“地光”,这是因为地震中心上空虽然电离层已被压缩且被太阳风高能粒子撞击而发光,但总体来说电离层空气极其稀薄,所以在本地看不到,必须在远处才能看到,这个原理就如在近距离看不到空气的颜色,但看天空就知道空气是有颜色的,是天蓝色(4)六级以上强地震可能在地震发生之时“地震云”与“地光”会同时

8、伴随,但也有可能“地震云”与“地光”出现后又消失,几个小时后甚至几天后才发生地震,真正发生地震时并没有“地震云”和“地光”同时出现。 (5)只能在东北方向才有可能发现距离超过1300公里以上的“地震云”,在其它方向发现的“地震云”都是在大约1300公里以内,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地震云”位于太空电离层高度,不跟随地球自转而移动。 (6)在东北方向发现的“地震云”若观察不到“地光”现象,说明观察点相距地震中心距离超过1300公里以上,若在其它方向发现“地震云”,距离肯定在1300公里以内(大概值),并且会同时观察到“地光”现象。 (7)西北或西南方向出现的“地震云”或“地光”,若相距观察者1300公

9、里左右时,可能观察到的“地震云”和“地光”几分钟后就会消失,因为观察者站在地面随地球自转而移动,但“地震云”在电离层高度不跟随地球自转而移动,相距1300公里左右西北或西南方向的“地震云”和“地光”很快就会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而淡出观察视野。 (8)在西面方向发现的“地震云”有可能是在东面方向发生地震,这是因为震区上空出现“地震云”后,接着岩浆潜流交融现象就已经自然恢复,局部地磁已经正常不再产生“地震云”现象,此时因为地球自转原因,可能会在西面方向见到原来产生的“地震云”,而实际局部引力已经失去平衡即将要发生地震的位置却是在东面方向。 (9)“地震云”刚生成时,如果能被二个观察点同时看到,在地图上

10、作交叉标识就能确定将要发生地震的震中位置(所用地图必须是以磁北为坐标绘制的地图)。但是,如果观察颜到的“地震云”是先前生成的,此时地震中心实际地磁已经正常,那么随着地球自转所产生的位移也会使所交叉的“震中位置”出现向西偏移现象。 (10)典型的“地光”容易观察,但有不典型的“地光”会以“会发光的雾”为表现形式,特提醒注意。 (11)由于“地震云”是位于电离层高度不跟随地球自转而移动,但观察者是站在地球表面随地球自转而移动的,所以观察“地震云”时因地震中心距观察者的距离、方位不同,会造成能观察到“地震云”的时间长短也不同。所以说,若建立“地震云”观察站就必须全天候观察,仅利用爱好者的业余观察非常

11、容易漏报。 (12)发射专用人造卫星探测电离层变化作地震预报没太大意义,因为探测卫星无法确认电离层开始出现变化之时间,因此也无法利用轨迹和速度来换算地震中心的准确位置,利用探测卫星只能知道地面可能近期内会发生地震,但无法确定会发生地震的准确地理位置。 (13)如果白天发现疑似地震云可用如下方法确认:因为普通云系高度不会超过10公里,而地震云是位于50公里至200公里甚至400公里高度的电离层,在相隔300公里以外的二处观察点,如果可以同时观察到该疑似地震云,则可断定为是“地震云”。因为在相隔300公里的二个观察点相互间是不可能同时观察到对方上空的普通云系,只有在电离层高度的“地震云”才有可能被

12、二个点同时观察到。 十一、地震发生时,地震中心位置肯定无雨 四川宜宾网友“宜宾老莫”通过地震历史记录作出气象研究后得出结论:地震中心位置在地震发生时不会下雨。 地震中心位置为何“地震时无雨”?网友“若比邻60”认为,凡是地震的地方地壳都会聚集很大的应力,而应力也可理解为一种压力,而压力是可以产生热源的,这种热源能以红外辐射形式存在,可使低层降水云系变成挥发性气体小分子,所以就会出现“地震时无雨”的现象。 十二、地震发生时,地震中心位置会出现红外热源升高现象 网友“地球听诊器”通过人造卫星红外线探测图发现一个现象:地震发生之前,地震中心位置会出现红外线热源升高现象,因此认为利用卫星探测地球红外热

13、源变化的方法能够作出地震预报并确定地震中国心位置。 为什么在地震发生之前,会出现地震中心位置红外热源升高现象呢?这可能就如网友“若比邻60”所说的:凡是地震的地方都会聚集很大的应力,而应力也可理解为一种压力,而压力是可以产生热的,这种热源就可直接产生红外热源辐射了十三、大地震前必大旱现象 网友“鞍山老爷们”根据历次地震气候资料进行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大地震前必大旱(大约会在1至2年内)。这种“大地震前必大旱”也被称作是一种“旱震理论”。 到底什么原因造成“大地震前必大旱”现象呢? 网友“鞍山老爷们”认为:强烈大地震至少酝酿30年以上,震前1-2年局部应力增加速度会加快,此时虽然还未达到临震前那种

14、地磁发生不规则变化、出现“地震云”现象等程度,但这种应力能以红外辐射形式而存在,低层降水云系受到这种红外辐射后会转变为挥发性气体小分子,所以也就造成了干旱现象海洋中都是水,地震前是否也会出现干旱现象呢? 网友“鞍山老爷们”认为,海洋中的干旱表现形式比较复杂,如水温升高、海洋深处出现异常暖流等都是海洋干旱的表现形式。 其实“宜宾老莫”、“地球听诊器”与“鞍山老爷们”三位网友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所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地震发生前,由于应力的增大,导致局部地区红外辐射增加,这种红外辐射可将低层降水云系转变为挥发性气体小分子,使得大地震前出现干旱现象,并得出“地震时无雨”的结论,同时在卫星红外监测图

15、上也可发现局部红外辐射增加的现象。 十四、卫星红外云图上可见地震中心在震前会出现“乱云”现象 网友“lhkcc58”和“wwssff333”通过观察卫星红外云图后发现,地震发生之前,在红外云图上总能观察到地震中心位置会出现一种“乱云”现象,因此认为“乱云”可作地震预报的根据之一。 据观察,这种“乱云”有如下特征: (1) “乱云”出现的位置非常稳定,有时附近其它云彩位置已经移动了非常多,但“乱云”却可以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保会位置不变。 (2) “乱云”形态怪异,象是云中会长出毛刺一样,毛刺伸出方向无规律,与其它云彩形态明显不相同。 (3) “乱云”在红外云图上都呈白色。 (4) “乱云”可

16、突然出现或消失,“乱云”位置的云彩如果开始位移,就不会再保持原来的“乱云”形态。 这“乱云”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认为地震发生之前出现的“乱云”是地震预兆头的一项重要征象之一。 岩浆潜流之间发生局部摩擦或局部地质发生挤压时,地面应力场就会发生变化,这就可能导致地面山脉间出现温度差异现象,这种山脉间的温度差异可以被卫星上的红外摄像捕捉到,在红外卫星云图上表现的就是这种“乱云”现象,所以这种“乱云”位置相当稳定,不随其它云系而飘移。当这种“乱云”消失后,其它云系在这位置刚好飘移经过时,我们当然看不到原先的“乱云”征象了。 十五、普通降水云系与臭氧层之间存在冷暖气体旋流层 在红外卫星云图上我们可以很

17、容易地发现“可见光云图”与“红外云图”在位置及形态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红外云图上的“云”总是以与地球自转相同的方向运行,而我们地面上经常感受到的是东南风,风从东南方向吹来,显然与红外云图上的“云”飘移方向不相符。 为什么红外云图上的“云”总是向东飘移呢? 网友“lhkcc58”认为东方意味着太阳,意味着温度,因为低气压总是向温度高的地方扩散,所以气流中心就会随着地球的自转方而向东移动。 我认为在距地面临10至20公里高度可能存在一个冷暖气体旋流层,根据如下: (1) 普通降水云系都在距地面10公里以下,距地面20公里至45公里高度为臭氧层,臭氧层之上就是电离层了,所以距地面10至20公里高度有

18、一个空间可容许这种冷暖气体旋流层的存在。 (2) 从红处卫星云图上可直接观察到这种冷暖气体旋流层的存在,在同一时间内,我们会发现红外云图的云象与可见光云图的云象完全不同,这也是一个直接的证据。 (3) 这种冷暖气体旋流层能以与地球自转相同的方向运行,说明这种冷暖气体旋流层未能摆脱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影响,因为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地球自转时产生的“搅拌磁场”作用于冷暖气体旋流层,使其气流能以与地球自转相同的方向运行,又因为东方意味着太阳,意味着温度,低气压中心也因太阳的作用而加速,所以就出现了冷暖气体旋流层运行速度比地球自转速度还更快的现象。 (4) 卫星红外摄像只能捕捉到与周围有温度差异的云

19、象,因为在红外卫星云图上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冷暖气体旋流层的气流,所以可以认定10至20公里高度的气流为冷暖气体旋流层而不是静止不动的单纯气体空间。 十六、利用监测无线电信号方式可以作地震预报 地震界老前辈“秋翁感悟”在1977年唐山地震后发现每次余震前收音机信号就会变得杂乱无章,他利用这种现象成功地预测了几次余震。 汶川地震前也有人发现无线电信号异常,当天上午甚至连对讲机也不能正常使用,出现频率偏移现象。为什么地震前会出现无线电信号异常现象呢? 我认为震前电磁波会出现异常是肯定的,因为震前电离层会出现向下压缩现象,无线电短波就是利用电离层对电磁波的反射现象向地球的另一头发信号的,电离层异常肯定

20、会影响到短波无线电的传播。 至于甚高频的对讲机与中波广播受干扰,可能存在我们尚不知道的应力场粒子干扰现象,这种应力场粒子的干扰会使收音机中的磁性材料如磁棒、中周、电感等频率通道发生改变,造成收音机的不稳定现象。 因此,我认为可以设计一种仪器,专门监测磁性材料与线圈间的电感量变异情况,很可能就能监测到地磁的变异情况,这样就能发明一种专用的震前预报仪器。这种仪器可做成袖珍式的,可与手机结合在一起,地磁变化超过一定值后就自动报警,非常实用十七、地震波的三大表现形式:纵波、横波与扭波 地壳下面有许多岩浆潜流在运行,相当于地球内部有许多线圈,一旦不同的导电物质潜流间发生碰撞,就会发生地下的“雷电”放电现

21、象,也就是线圈间的“短路”现象。 我们知道一个小小的家用电闸开关发生短路时都能产生很大的响声和冲击波,如电闸开关盖未盖紧,这盖子都有可能被冲击后飞到地下来。 地下的岩浆潜流发生短路后所产生的放电效应该比天上的“雷电”要大得多,它也会产生声音和闪光,但因为是在地下,小地震时声光现象不明显,但冲击波可使地面上下瞬间一跳(即纵波),接着震波再向四周传播开来(即横波)。 南京地质学校高级讲师李泰兄弟二人在1976年唐山地震实地调查时发现了“扭波”现象: A、所有树木、电线杆直立如初,均未直接受害。例如唐山市内65米高的微波转播塔巍然屹立于大片废墟之中,而且震后两个微波塔仍可直接、准确传播电视信号。 B

22、、唐山的人防坑道除个别有小裂缝外,其它均未受到破坏。C、唐山地震中死伤的人中没有人直接死于震动,绝大部分是因为建筑物坍塌受害。 D、唐山地震后,除个别地区受采空区坍塌或其它影响出现局部起伏外,绝大部分地面路面完好如震前,很少出现波浪起伏现象。 E、唐山启新水泥厂一栋三层库房,一楼二楼基本完好,三楼的所有窗户却全部断裂。而且旋转方向和角度各不相同,现存旋转角度最大的一个右旋40度,旋转角度更大的当时即已脱落。 F、建筑体的破坏尤其是砖石结构和水泥制件破坏一般都是分段裂开四面开花崩,整体歪斜的现象很少。 G、唐山公安学校有3栋三层楼房,形状相同,相互间隔10米平行排列,在地震中南面一栋完全塌平,中

23、间一栋只是部分散落。即使在一栋房中有的是第一层破坏比较严重,有的是第二层,有的是第三层,同一区的受震程度偏差严重。 由于天上的闪电并不是直线放电的,天上闪电会产生锐角走向的方向变幻,所以我认为地下岩浆潜流间的放电现象也会产生这种锐角走向的方向变幻,其结果就是造成地面的“扭波”地震现象。 “扭波”不会与纵波横波同时存在,应该是先有纵波再有横波,“扭波”是最后才有的,按照雷电放电规律来推断,地震灾区应该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扭波”,而是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没有,有出现“扭波”的地方情兄可能也不一样,有的“扭波”会是顺时针方向扭,而有的是逆时针方向扭,出现的扭矩角度也会各不相同。 由于地下放电速度实际就

24、是光速度,又因电流极大,整个局部地层会以极高的速度被撕破并扭转,尽管扭动度数和位移不会太大,但因初速度快,所以破坏力巨大,初速度可能比子弹出膛的速度还更快。 十八、强烈大地震时常常可以听到雷声 网友“zengzhangang”在他的地震成因新说 11 中引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地震求生记中关于地震声音的内容: (1)打雷声:最普遍的声音,特别是大地震前常常可以听到。 (2)风声:如刮强风般的声音,据说听起来很象公象的咆哮声。 (3)爆炸声:有如“轰隆”般的爆炸声音,听起来很象大型炮弹的爆炸。 (4)机械声:听起来很象卡车、挖土机、电车或飞机等的声音。 (5)锯木声:唐山大地震时,很多人同

25、时听到爆炸声和锯木声。 (6)撕布声:在海面比地面更常听到撕布声。 上述声音实际上在雷雨季节我们也能听到,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雷电声音会有所不同,如果是在下冰雹时打雷,甚至还可听到“炒豆子”般的声音。 所以,大地震时出现的地下打雷声,会依据不同的地质情况而出现不同的声音,这更证实了地震是由岩浆潜流间的放电现象,即地下的“超级雷电”造成的,地下岩浆潜流间的放电现象,在不同的地质构造下会出现不同的打雷声音。 十九、六千米以下高度会出现“形态地震云” 天涯地震吧游客“5583451”提出一个很有创意的观点,认为除了电离层高度可产生本质为电子流的“地震云”外,高度为六千米以下的普通云系也会产生“地震云”

26、,他认为地震中心震前会出现一种“磁流”,这种“磁流”会影响到普通云系,使普通云系改变形状和方向,并向磁点指向或沉积,从而产生六千米以下高度,本质为普通云系的“形态地震云”。 这位网友从电离层彩色地震云中分析出:红在上,黄在中,蓝在下,说明地震前发生在电离层磁场的电磁波是微波。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第一个揭示了光的色学性质和颜色的秘密,发现光的颜色决定于光的波长。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0.77 0.38微米之间。波长不同的电磁波,会引起人眼的颜色感觉不一样。红色:0.77 0.622微米;橙色:0.622 0.597微米;黄色:0.597 0.577微米;绿色:0.577 0.492微米;蓝

27、靛色:0.492 0.455微米;紫色:0.455 0.380微米这位网友还认为:蓝是最短的波长,红是最长的波长,用红黄蓝的垂直方向作指点,可能就是地震点,所以可用微波法测距,来指明准确的震中位置。 二十、强震区的“李金蔚鸿裂线”现象 网友李金蔚的父亲发现中国内陆四个七级以上的强地震区:汶川、邢台、唐山、海城都在同一条直线上,于是李金蔚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华夏系基底大断裂与地缝合线”的说法。 这种“华夏系基底大断裂与地缝合线”也称为“鸿裂线”,在历史地震图上地域走向非常明显。 在亚洲位置关系卫星定位图上,我们也能非常清楚地观察到这一强震走向的“鸿裂线”。可以认为,强烈地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28、走向,这种地域性走向分布已没有任何可值得怀疑的地方。 为什么强震区会出现这种明显的地域性走向呢? 我认为“李金蔚鸿裂线”引发地震的位置可能处于地壳内壁,也就是岩浆潜流与地壳内壁接触的层面。 这条“李金蔚鸿裂线”在地壳与岩浆接触的内壁面位置地貌可能呈现内凸型山脉状,岩浆潜流在途经这些地域时容易相互碰撞交融产生岩浆潜流间的放电现象,也就是地下的“超级雷电”放电现象,所以这些地方就容易发生强地震。 二十一、地震是否能作临震预报? 个人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特别是6级以上强地震,可以综合采用观察“地震云”方式、观察红外卫星云图找“乱云”方式、结合动物行为等作出120小时强震预报。6级以下小地震临震预报

29、难度较大,准确性相对低些。 相距250 300公里左右建立“蜂窝式”的地震云观察站,再结合红外卫星云图观察及动物行为观察、综合仪器分析等作出120小时临震预报,这是目前为止已知成本最低、观察面最广、最有效的地震预报方法。 二十二、人类主动防患地震灾害的措施探讨 措施A:安插地下“避雷针” 建筑地基施工打桩时安插地下避雷针,此方法实际只是在“地桩”上加以改进即可,让“地桩”有一较粗的钢筋从桩尾直通桩头,并裸露桩头约80公分以上,钢筋裸露头呈针尖状,以利地下“尖端放电”。 每根桩入地后,全部地桩的“桩尾”钢筋均要相互用大钢筋焊接后方可浇灌混凝土,使建筑地桩主动引接雷爆电流,使雷爆电流在所有桩基同释

30、放,降低地下雷爆“纵波”爆发力,吸收、缓冲“扭波”之电流,可有效地将地下雷爆对建筑的直接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成片开发地带可将所有桩基相互焊接形成区域避雷网效果更好。 措施B:开发地震报警产品 开发地震报警手机及其它方式地震报警器产品,最大限度地在地震发生之前将人员疏散到空旷安全户外。 措施C:提高全民防患意识 提高全民地震防患知识,由国家编写统一的学校防震规范制度,做到临震不慌,行动迅速而不乱,将地震灾害降至最低程度。 ( 全文完 )正式提出“地震云”的,是日本前福岡市市長鍵田忠三郎,他曾經亲身经历過日本福岡1956年的7級地震,在地震時看到了长蛇狀奇云,以后只要这种云出现,总有地震相应发生,

31、所以他就把这樣的云称为“地震云”。 1978年3月6日,鍵田在記者招待会上,突然发现了長蛇狀奇云(见图),鍵田当即停下演讲,向大家預报了地震。果然,次日上午发生了震中在太平洋的7.8級地震,整个日本震感強烈。 在指南针标度方向:30至150度或210至330度之间都有可能见到这种长蛇状地震云。生成原因是: 某种岩浆潜流在地壳下面卡了壳,长时间被堵住无法流动,并与相邻的岩浆潜流持续不断地发生摩擦,使局部地磁发生了严重的不规则变化,在局部上空持续不断地产生小范围的地震云,随着地球的自转,这种地震云就向西面飘移,在持续不断地产生地震云的同时,所产生的地震云又持续不断地向西面飘移,就产生了这种长蛇条状。 这种地震云出现后因为局部地磁发生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