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必修ⅰ沪科版期末综合复习_第1页
物理必修ⅰ沪科版期末综合复习_第2页
物理必修ⅰ沪科版期末综合复习_第3页
物理必修ⅰ沪科版期末综合复习_第4页
物理必修ⅰ沪科版期末综合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物理必修一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第一节 质点 参考系 空间 时间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包括平动、转动、振动等 2、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2、能否看做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形状、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注:质点具有物体的全部质量 能否看做质点跟物体的体积大小,质量多少无关 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参考系(参照物):1、定义: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不动的物体 2、说明: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而言的 同一物体选不同的参考系结果不同 注:一般选地面为参考系空间、时间、时刻:1、在时间的轴上,时间为一段距离(

2、表示一段过程),时刻为一个点(表示某一瞬时) 2、说明:时间的单位:s(秒)、min(分)、h(时) n秒末、n秒初都是时刻 第n秒末、第(n+1)秒初都是时刻 第n秒内为时间,时间间隔为1s n秒内为时间,时间间隔为n s第二节 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确定位置的方法:1、位置:物体所在的具体地点 2、确定位置的方法建立坐标系 直线坐标系:用于直线运动 ; 平面直角坐标系:用于物体在某一平面内的运动 空间直角坐标系:用于空间中运动位移:1、定义:物体位置的改变 2、位移是矢量:用一条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 大小:初末位置间线段的长度,单位m 方向: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3、位移与路程的区别:

3、 位移只与初末位置有关,与轨迹无关;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一般路程位移大小(只有做单向直线运动的物体才有路程等于位移大小)位移时间图像:表示做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随时间变化关系第三节 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速度:1、定义:物体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2、 () 3、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4、速度只能初略地描述物体在t内运动的平均快慢 注:分清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平均速度仪器:打点计时器(记录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置和时间的仪器;使用220V交流电源,当电源为50Hz时,每隔s,即0.02s打一次点)1、 判断是否做匀速运动:若则做匀速

4、运动2、 求打下某一点的瞬时速度:,3、 求:作v-t图,求斜率同直线连起来,在直线上选两点,(作图为减小误差)逐差法: ··· 注:0点速度不为零区分:计时点:打点计时器实际打出的点时间间隔为0.02s 计数点:为减小测量误差而每隔几个计时点(一般每隔4个或每5个)所取的点速度-时间图像:1、表示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2、3、v-t图围成的面积代表位移大小第四节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1、 定义:表示速度变化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2、 ()3、 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同向注意:在直线运动中,取方向为正,则 加速时:为正;减速时:为负4、 区别:速度v表示运动快慢

5、速度变化量表示速度变化多少 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快慢 当与同向时,不管如何变,必然变大5、变,必有;大,不一定大;不一定为0;可同向可反向第五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即加速度恒定的运动被称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做直线运动,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轨迹呈直线;加速度不变)2、分类:匀加速直线运动: 匀减速直线运动:3、v-t图:是一条直线:第六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1、 某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2、 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 ; 同理推3、 第七节 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自由落体运

6、动:1、定义:物体只受重力且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是理想化模型 2、特点: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竖直上抛运动:1、定义:物体以某一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只受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2、运动性质:初速度为,加速度的匀减速直线运动3、规律:4、上升时间:上升高度:5、处理办法:分段处理: 整体处理:以 ,6、对称性:时间对称: 速度对称: 第二章 力第一节 力1、 概念: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2、 性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必有施力物和受力物同时存在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施力物同时也是受力物 力是矢量:a.力的大小:用测力计(弹簧秤)来测量,单位;牛N b.力的方向:3、力的三要

7、素:大小、方向、作用点4、力的图示:用一根带有箭头的有向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 画力的图示步骤:a.画标度 b.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 c.画箭头 力的示意图:只反映力的方向、作用点5、力的作用效果:a.使物体发生形变 b.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速度)改变6、力的分类:第二节 重力重力:1、概念: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注:a.重力只是吸引力的一个分力b.地球的各个部分对重力都有贡献,不仅仅是地心c.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要受有重力,与物体是否运动及怎样运动无关2、重力是矢量:方向:竖直向下 注:a.除赤道和两极地外,重心不指向地心 b.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不是垂直向下 大小:,用弹簧秤测量

8、3、重力大小等于物体静止时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绳的拉力 注:a.条件:静止 b.只是数值相等,实质不同重心:1、定义: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等效替代) 2、重心位置:由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决定: a.质量分布均匀的在几何中心 b.质量分布不均匀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注: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第三节 弹力形变: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伸长、压缩、弯曲、扭转等) 弹性形变:撤去外力后物体能恢复原状的形变 范性形变:撤去外力后物体的形变或多或少有所保留而不能复原的形变注: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只是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弹力: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

9、产生力的作用,这种的称为弹力。 弹力方向总是与引起形变的作用力方向相反,常表现为拉力、压力、支持力 2、产生条件:a.两物体之间接触 b.产生弹性形变 3、弹力有无判断:假设法: 假设有力,将产生怎样的效果 假设将与物体接触的另一物体拿走,看物体能否保持原来的状态 注:a.只有接触而无形变,则无弹力 b.弹力是因为施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给受力物体施加的力 c.“书静止在水平面上,压力就是重力”说法不对(二力性质不同)4、弹力大小:弹簧弹力大小非弹簧弹力:根据力的平衡条件求(受力分析、列方程)5、常见弹力形式面与面、点与面的弹力方向垂直于面(若是曲面则垂直于切面)方向:指向受力物体轻绳:只能产生

10、拉力(张力),处处相等,能突变。 拉力方向:沿着绳子且指向绳子收缩方向轻弹簧:可产生拉力、压力,不能突变方向:沿弹簧轴线 轻杆:可产生拉力、压力,能突变方向:不一定沿着杆,利用平衡条件分析6、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与弹簧形变大小(伸长或缩短的量)成正比: (为弹簧劲度系数,单位,只与材料本身结构有关) 注:胡克定律只在一定的弹性限度内适用第四节 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并发生挤压的物体之间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滑动摩擦力:1、定义: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挤压,当它们沿接触面发生相对运动时,每个物体的接触面上都会受到对方作用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3、作用效果:阻碍相对

11、运动4、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注:与物体相对运动相反,不一定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往往由作用效果判断5、大小: (:动摩擦因素,无单位,与物体材料、粗糙程度有关) 注:a.滑动摩擦力只与.N有关,与物体速度、受力情况、接触面大小无关 b.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 c.滑动摩擦力大小一定静摩擦力:1、定义:两个彼此接触且相互挤压的物体之间没有发生相对滑动,但它们之间存在相对运动趋势时,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的力。2、产生条件:接触面不光滑、有相对运动趋势3、大小:与两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有关。相对运动趋势增大,增大;趋势减小,减小。 静摩擦力的最大值称为最

12、大静摩擦力,是静摩擦力增大的最大限度4、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相反,由作用效果判断注: 由物体所受的其他力及加速度决定总结:滑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1、 产生条件:接触面不光滑、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弹力2、 作用效果:阻碍相对运动,但不一定阻碍运动3、 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摩擦力与同向、反向或垂直)4、 大小:必须先弄清楚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5、 物体从静止到滑动,变化情况:精确:略大于 粗略: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第五节 力的合成1、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和共同作用效果相同,我们就称为和的合力,和为的

13、分力。2、 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是一种等效替代方法,即用一个力去替代几个共同作用的力,替代后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原来相同。3、 共点力:作用于物体上的同一点,或者力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的几个力。 注:把物体当做质点的情况下,物体所受的力都是共点力4、求合力方法:图角法:作平行四边形,合力大小同标度去量,方向用量角器量计算法:先作平行四边形,再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讨论:a.当时, 最大,与任意分力同向 b.当时,,方向: c.当时, 最小,与大的分力同向 范围: ,随夹角增大而减小 注:合力可比分力大,可比分力小,不等于某一分力 d.夹角为的两个等大力的合力特殊:当时,e.求

14、两个以上共点力的合力:特殊:三个互成等大的力的合力为0注:1、若要求多个共点力的合力,可先求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这个合力与第三个力的合力,依次进行,最终求得全部共点力的合力。 2、力是矢量,它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第六节 力的分解1、定义:一个力的作用可以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来等效替代,这几个力称为那一个力的分力。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2、分解方法: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一个已知力的分解可以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确定。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力和运动的关系:1、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观点: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

15、运动状态的原因(理想实验)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改它变这种状态为止2、理解:指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注:a.物体运动状态指速度,运动状态的改变即速度的改变,包括大小、方向 b.运动状态改变,一定有力;但有力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指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惯性:1、定义:物体本身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2、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且由物体质量唯一决定,与物体受力不受力、速度、位置无关3、惯性表现:当物体不受力,惯性表现为保持速度不变 当物体受力,惯性表现为速度改变的难易程

16、度4、惯性与惯性定律实质不同5、用词不能说“惯性”、“惯性作用”,可以说“由于惯性”6、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第二节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生活现象:加速度与力、质量都有关实验探究:控制变量法:先让不变,找出与的关系;再让不变,找出与的关系;最后分析与的关系。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小车,砝码2、安装装置3、平衡摩擦力(不挂砝码,纸带要戴上)4、挂,接通电源,用纸带记录小车的水平运动(当时,可认为)5、保持不变,改变重复4步骤多次6、保持不变,在上加砝码7、继续加砝码,重复4步骤多次8、用逐差法求加速度9、作不变时图(成正比)第三节 牛顿第二定律1、 定义:物体加速度跟所受合力成正比,跟物

17、体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合力方向相同2、 公式:说明:为合外力 各量必须使用国际单位: 与同向。区分:与同向,与不一定同向 与是瞬时对应关系,与同时产生、变化、消失3、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步骤:确定研究对象 分析受力情况、运动情况 求合力(正交分解法、合成法) 统一单位4、力学单位制:力学基本单位:长度 、质量、时间 导出单位:由物理公式推导出来第四节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对力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一对平衡力不同点作用对象两个物体同一物体作用时间同时产生或消失不一定同时产生或消失力的性质一定是同性质的力不一定是同性质的力作用效果不能抵消、不可求合力可抵消,可求合力

18、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共线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负号表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受力分析步骤:1、明确受力物体,把它隔离出来 2、画受力图:先画重力 绕受力物体一周,分析接触处的弹力,摩擦力 注:a.只能分析受力物体的受力,它施给其它物体的力不能分析出来 b.必须结合运动状态分析第六节 超重与失重1、 超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2、 失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3、 完全失重:如果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那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0,即物体对悬挂物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等于0的现象注:不论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物体重力不变,只是“视重”改变 发生超重、失重现象与物体的大小、方向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大小、方向 在完全失重时,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现象完全消失第四章 物体的平衡第一节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1、 平衡状态: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注: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