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专项生产技术-9甘薯高产栽培技术的综合运用_第1页
甘薯专项生产技术-9甘薯高产栽培技术的综合运用_第2页
甘薯专项生产技术-9甘薯高产栽培技术的综合运用_第3页
甘薯专项生产技术-9甘薯高产栽培技术的综合运用_第4页
甘薯专项生产技术-9甘薯高产栽培技术的综合运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学单元八甘薯专项生产技术教学子单元九 甘薯高产栽培技术的综合运用创造甘薯高产,就是要因地制宜,选用良种,综合运用科学的栽培技术,构成合理的群体结构,不断调节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协调个体与群体生长,充分发挥群体的生产力,使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地超过一般产量水平。高产指标鲜薯产量60,000kg/公顷以上(折薯干18,750kg/公顷左右)为高产;一种是大田生长期200天以上的夏、秋(指越冬的)薯,鲜薯产量90,000kg/公顷上下(折薯干22500kg/公顷左右)为高产。我国南北甘薯产区,都出现有鲜薯产量超75,000kg/公顷的高产典型,高的达到101,700kg/公顷,折薯干25425kg/

2、公顷; 1978年湛江农业专科学校的小面积越冬秋薯高产田鲜薯产量达到1245975kg/公顷,折薯干49830kg/公顷。从而表明甘薯的单产潜力很大,甘薯生产发展的前景广阔。 研究甘薯高产栽培,目的是掌握甘薯的生长规律,为看苗诊断和栽培措施的合理运用提供可靠依据。在栽培过程中,应了解甘薯生长的各个过程对土、肥、水、温、光、气等条件的要求,以及这些条件与各器官形成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以便采取相应的促、控措施,使其沿着高产的方向发展。甘薯生长过程中,个体与群体之间存在着争夺光、肥、水、气的矛盾。因此,高产栽培要不断分析这些矛盾,并根据品种特性和气候条件,对栽插时期、栽插密度、群体动态、肥水运筹等方

3、面进行合理安排,创造一个个体和群体都能协调发展的生态环境,以发挥它的最大增产潜力。在甘薯高产栽培实践中,要逐步学会看天、看地、看苗的田间诊断技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和总结科学技术及生产经验。在推广高产经验时,要注意地区性、季节性和生产条件,从客观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不可主观片面地生搬硬套。一、甘薯高产的群体结构与生长动态甘薯的群体是由各个体组成的,高产群体有它不同于一般群体的含义。群体结构的形态与性能,既取决于本身生理调节和控制能力,又受外界环境条件所支配。群体不同于个体单独生存的状态,个体的生长,既受群体环境的影响,它又制约着群体的发展动态,同时群体与个体之间在不同阶段

4、、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研究高产群体与个体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以及调节和控制措施,正是甘薯高产技术综合运用的关键所在。 (一)甘薯产量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 甘薯产量的构成,包括两个概念:一是生物产量,指甘薯在生长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质的总量,即整个植株的茎叶和薯块总干物质的收获量(可表示为:光合时间×光合面积×净同化率);二是经济产量,主要指块根的收获量(可表示为:光合时间×光合面积×净同化率×经济系数)。甘薯经济产量的高低,视生物产量的高低及其转化效率而定,这种转化效率称为经济产量系数。经济产量系数愈高,说明甘薯经济利用的价值也越高

5、。甘薯的经济产量系数,一般为7085%在正常生长情况下,甘薯的经济产量系数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物产量适当提高,经济产量也相应增高,适当提高生物产量是获得高产的基础。但如提高过量,则会出现经济产量减低的徒长现象。因此,要获得甘薯高产,不仅要求茎叶同化产物多,而且要运转能力强,有相适应的块根贮存器官,这就是甘薯高产栽培生理上提出的“源”、“流”、“库”的根据所在。甘薯的单位面积经济产量,是单位面积上的株数、薯块数和平均薯块重的乘积,这三者的乘积愈大,产量就愈高。在相同产量的情况下,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不同生产条件,三个产量因素的结构就不一样。因此,在不同薯区,不同的品种特性,不同的栽培条件,有各个不

6、同的产量因素的最好组合。 甘薯栽培的对象是群体。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构成产量各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当单位面积上株数增到一定程度后,则每株薯块数和薯块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这是因为单位面积上密度增加后,各个体所占的营养面积就相应减少,个体的生物产量就有所削弱,影响到个体经济产量的提高。但个体变小,并不意味着单位面积最终的产量就低。高产栽培的目的,是要求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单株薯块数×每块薯重达到最大值。当这三因素中某一因素增加能超过另两个因素减少的损失时,就表现增产;与此相反,三个因素中某一因素增加但不能弥补另两个因素减少的损失时,则表现为减产。从地上部看甘薯高产

7、,在具体的栽培条件下,都有一个最适宜的最高叶面积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增加密度,可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色面积,有效地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增加干物质生产和积累。(二)甘薯高产的长相指标 甘薯高产栽培,由于肥水条件较好,叶而积上升较快,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在栽培管理上比一般栽培有较高的要求。在高产栽培的全过程中,为使植株向高产方向发展,应分阶段诊断出高产长相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保证高产稳产。综合分析我国南北方春、夏、秋薯高产典型田的植株生长动态资料,高产长相总的要求是:前期茎叶早发,中期健旺,后期有劲。但因高产田与一般田的品种反应、栽插期和水肥条件的不同,长相变化亦有所差异,即

8、高产田比一般田在前、中、后期的叶面积较大,单位面积的茎叶重和根重的数值较高,茎叶生长曲线上坡快而稳,峰顶较高较宽,下坡稳降,薯块生长曲线一直持续增高,但出现蔓薯比值(即T/R值)为1的时间往往较迟。1.前期植株宜早发,叶片应较厚,色泽浓绿或浓紫,叶面有光泽。通过摘心,促进藤蔓低节位部分早分枝,多分枝,生长健壮,茎粗适中,节间均匀,腋芽萌发较多,顶梢肥大。根系发育快,纤维根较粗,色泽鲜明,薯块形成早,薯数多,形状整齐。栽插后60天左右,叶面积指数达2.53.5,茎叶重1875026250kg/公顷,块根重在52506000kg/公顷以上,蔓薯比值35,薯块平均日增重150300kg/公顷。2.中

9、期这个时期一般处于高温高湿阶段,群体叶色宜稍淡,顶芽及顶梢宜稍瘦,顶梢最好略呈弓形。叶片大小正常,叶柄长度一般在25厘米左右,因品种而有出入,垄面叶层厚度也不宜超过35厘米。群体叶面随垄形的高低呈波浪形,死蔓及黄、落叶少,薯形长大,插后90120天,叶面积指数一般不超过5,茎叶重3750045000kg/公顷,块根重3375052500kg/公顷,蔓薯比值0.81.2,中期薯块平均日增重600kg/公顷以上。 3.后期植株叶面积仍应保持较高水平,叶色绿,有光泽,叶片大小正常,不早衰,死蔓、黄叶较少,薯块膨大快,薯皮开裂少,皮色鲜艳、光滑,插后150180天,叶面积指数3左右,茎叶重300003

10、7500kg/公顷,块根重6000090000kg/公顷,蔓薯比值0.40.5,后期薯块平均日增重因品种早、晚熟性而差异很大,一般在525750kg/公顷之间(三)甘薯不同叶面积型的结构及其表现 甘薯叶面积大小和动态变化如何,与块根产量有密切关系。由于不同气候因素和栽培条件的影响,导致叶面积动态发展的不同。现从高产群体结构要求出发,研究分析了高产栽培中叶面积动态变化和块根增长的资料,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1.高产叶面积型这一类型叶面积的动态变化曲线,有两种表现:一是栽培水肥条件好,大田生长期为160180天的春、夏、秋薯,针对低高低和高低的气温变化特点,采取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使前期叶面积增长快而

11、稳,插后60天左右,叶面积指数2.53.5。中期保持较长时间的最适叶面积高峰,叶面积指数一般不超过5,后期缓慢下降,叶面积指数不小于2.5。二是栽培水肥条件好,大田生长期在200天以上的秋、冬薯,针对高低高的气温变化特点,采取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促进前期叶面积增长快,插后60天左右,叶面积指数2.5 3.0,中期先是维持平稳高峰,叶面积指数3.5左右,此后稍有下降,后期又平稳上升到3.5左右,再缓慢下降,形成浅马鞍形变化。上述两种薯田的群体叶面积,都要求随垄形的高低呈波浪状分布,而不宜成平面。这样可增大叶片群体对阳光的接受面积,提高叶片对光能的利用。山东省烟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观察叶面积指数与

12、块根产量的关系指出:能向高产叶面积型发展的田块,就能取得高产。如1975年的春薯高产田叶面积指数在7月12日达到4.44,鲜著产量15000kg/公顷,8月31日叶面积指数为4.49,鲜薯产量达47550kg/公顷,10月18日收获时叶面积指数为3.28,鲜薯产量67702kg/公顷。2.徒长叶面积型这一类型叶面积的动态变化曲线,也有两种表现:一种在水肥条件前好后差、生长期较长的情况下,前期叶面积猛升,封垄过早,中期峰顶太高,叶面积指数超过6以上,后期迅速下降,叶面积指数陡降到2以下,出现茎叶过于早旺早衰现象;另一种在水肥条件前差后好的情况下,前期叶面积缓慢上升,中期高峰过高过迟,叶面积指数超

13、过5以上,后期缓慢下降,出现茎叶过于迟旺迟衰现象。这样生长的春、夏、秋薯,总光合势虽高而净同化率很低,加上养分分配失调,消耗多、积累少,即使生长期较长,也难获高产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旱粮作物研究所1977年观察早旺早衰的徒长田,其叶面积动态变化是:插后30天的叶面积指数为2.5,插后60天猛升到4.6,插后90天陡降到3.0,插后142后天为3.1,插后185天下降到1.7,结果鲜薯产量仅为50700kg/公顷。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1977年观察迟旺迟衰的徒长田,其叶面积动态变化是:插后30天的叶面积指数为0.8,插60天为2. 7,插后90天猛升到4.8,插后120天为4.0,插后150天

14、为3.7,结果鲜薯产量仅31500kg/公顷。分析叶面积指数过大导致块根产量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同的叶面积指数,相应地改变了它的叶层结构。即叶面积指数愈大,叶层也愈多。如按投影见光70%的叶片划为一层,则有如下表现:当叶面积指数为3时,叶层大致可分为4层;叶面积指数达到4时,可分为层;提高到5左右时,则多达6层。与此同时,由于群体受营养面积的限制,伴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加大,叶层的着生高度也相应上升改变了的叶层结构,直接影响光强的分布。当叶层增多和上层叶面积加大时,下层叶的受光显著减弱。表13-1指出,叶面积指数达到5左右时,第二层叶的光强为上层叶所受自然光强的10左右,第四层叶仅为上层叶的2.

15、6,其光强只有1440米烛光,最下层叶片受光强度仅为上层叶的0.7%,即390米烛光;叶面积指数在4左右时,受光强度有了很大改善,第二层叶的光强约相当于自然光强的17%,第四层叶相当于上层的4%,仍有2240米烛光,比叶面积指数为5的同层叶片受光强度增加一倍左右;当叶面积指数接近3时,受光强度也有类似趋势。从这些情形看,叶面积指数愈高,遮荫情况愈严重,造成中下层叶光照强度显著降低。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直接支配着光合效能的高低,并最终影响甘薯薯块产量。据江苏省徐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测定,华东51-16品种的不同叶层结构,其光合效能就不一样,在两种上层叶的光合效能比较一致的情况下,分别为7.0和

16、7.2(克/米2.日),而下层叶因受光强度不一,则有显著的差异,如上午9时测定受光强度分别为2520和1820米烛光的叶片,前者光合能力为2.59克/米2.日,后者只有1.93克/米2.日,后者比前者的受光强度降低30%左右,光合效能也降低了25.5%总的说来,春、夏、秋薯在正常生长状态下,它们的叶面积总数(总光合势)与经济产量的关系是呈抛物线的相关,即在一定范围内随叶面积总数的增加而提高薯块产量,超过限度则叶面积总数愈大愈不利。甘薯高产栽培,更应选用良种,综合运用先进栽培技术,力争形成高产叶面积型,防止徒长叶面积型的出现,这是能否取得高产的重要关键。二、甘薯高产的生理基础甘薯的任何一种生理过

17、程都受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在处理高产栽培问题时,更须重视外因的影响,采取各种措施去协调“源”和“库”的关系,促其平衡发展,同时要注意内因的特性,因势利导,才能得到高产。(一)甘薯茎叶生长与光合产物甘薯地上部茎叶生长,对甘薯的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关系密切。特别是高产栽培的茎叶生长与产量形成,有它的特殊性。因此,探讨高产条件下叶片消长、总光合势、叶面积指数和蔓薯比值与光合产物的形成及分配的关系,对指导高产实践,提高经济产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叶片消长与块根产量的关系甘薯干物质的形成,有9095%是来自光合作用的产物。叶片为同化器官,它是制造和供应块根养分的基础

18、。因此块根产量的高低,与绿叶数多少、功能强弱、叶龄长短都有密切关系。在合理的叶面积指数范围内,单株功能叶片愈多,愈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制造和积累,一般鲜薯产量在5000kg/666.7米2,或超5000kg/666.7米2的群体总叶数,在生长中期为7 090万片,到生长后期绿叶数保持50万片左右,占总叶数的50%以上。据山东省烟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北洛汤基点1978年观察,春薯666.7米2产鲜薯4633公斤的群体总叶数在生长中期每666.7米2为90.7万片,收获时绿叶数保持49.4万片,占总叶数的54.47%,黄、落叶41.3万片,占总叶数的45.53%;福建农学院1978年观察,夏薯666.

19、7米2产鲜薯4252公斤的群体总叶数在生长中期每666.7米2虽达84.9万片,但到生长后期,因黄、落叶太多,高达46.3万片,占总叶数的54.5,而绿叶数仅保留38.6万片,只占总叶数的45.5%,因而影响到块根产量。分析生长中期的群体总叶数基本相同,而到生长后期产量却有明显差异的原因,主要与茎叶生死交替的次数多少、叶龄长短、功能强弱等有密切关系。凡施肥、灌水不合理的,尤其是土性粘、易板结的田块,由于土壤通气性较差,块根形成迟,茎叶含氮量较高,容易引起茎叶猛长,株间郁闭早而严重,通风透光差,光合效能低,茎叶生死交替频繁,叶龄短,黄、落叶出现早,数量多,植株养分分配失调,因而叶片数虽多,块根产

20、量却不能相应地提高。高产的实践证明,合理的叶面积指数动态曲线,应以上坡较陡,峰顶较高较宽,下坡较慢,即后期不早衰较为理想。因此,在适宜的叶面积指数情况下,高峰持续时间愈长,对高产愈有利。高产还要有叶龄较长,叶色有节奏地呈现绿、黄变化的特点。叶绿素是叶片吸收光能的基质,保持正常的绿色,对增强光能利用有利;叶色有节奏地绿、黄变化,这标志着同化物质运转积累能力强,有利于块根膨大。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用P32示踪标记证明,黄绿叶(指生理黄而不是老黄)比绿叶同化物质的运转量大,前者分配于薯块的为37.05 %,后者为29.39%。 2.蔓薯比值与块根产量的关系 茎叶重量与块根重量的比值又称为T/P值。出现蔓

21、薯比值为1的时间,因品种特性而不同在栽培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般早熟品种出现的时间早,降低速度快;迟熟品种出现的时间迟,降低速度慢。在品种相同的情况下,又因水肥条件和长势的不同,造成出现时间的差异。凡是出现过早的、降低速度过快的,表明茎叶生长不良,块根生长受到限制,产量低;凡是出现过迟的、降低速度过慢的,是茎叶贪青的象征,也难获得高产;只有在茎叶重量较大,蔓薯比值下降得较早、较快,又不陡降的情况下,才表明块根持续增重速度快,能获得高产。山东省烟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77年观察春薯长势较好的高产田和长势较差的一般田的蔓薯比值变化动态,指出高产田在插后约100天出现蔓薯比值为1,此后逐渐下降,到收

22、获时为0.42,这显示茎叶重量高,功能强,有后劲,666.7米2产鲜薯4508公斤;而一般田在插后约90天出现蔓薯比值为1,此后快速下降,到收获时为0.27,这表明茎叶重量低,衰退早,后劲差,666.7米2产鲜薯为2609公斤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60年观察高产夏薯的蔓薯比值变化动态,看出在茎叶重量较高情况下,能在插后85天左右出现蔓薯比值为1,此后逐渐下降,到收获时为0.4,这表明地上部、地下部生长协调,是取得高产的关键。南方秋薯由于冬寒的影响,蔓薯比值的变化特点比春、夏薯的下降速度快,陡度大,出现蔓薯比值为1的时间也在插后80100天范围内。如广东省湛江农业专科学校、湛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

23、978年分别取得666.7米2产鲜薯5855公斤和5715公斤的秋薯高产。它们都从插后60天左右蔓薯比值开始快速下降,先后到80100天出现蔓薯比值为1,此后,较长时间保持平稳状态,直到收获时为0.2左右,如下图。图8-21 高产秋薯T/R值变化动态1.广东省湛江农业专科学校,鲜薯5855公斤/666.7米2;2.湛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鲜薯5715公斤/666.7米2,1978年 山东省烟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78年观察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蔓薯比值变化动态有明显的差异,在砂土上,由于土质松,通气性好,蔓、薯向高产型T/R值的变化发展;而在粘土上的,肥力虽基本相同,都是水肥条件好的,但因土质

24、紧,通气性差,植株徒长,养分分配失常,出现蔓薯比值为1的时间明显推迟,下降速度过慢,导致块根产量不高(表9-1)。此外,干物质产量高低与光合势和净同化率的变动密切相关。当光合势小时,净同化率就相应提高,光合势大时,净同化率就相应降低。高产甘薯要求光合势与净同化率相互作用,能得到单产最高值。广东省海南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认为,5000kg/666.7米2的光合势指标,表9-1 春薯高产型与徒长型的蔓薯比值变化动态(山东省烟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78)类型6 /307/157/308/158/309/1510/1产量kg/667米2高产型徒长型3.106.232.064.161.232.070.

25、891.250.830.920.620.710.530.6746333385最低要35万米2/日,最高可达51万米2/日。在此范围内,应争取由低向高发展因为高叶量的着光叶一般比低叶量多,这是取得高产的物质基础。总之,如何改善栽培条件,以求得作物群体生长率(CGR)高,即谋求叶面积指数×净同化率的最大值,这是高产栽培中“源”的问题,它是提高光合效能,增加光合产物,取得高产的重要条件3.甘薯高产与土壤的关系土壤耕作层质地疏松,通气性良好,是创造甘薯高产的重要土壤条件。实践证明,甘薯高产栽培在不同土质条件下,产量差别很大,以疏松的砂土产量最高。据山东省烟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池栽试验指出:砂

26、土与粘土上甘薯生物产量在7月15日以前差别不大,从此以后,砂土中的块很膨大加快,经济产量出现了明显差别。粘土上植株前期茎叶生长速度快,7月15日已达高峰,以后迅速下降;砂土植株地上部前期生长比较缓慢,7月30日才达高峰,其茎叶日增重仅为粘土的50%左右,中、后期基本稳定在折合5000kg/666.7米2左右的水平上。砂土处理结薯早,块根膨大速度快,产量一直抢先,最后比粘土增产36.88%.砂土比粘土显著增产,其原因主要是:第一,砂土通气性好,地温高,昼夜温差大,能促进对钾肥的吸收,提高植株内K20的含量;钾能促进块根形成层的活动,加速光合产物的运转和积累,在前期生长茎叶的同时,并有较多的光合产

27、物贮存于薯块。第二,砂土能供应充足的氧气,促进块根分生组织的分化发育,加速块根的膨大,从而协调“源”与“库”的平衡发展,有利于产量的提高。(二)高产甘薯的需肥特点 甘薯一般的需肥规律在前面有关“施肥”中已有较全面的阐述,这里着重谈一些与高产关系密切的需肥问题1.高产甘薯不同生长阶段的吸肥特性高产甘薯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吸收量和干物质增长量有一致的趋势。山东省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池栽试验指出:5366kg/666.7米2的春薯,生长前期植株增长量小,养分吸收也较少,前期吸收三要素的比例为1:0.4:0.85。随着生长期的推进,至中期植株增长量达到高峰,占总生长量56.8%,此时的养分吸收量也最多,

28、N占三期总吸收量33.8%, P205为66.6%,K2O为66.04%,吸收三要素的比例为:1:1.04:2.9。生长后期植株地上部增长量减慢,占全期总生长量的31.4%,吸收占总量的37.46 % , P205占11.61 % , K2O为17.7,三要素吸收比例为1:0.16:0.70(表8-7)表8-7 高产甘薯不同生长阶段养分吸收量(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80)生长期(月/日)干物重NP2O5K2O比例增长量占总量%吸收量占总量%吸收量占总量%吸收量占总量%N:P2O5:K2O前期中期后期合计207.7999.8553.51761.011.856.831.4100.05.015.

29、896.5317.4328.7433.8037.46100.01.996,121.069.1721.7566.6411.61100.04.2317.174.6026.0116.2666.0417.70100.01:0.4:0.851:1.04:2.921:0.16:0.701:0.53:1.49注:鲜薯产量5362公斤/666.7米2,增长量、吸收量均为公斤/666.7米2.前期5/67/2;中期 7/29/3;后期9/310/22。高产甘薯植株的不同生长阶段,地上、地下部养分的分配率与干物质的积累动态基本一致生长前期地上部生长量大,占总干物量的68.2,氮的吸收量也最大,占总量的82.4%。

30、随着生长期的推进,从以氮素代谢为主转向碳素代谢为主的阶段,养分分配中心逐渐向地下块根转移。生长中、后期,分配于地下部的磷素最多,占总量的6.8%和59;地下部钾的吸收量,前期仅占总量的13.8%,中、后期为29.6%和66.1%。干物质的积累方面,地下部块根从前期占总干物重的31.8%,中、后期分别为60.5%和67.0由此可见,磷、钾对促进块根膨大和加速积累干物质,具有重要作用(表8-8)再者,高产类型植株各器官所含钾氮比值(K2O/N)也高于其他生长类型。据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试验表明,高产型钾氮比值比徒长型为高。高产型的茎、叶、叶柄和薯块中的钾氮比值,分别比徒长型高4.1倍、1.9

31、倍、5.6倍和3.8倍。实质上钾氮比值高,就是表示植株吸收钾肥显著多于氮肥的数据指标。由此可见,钾在促进块根膨大、加速干物质向块根运转和积累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是很明显的(表8-9)。表8-8 高产甘薯不同生长阶段地上、地下部养分与干物质分配率(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80)生长期干物质(%)N(%)P2O5(%)K20(%)地上地下地上地下地上地下地上地下前期中期后期68.239.533.031.860.567.082.464.050.317.636.049.772.643.241.027.456.859.086.270.433.913.829.666.1表8-9 甘薯植株中的钾氮比值(

32、K2O/N)(山东省农业科学院,1978)生长类型薯块重(kg/667米2)茎叶片叶柄薯块徒长型高产型2693.74492.20.9044.6370.3741.0781.2188.0280.7183.4332.高肥力水平的土壤增施氮、钾对养分吸收的影响在高肥土壤中,增施不同量的氮肥后,植株对氮素吸收量增加不明显,对钾的吸收量,则随施氮量的增加比不施氮的有不同程度地减少,钾氮比值则有下降的趋势(表8-10)。但在上述肥力条件下,增施不同量的钾肥后,植株对钾的吸收量则随之增加,氮素吸收量则随之有减少的趋势,钾氮比值亦随钾素的增加而增大(表8-11).表8-10 高肥力水平下增施氮肥对甘薯植株养分吸

33、收量的影响(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79)土壤水解氮(ppm)硫酸铵用量(kg/667米2)吸收量(kg/667米2)K2O/NNK2O62.405101517.4216.6217.6817.1426.023.624.925.31.491.401.411.48表8-10 高肥力水平下增施钾肥对甘薯植株养分吸收量的影响(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79)土壤水解氮(ppm)土壤速效磷(ppm)硫酸钾用量(kg/667米2)吸收量(kg/667米2)K2O/NNK2O81106012243623.523.122.021.113.616,915.618.50.580.730.710.88注:土壤水解

34、氮、速效钾均为整个生长期四次测定的平均值。3.甘薯高产土壤养分的含量与吸收量的关系 土壤速效性养分含量,直接影响到植株养分的吸收量。据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测定,土壤中水解氮和速效钾含量高,植株中氮和钾的吸收量也高,两者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1和0.9998*,后者达到显著程度;磷也有相同的趋势,但高磷量和低磷量相差不多,可能因磷需要较少之故(表13-12)。该所分析池栽4492kg/666.7米2的土壤养分含量为全氮0.0416 %,全磷0.183%,水解氮31. 7ppm,速效磷23. 7ppm,速效钾115.46ppm。另据4500kg/666.7米2高产田块的调查,

35、土壤养分的含量是:有机质0.8%左右,全氮0.040.06%,水解氮40ppm,速效磷20ppm以上,速效钾120ppm以上 .生产实践证明,水解氮含量高过70ppm,则有徒长现象。因此,高产栽培必须因地施肥,事先要做好土壤养分分析,根据土壤现有养分状况,进行科学施肥,否则,将很难达到高产的目的。表8-12 土壤养分含量与植株吸收量的关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1978)养分土壤养分含量(ppm)植株吸收量(kg/667米2)相关系数(r)显著程度水解氮21.331.763.013.7122.1328.510.9941不显著r0.05=0.9969速效磷16.923.743.63.066.026.

36、120.7113不显著r0.05=0.9969速效钾87.73115.46216.2940.2851.5463.470.9998*显著r0.05=0.9969三、甘薯高产综合栽培技术 甘薯产量形成的过程极为复杂,它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获得甘薯高产,必须做到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栽培措施,使甘薯植株的各个生理过程与生态条件相适应,起到有利于高产的作用。(一)选用良种,培育壮苗甘薯良种是取得高产的基础。各地条件不同,对品种的要求也不一样。如春薯,宜选用耐肥、发根还苗快、结薯较早、薯数多而整齐、膨大持续时间长的早、中熟良种;迟栽迟收的夏秋薯,则宜采用耐肥、抗旱、抗寒、茎叶生长较快、薯块膨大持续时

37、间长的中、迟熟良种在争取高产的同时,还应重视甘薯的品质,避免片面追求鲜薯产量高,忽视出干率的偏向有了良种,应结合选用壮苗。在丰产田中一般应选用节间紧凑、色泽鲜明、没有病症、老嫩适度的顶苗。如何培育壮苗,各地有很多好经验。但不管采用哪种育苗方法,都应选用健康无病虫的较大薯块,下种时要适当稀排,加强苗床管理,这是培育壮苗的基础条件。(二)深耕改土,改善土壤通气性 甘薯结薯的早迟和多少,以及块根膨大速度的快慢和膨大持续时间的长短,都是高产栽培的重要问题。这些表现又与根部形成层活动的强弱和中柱细胞木质化的程度有密切关系,同时形成层活动的强弱又受土壤通气性好坏的影响。因此,土壤通气不良,氧气不足,会妨碍

38、块根的呼吸,影响根系对无机养分特别是对钾的吸收,从而抑制块根的膨大。实践证明,土层浅,甘薯根系生长受限制,土壤持水量少,易受干旱,而且难做高垄,这样延藤面小,通风透光差,增施肥料容易引起徒长。土质粘,容易板结,土壤机械压力大,不利于块根膨大,都不合甘薯高产的要求。甘薯要求活土层深厚疏松、大孔隙较多的土壤。据山东省烟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调查,产量在4000kg/666.7米2以上的高产田,610厘米深的表土大孔隙一般在25%上下,2030厘米深的大孔隙也在20%左右。深耕能破除犁底层,增厚活土层,使土壤疏松,增强透水、蓄水性能,有利根系和块根生长。据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观察生长中期一般纤维根的入土深

39、度:耕深33厘米的为3052厘米;耕深49厘米的为4270厘米;耕深60厘米的为5885厘米。这表明根系随耕深程度而深扎,从而增强了抗旱性。深耕能改变土壤中大小孔隙比例,增加大孔隙,增强土壤的透气性,有利微生物的活动,加速有机肥料的分解,提高供肥能力,并能促进甘薯的茎叶生长和块根膨大,增产效果明显。如山东省烟台1975年试验,深翻33厘米的产量为3406kg/666.7米2,比深翻16厘长的增产17.7%。高产田要求的耕翻深度,一般以30cm左右增产幅度较大,超过45cm,当年则表现减产。据山东省烟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测定,一般土壤含磷丰富层为030cm,含氮丰富层为040cm,在40cm和

40、30cm以下的土层含氮、磷较少为使深耕减少表土养分的损失,一般要保留26cm厚的表土层不被打乱。耕翻后要加强耙耢保墒此外,深翻后的土壤疏松,蓄水量大,如果不注意排涝,很容易造成涝害。因此,耕翻不宜过深。为了保证甘薯高产,对粘重的土壤应采取掺砂的方法来改善土壤结构。一般认为高产薯田土壤的砂、泥比例,以7:3或6:4较为适宜。福建省莆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总结的高产经验认为,“一深”、“四加”是改良土壤的重要的手段:所谓“一深”,就是针对该地红壤土层浅的特点,进行深耕,耕犁深度从原来的1013cm提高到26cm。所谓“四加”,就是起垄时加稻秆,加肥,加细砂,于培土时再加柽麻压青。这样薯座底部便达到了

41、既深、松,又蓄水、通气。薯垄中部与上部因有土杂肥和细砂,便形成了肥沃而疏松的土层,对块根形成与膨大极为有利。该所1978年的0.073公顷的甘薯高产田,鲜薯产量92745kg/公顷,折薯干22260kg/公顷。做法是:在前作小麦收获后,进行犁翻做假垄,在垄沟中挖深1013cm,挖宽1620cm,经过晒白打碎土堂,然后每公顷铺下油菜杆3000kg,内翻二犁,把油菜杆覆盖,接着每公顷施河泥450担,花生饼375kg做包心肥,再内翻二犁成垄,在垄面开一条小沟,每公顷压砂3000担,最后整成33cm宽、36cm高的馒头型高垄,并立即套种柽麻,用作压青肥,增产效果显著。(三)适时早栽、迟收,高垄密植实践

42、证明,一般高产春、夏薯,至少要有180天左右生长期。为此需要适时早插和适当迟收,这样才能延长生长期和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促使茎叶提早繁茂,增强营养物质的积累。适时早插的甘薯只要肥水管理得当,可使地上部茎叶提早繁茂,光合势大,光效高,地下部结薯多,膨大快。一般早插的春、夏薯,在插后60天左右,就会出现块根日增重的第一个峰。到生长后期,还会出现第二个高峰。但按高产更高产的要求,应采取措施,使生长前期的茎叶,在逐渐繁茂并延长叶龄的同时,力争薯块膨大高峰出现得早,且持续时间长,能连接到生长后期,构成一个起点较陡的日增重弧形高峰,这才是理想的块根生长动态。在气候条件允许和不影响后作播种的前提下,适当推迟收

43、获是可取的。尤其在茎叶后劲足的情况下,能适当推迟收获,其增产效果更为显著。为了做到有效的迟收,除了考虑到品种特性和茎叶长势之外,还要参考当地的温、光条件。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测定,不同温、光条件的净同化率差异很大,如气温高(叶层温度24310C)、多云间少云时,净同化率为11.25毫克/分米2.小时,气温较低(叶层温度22270C),晴天间少云时,净同化率为10毫克/分米2.小时,气温低(叶层温度19230C)、干冷、晴朗时,净同化率为6.82毫克/分米2.小时,在低温(叶层温度12130C)、阴雨天时,基本上测不到增加光合物质。因此,在生长后期如经常处于温光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也就没有推迟收获的

44、必要。在适时早栽、迟收的情况下,还要强调高垄密植。各地高产典型经验证明,在666.7米2插30005000株的密度范围内,采用垄高3540cm的无论是单行或双行种植,都可获得的高产。在水肥条件好、密度较高的情况下,采用斜插法或水平插法都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认为插苗应做到:“浅、平、匀、紧、翘”的要求。所谓“浅”:即插苗入土部位在3cm深左右,这样日夜温差变幅较大,有利于块根形成,这部位的茎节结薯较多,但在栽后干旱的地区,应适当栽插深些,以保幼苗成活。“平”:即插苗入土部位要平,这样形成薯块的大小比较一致。“匀”:即株距大小均匀,以后的大小株差异也较小。“紧”:应在土壤湿度较低时插苗,易使苗与土

45、紧密结合,这样成活快。“翘”:即将插苗的苗头翘起,不使伏在土面,以防烈日晒伤“母叶”和露出土面的幼芽。 (四)合理施肥,控制茎叶徒长和早衰要甘薯高产,必须相应地增施肥料,而且要合理施用。为此,就应针对甘薯高产植株的需肥特性和矿质元素对甘薯植株所起的效应,并区别品种、生长期、土壤和栽培条件而适时、适量地进行科学施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高产典型土壤进行调查分析,认为要获得高产,土壤有机质含量应在2%以上,最好达到3%左右。全氮、磷、钾的含量分别要达到0.13%,0.11%和1.7%左右,特别是丰富的钾量更属必要.甘薯根系发达,吸肥力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较一般作物为高。各地甘薯高产经验证明,肥料

46、是高产的物质基础,在一定范围内,块根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甘薯施用氮、磷、钾肥的数量,应根据生产条件和产量指标要求而定。高产栽培的氮、磷、钾的施用比例应以钾素最多,氮素次之,磷素较少,一般三要素比例以1:0.51:1.32为宜。但氮肥的实际施用量应随产量指标的提高适当降低,而磷、钾肥施用量则应适当提高。总结各地甘薯高产的施肥经验,认为我国北方春季气温较低,夏季高温延续时期较短,甘薯生长期也较短,宜掌握生长前期土壤养分含量高些,中期不过量,后期不脱肥这一原则;南方夏、秋季气温较高,甘薯生长期较长,宜掌握生长前、中期土壤养分含量可低些,后期上壤养分含量宜高些,这样对早结薯,结大薯,后劲足,夺高

47、产都很有利。 施肥应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掌握施肥与改土相结合,以及与不同生长时期、气候条件相结合的原则。农家肥含有机质多,在分解过程中产生腐殖质,对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砂土的团粒结构和保水、保肥能力,使粘土变为疏松,能起明显的作用施肥还要针对甘薯早旺藤、早结薯、不徒长、叶龄长、后劲足的要求,才能保证甘薯高产稳产。我国北方的甘薯高产田,由于生长前期温度较低,生长后期为时较短,故在施肥问题上,宜采取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做法。基肥施用方法:高产田施基肥多的,可采用深层施肥与分层施肥相结合,粗肥深施与细肥浅施相结合,迟效肥料与速效肥料相结合的方法。由于甘薯的根系多集中分布在2530cm土层内,因此基

48、肥宜施在2630cm的土层里,才有利于根系的吸收。尤其是磷肥,因其溶解度低,磷酸离子在土壤中扩散很慢,因此更要深施钾肥对甘薯产量影响较大,一般薯块产量和茎叶重,都随增施钾肥而增加,但不如增施氮肥那样显著。用钾肥作为基肥的,为了有利于块根肥大,应把钾肥施在深层。因为到了生长后期,土壤表层发达的“茎根”已大部枯死,而从块根生出的“薯根”却主要分布在较深的土层中,如在此处施入钾肥,可使其直到后期仍能吸收到肥分,对块根膨大极为有利。深层施肥结合分层施肥,可供甘薯整个生长期的需要分层施肥还可使土壤中肥料浓度适当降低,供甘薯缓慢吸收,有利于控制茎叶徒长,并防止肥料发酵,影响薯块在施用大量粗肥的基础上,把少

49、量速效肥料施在土壤上层,可促进甘薯前期茎叶早发,早结薯。我国南方各地的甘薯高产田,由于前期温度较高,生长后期为时较长,在施肥方法上,多采取分期施肥的原则。如福建省莆田地区甘薯666.7米2产量超5000公斤的施肥方法:作垄时施用以土杂肥为主的“包心肥”,栽插后早施以氮肥为主的“点穴肥”,以促进早发;结薯期重视“夹边肥”,以利地上、地下部健长;补施“白露肥”并根据地上部长势,适当巧施根外肥,以防止后期早衰,极为有效。 甘薯徒长和早衰,都是甘薯高产栽培容易碰到的问题,对产量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徒长往往会造成严重减产的后果,必须加以控制。甘薯徒长的表现,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蔓薯比值过大一般高产春

50、、夏薯,多在插后100天左右出现蔓薯平衡点(T/R值=1),而徒长型的蔓薯比值,虽至后期仍大于1或接近于1,蔓薯平衡点出现很迟,甚至不出现,这说明养分过多地消耗于地上部。 2.叶色过浓正常生长的高产植株,它的叶色呈有节奏地青黄变化,而徒长型的叶色,前、中、后期一直呈现黑绿不褪黄,这是氮素含量过多的表现。 3.叶柄过长徒长植株在生长中期,其叶柄比正常的长1/31/2。在大田中、后期的群体中,有很多蔓头出现冒尖现象,这说明群体株丛间光照不足,迫使蔓尖和叶柄向上争长。 4.毛根、柴根过多徒长植株的根系,纤维根和柴根都很多,这是土壤氮肥过多和通透性不良的表现,这样的根系从土中吸收了大量的肥水,反过来又

51、加剧了徒长。 分析造成甘薯徒长的原因,主要是: 1.品种不当不同品种的耐肥性和耐湿性不一样,如果在潮湿肥沃的田块里,采用了不耐肥、不耐湿的品种,就容易造成徒长。 2.氮肥过多土壤氮肥过多,促使大量营养物质分配于地上部,形成过多的新枝新叶,导致徒长。据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试验证明,土壤水解氮超过70ppm,则明显徒长;又据北京农学院调查,全氮量高于0.11的肥田,即会出现徒长。 3.土壤过湿,透气不良甘薯高产田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以70左右为适宜,如果土壤湿度大于90 %,则氧气不足,CO过多,抑制块根呼吸,妨碍养分向下运转和对钾的吸收,从而影响块根膨大,造成茎叶徒长。 此外,密度过大,光照不足,也容

52、易造成徒长, 控制甘薯徒长,应以防为主在防止方法上,要针对徒长原因,采取综合控制措施。如选用耐肥耐湿的高产良种,改造低湿粘重的土壤,控制氮肥用量,增施钾肥以及适当密植等,都是控制徒长的有效措施。(五)抗旱排涝,科学管水甘薯是一种需水量较多的作物,干旱对甘薯生长不利。当土壤相对含水量小于45%时,为期短的则出现叶片下垂、暂时萎蔫的现象,叶片气孔关闭,不利于光合作用,减少光合产物;如果时间过长,则地上部生长受抑制,叶片与叶面积变小,光合能力显著降低,制造的光合物质少,难以获得较高产量。甘薯又是怕涝的作物,当土壤相对含水量在90%以上时,则土中氧气缺乏,影响块根形成,雨水过多时,茎叶容易徒长,也会影

53、响薯块膨大,对高产不利。据北京市农业科学院观察,当土壤相对含水量在45%以下时,幼根容易转化为柴根,土壤相对含水量在90%以上时,幼根又容易转化为纤维根,这是因水分过多,导致通气不良而造成的结果。大量事实证明,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0%左右(相当于砂土绝对含水量1416%,壤土绝对含水量20%左右),比较宜于长薯。山东省烟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观察,薯块膨大时的最适土壤水分为土壤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超过85%土壤就处于缺氧状态,薯块周围氧气不足,呼吸作用受到抑制,时间稍长便影响薯块膨大。但此时纤维根的吸收作用仍很旺盛,而薯块的贮藏能力已大为降低,大量的光合产物贮存在茎叶中,促使茎叶生长与薯块膨大

54、的关系失调,以致产量降低。当土壤水分达到饱和时,就引起薯块腐烂,造成严重减产。垄沟积水,茎叶也要腐烂。甘薯结薯初期受涝,排水后尚能形成新薯块,受害较轻;膨大期受涝,薯块腐烂,受害较重。所以甘薯既怕旱又怕涝,而涝害所造成的损失又比旱害为重。为了保证甘薯高产稳产,必须搞好抗旱排涝工作。甘薯生长期中的耗水动态,具有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以及不同生长期昼夜耗水量不同的特点,故应采取不同的管水措施。如山东省烟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针对北方春薯前期气温较低,容易干旱,中期气温高,雨水多,后期气温转低,降雨少的气候特点,提出分期灌水的要求:春薯灌水过早会降低地温,影响生长,但如天旱地干影响根系生长时,也应适

55、时灌水润垄。一般水深为垄高的三分之一,灌后适时锄地,破除表土板结,以利保墒提温。结薯前后,如果土壤水分不足,不仅影响肥效,更会影响块根形成。在块根形成前,如土壤水分不足,宜灌水一次,保证早结薯;块根形成后,适时再灌一次水,可促进早封垄,灌水量一般为垄高的三分之一。茎叶盛长期常是雨季,要求雨后排水越快越好。排涝方法是“三沟配套”,即挖好堰下沟,深5066cm,低洼处挖腰沟,深33cm以上,垄沟适当加深,地头也要挖好排水沟。但如长期干旱亦应适时灌水。灌水应注意:一是要看准天气,避免灌后遇雨,造成内涝或垄沟积水;二是一次灌水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垄高的二分之一。生长后期一般不灌水,但如过于干旱,亦应

56、适时灌水但一般到9月下旬,应停止灌水,遇多雨年份,仍要加强排涝,防止块根腐烂,造成减产。福建省莆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石西基点,针对南方夏薯前期气温较高,雨水较多,中期气温高,容易干旱,后期气温转低,风大雨少的气候特点,掌握前轻后重的灌水原则,采取分阶段进行灌概:1.蹲苗5月中旬栽插至7月上旬这50天期间宜蹲苗。在叶片不黄、不下垂的情况下,尽量坚持少灌或不灌。初栽头一个月如逢干旱,可用水喷灌,切忌大水漫灌。2.灌浅水从小暑到处暑,是一年中的高温期,这时如肥多水大,容易造成徒长;如干旱时仍应灌浅水,或隔沟灌水。3.灌足水从白露到霜降,是薯块膨大旺盛期,而此期常遇秋风大,气候干燥,雨量偏少。此时灌水

57、有利薯块加速膨大而不易引起徒长,可灌足水,灌至垄高的三分之一。广东汕头地区秋薯的排灌经验认为:应针对秋薯生长期间的气温特点,掌握前期适当灌溉、中期勤灌,后期间歇灌的原则。前期适当灌溉,能保证薯苗发根成活,并促进分枝。但结薯时要注意控制水分,防止茎叶徒长,利于块根形成。中期勤灌,供茎叶盛长及块根膨大的需要,但要注意保持田土半干半湿,土壤相对含水量可稍为偏高些,以7080左右为宜。后期是块根盛长时期,茎叶生长缓慢,大量养分向块根输送,耗水量减少,这时可采用间歇灌溉,如干旱天气每隔7-10天灌水一次,既保持土壤含水量适当(60左右),又保证垄土内的良好通气性,有利块根迅速膨大与积累干物质。在收获前一个月左右,一般不宜灌溉,以减少薯块含水量,提高薯块干物量,改善品质,利于贮藏。甘薯不同产量与田间耗水量的关系密切。一般随着产量的提高,田间耗水量有递增的趋势。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测定,在鲜薯产量22874637kg/666.7米2范围内,产量由2287kg/666.7米2增加到3362kg/666.7米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